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红河学院为例

2022-02-06 00:38王艳娥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业导师

王艳娥

(红河学院数学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教授费巩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将导师制引入我国[1]。2012年,王俊琰利用500的样本容量研究了福州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提出了优化导师资源、改进评价机制、明确导师职责的改进建议[2]。2017年,张藕香、谢立然和宫天辰利用556的样本容量研究了安徽农业大学本科导师制实施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建议[3]。现有文献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化研究偏少,涉及的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分析中的样本量也偏小。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关注学生个体,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合作,在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各高校内涵式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二维列联表独立性检验,对应分析方法,基于学生视角对影响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一 数据、软件与方法说明

(一)数据与软件说明

文中所用数据为问卷调查数据,问卷面向红河学院13家教学单位的学生群体随机发放,收回有效问卷2182份。问卷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和学生的期望进行了调查。问卷将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分为5级,分别是很好、较好、一般、不好、很差、依次记为A、B、C、D、E。参与调查的学生回答很好-A、较好-B、一般-C、不好-D及很差-E的比例依次为23.5%、36.8%、34.3%、3.5%、2%,可以看到,学生对实施效果的认同度还有提升的空间。数据的整理及分析使用excel,R软件完成。

(二)方法说明

二维列联表检验主要用于分析两个定性变量的相关性。其检验过程分为以下四步:(1)将所有个体按照两个定性变量的属性进行统计,编制出频数分布表,此称二维列联表;(2)利用二维列联表中的数据计算出检验统计量的值,记为2;(3)计算出卡方分布变量大于等于检验统计量2的概率,称为值;(4)给定显著性水平,若,则拒绝原假设:两定性变量相互独立,接受备择假设:两定性变量不独立,即认为两定性变量是相关的,可进一步求出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定性变量相关性越强。在相关性强时,运用对应分析判断出两定性变量各分类属性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主要用于列联表数据的统计分析,它所研究的是列联表属性间的对应关系,分析步骤分为以下四步:(1)通过主成分提取,对行属性的每一类别得到一对数;(2)通过主成分提取,对列属性的每一类别得到一对数;(3)将行属性的个点和列属性的C个点画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称为对应分析图。对应分析图上的点越接近,我们认为行属性的类别与列属性类别相对应,简单起见,可以主要看两点横坐标之间的距离。

二 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择学生性别、学生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参加导师制活动的出勤频次、学生个人规划清晰度、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导师帮助、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导师分配方式、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指导次数、交流方式和单次指导人次共13个因素,将13个因素分别与导师制实施效果作交叉分析,制作出二维列联表,根据二维列表计算出卡方统计量做相关性检验,13个因素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因素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相关性检验

由表1可知,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生性别、学生是否挂过科、导师单次指导人数这三个因素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这点上来看,在师资紧缺的地方本科院校,导师单次指导人数可以对下限有要求,上限不设限,鼓励优秀的导师多带学生,并通过绩效考核对多带的老师给予奖励。其余10个因素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下文按Person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分析。

(一)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程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您的导师适合你吗?”,认为自己的学业导师非常适合、适合、不完全适合,不适合的比例分别为10.72%、66.18%、18.65%、4.45%。这个问题从学生角度反映了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1.00E-238,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726,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是显著相关的,且二者的相关性在13个因素中排名第一,其相关性最强。进一步作导师与学生匹配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对应分析图见图1。

由图1可知,“非常适合”与“很好-A”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学生认为导师非常适合自己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最高的,认为其效果很好。“适合”与“较好-B”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学生认为导师适合自己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效果较好。“不完全适合”与“一般-C”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学生认为导师不完适合自己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一般。“不适合”与“不好-D”及“很差-E”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认为导师不适合自己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不好及很差。从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图可以看到,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是导师制实施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生认为导师很适合自己时,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趋好。

图1 导师与学生匹配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对应分析图

(二)学业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时,沟通交流的态度是?”,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导师态度热情耐心、比较热情、态度一般、比较冷漠及态度极差的比例分别为52.2%、32.68%、13.93%、0.82%、0.37%。学业导师态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1.25E-157,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601,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是显著相关的,二者的相关性在13个因素中排名第二。下面进一步作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对应分析图见图2。

由图2可知,“热情耐心”与“很好-A”和“较好-B”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认为导师对待自己热情耐心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较好及以上。“比较热情”与“一般-C”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学生认为导师比较热情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效果一般。“态度一般”与“不好-D”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学生认为导师对待自己的态度一般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不好。“比较冷漠”与“很差-E”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认为导师对待自己比较冷漠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很差。从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图可以看到,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导师制实施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导师对待学生态度热情耐心且指导内容符合学生需求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趋高。当导师对待学生比较热情,但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贴合度低时,学生评价为一般。当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一般、比较冷漠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负面的。

