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50豆瓣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2022-02-01 07:26王雨童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料隐喻模态

王雨童,陈 洁

TOP50豆瓣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王雨童,陈 洁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豆瓣电影排行榜TOP50中选取官方海报作为多模态隐喻研究语料,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描述这五十幅海报表征的典型多模态隐喻;结合视觉语法理论,探讨电影海报隐喻与其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构建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语料表征的隐喻内容多样且部分具有代表性,隐喻内容与电影主旨相符。同时,视觉语法为海报的意义表达提供隐喻基础,使海报中各元素的空间关系为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奠定基础。

电影海报;多模态隐喻;视觉语法;豆瓣电影

一、引言

电影海报是电影宣传的一部分,优秀的电影海报是招揽观众、拓宽市场、赢得口碑的奠基石。电影海报承载着文化、传播、艺术等多种意义,它的创作融合了文字、图像、色彩、排版、光影等不同符号系统,因此电影海报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电影海报不仅要从视觉上抓住观众的眼球,也要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影的主旨内涵,视觉上的意义可以用Kress & Leeuwen[1]的视觉语法解释,而主旨内涵则往往通过Forceville[2]提出的多模态隐喻呈现,由此,当前对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语篇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视觉语法视角对电影海报图像意义进行分析(曾静妍[3];孙玮[4]),图像元素的排版布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主旨及人物形象;二是从认知视角对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隐喻解读(冯玉娟[5];王天翼[6]),认为电影海报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蕴含更明确的隐喻意义和更直观的主题意义。

从视觉语法视角对电影海报进行个案描写和量化总结的诸多研究均多有涉及,但对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仅停留在个案描写阶段,且对电影海报的两个研究角度之间的联系鲜有讨论。因此,本研究试图对豆瓣电影排行榜TOP50的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进行梳理,以海报表征的隐喻类型为焦点,借助视觉语法理论力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语料中的电影海报有哪些多模态隐喻?第二,从视觉语法角度,这些电影海报的隐喻意义由何构建?

二、理论框架

(一)多模态隐喻

隐喻的本质即用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当前的事物[7],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的隐喻促使隐喻能够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作为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不只通过语言表现,还可以通过其他符号系统表现出来。Forceville将这些符号系统细分为9种模态,分别是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2]。他将隐喻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仅通过以上一种模态实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而多模态隐喻的映射则涉及不同模态的配合呈现,例如图文隐喻中始源域为文字、而目标域为图像[2]。在文字隐喻中,始源域和目标域有着明显差别,是不可逆的,但是在不同的模态中,隐喻的两域之间却存在可逆性。在多模态隐喻中,有时始源域或目标域并不仅包括一种模态,例如图像和文字共同作为始源域映射作为目标域的图像。

(二)视觉语法

多模态研究作为社会符号学的应用分支,视觉符号研究在多模态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图像中的视觉符号既能反映主客观世界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还可以反映各种人际关系,因此视觉符号内部是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Kress & Leeuwen[1]在Halliday[8]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三大功能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框架,该框架下的三个层面——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用以对图像等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再现意义认为图像中的参与者和要素可以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事物以及内心世界,根据有无矢量的存在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互动意义是指在图像、观看者和设计者之间构建人际关系来实现互动。构图意义是图像内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将图像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构成整体的方式[1]。

三、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

电影海报作为典型的图文模态语类,其语言符号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均能表征隐喻,但语言符号系统中仅电影名称和宣传语具有文字模态表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语言符号系统中的电影名称和宣传语以及非语言符号系统将会作为表征隐喻的分析对象。

表1 语料隐喻分布表

由于豆瓣电影排行榜TOP50的每部电影的官方海报均有多个版本,所以将纳入语料的电影海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海报同时具有图文两种模态,语言符号为纯英文或中英混合文字;(2)海报涉及隐喻。将筛选后的海报语料编上序号P1-P50,对语料进行逐个梳理,发现这50幅电影海报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大致可以归纳为17种类型,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

