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警韧性培育之高空心理行为训练设计

2022-02-04 12:42许树艳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空韧性情绪

许树艳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9)

增强心理韧性、增强抗压抗挫能力是警务人才(学警)培养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具有心理韧性[1]。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是没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则代表个体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要提高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对心理韧性(弹性)进行提升[2]。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显著相关[3]。另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业务素质实战水平有待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容乐观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教学的实战化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等培养路径[4]。心理韧性是学警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重视和培养。

警察高空心理行为训练以警察心理素质结构为基础,依据心理学原理,通过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训练,刺激、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体验,改变认知,形成新的反应行为,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适应能力[5]。学警在开展高空训练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因恐惧未能按时或按标准完成任务,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对之后的训练和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6]。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具有适应性,通过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从根本上提高其生存可能性,认知的进化要充分利用身体的特征,认知目标的实现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得到塑造。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是具身认知的核心要素[7]。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在培养学警心理韧性的过程中,从具身认知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掘训练中的训练背景的情境性、训练过程中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培养学警的注意—认知能力、情绪稳定和情绪管理能力、团队与人际沟通能力、目标与精神信念等,它们契合了心理韧性的框架模型各个因素,使参训人员的内外在资源成为保护性因素,从而影响行为和心理社会功能。

一、基于具身认知的情境性,培养安全意识和习惯

具身认知的情境性观点认为认知是发生在现时的、具体的情境之中的,必然受到具体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情境是身体的延展,心身与环境不可分离[8]38。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是一门创新的情境性课程,围绕心理韧性的培养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做两手的准备即物质准备和非物质准备,二者构成了训练最重要的基本课堂情境。

(一)物质准备注重细节和习惯的养成

物质准备提供了最基本的课堂情境。物质准备包括:训练的装备、设施等。心理韧性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压力环境,训练场的情景可模拟现实的压力环境或逆境,以此来锻炼学警的反应能力,增强抗压、抗挫能力。项目须在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这是教学的要求,也是心理韧性培养的重要目标。心理韧性的结构因子反应了个人的能力、高标准以及忍耐力[9]。课前的精心物质准备和防护,既反映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个人的防护能力。

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是模拟临战状态下的仿真教学训练,是具有高强度、高挑战、高风险的“三高”课程。公安教育训练中的警用装备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训练的实战性,装备须有数量和质量保障[10]。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倘若装备在身,它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需要确保装备保护对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影响。警用装备是警察执行任务的安全保障,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每名学警需要学会了解装备,课前课后需要清点、检查装备,注重细节,养成良好习惯,以确保每次训练前的装备齐全、完好无损。如果课程密集,装备的损耗会随之增加,因此每次训练之前都需要仔细检查,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装备。如果训练场地半封闭,刮风下雨等天气因素对固定钢架、绳索等器械的使用寿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及更换。防护服、保护绳(主绳)、安全帽、垫子、手套等装备有使用年限和次数限制,也必须及时保养和更换。细心检查所用训练设施和装备,并使之成为警务化管理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养成教育,并遵从教育规律,避免急躁、粗暴的做法,使之由服从、认同到内化转变,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遵循“系统”育人的理念[11]。在检查的过程中,容不得急于求成或不耐烦的情绪,教员的情绪引导和行为示范是现场的稳定剂。

(二)非物质准备注重情境和安全意识

非物质准备创造性地生成了不同的训练情境。非物质准备包括:教学情境设计、心理健康常识、参训人员的健康信息、场地信息以及教育决策、安全意识等。环境变量、模拟、情境行动等因素是影响认知过程的重要因素或者人自身构成了认知的要素[8]40。人是情境行动的主体,是环境变量的影响者,因此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突出学警的中心地位。心理韧性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对学警的信息做基本了解,包括气质、个性特点,以便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此外,学警的心理韧性现状、已经历或正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年龄、应对方式等方面也需要做详细的了解、观察和分析。对于心理韧性评估低的成员,须谨慎分析,必要时暂缓训练。

