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历程和重大意义

2022-02-04 21:20荣开明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

荣开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2021年已经过去,具有更加宏伟更加艰难意义的2022年已经到来。在这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回顾小康社会持续建设四十多年的奋进历程,研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有着特殊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价值。

一、小康社会持续建设40多年的奋进历程

(一)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确立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是对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坚持和创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十分重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设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③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④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⑤周恩来在这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等“四个现代化”的概念。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⑥由于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但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经过反复调研,于1979年3月21日会见英国外宾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同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的新概念。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当然,比现在毕竟要好得多了。”⑦他认为,将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就是要做到“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⑧存在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他强调“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⑨他借用《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思想,来阐明我国现代化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是对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坚持和创新,既易于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赞同,又在具体实施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上作出了调整和完善,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生长点、突破点和起始点,成为继承毛泽东思想之后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新飞跃。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⑩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指引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和伟大旗帜。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把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并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这就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联结起来,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拉拉会谈时,首次提出我国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⑪依据这一战略,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⑫

(二)江泽民、胡锦涛对小康社会的坚持和创新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主要工农业产品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比较合理。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一批骨干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⑬后来的实践证明,由于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收入比1980年翻两番,超过了1000美元,达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如何走,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⑭这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具体化,呈现出鲜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要求“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恵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⑮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大会之后,在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新努力,特别是首次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笫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就。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部署:“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概念被首次提出。大会深刻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21世纪我国发展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比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目标更全面、内涵更具体。特别是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改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要求。⑯这些新要求深刻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会后,在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这使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成为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进展的10年,成为生产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10年,成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的10年,成为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10年。从经济总量上看,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2.03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上升为第2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4.4%提高到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增长20%。2011年,我国人均国內生总值达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城乡、区域结构逐步改善;基本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发展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⑰这都表明10年来,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以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三)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持和创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⑱会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依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论述作出了重大坚持和创新。他认为,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成为党开辟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下的新赶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摆在第一位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⑲为了实现好这个任务,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得全面建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下气力从“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㉑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脱贫攻坚这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指挥,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攻坚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都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减贫事业。习近平还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考察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为了脱贫攻坚,习近平亲自动员中央和地方齐下决心,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解决好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讯难、教育普及难等发展瓶颈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使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短期内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的性、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做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好“谁来扶”问题;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好“如何稳”的问题。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终于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经统计,我们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除帽子,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也已实现,第一百年中国梦奋斗目标如期完成。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以罕见的规模和速度,从1978年仅有3678.7亿元,到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再到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也不断前移:2000年超越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越法国居世界第5位,2006年超越英国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越德国居世界第3位,2009年超越日本稳居世界第2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城镇常住人口达8.48亿人,有1.3亿户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居民消费结构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在国际对比中,我国还在诸多领域和方面占居第一或名列前茅。这都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和明显优势。

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大意义

《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特别重大。对于这一重大意义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去做立体式的思考。下面力图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四个等方面进行简要考察。

(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奋进历史来考察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奋进历史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有两层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庒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㉓这一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㉔。自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用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向人民向历史作过郑重宣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㉕如期高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首先意味着我们党对人民和历史作出的承诺,注重兑现、说到做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品格,是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任、重担当的真实写照和直接体现。其次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根基。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国际风云激烈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好处”,“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我们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更进一步赢得人民的拥护、赞成和支持。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使人民在实践中得到实际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能激发起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极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党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历史性的检验。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会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工作,用科学的理论、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践中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了历史性的“赶考”,经受住了人民群众的检验,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意味着14亿中国人民普遍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尤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的人生之大幸。”㉘这还意味着我们党在领导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征程中,取得了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对于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对于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来考察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所说的里程碑意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己经实现。这是我们党成立以来第一个百年创造的辉煌业绩,很了不起。在这100年中,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其次,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再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自强不息、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此,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二是表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结束只是阶段性的、只是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性一步,此后还有继之而来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另一个阶段性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任务的完成只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终点”,而对于第二个百年任务来说它恰恰是个“起点”,或者说是“终点”和“起点”的“交汇点”。按照党的十九大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作两个阶段的安排,我们从2020年起到2035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更大跨越。