这50幅语料海报中共呈现了17种多模态隐喻,并且以人生隐喻、情感隐喻、容器隐喻和方位隐喻为主。从目标域来看,目标域多表征为“人生”和“情感”,说明TOP50的电影的主题多是讲述人生和情感,其差异通过始源域的不同表征来体现。从始源域来看,始源域表征多为“旅途”“斗争”和“方位”,说明电影内容富有正面的戏剧化色彩,大多数的电影故事涵盖的时间跨度大。但个别电影海报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在语料中不具有典型性,因此,我们将选取海报比例≥6%的多模态隐喻中的代表性海报进行个案描写,这些海报及其表征的隐喻分别是:(1)P38《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生是一段旅程;(2)P2《霸王别姬》——人生是一场戏;(3)P42《我不是药神》——人生是一场斗争;(4)P20《熔炉》——人是一个容器;(5)P5《泰坦尼克号》——爱是一段旅程;(6)P1《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向上。这6种主要隐喻的表征中,“人是一个容器”隐喻海报的呈现仅是通过“始源域(文字)”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因为“容器”这一始源域表征的图像模态往往在海报中格格不入,因此文字才是其表征的主要模态。但其他5种多模态隐喻基本都是通过“始源域(图文)”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实现,其始源域和目标域表征的内容可以通过图像和文字共同呈现,文字对图像能够起点题的作用,而图像又能将文字具象化。

(一)“人生是一段旅程”

这些电影海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人生是一段旅程”隐喻,始源域“旅程”基本由两类图像符号实现:一类是交通方式,如《海上钢琴师》中的船、《闻香识女人》中两人步行前进的姿势;另一类是延伸的道路,如《星际穿越》里浩瀚的宇宙、《何以为家》中破旧的马路。

如图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海报非常清晰地进行了“人生是一段旅程”的多模态表征。海报的文字符号由电影名称“LIFE OF PI”和宣传语“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构成,它们分别处于海报的中心和顶端;海报的非文字符号由海报背景的图像构成,图像的上半部分是主人公派和老虎的头像,图像的下半部分是派和老虎在海上的小船中漂流。目标域“人生”由文字模态“LIFE”“LIFETIME”和人物的图像模态共同表征;始源域“旅程”则是由文字模态“JOURNEY”和海上漂流的图像模态共同表征。因此,这幅海报通过“始源域(图文)”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实现了“人生是一段旅程”的多模态表征。

(二)“人生是一场戏”

“人生是一场戏”是一种经典的隐喻,“戏”作为始源域在这些海报中往往包含戏剧演员、放映设备和虚拟空间等与现实有别的要素并以图像模态呈现。

如图2所示,在电影《霸王别姬》的海报中,画面被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是作为非语言符号的图像,下半部分是作为语言符号的电影名称和其他相关信息。在上半部分的图像中,主人公程蝶衣在为另一位主人公段小楼描眉,段小楼脸着京剧妆容露出一只眼,而程蝶衣只露出了少许身体轮廓和一只描眉的手。在下半部分的语言符号中,电影名称“霸王别姬”及英文译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处于醒目的位置。用多模态隐喻理论进行分析,该海报隐喻中始源域“戏”通过图像和文字共同呈现——图像中,段小楼的妆容暗示他是京剧一角,通过转喻的手段指明了将要上演的一出戏剧;而《霸王别姬》这一中国家喻户晓的戏剧在这里作为电影名称则直接以文字模态将始源域“戏”表征出来。目标域“人生”也是通过图文共同呈现——图像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表明电影与其个体相关,直接表征目标域“人生”;而文字符号中,电影英文译名中的“CONCUBINE(妾)”点明了一段人际关系,以人际关系转喻人生表征始源域。因此,在电影《霸王别姬》的海报中实现了“始源域(图文)”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表征了“人生是一场戏”的多模态隐喻,同时海报的大篇幅白色为这场“戏”添加了悲剧的色彩。

