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所撰《史记》《汉书》相关散佚著作综合研究
——以唐代刘伯庄《史记音义》为例

2022-02-02 23:06颜世明孙秋燕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义汉书史记

颜世明 孙秋燕

唐宋时期有关《史记》 《汉书》研究为诸学术领域中之显学,具体表现在:相关著作质量属上乘,比如涌现出所谓“《史记》 三家注”中两注——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及颜师古《汉书注》 之类古代具有代表性史注名著;数量繁多,粗略统计有100 余种;研究内容深广,多涉校勘、摘录、注音、释义、辨伪、补正、考异、杂论等方面。然受自身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上述著述流传至今的只有唐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 《汉书注》以及宋代吴仁杰《西汉刊误补遗》、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倪思《班马异同》、刘辰翁《班马异同评》等20 多种,绝大多数作品散佚不存。值得庆幸的是,正史、地志、类书、官私藏书目录等保存有部分佚书书名与佚文,为我们探索唐宋之时《史记》 《汉书》 整理、研究、流传情况等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资料。

根据其中若干史料,有辑佚者搜辑了逸书作者、书名、卷数并列出处文献,另有研究者探求了佚籍的成书经过、佚文内容及价值、历史地位、缺憾等。这些学者所录佚文以及所取得的其他学术成果,无疑有资于我们全方位深化《史记》 《汉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逸文收集齐全的唐代刘伯庄《史记音义》等书为例,综观这些佚著内容、历史价值和缺陷等。

一、 《史记》 音注名作刘伯庄《史记音义》 成书、 内容与价值

刘伯庄,生卒年不详,河南道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氏。唐太宗贞观年间先后任国子监助教和博士,高宗龙朔中兼任崇文馆学士。参与编纂《文思博要》 《文馆词林》和勘定《尚书正义》①,“撰《史记音义》 《史记地名》 《汉书音义》各二十卷,行于代。”②

上引《旧唐书·儒学传》所言《史记音义》的卷数20 卷,同书《经籍志》另作30 卷,唐宋元时期编就目录类典籍如《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新唐书·艺文志》 《直斋书录解题》 《宋史·艺文志》《史略》则与《旧唐书·儒学传》所载卷数相同③。

除却前述目录体史册外,唐代司马贞相继在《史记索隐》前后两个序言中亦记作20 卷:

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钩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残文错节,异音微义,虽知独善,不见旁通,欲使后人从何准的。

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其先人从彼公授业,或音解随而记录,凡三十卷。隋季丧乱,遂失此书。伯庄以贞观之初,奉敕于弘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二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惜哉!④

案《史记索隐》频繁引录是书,可见司马贞应当翻阅过这部书,其录卷帙大抵可信。上文司马贞所讲《史记音义》 的编写经过,或可有助于分析《旧唐书》 列传和志书所云该书卷帙不同的原因:先前,刘伯庄先人跟随隋朝秘书监柳顾言学习《史记》之时,随手记录柳之字音解释,编就30 卷书籍,以后书在隋末战乱中不幸遗失;贞观年间,刘伯庄在弘文馆奉诏讲学,遂采辑东晋刘宋徐广、南朝萧齐邹诞生《史记》音义注,并回忆先人手录柳顾言口述《史记》音注的大要,撰成《史记音义》20 卷。或许《旧唐书·经籍志》混淆了刘伯庄及先人《史记》音注著作的卷数,误作30 卷。

上引《史记索隐》叙言还提到《史记音义》的史学成就和缺憾,即:与徐、邹二人之书相比,其音解详尽完备,然则在字义方面解析过于简略。伯庄专擅音韵之学,著有《群书治要音》5 卷、《汉书音义》 20 卷和《续尔雅》 1 卷之类音义作品⑤,故而其《史记》注音成绩超越前人,显耀于当世,并先后为《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两大《史记》名注参引。与音释相较,其诠释字句也许略逊一筹,但数量不少且有许多独到之处,非如小司马所谓“更略”。以上看法大致体现在《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 《资治通鉴释文》 《史略》等唐宋载籍转抄《史记音义》之中。