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是贴近实战的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实战,创设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有利于安全意识训练的开展,也有利于韧性的提升,比如结合断桥项目做人质谈判与解救训练设计。情境设计可以是:在断桥一端,有劫匪手持尖刀(武器可以由设计者选择,如枪支、炸药、炸弹等)劫持了一名人质,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出警,到达现场。地面指挥中心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在第一阶段,谈判人员需要克服自身的恐惧,不仅包括对劫持行为的恐惧,还包括高空环境的恐惧;在第二阶段要有条件、有计划地与劫持者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与互动。这其中包括弄清劫持者劫持的目的,让劫持者自己提出条件,对劫持者提出条件,跨过断桥传递物品并返回。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说服对方放下武器、释放人质,甚至创造强攻机会等。在具体项目中设置相应的情境,布置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在压力情境下限时完成。

高空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是有针对性的特质训练,需要了解学警的个体差异,观察每个学警训练过程中的细节,分析需要克服的具体障碍,进而引导其行为。在此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功能,可以在教学层面连续地、自然地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认知变化、学习适应等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诊断报告,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改进建议,并进行连续跟踪诊断与调试,从情境出发,改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与安全息息相关,任何一次安全事件都是对个体心理韧性的重创。警察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是一项贴近警务实战且高风险的课程。课程设置的压力情境,创设了培养心理韧性和安全观培育的机遇,从学警走进训练场那一刻开始,安全意识就必须落地、生根。这里的安全包括生命安全、工作安全和心理安全。生命安全是基础,工作安全是主体,心理安全是保障。

总之,结合具身认知情境性的特点,高空行为训练要面对真实情境并创造情境,鼓励学警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安全的重要性,让学习、锻炼与意义获得的情境性在心理韧性提升的实战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呈现。以安全装备情境营建安全意识,养成爱护装备的良好习惯,从而自觉形成“爱护装备即是爱护生命”的安全观;以危险情境唤醒戒除麻痹大意、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以临战工作情境去领悟充沛的精神、体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可以借此训练时机增强学警了解并关注身体状况,持之以恒锻炼的意识、决心和信心,有意识地培养应对应激状态下的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能力。通过情境提醒的深层次领悟,逐步将习得的成功应对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内心的平衡,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情境性在具身认知中的最好阐释。

二、基于具身认知的体验性,锻造韧性

具身认识的体验性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人们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语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础内容[12]706。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因为不同于地面的情境构建,它对人的生理情绪具有一定的挑战。但在高空心理行为训练中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本能、直觉在操作与学习中的作用:通过组建团队,营建安全的关系,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彼此信任的情感;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增强活动中自我控制的本能行为;通过身心体验培育一种操作与驾轻就熟的直觉,从而培育不惧困难与挫败以及勇于挑战的心理韧性。

(一)组建团队,营建安全的关系,为心理韧性奠基

认知是具身的,身体经验是主体认知世界的起点。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联系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原始概念,如上、下、冷、热等,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温暖、友谊、凝聚力等。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12]706。

当面对压力时,安全的关系作为一种有力的社会情感支持,给予当事人莫大的心理支持,这是心理韧性的基础之一。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在军队、警队战友情和队友情浓厚的环境中,这种安全的关系在很多时候表现为集体凝聚力。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它体现的是一种协作精神、服务精神,是大局意识,它能使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使命。从个体来看,凝聚力就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最安全的关系,它能使个体释放最大的潜能,追求卓越。警察队伍是一支以团队协作为工作基础的组织,加强警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警察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警察队伍是一支对心理韧性有着高要求的队伍,在压力和困境面前,安全的队友关系是个体能够不逃避,敢于直面困境,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的有力支持。组建强有力的团队,营建安全的关系,促进凝聚力,是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内容。