图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图2 《霸王别姬》

图3 《我不是药神》

(三)“人生是一场斗争”

“斗争”在这些海报中的映射主要由冲突表现,可以是文字符号的“CONQUER”和“辩护”,如电影《美丽人生》和《辩护人》的海报;也可以是图像符号的两军对峙,如《指环王》系列电影的海报。

在图3这幅《我不是药神》“绕佛入世”版本的电影海报中,图像模态以壁画的形式作为整张海报的背景,海报的正中央是电影名称“我不是药神”及其英文译名“DYING TO SURVIVE”的文字模态。在图像的中央是一尊壁画上的印度佛像,他手拿着胶囊,以慈悲的目光注视前方。环绕着这尊佛像则是影片中的五个主要人物,他们以坐姿镶嵌在壁画里,朝着与佛像的目光同一个方向,但右下角电影人物警察的朝向却与其他四人不同。从图像模态来看,五个角色环坐成一圈暗示了他们之间的人际圈,人物个体和人际圈同时表征目标域“人”。警察与其他四人以及佛像的朝向相背,暗示了他与其他四人的立场相冲突,这实现了始源域“斗争”的表征。从文字模态来看,电影名称中的“我”和“药神”通过“不是”形成对立,“DYING”和“SURVIVE”在语义上也形成对立,都表征始源域“斗争”。同时“我”代表着电影中的主人公,是目标域“人”的表征。因此,在这幅海报中,“人生是一场斗争”这一多模态隐喻通过“始源域(图文)”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体现出来。

(四)“人是一个容器”

电影海报中的容器隐喻大多将人体器官概念化为容器,例如嘴巴和眼睛,可以将所说之言和所见之物概念化为物体,将其放入人体的容器中。

电影《熔炉》的海报体现了典型的容器隐喻,在图4这张全篇以图像为背景的海报中,主人公姜仁浩带着悲悯的眼神透过海报看向观众,怀里拥护着电影中受伤害的孩子们。而在海报的正中间则是电影的英文译名“SILENCED”和电影宣传语“THE HIDEOUS TRUTH,CONCEALED FAR TOO LONG.”的文字符号。目标域“人”首先由海报上的角色体现,其次,电影译名“SILENCED”本义为“沉默的”,暗示人的状态,故这里通过“部分代替整体”转喻的方式用“SILENCED”文字模态表征“人”。电影译名“SILENCED”同样也以文字模态表征始源域“容器”,宣传语中的“TRUTH”被概念化为物体,而“SILENCED”暗示人的嘴巴封闭,与宣传语的“CONCEALED”相呼应,故文字模态“SILENCED”和“CONCEALED”同时将人的嘴巴概念化为一个有界限的容器。因此,这张海报实现了“始源域(文字)”到“目标域(图文)”映射的容器隐喻

(五)“爱是一段旅程”

“爱是一段旅程”类隐喻的电影海报与“人生是一段旅程”类电影海报相似,“旅程”要素分布大致相同,始源域随着海报中人物更加明确的亲密关系完成了从“人生”到“爱”的转移。

图4 《熔炉》

图5 《泰坦尼克号》

图6 《肖申克的救赎》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在图5这幅海报中,男女主人公在图像上半部分相拥,图像的下半部分则是泰坦尼克号船体,在船体部分有电影名称“TITANIC”和宣传语“NOTHING ON EARTH COULD COME BETWEEN THEM”的文字符号。这张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用文字转写为:爱是一段旅程。其中,船作为开启一段旅程的交通工具,始源域“旅程”由船体图像和文字符号“TITANIC”共同表征。目标域“爱”则是由男女主人公相拥的亲密姿态进行图像表征。值得一提的是,泰坦尼克号这艘船在海报上呈现出要介入两人之间的形态,同时电影内容也讲述了泰坦尼克号遇难导致两人分别,这与海报上的宣传语“NOTHING ON EARTH COULD COME BETWEEN THEM”相冲突。除此之外,宣传语也隐含着只有爱才能介入他们的意味,这也与其文字符号本意相冲突。结合以上两点,“爱”和“泰坦尼克号”具有相似性,更加验证了“爱是一段旅程”的多模态隐喻,这实现了“始源域(图文)”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

