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文化地位及其艺术特色研究

2022-02-04 10:15谢亚南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天游艺术特色

谢亚南

【摘要】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的典型民歌形式,其中的内容鲜明地呈现出了陕北文化的独特形态,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陕北民歌代表着陕北地区的发展面貌,不仅仅记录着陕北地区的历史变迁,更浓缩着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首歌曲之中都有独特的展示。从近代中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其中有很多的历史厚重感,展示了历史的风貌和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信天游》的文化地位,而后又分析了其艺术特色,以期为深入理解《信天游》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信天游》;文化地位;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80-03

对于“信天游”来说,它在我国民歌园地中具有代表性。在分析其中的歌词内容会发现,其中都彰显出了陕北人民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的相关特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性。陕北的地理位置,位于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交融地带,因而在这里,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融合。呈现出了鲜明的多民族融合特征,进而使陕北文化成为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在信天游中,很多的内容都传达出了这些文化特质,通过信天游,有助于深入理解陕北的文化特质,对此要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

一、《信天游》的文化地位分析

(一)充分展现出了陕北的服饰文化

在《信天游》中,羊肚子手巾这个形象出现得很多,这里的羊肚子手巾,就是陕北男子的一种日常装扮,这是很普通的一种打扮。可以说这种打扮是一种标志,它代表着陕北男子,因而信天游里对此的描繪有很多。陕北地区有很多风沙,农民们都是要在田间进行劳作的,因此,在头顶上罩上白毛巾,可以避免风沙的侵袭,还能避免阳光的直射,第三如果出汗了可以用其来擦拭。羊肚子实际上就是指羊的胃部,平日使用的毛巾陕北人就称作是手巾。在历史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存在着两种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用白羊肚来指代白毛巾的称呼,就体现出了其中蕴含的游牧文化特点。此外,在冬天这个季节,光板的羊皮袄往往被陕北人所青睐,以此来保暖。诸如“老羊皮袄顶铺盖,迫下生计走口外”。事实上,陕北人对光板羊皮袄的热爱,喜欢白颜色的服装打扮,这种习俗就和戎狄游牧民族的文化有着关联。历史上,白狄曾居住在陕北地区,党项羌对于白色的装扮也比较热爱,比如元吴通过“白上国”这个名字来指代自己所建立的王朝,因此,对于陕北人来说,对白色装扮的喜欢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潜意识影响。在信天游中也出现了很多红色服装的形象,这种红色的服装通常来象征少女的美丽。诸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你穿红鞋”,“十七八的女娃穿红鞋,看你们爱不爱”。红色象征着生命和热情,陕北姑娘喜欢红色服饰,这也体现出了她们热爱生命,自信活泼以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这些都代表了陕北文化的独特性。事实上,在信天游中体现着陕北人民服饰文化的内容还有很多,这些内容无不体现着陕北人们的风土人情和特点,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信天游,通过信天游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内容和特色。

(二)充分展现出了陕北的饮食文化

由于在地理环境上的独特性,陕北以畜牧业和农业著称,在畜牧业方面,主要是养羊,在农业方面,主要是种植高粱和黍子以及荞麦等。信天游中的很多内容都对此进行了体现。比如,“六月个里连阴天,五哥放羊在草滩”,“大河畔上种黍子,好媳妇寻下个灰柞子”等。因此,对于陕北人的饮食来说,他们一般都喜欢吃羊肉和荞麦面还有小米等食物,有着丰富的面食种类,比如荞面以及荞面圪坨等,其辅食的种类也很多,比如羊肉和枣糕以及小米干饭等。陕北人大都喜欢吃油糕,它有着丰富的营养,此外, “糕”和“高”的发音相同,代表着有节节高升以及兴旺发达的寓意,这也彰显出了陕北人的美好心愿——希望生活能步步提高。“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出现的“荞面圪坨”,陕北人通常以其为主食,把荞面和好,再对它揉搓,使其变成长条,用大拇指把它捻成小卷儿,然后将其煮熟了吃,吃的时候,里面要放上羊肉臊子汤,其味道非常鲜美。陕北人如果要吃荞面圪坨,就一定会放入羊腥汤,羊腥汤和圪坨二者必须相配。在信天游中,大多通过饮食中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来指代男女青年之间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如“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来活去相跟上”表达的就是这种含义。在信天游中,很多内容都描绘了百姓的日常饮食,进而向人们呈现出了陕北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事实上,信天游中有很多内容都能体现着陕北人们的饮食特点,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特点,其中陕北更趋向于面食,这一特点必然在民歌信天游中有强烈的显示和体现,深入剖析信天游就会发现其中的内容。

