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棒头木偶戏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文化差异研究

2022-02-04 22:44林鹏宇吴凯石政平
今古文创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偶戏文化差异

林鹏宇 吴凯 石政平

【摘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也是如此,不同的水土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木偶戏是广西非物质优秀文化之一,玉林棒头木偶戏与靖西提线木偶戏由于身处的地理位置和表演形式不同以至于产生出一些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将玉林棒头木偶戏与靖西提线木偶戏进行对比,来分析玉林棒头木偶戏与靖西提线木偶戏之间的文化差异,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及了解其中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木偶戏;文化差异;玉林棒头木偶戏;靖西提线木偶戏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087-03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13638066)。

一、表演形式差异研究

靖西提线木偶戏是在靖西当地人民当中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只因它在演唱时主要较多使用 “呀哈嗨”为衬腔,所以也被称为“呀嗨戏”,提线木偶戏演唱时,木偶戏手艺人大多会通过运用一些帮腔来对木偶戏进行气氛烘托。而且靖西木偶戏表演者所使用的语言为壮语和汉语,更有道白有口语和韵白之分。

靖西提线木偶戏没有预编的固定唱本,表演师在演出需要提前阅读一些小说。表演者需要记住一些文中的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并且,靖西木偶戏手艺人登台表演后,会根据现场的情况,通过木偶戏手艺人的临场发挥进行随编随唱。

关于提线木偶戏表演的环境,木偶戏手艺人往往会在露天的空地使用一些木板等材料围搭出一个简易的表演舞台。紧接着,舞台的中央悬上一块幕布作为木偶戏的舞台背景。木偶戏手艺人则会在幕后面从上方探出木偶来进行操纵唱演。在木偶戏演出的过程中,木偶戏手艺人常常使用两种唱腔唱出台词和一人分饰两个提线木偶的角色,这是木偶戏手艺人们的基本技能。木偶戏在情节方面既有着近似于旁白的叙述,又在表演方面具有许多丰富精彩的现场动作。靖西木偶戏表演的主要时间段是每一年的春节以及逢闰年,或者碰到家中有贵宾到来时,人们都会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来上一场木偶戏的表演。

然而在玉林木偶戏,它是主要以唱为主。玉林木偶戏的发展进程可以说从它的诞生开始到传承至今,表演的内容都主要是以一些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作为它的表演唱本,玉林木偶戏手艺人通过语言刻画出鲜活分明的人物形象,辅以娓娓道来的说唱形式,结合生动的唱腔以一个故事绘本的角度来进行表达,给在场观赏玉林木偶戏表演的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在玉林木偶戏手艺人进行他们的表演的期间,会不时加入一些对于表演内容的旁白讲解,讲解的语言以玉林地区的方言白话为主,因此会很多年轻的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许多的语言障碍和文化理解障碍。而且,当地的棒头木偶戏的演出时段还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在遇到寒山诞等重大的民俗活动和庆典活动时,常常会吸引众多的群众来围观,当年的农历正月到四月也是木偶戏表演的旺季,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木偶戏的演出,而淡季时,只有那么几场的演出。

时至今日,玉林棒头木偶戏在当地传承人的眼里都还具有不错的表演收入,“现在,每场演出一般有四五百元的收入。”木偶戏艺人说。目前玉林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在各大民俗活动和商业庆典表演中出现了。

二、地域差异研究

(一)地理差异

靖西市位于百色的南部,靖西南与越南相连,北与百色市区和云南省富宁县交界,正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才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第一代的提线木偶戏表演者在越南老街观看了从云南请来的木偶戏戏团表演,回家后用当地土话模仿进行木偶戏表演,从而产生的最早的靖西提线木偶;另一种说法是因为靖西商业贸易频繁,外来木匠制成的木偶深受小孩们的喜爱并给其穿上衣物,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开始用这些木偶进行表演,渐渐地就形成木偶戏。也就是说靖西提线木偶的诞生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与文化的多元。

玉林市位于广西的东南部,与广东接壤,其语言和文化大多数与粤西相似,所以玉林木偶戏的表演语言都是玉林白话。玉林是广西木偶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玉林棒头木偶戏起源于广西玉林民间,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早在1872年便有木偶戏艺人在北流、桂平等地进行木偶戏表演。在民国時期及新中国建立后,玉林木偶戏的演出遍及玉林城乡各地,深受玉林人民的喜爱。玉林木偶戏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玉林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表演内容大多数也体现了古代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为主。这也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滋生着这门艺术在不断发展与传承。