(六)“希望是向上”

电影海报中的方位隐喻大多通过海报人物的姿态进行始源域的图像表征,如《阿甘正传》中阿甘面朝上挺拔地坐在靠椅上、《机器人总动员》中瓦力带着充满希冀的眼神望向星空、《素媛》中受害人一家三口面带微笑朝向阳光等,图像模态使“UP”的隐喻表征浅显易懂。

如图6中,作为语言符号的电影名称“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和电影宣传语“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分别分布于海报的上下两端。而海报的中心位置则是由非语言符号占据——主人公肖申克以仰面朝上、双臂展开的姿态站在微黄的灯光下接受雨水的洗礼。目标域“希望”的表征模态是宣传语中的文字“HOPE”以及暖黄色的灯光。暖黄色灯光给人以阳光的寓意,阳光也是“希望”的表征,因此这幅海报中的暖黄色灯光是目标域“希望”的图像表征。始源域“向上”是通过主人公的姿态表征的,主人公身姿挺拔面朝灯光,整体呈现向上的体态。在这幅海报中,主人公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希望的光芒,宣传语中的“HOPE”引导读者对图像进行明确清晰的解读,使文字文本成为点睛之笔,实现了“始源域(图像)”到“目标域(图文)”的映射。

四、视觉语法与海报意义的构建

上文中对语料中的电影海报进行了多模态隐喻的解读,大多数电影海报均是以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进行两域之间的映射。由于系统功能语法是从语义切入并朝着语义方向推进的语法系统,且“A IS B”的典型隐喻模式只停留在语义层面[9],因此系统功能语法能够阐释和支持隐喻的运作机制。电影海报的隐喻运作中,图像模态至关重要,Kress & Leeuwen[1]在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使图像模态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法系统来阐释其图像语义。海报中的视觉图像能够同时构建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并且电影海报的制作包括海报的拍摄方式、海报画面的构图安排和画面要素反映的物质心理过程,因此语料海报均至少包含以上三种意义之一。

在这50幅海报中,每一幅海报都构建再现意义,这种再现意义与其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关系密切;当海报画面以人物为主要要素时,海报能够构建互动意义,以实现图像和读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多数海报也具有构图意义,画面的切割或者重点的凸显都是为海报意义的实现搭建桥梁。在构建这三种意义时,图像符号从视觉语法形成了一定的语义关系,为图像模态提供了隐喻基础,图像的隐喻基础为海报的多模态隐喻奠定基础。

(一)再现意义构建的隐喻基础

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框架为考察语义替代提供了有效方法,隐喻产生于参与者、过程、环境这三者所组成的语法结构中任一常规要素被非常规要素替代的过程[10]。在本文第3节中,我们探讨了各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都由哪些图文要素表征,从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来看,我们识别目标域与始源域的原则即识别图像系统中的常规要素与非常规要素。在TOP50的语料海报中,一些海报的图像在实现再现意义时进行了常规要素和非常规要素之间的替代使得图像语义变化的同时也进行了两域之间的映射,构建了多模态隐喻。语料海报的始源域多由图像中的非常规要素构成,而目标域则是电影的背景知识代表的常规要素,例如在以上分析的几种典型的多模态隐喻中,电视、戏剧可以对人生进行参与者替代,交通工具、路程可以对人生和感情进行环境替代,战争、冲突可以对人生进行过程替代。