(三)充分展现出了陕北的婚亲以及结拜等习俗文化

过去的陕北人在婚姻方面,有着门当户对的思想,一般来说,富贵人家和贫寒人家是不通婚的。然而,一些男女青年大胆反叛这种封建习俗,崇尚自由的恋爱,在歌声中表达了他们批判封建的门当户对婚姻的思想,比如“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穷”。过去的男女在婚姻方面,往往都是父母包办的婚姻,比如“奴妈妈生我九菊花,给奴配了个丑南瓜”。但是,年轻人已经开始批判这种陋习,他们开始热衷“交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自由恋爱,比如“开花结龙龙,十八九开始交朋友”,“要忧来不要愁,看不上男人交朋友”等。此外,陕北人还喜欢结拜。男子间通过拈香来结拜成兄弟,女性间也可以利用拈香结拜为姐妹。在进行拈香的仪式过程中,要将刘备、关羽、张飞的画像设在香案上,或是在不同的纸牌写出几个人的名字,然后在米斗插入这些纸牌,之后放置好香炉和黄表以及酒。在正式开始仪式时,主持人要为老者、结拜的人要跪在香案前,分别说出来自己的出生日期,而后将长幼顺序排出来,最后分别焚香,一同念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接着在三张画像前进行跪拜,再跪拜天地,而后相互跪拜,把黄表烧掉,将纸灰放入酒碗中,将其倒入地下,预示着“一碗酒水一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这种咒语非常严肃。还有一些人会刺破自己的中指,血就会滴入酒里,结拜者按照不同的长幼顺序,依次喝血酒,这代表着“滴血为盟”,完毕后,就可以聚餐,这样结拜弟兄的仪式就完成了。女性在结拜时,形式比较简单,往往是念诵几句誓言,就可以结拜为姐妹。

二、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题材内容以爱情为主

在信天游中,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形象进行反映的题材内容比较多,主要描绘的是妇女的婚姻恋爱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还有反抗封建思想礼教的心理。此外,信天游中也有很多内容对当时脚夫们的工作情形进行了描绘,以此来表达思念家人的心情。陕北人通过质朴的民歌传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通过信天游的美好旋律,传达着不同的爱情故事。比如《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陕北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各个村落之间相隔遥远,即使人们相见了,也无法面对面说话,这首信天游的场景比较悲凉,短短的几句话,就描绘出了即使相见也不能说话的无奈心理。它描绘出了两个陕北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一个在山上放羊,一个在山下行走,两个人之间相隔很远,只能通过远远地向彼此招手,来传达彼此心中的思念,这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陕北人心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二)唱词中多用比兴手法

在刚听到信天游民歌时,会感觉其中的乡土味道比较浓厚,现代韵味不够。然而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后,会发现在其乡土气息中隐藏着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质朴韵味,尽管其中的很多唱词内容在感情上都呈现出哀伤和苍凉的基调,然而其中也蕴含着刚健的豪放情怀。陕北人民都很朴实,他们在信天游中描绘出的感情,就是要真诚地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情感。在信天游的歌词中,“比”和“兴”的手法出现得比较多,通过这种手法会将下句的唱词引出,或者是对其中的叙事与抒情内容进行象征。“比”也就是比喻的意思,“兴”也就是寄托的意思。以《蓝花花》为例,在该曲中,一共呈现出了八段唱词,就前两段歌词来看,“兴”一般出现在第一段中,而且是位于上句,“比”出现在第二段中,位于上句。用五谷中数高粱最高来比喻女儿中数蓝花花最好,这里使用的就是比喻。而对蓝花花美丽形象的表达,正是通过青线和蓝线两种颜色的象征来完成的,这里使用的就是象征。信天游中的大量歌词内容,已经成為了一种生活的真实,陕北人在描绘自己的故事时,就是通过这样直接和大胆的方式进行描绘的。这种比兴的方式也让信天游更具艺术魅力。