随机组建若干人数性别均衡的训练团队,通过队员自我推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团队选出该团队的小队长,充分给予每一位学警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位当选小队长,利用自己的综合能力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创建符合训练场景的队伍名称、队伍口号、队旗和队歌。通过队伍特有的文化构建,进行有效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与此同时教员要善于观察队员状态和反应,恰如其分地引导,自然地衔接,营建安全信任的关系。既有团队合作意识,又让个体在强有力的团队中能够找到归属感、力量和温暖,从而能够克服后面可能面临困境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勇敢、大胆地往前进,这既是培养精诚合作的精神,更是培育团队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集体。

(二)基础训练,增加控制感,为心理韧性赋能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身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解释是主体自身身体内在的生理结构、身体的活动运动方式、身体的现实状态及身体的感知运动经验所决定的。这是具身认知理论最基本与最核心的观点[8]38。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最难把握的就是身体的感知运动经验,或者控制感,而控制感来源于扎实的基础训练,包括核心力量训练。所谓基础训练是打绳结、扣锁扣、穿戴装备、绑绳子、扎马步、收绳子这些高空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的基础练习。所谓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加强身体关节细节的训练,通过强化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受伤概率,提升运动中的身体平衡,它对公安专业的学生体能提高幅度较大,尤其是协调性、灵敏性、速度、力量等素质的提高较为显著[13]。

“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坚韧牢固,就意味向前或向上发展的空间大。它是整个训练的起点,基础训练足够,后面的训练才能跟进,而一个环节的失误会让训练归零,甚至可能导致不可弥补的损失,从而严重影响个体的运动感知体验。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打绳结、扣锁扣、穿戴装备等基础动作看似简单却关系重大,一个不规范、不合格的绳结,一个锁扣或保护服的一粒扣子没有扣好等细微问题,都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倘若基础训练扎实,就能增强个体对高空状态的身体把控感。因此,训练过程中应强调“平时即战时”的思维,引导学警强化基础训练。团队成员在这些训练环节和细节的把握中可能体验到“我可以做好这个事情”“我能够得到帮助”,进而会有“当压力或危机到来时,我知道在哪里获得帮助”的控制感。教员从打绳结、扣锁扣、穿戴装备、绑绳子、扎马步、收绳子、调整呼吸等基本步骤示范做起,打好高空心理行为训练的“地基”,引领学警专心做好每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既要培养专心致志的态度,又通过点点滴滴培养了对任务的控制感和自信心,为后面积极接受变化并适应变化的环境做铺垫和准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留意触发学警体验的环节和时机,并恰到好处地提醒、启发他们去思考。核心力量训练可以采用体能训练、身体的稳定性训练等形式进行。为此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训练计划,并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的毅力和耐力。

紧张、恐惧、焦躁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在基础训练中也可能初露端倪,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身体反应在先的,换言之,情绪是具身化的。它们的出现是正常的,树立“正常的”观念在训练中和对训练本身同等重要。训练基本功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情,但这个单调乏味的事情却是训练心理韧性的契机。心理韧性能容忍负性的情绪,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警观察自己的身体的负性情绪,并尝试逐步接纳自己的每一种情绪,这是心理韧性增进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和基本心理调节过程,也是通过对身体的体验推动认知行为改善的过程,每一次成功的训练都离不开这个过程的推进或改善。

(三)体验—探索—接纳,践行韧性

认知的具身化必然依托于身体的生理形态结构、感觉运动系统、神经生理系统以及在这些系统上的功能性整合,是一个动力性质的系统化过程。身体运动不仅反映着心智过程还可以影响心智,行为动作不仅导致了环境中的物理变化还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身体的调节作用使得认知、身体、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确保了认知和行动之间的和谐[8]39。高空心理行为训练的主导思想在于:通过营造外在压力环境,引发应激状态,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在具体训练方法的指导下,调动自身积极的力量加以调整或调节,以应对压力环境,积极适应结果,并通过各种压力情境下的主观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建立起适应性的动力模型,以此提高内在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步曲。

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后,便可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训练。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想要达到的效果是韧性的增强,它的评估可以是生理性的指标或心理测量,也可以是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倘若在训练的过程中,学警在压力下能精神集中地思考问题,体验到情绪变化时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并调整,外在的保护性因素能够发挥作用,操作行为流畅自如,那就是心理韧性增强的表现。