而总体来讲,语料中的50幅海报多为参与者在再现意义的构建中进行要素替代来实现隐喻的表征,海报的再现与电影的叙事有密切关联,参与者是故事讲述的必要要素,因此通过参与者的要素替代来实现再现意义的隐喻基础是这50幅海报的典型特征。我们通过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海报(图7)说明参与者是如何构建隐喻的,该海报的再现意义如表2所示。在海报画面中,楚门的生活作为电视节目被投放在建筑大屏中供人观看,通过角色替代,电视节目呈现的是楚门真实的人生而非特意编排的电视节目,构成了“人生是一场戏”的隐喻。

表2 承受者替代的隐喻基础示意图

再现意义的隐喻基础也可以通过概念再现中的分类过程实现。当某一要素A被置于非其常规所在的类别,被视为此类别的成员时,这种分类过程构成隐喻。此时,实体A为目标域,类别中的常规成员实体B成为始源域,B的显著特征被映射到A上[10]。这与多模态隐喻相似性的表征方式研究类似,把一个事物置于按照常规本该其他事物存在的空位,即把本该属于A的图式空位由B直接置换,A不出现,Schilperoord & Maes[11]把这种方式称之为“置换”。这与视觉语法中分类过程构成隐喻的运作机制相似。语料的50幅海报中,通过此类机制表达隐喻的海报有4幅,如图8所示,电影《教父》的海报中,要素A是“The Godfather”代表的教父,要素B是手拿木偶线这一图像。“The Godfather”替代了被线拉扯的木偶,借用了木偶的显著特性,例如迫不得已、为其他所操控、没有个人灵魂等,构成了“人是一个木偶”的隐喻,体现了木偶的象征意义。

图7 《楚门的世界》

图8 《教父》

(二)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构建的隐喻基础

互动意义可以搭建视觉图像与观看者之间特定的关系,主要由拍摄位置构建;图像中各个元素的组合和布局赋予了整体视觉上的构图意义,主要由空间位置构建。两种位置一定程度上构建方位隐喻,不依赖于图像的再现意义和语类,而是依赖于人类共有的生活体验或社会群体默认的价值体系[7]。从隐喻角度看,这些默认的生活体验或价值体系就是目标域,我们通过空间上的关系来理解它们。拍摄位置构建的默认价值是图像—读者关系,空间位置构建的默认价值是信息价值[1]。语料中的电影海报可以根据电影是不是动画题材分为两类,当电影是非动画时,其海报制作一定涉及海报人物的拍摄方式,它所呈现的拍摄位置实际上有助于理解图像—读者关系和信息价值这种抽象概念。要先说明的是,实现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信息价值构成的隐喻与第3节中讨论的海报表征的具体的多模态隐喻关系不大,但是为这些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提供了意义支撑。

语料中的电影海报的拍摄位置能够反映一定的亲密关系和权力关系,由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与身体距离成正比[11],所以亲近的距离指画面中只看得见脸或头,反之则疏远。语料中有28%的海报能够体现社会关系距离的亲疏,它们多数是疏远距离,意在建立角色和观众的独立性,将故事与现实生活区别开来。但也会有海报想要拉近了海报人物和观看者的关系,使观看者身临其境,如《楚门的世界》的海报(图7),它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均为“人生如戏”,观众同时也充当了主角人生之戏的欣赏者。

从权力角度来看,14%的语料海报中具有人物视角,它们中更倾向于使用水平拍摄,海报中的人直接看着观看者,即他们与观看者“接触”,从而与他们建立起(想象中的)关系,并将戏中人和戏外人置于平等的地位,让观众理性地去了解故事,角色通过海报与观众进行交流。但当戏中人物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时,这种视角就进行了改变去凸显人物的强大,如图9所示,拍摄角度从下至上,将海报人物置于高地位,与电影超级英雄的主旨相符,蕴含了“崇拜是低角度拍摄”的隐喻。有40%的海报是从拍摄是否面对人物来判断观众是否被视为故事的一部分,当海报是拍摄面对人物时,电影呈现的意义多为积极乐观,因此更愿意将观众纳入其中。但当海报是拍摄背对人物时,蕴含着浓浓的孤独气氛,如图10,主角1990以背对的姿态向我们透露出孤单的氛围。