对于留存在《史记索隐》等典册中的《史记音义》,现当代历史文献学者朱东润、应三玉、程金造、孙猛、张固也、林嵩、水泽利忠等中外学者陆续作了辑校工作。

朱东润从金陵书局版《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 合刻本和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中辑出233 条轶文,与中华书局版司马贞、张守节两家《史记》 注本转引《史记音义》 相较,独录24 条(“殖兰池”“卫长公主”“[鼎] 文缕无款识”“庄公购”“愚憧而不逮事”“虎贲之士跿隊科头贯颐奋戟者”“其一军塞午道”“[厨人] 进热啜”“公徐过楚”“[魏公子无忌] 虚左”“[平原君] 徒豪举”“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大武远宅而不涉”“左关、阪”“[苏秦] 嫂委虵蒲服”“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范睢] 敝衣间步之邸”“又斩范、中行之涂”“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安知尺籍伍符”“[扁鹊] 即为耳目痹医”“邪气辟矣”“弟令事成”“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条⑥),遗漏27则。

在朱先生搜辑遗文的基础上,应三玉依中华书局版《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合注本添补了23条⑦。早些年在没有检索《史记》注本电子工具情况下,应先生翻阅迁书注解查检佚文,毅力令人钦佩和学习。然现今利用“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搜索,发现他还是脱漏了4 条:

(1)《史记》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祝兹。《索隐》:刘氏云:“诸侯封名,《史》 《汉》表多有不同,不敢辄改。”

(2)《史记》 卷30《平准书》:封君皆低首仰给。《索隐》:刘伯庄以为“封君及大商皆低首营私以自给,不佐天子”,非也。

(3)《史记》卷40《楚世家》:中子红为鄂王。《索隐》:《古史考》及邹氏、刘氏等音无艺经,恐非也。

(4)《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少时为人舍长。《索隐》:刘氏云:“守客馆之帅。”

程金造据影印南宋绍熙年间黄善夫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中的《史记索隐》,聚录180 则轶文,经逐条比对,可知全部包含在中华书局版《史记》三家注合刻本《史记索隐》中。其中,《燕召公世家》“内措齐、晋”,中华书局版《史记索隐》曰:“措,交杂也。又作‘错’,刘氏云争陌反。”⑧因而程先生辑本中“刘氏云,争错也”有脱文⑨,当作“刘氏云,措,争陌反,错也”。

孙猛自唐人李匡乂《资暇集》抄出1 条佚文:刘伯庄《音义》云“凡非父母字之‘母’,皆呼为‘无’字”。⑩并指出文中“音义”即《史记音义》。案刘伯庄施注的“母”或“无”字,同存于《史记》 《汉书》中,故而文中“音义”也可能指刘伯庄《汉书音义》。孙先生提出还有逸文存于《和名类聚抄》“袭”“簦”两条史料中1⑪。核日本著名汉学家源顺在平安时代承平年间(794—1192) 编纂《和名类聚抄》 “衣服具四十六”之“袭”和“行旅具九十八”之“簦”两条,分别记: 《史记音义》云:“衣之单复相具谓之‘袭’。”“《史记音义》云:‘(音登,俗云天笠也,於保加作) 笠有柄也’。”案唐代或稍前以《史记音义》命名己书者尚有延笃、邹诞生、徐广等,所以文中“史记音义”是否指刘伯庄之书需待新史料验证。

张固也先生言南宋高似孙《史略》引录300 余字“刘伯庄论《史记》史料来源”,或摘自其书序言⑫。案该段话处于《史略》卷1《诸儒史议(史记)》之中,观《诸儒史议》收存汉唐历史名人关于《史记》评论,或录自后人撰著的人物传记(例如“班彪”采自《后汉书·班彪传》),或取自其书叙言和正文(譬如“裴骃”引自《史记集解序》、“范晔”辑自《后汉书》 卷40《班彪传》),可推“刘伯庄”条转自其作序言可能性较大,张先生的说法可以遵从。又,前引《史记索隐》讲述刘伯庄编辑《史记音义》过程,或许也抄自其著前序。