当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就要从这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中华儿女对新阶段的共同期盼,取得更大成效。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㉙

(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考察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第六个阶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第六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又一次新飞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著作《乌托邦》以来,已经进行了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四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五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㉚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9年多的努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㉜这一重大论断科学地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表明它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新的飞跃。这次飞跃对国内国际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

第一,它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增强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迎来光辉前景。第二,它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极大地鼓舞并增强了世界赞成和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的信心和决心,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考察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人类贫困问题,意义特别重大。这一特别重大的意义也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谱写了人类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新篇章。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向贫困宣战;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开发性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在新时代共享小康,党中央提出了决胜脱贫攻坚战,开启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谱写出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据世界银行测算,按照人均每天支出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也就是说,全球范围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按照中国现行的贫困标准,从2012到2019年,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稳定脱贫。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在近年来全球贫困人口不降反增、世界减贫事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尤为可贵,给世界上为减贫事业而奋斗的人们注入了信心和力量。中国创造的减贫奇迹,不仅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还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拓展了人类脱贫攻坚的新思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拓展了人类反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新思路。在人类发展史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对内残酷剥削本国被压迫人民,对外使用外国传教士和发动战争等残酷手段,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及其宝贵资源的罪恶发展道路。这条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㉝。我国是遭受过这种殖民掠夺的发展中国家,绝不能、也决不会走这条资本主义的邪路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只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非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是漫长的“串联式”演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阶梯式发展,用了200多年时间才达到当今水平。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必须发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后发优势,改用“串联式”发展,即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人工智化等,叠加在一起向前发展。结果,我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西方发达国家有些研究者认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即使不进行政策干预,也会自然地解决贫困问题。还有的认为依靠福利救助就能消除贫困。实践证明,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一些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突出,没有科学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单靠增加物质财富,是不可能消除贫困、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过分依赖福利救助,也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导致整个经济效率下滑。故而,当今世界减贫脱贫亟须在新的条件下开拓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从中国面临的实际出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创新了中国扶贫脱困新道路,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取得了巨大成效,成为全球减贫脱贫的典范。习近平扶贫攻坚思想内涵丰富、蕴含深刻,既强调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既做好顶层设计,又注重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既加大投入进行“输血”,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行“造血”;既加快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既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又坚持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因而,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脱贫攻坚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第三,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天地。贫困问题说到底是个发展问题。“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主动探索自身摆脱贫困的发展思路、策略、途径,那就永远也发展不起来,永远也消除不了贫困。

我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发展之处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以下三点:

其一,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所谓合规律性,是指社会实践要符合、遵循客观规律,以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指导社会实践。所谓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实践及其结果要符合主体自身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真正做到这两者之统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艰难。不少地区和人民群众之所以长期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重要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没有解决好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主客观条件的统一和协调问题。我国脱贫攻坚的胜利,首先在于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促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为大规模脱贫攻坚打好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公平和效益、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恵及全体人民。这些制度安排,既调动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其二,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条件下,地球村实质上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一国发展决不能建立在其他国家贫困的基础上,通过掠夺和打压别国获得自我发展,绝非正途,更不能持久。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才是和平发展之道。各国完全可以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共同发展。中国以构建人类命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通建设,帮助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目前,中国已经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使相关国家70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其三,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人类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有机统一起来。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发展的弯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这条弯路我们决不能再走了。我国秉持“绿山青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和限制开发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努力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在生态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通过实施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旅游等项目,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给贫困地区带来了“金山银山”,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这不仅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为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给渴望摆脱贫困的人民以坚定信心和强劲动力,在人类减贫史上展现大国担当。

总之,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②㉒㉛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35—36、36、3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⑧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226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9)》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3—1244页。

⑩《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⑫《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5页。

⑬《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0页。

⑭《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⑰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8页。

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7页。

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并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前重要文献选编》 (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2、828—833页。

㉑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3、22页。

㉓《习近平谈冶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38页。

㉔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0、31—32页。

㉗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18—19页。

㉘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参见《央广网》2020年4月30日。

㉙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74—475页。

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页。

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7页。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