图2 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对应分析图

(三)学生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帮助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您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时是否得到过导师的帮助?”,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49.91%的学生在做人生规划时得到学业导师的帮助,50.09%的学生认为做人生规划时没有得到学业导师的有效帮助。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帮助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1.75E-80,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4161,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生人生规划是否得到导师帮助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是显著相关的,其相关性在13个因素中排名第三。

人生规划得到老师帮助的学生,对学业导师评价在较好以上,一般,不好及很差的比例分别为79.34%、19.93%、0.73%;人生规划没有得到学业导师帮助的学生,对学业导师评价在较好以上,一般,不好及很差的比例分别为41.26%、48.58%、10.15%。这意味着人生规划得到的帮助越大,学生对学业导师的评价越好。学生并不希望学业导师只是找自己随便聊聊,还是希望能在人生规划方面得到帮助。

(四)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您主动联系过导师进行交流吗?”,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回答经常、偶尔、从不的比例分别为13.43%、59.9%、26.67%。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为,P值为2.39E-61,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3744,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生联系导师的主动性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其相关性在13个因素中排名第4。

对应分析发现,“经常”与“很好-A”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经常主动联系导师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最高的,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很好。“偶尔”与“较好-B”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学生与导师主动联系的频次为“偶尔”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效果较好。“从不”与“一般-C”“不好-D”和“很差-E”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从不主动联系导师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不积极和负面的。由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可知,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是反映导师制实施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业导师活动除了集体指导,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在有疑惑时主动联系导师。

(五)学生出勤态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 您参加导师活动的出勤情况如何?”,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回答每次都参加,大部分参加,很少参加的比例依次为64.57%,20.07%,15.35%。学生参加导师活动的频次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卡方统计量是13个因素中第五大的,P值为5.28E-34,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2845,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生出勤导师制活动的频次与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其相关性在13个因素中排名第5。

对应分析发现,“每次都参加”与“很好-A”和“较好-B”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每次都参加导师活动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在较好以上。“大部分参加”与“较好-B”和“一般-C”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能参加大部分导师活动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效果较好及一般。“很少参加”与“不好-D”和“很差-E”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学生很少参加导师活动时,学生对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负面的。由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可知,出勤率越高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的效果越好,出勤率越低的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负面评价越强烈。这意味着对学业导师制的考核,不能只考核老师,还要约束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导师制活动。

(六)学业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对学业导师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 您的导师每个学期组织几次见面指导活动?”,回答每学期学业导师见面次数在3次及3次以内、4~6次、6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8.69%、13.84%、7.47%。每个学期学业导师与学生见面指导次数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2.97E-33,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2816,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每学期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指导次数显著相关,其相关强度排名第6。

对应分析发现,“6次以上”及“4~6次”与“很好-A”距离最近,意味着当每学期导师见面指导次数在4次以上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最高的,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为很好,“3次及以下”与“较好-B”和“一般-C”“不好-D”和“很差-E”距离最近,意味着当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在3次及以下时,学生对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趋于负面的。由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图可知,每学期导师见面指导的次数定在4至6次是比较合适的。

(七)导师分配方式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您的学业导师是如何选择的,您了解导师的情况吗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24.56%的学生是自主选择学业导师,选择前对学业导师有所了解,有75.44%的学生的学业导师是由学院分配,见面前并不了解学业导师。导师的分配方式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5.90E-29,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2519,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导师分配方式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其相关强度排名第7。

自主选择学业导师的学生,认为效果在较好以上,一般,不好或很差的比例分别为79.92%、19.22%、1.49%。由学院分配学业导师的学生,认为效果在较好以上,一般,不好或很差的比例分别为54.07%、39.19%、6.74%。自主选择导师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宜自身需求的导师,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会更高,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高于由学院分配导师的情形。关于导师的分配可采用第一学期导师可由学院指定,第二学期师生双方在学院协调下自主互选。

(八)学生规划清晰度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 你对大学四年有明确的学业规划吗”,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回答有清晰而长远规划,有清晰短期规划,有规划但不具体,无规划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0%、26.17%、55.6%、8.23%,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学习的动力自然不足,也意味着学校实施学业导师制,帮助学生明确学业目标有其必然性。学生规划清晰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值为,卡方统计量是13个因素中第八大的,P值为2.68E-18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2263,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生学业规划清晰度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其相关强度排名第8。