图9 《蝙蝠侠:黑暗骑士》

图10 《海上钢琴师》

空间位置与信息价值之间基于不同的经验基础有左—右、上—下和中心—边缘三种次映射。在Kress & Leeuwen[1]看来,图像中左边的信息是“已知的”,右边的是“未知的”,语料的50幅海报都不具有左—右构图来体现信息是否已知这一特征。基于“好为上”的方位隐喻引申出“理想为上”的隐喻,同时低的事物离我们更近,因此在上下方位中,上方的信息是“理想的”,下方是“真实的”,有此特征的电影海报占比12%,这些海报画面的上下空间具有明显的割裂感,使上下两种环境对比强烈。图5中,图像上方是相拥的Jack和Rose,图像下方是泰坦尼克号船体,说明永恒的爱是两人的理想,但现实却被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改变。“重要是中心”是非常普遍的隐喻,语料海报中有一半的海报是将主角置于画面中心,因为电影主角一定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当海报中有主角形象呈现时,他们大多被置于中心位置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通过以上分析,视觉语法中的三种意义的呈现不仅为电影海报的意义进行了合理的阐释,这些意义的实现建立在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体验之上,为多模态隐喻构成过程中始源域和目标域的识别提供经验基础。

五、结语

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本文总结了豆瓣电影TOP50的电影海报的隐喻规律,并对其中典型的隐喻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在语料海报中共发现了17种隐喻,其中人生隐喻、情感隐喻和方位隐喻占比较大,说明人生态度和情感需求是这些高口碑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主要主题。此外,这些海报的多模态隐喻多以“始源域(图文)”到“目标域(图文)”映射进行表征,说明图像和文字两种符号模态能够相互补充呈现意义。以视觉语法理论为指导,本文还探讨了这50幅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这些意义不仅为海报的语义表达提供了资源,还能够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多模态隐喻构建海报意义进行阐释:多模态隐喻的映射过程本质可以看作是实现再现意义时常规要素与非常规要素的替换,而且多模态隐喻目标域和始源域的识别离不开实现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时拍摄位置和空间位置隐喻的图像—读者关系和信息价值。多模态隐喻理论和视觉语法理论提供了分析电影海报这种多模态语篇的重要途径,两种理论具有互补性,希望本文能够为电影海报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1] KRESS G, LEEUWEN T V.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179-185.

[2] 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 [C]. C. Forceville & E. Urios-Aparisi, 2009: 19-42.

[3] 曾静妍.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香港警匪片海报的警察形象研究[D].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

[4] 孙玮.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D].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6.

[5] 冯玉娟. 电影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J]. 电影文学, 2012(18):135-136.

[6] 王天翼, 甘霖.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多模态认知研究: 以《国王的演讲》电影海报为例[J]. 外语学刊, 2015(4):82-86.

[7]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21.

[8]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107.

[9] 张德禄, 郭恩华.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 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 [J]. 外国语, 2013(5):20-28.

[10] 冯德正.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 系统功能视角[J]. 外语研究, 2011(1):24-29.

[11] HALL E. The Hidden Dimension [M]. London: Bodley Head, 1969: 113-129.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Douban TOP 50 Movie Posters

WANG Yutong, CHEN Jie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In this study, official posters from the top 50 films on Douban ranking lis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corpus for multimodal metaphor.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 the typical multimodal metaphors represented by these 50 posters were describe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visual gramma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aphor of movie post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of the pictorial signs on post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metaphorical content represented by corpus is diverse and some of it is representative, and the metaphorical cont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me of the film. Besides, visual grammar provides metaphorical potential for the meaning expression of the poster, which mak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each element in the poster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Movie poster; Multimodal metaphor; Visual grammar; Douban Movie; Metaphor potential

H030

A

1672-3724(2022)04-0122-07

2021-12-21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架构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XYCSR2021022)

王雨童,女,四川绵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陈洁,女,浙江杭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料隐喻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