林嵩先生从南宋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中搜集28 条遗文(案:实则27 则,其第6、23 条文字相同),内容皆与上列辑文不同,颇具独特价值,惜未标记施注对象在《史记》 中的位置⑬,现覆核《资治通鉴》和司马迁之书罗列如下:

(1) 阡陌:《史记》卷5《秦本纪》“为田开阡陌”,《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初为田开阡陌”,《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为田开阡陌”,《史记》卷68《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

(2) 蒲坂(阪):《史记》卷5《秦本纪》“秦以垣为蒲阪、皮氏”。

(3) 嫪毐:《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 《史记》 卷85《吕不韦列传》“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4) 诽谤:《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今乃诽谤我”。

(5) 徙臧(藏):《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6) 灌输:《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机相灌输”。

(7) 咎;《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魏咎为魏王”。

(8) 与国:《史记》卷7《项羽本纪》“田假为与国之王”,《史记》卷45《韩世家》“韩固其与国也”,《史记》卷70《张仪列传》“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

(9) 卿子:《史记》卷7《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

(10) 鹿毛寿: 《史记》 卷34《燕召公世家》“鹿毛寿谓燕王”。

(11) 趋(趣):《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士争趋燕”。

(12) 共主:《史记》卷40《楚世家》:“夫弑共主”。

(13) 兵利身:《史记》卷40《楚世家》“其兵利身”。

(14) 华(爽) 阳、鸱(鸿): 《史记》 卷40《楚世家》“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

(15) 观:《史记》卷44《魏世家》“齐败我观津”,《史记》卷70《张仪列传》“齐又来败魏于观津。”

(16) 《说难》: 《史记》 卷63《老子韩非列传》“故作《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17) 不格:《史记》卷70《张仪列传》“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18) 心惛然: 《史记》 卷86《刺客列传》“心惛然”。

(19) 固我:《史记》卷87《李斯列传》“且固我哉”。

(20) 珆:《史记》卷87《李斯列传》“其志若韩珆为韩安相也”。

(21) 榜掠:《史记》卷87《李斯列传》“榜掠千余”。

(22) 暴师:《史记》卷88《蒙恬列传》“暴师于外十余年”, 《史记》卷95《樊郦滕灌列传》“暴师霸上”。

(23) 冒顿:《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日本学者水泽利忠自日藏古本《史记》中摘录196 条,内容和前述辑文基本相异,史料具有独有性。即使内容大概相同者亦存在异文,譬如《史记·平准书》“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中华书局版三家合注本《史记索隐》曰“刘氏云‘大抵犹大略也’”⑭,南化本《史记》 则称“刘伯庄曰‘氐,略也’”⑮;再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至于陵水”,中华书局版《史记索隐》 谓“刘氏云‘陵水即栗水也’”⑯,宫内厅书陵部藏《范睢蔡泽列传》述“刘伯庄曰‘陵水即梁水也’”⑰。表明不同于刘伯庄《史记音义》甚而其参据《史记》版本文字(即“抵”“氐”和“栗”“梁”) 不尽相同。

除了以上几位学者裒辑的逸文外,我们又从《集韵》等宋代典册中搜罗出一些,其中第4 条在《史记》卷30《平准书》中没有找到注释对象。究其原因,或许今本《史记》卷30《平准书》“命曰‘株送徒’”中“株送”二字,刘伯庄选用《史记》工作底本记作词义相近的“禄带”或“根带”,以致我们难以确查其考释对象。

(1)《史记》卷1《五帝本纪》: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韵补》:溉……《史记》“溉执中而遍天下”,徐广、刘伯庄皆云:溉,古“既”字。⑱