对应分析发现“清晰长远规划”与“很好-A”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当学生有清晰而长远的规划时,学生更易从导师处吸取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最高的,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很好。“清晰短期规划”与“较好-B”相对应,当学生有“清晰短期规划”时,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是较好的。“有规划但不具体”与“较好-B”和“一般-C”相对应,“无规划”与“很差-D”相对应。由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可知,学生规划越清晰长远,对导师制的评价趋向于正面。

(九)学业导师与学生交流方式对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当问及“ 您与导师交流最常用的方式是哪种?”,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回答见面交流,网上聊天,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比例分别为56.83%、37.76%、11.41%。交流方式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5.80E-11,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1721,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是显著相关的,其相关性强度排名第9。

对应分析发现“见面交流”与“很好-A”和“较好-B”距离最近,意味着它们有对应关系,当导师与学生常用的交流方式为见面交流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较好及以上。“网上聊天”与“一般-C”距离最近,意味着二者相对应,即当导师与学生常通过网上聊天交流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效果一般。“电话或短信”与“不好-D”和“很差-C”距离最近,意味着它们相对应,当导师与学生常通过电话或短信交流时,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趋于负面的。由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可知,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是相关的,导师与学生的常用交流方式中,见面交流优于网上聊天,网上聊天优于电话或短信。

(十)学生年级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4.6%、27.3%、25.6%、22.5%。学生年级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独立性检验统计量,P值为5.02E-05,远小于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137,意味着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生所处年级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是显著相关的,其相关强度排名第10。

对应分析发现“大一”与“较好-B”距离最近,意味着它们有对应关系,“大二”与“很好-A”距离最近,意味着它们有对应关系,“大三”与“一般-C”距离最近,意味着它们有对应关系,“大四”与“D-不好”和“E-很差”距离最近,意味着它们有对应关系。由二维列联表和对应分析可知,低年级的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趋好,而高年级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趋于负面。这可能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学院对不同年级的导师制工作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的,对低年级重视度高,对高年级重视度不够;二是低年级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了好奇与迷茫,学业导师的引导对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对指导内容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高,而高年级的学生对导师制指导内容有了更明确、更专业的要求,需要导师对指导内容做更精心的准备。

(十一)学业导师指导内容的期望分析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参加导师制活动的出勤态度,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相关性较强。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制活动中来,除了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导师还要能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有益的内容。当学生觉得老师的指导内容对自身的规划与发展很有帮助时,其出勤率与主动性都会提高。另外学生年级也与导师制实施效果相关,有必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指导内容的需求差异。为了解学生对导师指导内容方面的需求,问卷设计了这样一个排序题:“下列指导内容中,按你的喜欢程度从强到弱排序”。回收问卷后,各项内容的加权排名结果见图3。

图3 学生对导师指导内容的期望排序图

由图3可知,排在前7名的加权分值5分以上的分别是学业规划(9分)、专业认知(8.55分)、就业创业(8.02分)、考证指导(6.44分)、考研指导(5.65分)、科学研究(5.24分)、学科竞赛(5.2分)。排名靠后的分别是日常生活,心理疏导,书籍分享,人际交往及其他。在现有文献中,有文献提到许多学校的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内容交叉、职责分工不清。学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年级进行分类指导,大一做好学业规划和专业认知,大二大三做好考证、考研、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的指导,大四做好就业创业的指导。而排名靠后的内容、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均有涉及,学业导师可不再赘述。

三 小结与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导师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导师制是否帮助到学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导师热情耐心的态度、每学期4~6次的见面指导次数、见面交流而非单向传输信息、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是趋好的。学生出勤的态度、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次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总体来看学生出勤率高、主动联系导师频次高的学生,对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趋好。学生规划的清晰度,学生年级与导师制实施效果显著相关,导师应根据学生个人规划和学生所处年级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指导。

通过上文分析,给出以下建议:

(1)建立科学的学业导师配备机制,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双向选择,选拔不同专长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师生双方自主选择的分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与导师的匹配度,进而提升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2)明确导师职责,学业导师角色定位和职责应该剔除由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完成的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日常管理等工作[5],集中在学业规划、专业认知、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方面,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有针对性的指导。

(3)制定更完善的考评机制,对导师进行考核,对学生进行约束,提升师生的互动性。每学期见面指导的次数以4~6次为宜,方式以见面指导为主,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应该热情耐心,单次指导的人数可以不作限定。学生应每次出勤导师制活动,遇到疑惑时主动联系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4)大学四年要全程配备学业导师[6],导师对大一学生的指导以专业认知,学业规划为主,重点是打基础、养习惯。导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指导重点是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做好学科竞赛、科学研究、考证考研指导,积蓄走向社会的能量。对于大四学生的指导,重点是做好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每一次指导要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做一些真真对他们有帮助的实事。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业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艰苦的学业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导师制”模式在呼吸内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