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2022-02-01 03:4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李明
工业设计 2022年12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艺术设计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明

1 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概述

1.1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精气神创品牌、升品质、求发展[1]。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2]。就艺术设计而言,工匠精神一方面强调设计中的构思,另一方面强调产品的美。在产品设计上,设计师必须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创新意识。艺术与技术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工艺应当是产品设计的关键。工匠精神作为创新、严谨、专注、卓越的职业素养与态度的标志,它承载着设计者们对更高层次的技艺与精神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中蕴藏的人文光辉与艺术价值已经突破了商品市场价值与市场经济的束缚,为设计行业工作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

1.2 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

所谓艺术设计技能人才,就是指具备卓越的制作工艺及精湛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事创造性劳动、为社会提供个人价值的人。获得高级技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劳动者都属于艺术设计技能人才。艺术设计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水准的专业技能,还应当具备能够充分了解与使用互联网等智能网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共同协作、自主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

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数千万具有基本文化、专业知识和更多专业技能的人才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未来“工人”的工匠,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亟需提倡和培养的职业精神,对培养学生非常重要。培养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作为设计精神与价值取向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塑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注入将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实践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无缝对接。

3 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生成机理

系统的工匠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将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内部因素指的是个体自身内在职业心理,外部因素指的是个体所处的职业环境,这两种因素对于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图1)。其中,职业行为作为连接内外部生成机理的主要环节,其内外部机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并决定了个人工匠精神成长的高度。

图1 生成机理

3.1 内部生成机理

工匠精神的产生过程,是内外两个生成机理体系互相影响、协同进行的结果。从外在生成机理上看,工匠精神被职业市场环境所影响,行业工作者在从事行业生产劳动时经常会被所处的行业环境所约束,并从中形成关于职业的认知心理机制;从内在生成机理上看,行业正处于不断地发展当中,从事行业生产劳动的行为正随之不断升级,从而与职业环境相适应,这就会对职业内部生成机理的运作产生影响。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连接,并相互推动对方的发展,在动态循环式升级中凝练出工匠精神。职业认知,就是个体对于职业有关知识、技能、道德,以及规范方面的理解,这里面还包含着个体对于已经从事过的职业能力高低的认知判断。职业情感,即个体以职业认知为基础,以执行职业行为为手段,表现为对所学专业的喜爱之情。职业意志,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按照既定目标,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它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职业行为,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行之业表现出负责任的言行。四个部分相互影响、协同运行,使得职业主体不断更新专业认知、强化专业情感、强化坚韧不拔的意志、树立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3.2 外部生成机理

职业环境以政府、企业、学校为主,学校把教书育人、向社会输送人才视为自己的基本办学宗旨,职业院校更是如此,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都将投身于一线工作当中。学校与职业环境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学校不仅为职业环境的构造打下了基础,更是为职业环境充当着信息传递的桥梁。究其原因,职业环境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当职工做出了职业行为时,职业环境才会与人产生关联,而学校正是学生职业行为发生的先导。此外,优秀的职业行为会推动职业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3]。

4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4.1 营造校园氛围培育工匠精神

应通过正确的办学理念、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严谨的师德氛围对校园环境进行建设,从而为学生构建出富有“工匠精神”的精神环境。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灵魂所在,它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对于自身职业技能学习的自信得到增强。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与严谨的师德氛围熏陶下,能够追求更精湛的技术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学校的教育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围绕“立德树人,崇德尚能”进行开展[4]。

4.1.1 办学理念引领学生崇德尚能

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以办学理念作为精神导向,高职院校也应将教育根本目标定位在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为达到这一目标,院校应当从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上始终贯彻这一标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崇德尚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5]。在完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的基础上,学院可以总结出“一训三风”这一核心办学理念。通过“管理服务”对整个校园进行管理,形成更好的秩序。开展多元化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如校长寄语、教师形象、学生形象、系风班风等,让学生能够树立高尚品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崇德尚能的核心理念。

4.1.2 校园文化促进工匠精神培育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非常主要的一个部分,校园精神的建设至关重要。除此之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群体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等,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对推动专业教学,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还将影响着校风校貌和社会声誉。构建校园艺术文化工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因为“品德高尚,行为文明,身体强健,本领精湛”是衡量学生自觉行为与践行的准则。

