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 赫婧 王智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在日益拥挤的交通环境下,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其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共享单车租赁服务,并在各大城市推广使用。共享自行车已经成为绿色出行模式的支柱,其快速发展反映了人们出行方式需求的变化,它缓解了街道机动车交通的一些压力,增加了出行地点的灵活性,使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街道作为城市中的线性公共空间,其情感价值更是不容小觑,在这一公共活动空间内,不仅要实现人们不同的活动需求,也要使空间更舒适。与之相对,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对城市市容和公共交通接驳点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车辆无法得到妥善安排,大量共享单车停放在地铁站点周边,并且在大多数时段处于闲置的状态,有悖于绿色发展理念。国内学者针对共享单车的既有研究,大多以运营机制、管理机制、空间分布格局、使用意愿、停车设施布局优化等方面为主[1]。目前在共享单车的规划下,街区的景观设计和停车位的专项设计尚处于探索中,虽然已有学者注意到了共享单车发展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困境,但是鲜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怎样改善和解决上述难题,将会是城市街道空间建设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此次的调研对象位于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东门两侧街道,选取街道长约680 m,宽约70 m,人行道宽约14 m,其主要服务群体为以内蒙古大学为主的在校师生及居住在周边的居民。周边人群活动密集,是共享单车停放问题突出的典型位置。在2022 年4—9 月期间,在共享单车使用密集的地方,如对内蒙古大学南校区、周边小区、写字楼等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372 份有效问卷,问卷涉及共享单车使用者的特征、使用习惯、使用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从停车空间、街道空间、接驳空间的现状问题中总结出目前共享单车发展背景下的街道所具备的空间特征,以期为后面的街道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在随机调查访问的样本中,男女使用共享单车的比例不相上下,其中20—35 岁的用户所占比例最大为40.34%,对目前的共享单车的出行环境总体满意,比较满意的人数共占79.48%。可见,共享单车在解决出行环境问题上的满意度较高,而且所使用的共享单车在出行方便、运动休闲等方面所占比例也较高,可以看出,它已经慢慢融入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见图1)。
图1 共享单车使用现状
根据问卷结果,共享单车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周围街道的使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1)根据使用习惯的调查,使用共享单车的原因44.99%是随用随骑;骑行后是否有停靠点占36.92%,73.35%的人用完车后习惯停在指定车位(见图2)。
图2 共享单车使用习惯分布图
图3 使用共享单车出行时间规律图
3)根据共享单车的使用后反馈和发展困境的调查,与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的衔接方面72.13%的人群认为经过公共交通站点时,骑行体验会受到影响。认为当下共享单车已经影响人行道的使用的占比为69.68%,61.61%的人认为应该从信号灯、标识设置及共享单车停放设施方面改善目前的出行环境,认为将绿化与停车结合能够解决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占比为55.01%。因此,改善车道、停车设施、街道景观是人们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见图4)。
图4 共享单车使用反馈分布图
1.3.1 停放点规划总量不足
在共享单车及电动车较为集中的地区内,共享单车的停放区没有被合理的规划。规划使用的停放区数量普遍较少,共享单车与电动车混合停放的情况较为普遍,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的区分形式也不明显,造成共享单车与行人之间互相干扰。停车地点不固定,间距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规划大小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清晰可见的引导标识,加之公众缺乏规范使用的停放意识,占用机动车停车点的现象经常存在,常常出现停放混乱的局面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3.2 共享单车停车场缺乏设计感
因为共享单车具有随取随放的特殊性,对停放单车的行为缺少有效的约束,而共享单车停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规划设计上局限于片面的停放容量,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美感,普遍做法是利用护栏简单地实施硬性分隔,有的街道上甚至未设置护栏,于是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停车位上停放了大量的共享单车,相互干扰严重,影响出行效率还容易发生事故。在接驳空间内,车站区域内经常与行人、公交车等发生碰撞,各种出行方式之间不连贯,影响街道美观(见图5)。
图5 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停车场设计缺乏美感
1.3.3 街道绿化率较低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单车停车位在起到集中停泊管理车辆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职责。停车位绿化用地与停车位、行车道明确分离,街道绿化搭配单调且绿化率较低,车辆长期暴晒于日光照射下,车体表面呈现高温状态。此外,停车场内存在大面积的静风区,不管是静风还是强风都会造成行人在街道空间中体感上的不舒适,而且还很容易路面扬尘[2](见图6)。
镇长再次见到牛皮糖,是一个月以后,在镇上的卫生院门口。牛皮糖端着一碗汤米粉蹲在院门口的桂花树下稀溜溜的喝,鼻涕流下来都顾不上擦。牛皮爹吃早餐?镇长主动的先打招呼。
图6 街道周围绿化单一
1.3.4 公共配套设施缺乏人文关怀