(2)《史记》卷5《秦本纪》:尔后嗣将大出。《史记正义》:出……刘伯庄:谓子孙有余庆。⑲

(3)《史记》 卷14《十二诸侯年表》:楚堵敖囏。《集韵》:杜,姓也,楚有杜敖,刘伯庄读。⑳

(4)《韵补》:带…… 《史记·平准书》 “禄带”,刘伯庄音蒂。㉑《慈湖诗传》:带……《史记·平准书》“根带”,刘伯庄音蒂。⑫

(5)《史记》卷30《平准书》:废格沮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废格明诏。《史记》卷122《酷吏列传》:以为废格沮事。《韵补》:格…… 《史记》 “废格事”,刘伯庄读。㉓《慈湖诗传》:格…… 《史记》 “沮诽注格”“废格明诏”“废格沮事”,刘伯庄皆音各。㉔

(6)《史记》卷40《魏世家》:五入囿中。《通鉴地理通释》:囿中……《正义》云:囿,刘伯庄音圃。㉕

(7)《史记》卷47《孔子世家》:废中权。《史记》卷76《平原君虞卿列传》: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慈湖诗传》:发……刘伯庄《史记音·孔子世家》 “发中权”,发音废; 《平原君传》“而未发”,亦云“十九人轻笑之未能即废”。㉖

(8)《史记》卷69《苏秦列传》: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集韵》:冥,幽也,《史记》“冥冥决事”,刘伯庄读。㉗

(9)《史记》 卷70《张仪列传》:被险带河。《通鉴地理通释》:张仪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刘伯庄曰:“河”谓龙门西河,“山”谓华山。㉘

(10)《史记》卷79《范睢蔡泽列传》:应侯固不快。《集韵》:快,逞也, 《史记》“应侯固不快”,刘伯庄读。㉙

(11)《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方正倒植。《集韵》:植,树立也, 《史记》“方倒植”,刘伯庄读。㉚

(12)《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攌如囚拘。《集韵》:攌,木栅也, 《史记》“攌囚拘”,刘伯庄读。㉛

(13)《史记》 103《万石张叔列传》:身自浣涤。《集韵》:浣,涤也,《史记》“身自浣涤”,刘伯庄读。㉜

(14)《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琳珉琨珸。《集韵》:珉,石次玉者, 《史记》“琳珉琨珸”,刘伯庄读。㉝

(15)《史记》 卷5《秦本纪》:益发卒军汾城旁。《集韵》:分,赵地名,刘伯庄说。㉞

综合以上所列,可见确切且着眼于解释《史记》字、词、句逸文数量大概有302 条,其中音、义注分别有137、374 条。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到10 则既释音又训义,我们重复计算归入到音解和义疏。据上述朱东润、应三玉搜聚的256 条辑文,牛巧红不但归纳了该书主要内容:注释字音,注音方法有直音法、反切法、假借法等;诠释字、词和句义,考释名物、地名、山脉、河流、历史沿革、道路交通等,补苴史料、阐发议论;列举众版本文字异同。还大略总结了其历史价值:优化史注体例、提供新见解、保存唐代或此前《史记》不同版本文字与汉代历史资料㉟。

在牛先生研究基础上,我们再强调、补充几点刘伯庄音注方面的特点:司马迁借用《尚书》等上古史材料著《史记》,常常变更古文字为当时流行文字,刘伯庄训释《史记》上古史料字音注重还原古音,很多这方面音释存于《史记正义》 之中:“史文与传诸书同者,刘氏并依旧本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纪》 ‘便章百姓’‘便程东作’‘便程南讹’‘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见字读之。太史变《尚书》文者,义理特美,或训意改其古涩,何烦如刘氏依《尚书》旧音。斯例盖多,不可具录,著在《正义》,随文音之”㊱。又,在释读地名方面,刘伯庄指出倘若不清楚各地地名语音,不妨按照普通文字发音诵读:“刘氏依字读,言天下地名多,既无定证,且依字是不决之词。”㊲

通过上文关于刘伯庄《史记音义》辑文数量和内容方面介绍,我们虽不可由其义注辑文数目系音释数倍推测出全书中前者多于后者,然就目前掌握史学材料来看,刘书对于文字、词语、文句解释不少,注释内容多样,非如司马贞所说得那么简略。