4.1.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育德

教师背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时代使命,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的历史重任,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第一基石。郭线庐教授认为我国高等设计教育有四个方面的使命。一是,承载了国家意识;二是,为行业制定了规范;三是,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目标;四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

工匠精神作为主要的承担者,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应坚定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使育人目标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挥。学校重点培养学生品德,通过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身教、言教、心教、育德培智、导行引智等教学理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工匠精神的积极探索。

4.2 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4.2.1 深化校企合作新范式

现代学徒制为了培养学徒的工匠精神应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高效实施的基础,因此应长期对其进行持续深化改革与完善。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将学徒制形式引入教学计划。学徒制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现代学徒制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度将以现代学徒制为保障;(2)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发展将以现代学徒制为重要媒介;(3)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将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制度中的一种,并在职业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职业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及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学徒培训形式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为社会输送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还能推动校企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相合作,通过不同角度向学生传授职业相关技能的知识,教本领,站在专业的高度训练技术技能,把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

4.2.2 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与当下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并不断依据行业需求做出专业定位的精确调整。除此之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合作,设立学徒制实习基地,创建“设计工厂”,深入研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并投入实际教学当中,将教育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发展上,把工匠精神贯穿于现代学徒制的始终。学徒个人成长必备素质及个人未来事业发展道路设计等多样化课程。学徒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导师带徒弟的训练方式,使徒弟能够达到对一门技艺的完全掌握,最终达到向社会输送能工巧匠的目的。

4.3 运用个性化教育模式培育工匠精神

4.3.1 注重因材施教

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工匠精神等个性化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与我国教育现代化理念相契合,与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相契合,与工匠精神这一品质相契合。为了学生能够在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达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基础。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如审美、特长、思维等方向的差异,学生对于自身发展方向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基础前提下,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通过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多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建设个性化的教育模式。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多样性、差异性与变迁性等特征可以制定具有多样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变化性等特征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潜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实现从培养具备高超技能的人才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转变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同时,应从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精细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促进自身内涵发展的教育模式,积极构建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4.3.2 创新管理教学模式

创新管理和教学模式,为培养个性化的艺术人才服务。智慧化教学管理模式发展要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使学生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专业化、智慧化的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为了满足学生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应构建“互联网+”新业态教学管理模式,与行业岗位服务智能化进程相联系,打造智慧课堂。

4.3.3 树立创新思维

工匠精神强调既要尊重匠人,又要尊重工匠的技术与技艺,鼓舞他们不断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仅仅从产品、技术层面上得到了重视,但是随着各国间科技与经济竞争越来越大,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国家政策、产业结构、知识体系,以及社会体制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课题[6]。设计创新既表现为技术运用,也表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设计思维模式的变革[7]。

4.3.4 设计伦理价值认同

设计伦理价值服务于艺术人才个性化培养。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个体与工匠群体在价值观念、情感理念、行为方式,以及情感隐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它体现了匠人集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良好交流方式[8]。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设计伦理是对设计真善美的考量,是对设计文化精神的反思。信息化时代开辟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途径,数字化技术还使得不同人群、阶层间信息交换与分享更加方便[9]。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

4.4 通过岗位导向的课程设置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技艺上,它是工匠职业生涯的开始,然后体现在个性化职业态度、对工匠职业生涯成长的支持上,最终体现在工匠对生活的极致追求与崇高道德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以达到工匠职业生涯终身成长的目的[10]。所以,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把工匠精神变成每一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工匠精神要全方位、立体式融入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工匠精神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采用融合与嵌入两大建构模式,全面挖掘工匠精神精神属性本质,融入第一课堂,嵌入第二课堂,发挥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功能,进而构建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

5 结论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上技能人才培养系统的综合改革,工匠精神培育改革要求全体师生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企业和教学单位相互衔接,只有职业工匠精神才能正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内涵,发扬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有机融合的精神,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艺术设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星.云.海》
《花月夜》
工匠神形
工匠赞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