《b 小调幻想曲
——献给肖邦》对当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启示

2022-01-31 08:12魏亚琳
戏剧之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幻想曲扬琴小调

魏亚琳

(山东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音乐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各种新式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扬琴曲《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创作于20 世纪90 年代,是这一时期新式音乐作品的代表之一。

一、扬琴曲《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的特点

乐曲以波兰民族舞曲为基础创作而成,乐曲形象地表达了肖邦这位流亡法国的爱国作曲家、钢琴诗人对于祖国的向往以及热爱。乐曲参照西方曲式结构进行创作,并用扬琴这种传统民族乐器模仿钢琴演奏技法,为了让扬琴更加贴近钢琴演奏,增加灵动感,作曲家改变扬琴传统击弦方式,并模仿钢琴延留音,使和声音程转换更为流畅,一气呵成。

(一)对钢琴音乐的借鉴

肖邦音乐作品旋律优美,充满家国情怀,这是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的原因之一。许学东创作的《b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旋律优美简洁,仿佛肖邦在轻轻诉说内心深处的忧思,诉说对祖国、亲人无尽的思念。《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借鉴肖邦音乐作品中的复调技法,突出扬琴左手主旋律的同时加入另一旋律声部,在增加乐曲戏剧性的同时使整首乐曲织体形式更为饱满、充实。

张子锐先生根据钦巴龙的形制在扬琴面板上方、琴弦下方安装制音器连接踏板,自此扬琴不再受混响的限制,表现力增强,演奏风格更加多样。钢琴踏板被称为“钢琴的灵魂”,踏板对钢琴曲情感处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可以模糊和声、转调前的连接,使转调间的过渡更加平和、顺畅。《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参照肖邦钢琴乐曲的创作方式、踏板使用规律,乐曲中乐句结束、音程转换、转调时使用踏板,对于情感细节处理更加复杂多样,增加乐曲色彩性、戏剧性。

(二)西方曲式结构的运用

一般来说,近代民乐作品创作结构大多为四段体形式:引子、慢板、快板、尾声。而《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参照西方曲式结构,设置为单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叠部在整首乐曲中出现三次及以上,叠部间穿插插部。

《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呈示部分为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主部主题是b 小调,4/4 拍节奏,旋律如歌般流畅又充满悲伤、忧郁,演奏速度极慢,每拍一个音程,在慢速的旋律发展中描绘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为主部主题的下属调性E 大调,旋律流动性较强且节奏自由,演奏中情感处理要求较高,由悲伤、忧郁转变为希望回到祖国、向往光明自由的殷切期盼。

展开部整体为回旋变奏曲式,借鉴波兰舞曲元素,节奏欢快,在3/4 拍的波兰舞曲节奏基础之上大量使用附点节奏,增加节奏律动。变奏1 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夜深人静之时,肖邦在异国眺望家乡方向,孤独寂寞等情感在漆黑静谧的深夜中挥之不去,这位伟大的钢琴诗人想要回到祖国却无法成行,无助感充斥他的内心。变奏2 表现肖邦在睡梦中幻想自己回到祖国的怀抱,音型与变奏1 相反,左右手音型颠倒,后转为左右手轮音,同时左手点状敲击旋律音,速度渐快后快速演奏小华彩,表达肖邦此时此刻回到家乡后激动不已的情绪。变奏3 与展开部主题旋律大体相似,乐观、积极地表现肖邦睡梦中回到祖国与家人团聚后载歌载舞的场景。再现部使曲目中的忧郁、迷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激昂、充满希望的情绪,可以说是本乐曲的高潮部分。

再现部铿锵有力,主部主题将要结束时将激昂奋进的情绪推至顶峰后回到乐曲主调b 小调。再现部中作者运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主题动机进行描绘,两次大二度颤音体现了肖邦音乐作品的特点,结尾时主和弦三连音强奏戛然而止,使音乐抒情性与革命性相结合。

(三)演奏技法及装饰音的创新性应用

作者创作此曲时为表现肖邦内心的忧愁与思乡之情,旋律音时值较长,旋律发展缓慢,易造成动力上的不足,为加强旋律发展动力性、填补音乐间的空隙,作者选择大量使用装饰音并配合扬琴演奏技法,丰富音乐表现力、增加灵动感,使旋律更加华丽流畅。

双跳音技法的应用:此种技法适合旋律流畅且单音持续时间较长时使用,以手腕带动琴竹快速击弦两次,音与音之间需明显断开且琴竹触弦时轻盈、敏捷带有颗粒感,连续演奏要如歌唱般优美连贯。本乐曲在扬琴中首次应用左手双跳音技法。