(二)语言和唱法差异

从语言上看,靖西话属于壮语南壮方言,靖西提线木偶在表演时没有固定的唱本,通常是表演师傅先前看过故事并记住大致的对白,登台表演时即兴演唱。这种即兴的唱法得益于浓郁的山歌氛围。靖西提线木偶的唱腔与当地的山歌联系紧密,唱腔以山歌调子为基础,具有音乐特点,属于板腔体,雄浑奔放极具当地特色与民族色彩。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靖西提线木偶表演者,首先得成为一名山歌高手、语言大师,因为木偶戏表演通常需要一饰多角,需要精通各种唱腔自如的切换角色。不仅如此,通常白天看过的小说、台本,到了登台表演时就需要即兴将剧情还原,并要求唱词平仄押韵、环环相扣。这不仅要考研表演者的记忆力,更考验表演者的随机应变能力,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实践。

玉林地区多使用白话,其各地区方言又有些许的差异。玉林棒头木偶戏使用玉林方言演唱,结合了唱腔与伴奏来进行演出,古朴自然不做过多的修饰。同样唱腔是由当地的山歌演变而来,无固定样式由表演者即兴发挥。在当地方言中有将尾音拉长的习惯,玉林木偶戏的唱腔中也带有这样的特色拖音,以“嗨”开头用“咯”“呐”拖音收尾。

木偶戏每唱完一段会有十余秒的间隔,期间会以击锣打鼓进行衔接,或是用念白来进行说明情节,形成了“唱一段念一段”的独特唱法,使得故事清晰通俗易懂。玉林木偶戏的表演大多两人一台戏,在表演过程中同样需要一饰多角,通过变换音色来达到区分角色的效果,如:男性角色上场时用的真声,突出男性的阳刚特点,女性上场时用女腔假嗓,真声假声相结合惟妙惟肖的饰演不同的角色。

(三)功能差异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娱乐的多元化,木偶戏的娱乐功能被削弱、替代,现在在城市或者乡镇都很少能看到有戏团演出,在逢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过后的农村地区才能是常能看到。就如靖西提线木偶,其娱乐功能已经退居其次了,现在更多的功能用于祭祀活动,民间邀请木偶戏戏团演出大多为了驱邪避祸、祭告先祖。在当地习俗中,每年中有怪事多发生或是气运不顺时,通常会请一班木偶戏戏团表演以求祈福消災;在习俗中,村中有人或牲畜不正常死亡、或有超出村民们常识的事情发生时,村子里除了请仙婆、道公外还得请上木偶戏,在村民的心中三者都具备着驱邪、避祸的功能,民间更有“一出木偶戏能抵十年灾祸”的说法,因此在旧时,木偶戏艺人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备受人们的尊敬;其次木偶戏的演出地点多在庙宇或者祠堂前,其主要目的是表演木偶戏给神灵或是先祖看,以求神灵、先祖的保佑,无论有没有观众观看表演开始就不能停下来。

玉林木偶戏也是如此,以前每逢婚庆、节日等都会请戏团来进行演出,以借木偶之口祈求祝福。相比于靖西提线木偶,玉林木偶戏更多是娱乐作用,而前者则更为注重祭祀功能。相同的是,不论是玉林棒头木偶戏还是靖西提线木偶戏,在开演前都要进行演出前的祈福仪式活动,戏班出发和开始表演前要点炮烧香上报祖师以求演出顺利,进村前则同样需要拜土地公。木偶戏在民众心目中的禳灾祈福、祈祷风调雨顺﹑告慰祖先的功能﹐也体现了在农业社会中,农民对神灵的依赖和对宗教的寄托心理。

三、文化差异研究

(一)发源时间不同

靖西提线木偶戏是众多木偶戏中的一种,它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的一种本土原生态的地方语言和本土戏曲音调创作出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木偶戏的表演戏曲,它通常把木偶戏题材、表演、唱腔和演出习俗等作为文化特色,这使得它深受当地的壮族人民的青睐,同时它也因此而获得了“南国民间艺术奇葩”的赞美称号。靖西提线木偶戏,它又叫作壮族吊线木偶戏,在壮语中习惯性地被称为“木雕戏”,当地的老百姓又称它为“土戏”,它隶属于南路壮戏中主要戏种之一。要说提线木偶戏在靖西流传的时间到今天已经具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关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其中有三种传说较为可靠。

第一种,相传在南宋时期,抗元名将张天宗的部下在抗击元朝的战争失败后,一路南下来到那鉴,也就是今天的靖西旧州街定居下来,据历史典籍《梦粱录》书本的介绍那时的江西已经有了“傀儡戏”,在后来的傀儡戏发展过程中,靖西本土的戏曲艺人把当地的壮话和本地曲调直接套在傀儡戏上,为即将成为“土戏”的靖西提线木偶戏做了铺垫。