“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循序渐进,缺一不可。“体验激发情绪”,是以学警为主体,注重自我体验活动过程。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体验,去感悟、判断和选择。它不同于一般的锻炼或活动,它关注是否获得了体验,获得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关注技能的熟练程度。在此过程中,学警情绪的调动取决于其体验的深刻程度,只有刻骨铭心的深刻体验,才能达到调动情绪的目的。“行为改变认知”是基于“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一般而言,认知是行为的起点,行为是认知的结果。但行为对认知又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对行为的体验,可以改变原有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心理行为训练中的行为除了面对恐惧的本能逃避行为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自主调整获得有益于适应环境的有效行为,即“智能行为”。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促使行为调节和改变的发生,完成新的认知和习惯。习惯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它可以是多次无意识重复的结果,也可以是有意练习的结果。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就是通过这种联结使反应模式和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训练的目的在于养成面对压力或困难时有控制感,能容忍负性情绪,积极接受改变,有忍耐力,使之积淀为心理韧性。

针对心理韧性的发展过程展开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观察和体验。高空项目的应激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变化:手心、额头出汗,心跳增速,肢体颤抖、说话声音与语调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大汗淋漓、肌肉紧张、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定向力发生变化、情绪失控等生理和心理反应。每个人的应激反应不一样,应对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人采用求快的策略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单一地结束战斗,逃避生理、心理压力和紧张;有的人采用求稳的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调整自己的状态来完成任务。依据具身认知的理论,在观察和体验中,接纳是核心,如果能够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恐惧、紧张、焦虑的情绪甚至高空中的胡思乱想,那么调整才有可能。其次是进行压力管理与应激应对。可以是采用特定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可以是积极接受变化;或者通过特定的放松训练,缓解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或者通过榜样的激励来调整;或者通过同伴的鼓励和支持,给予信心和勇气。总之,学警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逐步学会观察自己在训练中的反应状态,发现哪种调整方式适合自己;教员可以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不强行催促、不拔苗助长。因为认知和探索有一个过程,正如心理韧性的增长一样,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整个过程中,心理韧性所具有的几个因子——忍耐力、容忍负性情绪、安全的关系和积极接受变化以及控制感——都在高空心理行为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容忍负性情绪,比如紧张、恐惧、焦虑等,是心理韧性训练的一个重要点。通过在行为训练中的调整,从能够接受变化、接纳自己到尝试着去努力去靠近目标,并拥有掌控感;从“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到“纵然看起来没有希望仍然不放弃”,甚至“我觉得我可以控制自己的状态”“经过训练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喜欢这样的挑战”。由此可见,具身认知的过程,也是心理韧性发展的过程;身体感知经验与体验是高空心理行为训练的必然途径,也是心理韧性提升的一个契机。

三、基于具身认知的互动性,训练总结中发现问题,分享中促进韧性

认识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12]706。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与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参与分享、探索尝试都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互动的动态学习中去感受知识生成、体验意义的理解与通达意义的乐趣[8]42。应激给警察心理韧性带来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良好的社会互动对保护警察的心理韧性意义重大[14]。高空心理行为训练的情境模拟来自一线,行为训练中的体验有利于增强学警的身体素质、协作精神和心理韧性。每一个训练项目的完成都是在集体的努力下得以正常进行,因此训练中的总结、交流和分享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有利于项目的当下顺利开展,还为后面不同难度的项目继续推进做铺垫。

(一)训练总结中借助互动发现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状态因家庭、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有所差异,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短板,这也正是大千世界的美妙之处。训练进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加大任务的难度,营造适当的压力环境。有压力,挑战才有意义,心理韧性的训练才有效果。每次训练结束之前应及时进行总结。教学中对意义的理解与获得是基于身体经验生成的,身体经验才是知识意义的生长点,而身体经验来源于与具体情境的互动[8]41。高空心理行为训练需要突出作为主体的个体地位,而互动是教学意义得以实现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训练总结中的互动是思想和行为焦点的呈现,在此时发现的问题能得到聚焦和回应,成为下一次训练中特别关注的部分,在学警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它俨如一道防火墙。