谱例一是a 小调上演奏的左手连续双跳音,右手配以左手空拍时的伴奏。此段模拟曼陀铃音响效果与演奏技法,静谧的黑夜中,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望向天空与故乡的方向,无尽的忧愁充斥心中。由于左手旋律声部发展节奏较慢,所以演奏时左手连续的两音应快速清晰,声音具有颗粒感,右手分解和弦伴奏颗粒感强但音量要弱,铺垫于旋律下方。

颤音的应用:演奏颤音需左右手琴竹快速交替弹奏谱例中标记颤音记号的音及其上方的二度音,得到二度音快速交替出现的音响效果,使旋律表现力更加丰富、灵动。

谱例二旋律进行多为级进,跳进较少且为单声部旋律,尽管为避免音效过于单一,偶尔使用八度双音演奏突出重音,可整体来看依旧略显单调。作者使用颤音让节奏更加灵活,带动旋律发展。谱例第二行与第三行中的颤音有些位于双音演奏之后且音高相同,作者在此处增加颤音,意图在此位置增加旋律上的变化,增加快速的二度交替演奏,表现肖邦梦中回到祖国与家人的怀抱时欢快的心情,使用二度这种不和谐音程暗示回到祖国仅仅是肖邦梦中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首创左手双跳音技法并应用于此乐曲,所演奏节奏型与a 小调旋律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肖邦内心之忧愁。谱例中给出的是左手双跳音右手八分音符伴奏,紧接着是右手双跳音左手八分音符伴奏,这种转换常见于肖邦的幻想曲中,作者根据肖邦音乐特性,对其加以改编并应用于扬琴中,从音响效果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对当代扬琴曲目创作的影响

(一)丰富扬琴演奏形式

《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中多次使用扬琴模拟其他乐器特点。模拟钢琴演奏音色:呈示部中前15 小节充满悲伤的主部主题,如挽歌般深沉,模仿钢琴演奏时延留音的应用,演奏时应像教堂钟声那般深沉。每小节第一拍利用手臂力量,后三拍运用手腕控制,与第一拍形成对比并与第一拍余音融合,模拟出钢琴延留音的音响效果。模拟曼陀铃经典节奏型:展开部中双跳音技法来源于对曼陀铃的模仿,左手连续双跳音右手八分音符填充空拍,这种手法不仅使乐曲更加轻盈、有颗粒感,更让旋律如歌般悠扬连贯。本首乐曲中,扬琴对于其他乐器的模仿极为成功,不仅提升了乐曲本身的色彩形象,更为扬琴演奏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方向,缩减演奏曲目限制,极大拓展扬琴自身表现力。

(二)发展不同风格特征

扬琴曲《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模仿肖邦音乐语言,模仿钢琴表现形式并以波兰舞曲音乐特点为基础创作而成。在这首乐曲中,听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肖邦内心的忧愁,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的向往之情,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个性和强调情感的音乐风格及文化特色。《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用中国传统乐器扬琴进行演奏,不仅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属性,更加拓宽了扬琴乐曲的创作风格、创作形式,使扬琴音乐更加多元化,为当代扬琴音乐与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曲目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谱例一:

谱例二:

三、《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对当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启示

在信息化时代,创作者应借鉴《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结合不同文化,大胆创新,促进扬琴多样化发展。

与当下流行文化结合,如动漫音乐。随着国漫崛起,扬琴可与动漫音乐相结合,改编动漫音乐或增加扬琴音乐的歌唱性能让扬琴更易于被大众接受。《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大获成功原因:曲目创作方式新颖;演奏难度适中易于被演奏者接受。参考其成功因素,扬琴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重心可转向刻画音乐场景和还原所营造氛围,适当降低曲目难度,有利于扬琴的传播。

与西方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保持扬琴曲目专业性,对于演奏技巧、写作方式进行创新。《b 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虽然曲目演奏难度降低但演奏技法多变,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转换严谨。当代扬琴的发展还应该保持其原有的专业性,拓宽作品创作的题材与风格,丰富扬琴演奏形式。

四、总结

《b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不管是对其他乐器的模仿、对西方曲式结构的借鉴抑或是演奏技法的创新,都可看出作曲家的求变思维。作曲家力求推进扬琴音乐发展,对当代扬琴曲目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不破不立,该首乐曲与西方音乐的结合打破了传统音乐创作的固有思维,为当代扬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要以体现扬琴自身特点为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扬琴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保持其民族特性才是扬琴发展的根基,对于其他优秀文化可以取其精华,借鉴其创作规律及特点,丰满自身羽翼,并使扬琴音乐不断推陈出新,多样化发展。

猜你喜欢
幻想曲扬琴小调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快乐幻想曲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长发幻想曲
五河小调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