街道不仅是居民通行的通道,也是发生公共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上不容忽视。某高校周围的街道使用群体大多为高校学生和本地附近住户及在周边上班的居民。人群的活动时间和频率主要为下午和晚上,主要活动内容主要是吃喝、购物等,沿街设计中缺乏美观、清晰的、以供休息为目的服务设施和景观节点,大大减少了市民逗留、休息、体验的社会活动发生,也降低了整个街道的活力(见图7)。
图7 公共设施缺乏美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居民在需要停泊共享单车时,经常面临因为没有清晰明显的引导标识而难以找到停放场所,或因为停放场所距离较远难以到达的问题,导致居民被迫随处停车。通过景观改造设计,合理增设停车点,将个性化的设计和富有活力的颜色相结合,摆脱以往单一陈旧的设计形式,以引导使用者规范停车,使停车点更加美观引人注意[3]。
以“共享单车文化”为标志,将停放点设计成装置艺术的形式,将共享交通空间与城市环境规划相衔接,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活动空间,供人们休憩,欣赏景观,同时也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让共享自行车更好地为居民服务,鼓励街道公共活动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交通出行乘坐率,还可以促进城市绿化率的提高,提升居民在街道的停留感受。
作为城市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交通空间设计可以将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通过不同的街道形态、空间组织形式,甚至是细节的处理、色彩的变化等表达出来[4]。通过特色的周边街道景观,将单车文化与自然景观、沿街建筑、绿植、休息设施融合,为周边人群创造城市生活的精神归属场所和文化认知场所,在街道设计中要将这座城市的魅力传递到校园里,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3.1.1 优化街道慢行空间设计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规划的设计中都考虑了城市慢行系统,但实际慢行系统特别是自行车道的建设实现度并不高。在过街设计时,应设置共享单车专用的过街道,并设置地面导向标志和安装指示灯,或在车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立候车点,在夜晚的时候,在街道标识的设计上可以利用反光或夜光材料[5]。使用者在夜间行驶也可以分辨道路状况,塑造更安全的骑行环境,让街道更有人情味。而对于道路的划分方式,可通过围栏、绿化带等加以硬性划分,在自行车流动比较少的干道上,选择用地面颜色较为突出的骑行通道、路缘石、或划线分隔的方式进行分隔,避免与其他交通工具发生交织[6]。
3.1.2 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
提升街道活力的主要表现为街道空间的绿化情况和设施,在满足基础需求以外,还需要对街道进行人性化的设施设计,在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设计出突破传统艺术和设计形式的艺术装置会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将装置艺术设计形式与共享单车停放点相结合,可以利用废弃单车进行改造设计,融入地域文化,创造性地进行重构和再构空间设计,设计出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绿色可持续性的大众公共艺术装置[7]。
为提升场地利用率,促进共享单车的使用,应选择提高绿视率,在植物配置中各类植物相融合的原则数量和形态的搭配也需要结合艺术和科学,才能在景观美感与生态保护上取得最好的效果[8]。根据本土特色的植被习性,选用既经济又适用的乡土植被,将墙体立面、停车装置、设施结合起来做立体化设计,在保证通行的前提下,设计街道两侧的立体绿化文化长廊,使开放与隐蔽空间有效结合,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能提高街道空间的文化氛围。
3.2.1 扩大街道停放空间
接驳灵活性高是共享单车出行方式的一大特点,调查调查问卷显示,平均骑行时间在15—20 分钟会有较明显的疲惫感。每4 km 设置较大的非机动车停车点,每800 m 设置一些小的非机动车停车点[9]。在公交站的街道空间的设计上,可在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的中间,设置岛式停放点或外凸型的停放点[10];在共享自行车停靠空间的地铁站点,隔离候车客流和骑行人流设置共享单车专用停放点;在地铁站点共享单车的停放空间上,要根据地铁交通出入站客流量,综合评估共享单车交通接驳的出行需求,适当增加停车空间,达到集中合理数量的共享单车停靠要求,为共享单车创造充分的停车空间,并进行相应的标识引导工作。
3.2.2 建立立体停车模式
共享单车数量的增加,对停放空间的要求也将相应提高,为了节约地面空间,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立体停放模式,配合花池、座椅、雕塑等结合设计成景观小品,设置尺寸明显、颜色醒目的标识、标线和标识牌,以指示人们停车地点的具体位置。既有利于节省空间,也可创造出整洁美观的街道环境。
3.2.3 可持续智能化停车位
从整个城市尺度上,探索可持续的城市街道空间发展模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着重构建可持续化智能停车位的基础设施,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交通停车空间在停车位铺装内设置自动感应和充电维修设施,如果车辆在这个停车位上存在安全隐患,就会自动向维修平台报送,并由专人进行维修。同时,智能化设施可以对共享单车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研究,建立信息库,为共享单车的监控管理系统提供有力保障[11],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共享单车已成为街道空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规划是需要宏观考量的,设计也是需要宏观考量的。街道设计并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宽,而是应该设计成一个充满人情味和集约化的空间。文章对共享单车的特征和城市街道空间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对城市街道的分类、空间特点和功能梳理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优化慢行空间、建立立体停车模式、提升街道活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街道空间的营造策略。希望通过设计能够摆脱原有消极空间解决停车问题的困境,有效提升街道空间的舒适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