在完成某一项目训练或结课之后,教员可以组织大家就该项目的训练体验、困难及技巧等问题或某个心理行为主题进行小组总结。总结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教员观察小结,也可以是学警心得小结;可以是语言表达,也可以是角色扮演。以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时,小组就类似一个朋辈督导小组,学警通过观察和比较,获得训练之外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有时候能够恍然顿悟,解除心中的疑虑或焦虑,放下包袱和顾虑。总结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人际的互动和反思是与训练中的情境、体验和互动息息相关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正性情绪、认知甚至行为的强化,强化的结果增强适应能力,进而增进心理韧性。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当事人的情绪和变化,改变悄然发生。学警的总结体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小组总结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警学会了自我表达、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在每次结课之前,也需要教员及时就每一名学警完成训练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小结,以便学生能快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及找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法。点评应以肯定为主,指出问题为辅。小结应清晰明了,言简意赅。总结应给予每个学警积极暗示和鼓励,让每一名学警都能体验到包容、理解、支持、鼓励以及无条件的接纳,尽最大可能地消除训练中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潜能。

(二)分享中借助互动解决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中身心与环境是一体的,认识是一个基于主体的身体经验与情境互动的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在生命场域中不断发生的过程[8]41。人对环境的适应受韧性水平影响,研究表明,为期8 次的心理行为训练能有效地解决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提高适应能力和团体凝聚力[15]。训练过程中总会有训练效果的参差不齐,先前建立的团队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成员之间通过观察学习与切磋,能够迅速掌握训练的核心要领,有组织领导力的团队成员可以担任朋辈辅导的角色。在韧性干预的过程中发现,受训者韧性的提高和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并不仅仅得益于培训内容本身,也源自受训者参与培训的经历和体验,使他们从中体悟到更深层次的关系、信念和期望,以及自愿与他人分享这些力量的价值感。分享是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流露,是与环境合拍的,是契合当时实际需要的,也是最有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仿佛为个体韧性提升扩容。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情绪是具身的,认知并不是情绪形成的唯一因素,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情绪与情感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12]708。借助分享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支持和操作技术的借鉴。特别是在平复高空恐惧情绪的处理中,通过互动,更充分地理解多种平复方法,比如,内心自我暗示法、想象法、放松法、或发泄法,逐渐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达到各自训练成绩的最高水平。

互动可以积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现阶段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时代元素,将体验式的实践课与公安工作联系起来,培养愈挫弥坚的心理品质和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努力有为的价值担当;道家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细致谨慎态度,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精神,面对困难“致虚守静”的超越精神;墨家的“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身体力行、有始有终的务实精神。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包括政策宣传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积极倡导敢为作为敢担当精神,积极奉行“持正义之利剑,守为民之初心”价值理念。互动是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团队成员增进彼此价值观了解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能巩固团队关系,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共同促进心理韧性的提高。身体的互动、情感的交流使学警的心理和精神的互动融汇起来,在心理韧性的培育过程中达到身心和谐统一。

总结和分享是发现训练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进行教育的绝好机会。训练中需要从警察职业的角度来认识提高抗挫能力和增强心理韧性的必要性,特别是需要认识到团队作战和团队互动协助精神对警察职业的重要意义。

总之,高空心理行为训练是情境性训练,场地和设备固定且单调,但学警学习热情极高。从课后的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该课程最大的难度是突破高空中的恐惧情绪,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成功尝试自己通过呼吸调整来克服恐惧情绪。调整情绪的过程说明了心身是一体的,情绪、认知和行动对身体的依赖以及身体经验对情绪、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离开身体、没有身体经验,这是难以发生的。在实战化的训练中唯有遵循具身认知的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心理韧性的训练中方能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高空韧性情绪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高空走绳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高空缆车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不要高空抛物!
高空莫抛物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