二、 唐宋 《史记》 《汉书》 佚著编撰特征、 价值与不足

除却上文提到刘伯庄《史记音义》 《史记地名》 《汉书音义》外,查《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可见在唐宋时期撰写与《史记》 《汉书》有关散亡著作就有35 种:

(1) 《史记》 类逸作12 种,唐代许子儒注《史记》130 卷、 《史记音》3 卷,王元感《史记》注《史记》130 卷、徐坚注《史记》130 卷,李镇注《史记》130 卷、《义林》20 卷,陈伯宣注《史记》130 卷、韩琬《续史记》130 卷、窦群《史记名臣疏》34 卷、裴安时《史记纂训》20 卷及宋代赵瞻《史记抵牾论》、无名氏《史记掇英》各5 卷;

(2) 《汉书》类轶著23 种,唐高宗李治和郝处俊等《御铨定汉书》81 卷、刘嗣等《汉书音义》26 卷、顾胤《汉书古今集义》20 卷、释务静《汉书正义》30 卷、李善《汉书辩惑》30 卷、阴景伦《汉书律历志音义》1 卷、颜游秦《汉书决疑》12卷,李喜《汉书辩惑》30 卷、《汉书正名氏义》12卷、 《汉书英华》 8 卷,敬播注《汉书》 40 卷、《汉书音义》20 卷,元怀景《汉书议苑》 (卷数不详)、姚珽《汉书绍训》40 卷、沈遵《汉书问答》5卷,以及宋代赵抃《新校前汉书》 100 卷、余靖《汉书刊误》30 卷、张泌《汉书刊误》1 卷,刘敞、刘攽、刘奉世《三刘汉书标注》6 卷,刘攽《汉书刊误》 4 卷、富弼《前汉书纲目》 1 卷、刘巨容《汉书纂误》2 卷、佚名《西汉刊误》1 卷。

综合上列逸籍作者、名称、卷帙及刘伯庄《史记音义》内容等来看,唐宋时期《史记》 《汉书》佚著编纂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1) 唐宋之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研读《史记》《汉书》和编写相关著作的热潮,参与者除却如同刘伯庄一样的普通官僚士大夫外,尚有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如,唐高宗李治) 与寺院僧人(如,务静),同时统治者鼓励士人编写有关注释作品,对于特别优异者酌授予或擢升官职,譬如开元十七年(729) 李镇向唐玄宗李隆基呈献其《史记》注,之后授门下典仪之职㊳。

(2) 注解方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其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业专长,或通解全书,或针对某些内容(如字音和词义) 和其中某篇章施注;采用方式灵活多变,上举多部《史记》注卷数为130 卷,与当时《史记》通行本卷帙相同,很有可能系他们阅读此书的随笔记录,另有学者摘抄文中精美纯粹的文字;笺注形式各异、内容深广,除刘伯庄《史记音义》体现出来音义等方面内容外,尚有在原本基础上续写、论述前后矛盾之处、辨疑解惑、比堪不同版本文字等。

(3) 从整体上来讲,唐宋历史学者研究的着眼点和思路不完全相同,唐代文人倾向于诠释内容,宋代史学家偏向校勘众版本异文和讹字。

前述罗列30 余种司马迁、班固之书佚失著作,多数没有逸文可供辑考,故而上文从史册目录著录信息考察了其编撰等方面特征。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考察了其文献价值,综括《史记音义》辑文来看,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注释学、校勘学、版本学三个方面,尤其是版本学方面,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例子加以分析。

《史记》卷25《律书》:“其于兵械尤为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史记正义》:“内成曰器,外成曰械。械谓弓、矢、殳、矛、戈、戟。刘伯庄云:‘吹律审声,听乐知政,师旷审歌,知晋楚之强弱,故云兵家尤所重。’”上引《史记·律书》文意是:六律尤其注重兵械,所以说“观望敌阵上方云气和日晕就知晓出师的吉凶,军中太师用律听军声就可以占验交战双方的胜负”,此为任何国君皆不可改变之法则。这段话中“故云”二字表明第一句与后面几句构成因果关系,然实际上首句点出兵械,后文所讲则与兵械关联不大。对此,《史记正义》只是提到器、械区别及兵械所指的具体事物,没有分析前后不连贯地方;刘伯庄注先列举相似例子,尔后指出“因而兵家重视六律”。刘氏之语反映出,现今通行本《史记》中“其于兵械尤为重”之句,他所持有版本很可能记作“其于兵家尤为重”。我们认为“其于兵家尤为重”于文意较胜,可使前后文文意接续起来,刘伯庄注释为我们校勘《史记》文句提供借鉴作用。