第二种,据传在清朝中期时,在广西的曼巷,也就是现今的靖西新靖镇亮表村大晚屯,有一个人叫岑公继柳,他在年轻游历越南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木偶戏剧团在表演,出于好奇他就驻足观看,后来等他返乡后,他想起自己看到过的木偶戏,觉得还不错自己就模仿起来,以至于后来就渐渐地形成了靖西的“土戏”,而这个叫岑公继柳的年轻人也就成了靖西“土戏”的第一代表演家,再后来,他们村的黄公花、黄志原、黄永吉、黄英武、黄登伟和黄满珍、农英等人得到了他的传授成了第二代到第七代木偶戏表演家,到如今已历经200多年的传承了。

第三种,在距今的100多年前,在今天的靖西市同德乡足表村这里,有两个人一个叫廖瑞麟,另一个叫张公孟炳,他们作为第一代木偶戏表演家,把木偶作为“演员”,在凳子上开始了他们的木偶板凳表演戏,再到后来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表演家廖绍文、廖植璜、冯正明,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提线木偶继续木偶戏表演。这也就是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开始。

对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身世究竟是怎样的,已不得而知,但是以上的传说都进一步说明靖西提线木偶戏流传的是有多个支派的。因为提线木偶戏在靖西发源已久,流传甚广。所以早在1921年后,提线木偶戏在靖西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大批的业余戏组不断涌现,而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业余戏组也得到新发展,已发展壮大到30余个。他们在本地演出完后,也经常受邀到其他地方,如德保、那坡,大新、云南富宁和越南高平等地进行木偶戏的表演。

玉林棒头木偶戏又称杖头木偶戏,它是一种流传于玉林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清朝同治年间,由当地的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与其子何旭山一起把它传入的桂平市,这是在目前对于玉林棒头木偶戏发展起源最有力的时间说法,也进一步说明了它相比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发源时间确切了许多,虽然它的起步时间晚但是自己却也能在木偶戏曲界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后来的历史流传中一共发展了六代的木偶艺人,民间把他们分别称为李派和温派。

(二)木偶戏表演木偶的制作文化差异

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木偶制作过程,第一找到合适的木头锯断,然后根据木偶的脸谱,一般使用柚子木或银木雕成,涂上颜料,其次根据木偶人所代表人物形象对木偶人进行五官的描绘。最后,给木偶人搭配上与之代表形象的服饰,并用细绳把服饰固定住即可,这样一个木偶人制作就完成了。

从制作过程而言,靖西提线木偶从古到今一直都是用五根操纵线,这也是因为对于木偶人的制作一直没任何改变的原因,就形象来说,靖西木偶的形象做工过于简单,手工粗糙,相对于玉林棒头木偶而言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说玉林棒头木偶人的制作是精致的话,那靖西木偶人就是简陋质朴。

靖西木偶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手和脚的,其他的道具也是粗陋,所以靖西木偶的表演无论是文戏、武戏或者是何种角色,他们的动作变化都不大,这也就导致了木偶戏的表演形式陈旧。这也都归因于靖西的木偶制作工艺的落后和方式的简陋。就靖西提线木偶的制作玉林棒头木偶戏的比较而言,两者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而对于玉林木偶人来说,他们制作的特别之处主要是体现在头部的区别,木偶制作人对于木偶的头部制作非常细致,而且制作雕刻技术要求之高,工序也十分烦琐。雕刻家需要对木偶进行选材 、开胚、定型、细雕、磨光、开脸、盖蜡、彩绘等十几道雕刻工序才能完成木偶头的雕刻。此外,木偶人的服饰制作也是很有考究,因为大多数木偶戏的剧本是基于我国民间故事的改编。因而,对于人偶的服饰需要与古代服饰进行比对,制作才符合人物形象,所以大多数服饰的制作都是小巧而精美。

在玉林棒头木偶戏中,木偶手艺人通常为了能够更好地操纵木偶,在制作时会在木偶的肩膀上或手腕上雕刻一些角度弯曲的木棍,他们把这些木棍叫作木偶的生命线,因为木偶戏的表演人是靠着这些木棍来舞动沉重的木偶人的,这木棍可在零到九十度的范围区间内随意转动,这也使得木偶人能随着唱腔的变化,以及故事发展的跌宕起伏来做出滑稽或者栩栩如生的动作。

参考文献:

[1]刘红.玉林木偶戏.一份对传统民间艺术执着的坚守[N],玉林日报,2006-2-21.

[2]刘红.玉林木偶戏村头,木偶戏唱起来[N].玉林日报,2007-3-7.

[3]王伽娜,陈震.高州单人木偶戏与大班木偶戏之比较[J].肇庆学院报,2008,(4):85-90.

[5]陈家友.桂东南木偶戏原生性及其文化特性指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1):141-145.

作者简介:

林鹏宇,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吴凯,男,汉族,广西博白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石政平,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木偶戏文化差异
传统戏剧——木偶戏
传统木偶戏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应用初探
木偶戏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