(三)节奏比较自由

在信天游中,有着十分自由的节奏,其线条和旋律有比较粗犷,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由于陕北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点。在陕北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沟壑,如果人们在沟底,或是站在山坡上,在和他人说话时,就必须要大声呼喊才可以。因此,在信天游的民歌中,很多的单音都出现了拉长的现象,这样就让其节奏方面呈现出疏散自由的热点。此外,对于信天游民歌来说,它的即兴特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在节奏方面,也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像是散板一样,比较典型的如《大青山》。信天游在节奏上体现出的这种自由性和即兴性特点,一般体现在对一些音节的处理上,比如《脚夫调》中:“三月里的(个)太阳”,“阳”这个字就延长了其节奏,而且是一种自由的延长,这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信天游中的即兴特征。

(四)即兴特点

信天游其实是陕北人民通过日常生活而创作的产物,其创作较为即兴,对生活情感通过歌唱的形式予以表达和展示,信天游这种类型的音乐形式,其名称更加随意、自由、散漫,并不受到外界相应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不管是在自己的家中,还是在黄土高坡或是在山区中,歌手都可以随心随意地予以延长,外界条件的约束性较小。如果演唱人员认为可以哼哼的时候,其就可以进行延长,很多演唱都是一个人的方式,并不会存在第二者,所以信天游的歌唱形式很多都是独唱。从气候方面来看,陕北地区属于半干旱天气,土地并不肥沃,土壤受到严重侵蚀,耕作形式也较为粗犷,人们日常中会对沙漠、山沟等面对,因此信天游演唱的过程中总会给人一种非常凄凉、悲伤的感觉。让人听后有空虚寂寞之感,这也是有这种感觉的原因。因此,这种歌唱方式特使信天游的音乐风格,其歌唱过程中时而自由,时而豪迈,时而高亢,没有任何的外在修饰和掩饰。

(五)结构形式

从艺术手法上看,信天游很多都是自由灵活、兴起的形式,一个小节只有两句,较为押韵。有的一个小节表达相同的意思,有的调子较为自由因此很容易传唱;每一段都非常有韵味,信天游最典型的结构特点就是上下句的结构形式,两句之中很多都是衬字、比兴叠字,通过景色表达自身的感情,比兴是常用的手段。信天游具有简单多变的句式,其中一首只有两句,其他再也没有比这更为简单、方便的形式了。一般情况下,是上句起兴,下句点题,与陕西人们豁达开朗的性格更为贴切。一般情况下,信天游多为上下曲调的乐段,并且出现很多的反复性特点,但是曲子的关系非常清晰、规整。歌曲的字数并不固定,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相对来讲比较押韵和对称。歌曲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为契合,信天游中最基本的素材有打情骂俏、针头线脑等,生活化气息非常浓厚。如果将所有的信天游放置在一起,其实就是陕北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六)语言音韵

从旋律格调的角度来看,信天游和方言音韵的联系极为紧密,甚至呈现出相辅相成的情况。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民族歌曲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和各个民族的言语环境关系极为密切。信天游的起兴之中,就具有非常突出的陕北地方方言,唯有使用非常地道的方言对信天游予以演唱,才能将信天游独有的艺术特点、风格予以展示而出,让人们有充分的感受,信天游的生命力才得到绽放。信天游的歌词一般一段有两句,一首有一段或者多段,这就是信天游、不断头。每一句的基础字数为7个字,但是具有自由的变化形式,可以缩短也可以演唱。句中频繁使用叠字、衬字,比如《庄稼汉》中的水圪、人尖尖等,其中“圪”就是当地常用的衬字,歌曲中的吼字展现出西北人民的好爽,其中语言特色也与陕北的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关系。陕北的地形地貌丰富,有沟壑、丘陵、高原等,人们习惯于站在高坡之上大声地呼喊,习惯将声音拉长,因此形成了这种韵律。

三、结语

信天游的特征非常鲜明,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了解陕北文化的诸多形态,这些文化特质让信天游在我国的民歌世界中独树一帜。此外,信天游在艺术特色方面也表现出了其淳朴和粗犷以及自由的风貌,作为陕北文化的独特体现,需要继承并继续发扬这种美好的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姚莉莉.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4):48-51.

[2]彭云姝.试论“信天游”的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4,(9):43-44.

[3]许文婧.浅谈陕北“信天游”民歌流派的艺术特征[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1,(12):156-157.

[4]逯克刚.从《一对对鸳鸯水上漂》看陕北信天游之艺术特征[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7):159-160.

[5]周妍孜.浅析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2020,(9):88-89.

猜你喜欢
信天游艺术特色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咏退休族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唱响一曲语文教育的“信天游”
信天游仍然是灵魂的有效方式
写给吼信天游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