唐宋之人能够见到多种古本《史记》和其他直接相关历史资料,故而其著解说有其令我们学习参考的部分。但囿于当时客观条件及个人学识等,他们的论断亦有值得仔细斟酌的内容,在阅读史籍时需要注意。譬如《史记》卷88《蒙恬列传》:“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文中“籍于诸侯”,刘伯庄注:“诸侯皆记其恶于史籍”。“籍”,其解为书籍有误,应作声名狼藉。

三、 结语

正史目录类史册所见在唐宋时期撰写的与《史记》 《汉书》相关散失著作有35 种,内容大都与校雠、注音、释义、辨伪、考异等相关,编纂者有普通士大夫、皇帝和僧人,在唐、宋代研究分别偏重于《史记》 《汉书》内容和校勘,注解方式呈现多元化与多样化。综合上文所举唐代刘伯庄《史记音义》轶文来看,唐宋之人能够看到许多《史记》《汉书》古本,其相关注释在校勘学、版本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他们对于《史记》 《汉书》文本理解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需要我们在利用其解释探析有关问题时多加留意。

注释:

①《新唐书》 卷57《艺文志一》、卷198《儒学传上》。

②《旧唐书》卷189 上《儒学传上》。

③1⑪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版,第9,544、545 页; [宋]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05—106 页;[宋]高似孙:《史略》卷1,清光绪年间《古逸丛书》本。

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 《史记索隐后序》,《史记》附录,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7、9 页。

⑤《旧唐书》 卷46《经籍志上》; 《新唐书》 卷57《艺文志一》、卷59《艺文志三》。

⑥朱东润:《史记考索·刘伯庄〈史记音义〉辑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145、147、150、152、153、154、155、156、157、159 页。“其人逢俉”条文献出处,《刘伯庄〈史记音义〉辑佚》 (第147 页) 和中华书局版《史记》注本(第1340 页) 分别作《史记索隐》与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当以前书为是,且佚文可合并至下文作:《索隐》“伯庄曰‘俉,音五故反’”。

⑦应三玉: 《〈史记〉 三家注研究》,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40—42 页。

⑧《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

⑨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38 页。

⑩[唐]李匡乂:《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79 册,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4 页。

⑫张固也: 《唐代文献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19—26 页。

⑬林嵩:《通鉴胡注论纲》附录《史炤〈资治通鉴释文〉 引刘伯庄〈史记音义〉 辑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326、327 页。

⑭ 《史记》卷30《平准书》。

⑮⑰ [汉]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刘伯庄〈史记音义〉佚文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2169、2172 页。

⑯ 《史记》卷79《范睢蔡泽列传》。

⑱㉑㉓ [宋]吴棫:《韵补》卷4《去声》,《丛书集成初编》 第1236 册,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134、137—138、215 页。

⑲张衍田辑校: 《史记正义佚文辑校》,中华书局2021 年版,第24 页。

⑳㉗㉙㉚㉛㉜㉝㉞ [宋]丁度等编:《集韵》卷5、4、7、7、5、5、2、2,钱氏述古堂影宋钞本。

㉒㉔㉖ [宋] 杨简: 《慈湖诗传》 卷5、14、10,民国四明丛书本。

㉕㉘ [宋]王应麟著、傅林祥点校:《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257、212 页。

㉟牛巧红:《刘伯庄〈史记音义〉考评——以〈史记索隐〉 〈正义〉所存佚文为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 年第2 期。

㊱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音例》, 《史记》附录,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15 页。

㊲《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㊳ 《新唐书》卷58《艺文志二》。

猜你喜欢
音义汉书史记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