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2022-02-06 14:18陈奕奕陈佩佩
管理工程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智化商科人力

陈奕奕,陈佩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1 引 言

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不断融入商业活动,网络基础设施与智能终端设备的覆盖面日趋广泛。商业活动数智化转变,使其对人才需求越来越精准,符合时代发展的高层次数智化人才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多[1]。为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新技术、新经济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应从政府、企业及学校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共同打造高技能和高创新力的新商科人才模式[2]。“商业创变、商科创新”,这一围绕新商科理念的主题在2017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大会上率先提出,之后高等院校新商科建设与国际化联盟于2018年12月在北京成立。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在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的积极作用,深化各专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数智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具个性的人力资源、更具挑战的数字技术以及更多样性的数据要求等特征,因此需要从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EHR)向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DHR)转型[3]。如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于高校人才培养之中,形成产学研用多方面协同培养机制,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丰富课程群和教学案例建设[4],将有望进一步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实际人才需要。同时,“互联网+”语境的运用对高校教学设计与实践也具有一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5]。

由此可见,新商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数智化快速发展,仅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新时代社会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还需要其更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变革,跨学科融合的新思维商业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学生尤为重要[6]。因此,数智化深度浸入的时代急需高校调整优化课程布局、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从而打造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商科、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的出现,势必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理念带来冲击,高校更需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再思考,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再研究,这将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智化T型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新时代数智化政策支持与理念渗透,使大量智能化新实践逐步融入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技术的催生下企业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7],一方面展现出以下积极方面:首先,人力资源雇佣边界逐渐被打破。疫情期间,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开发与设立,使众多企业员工获得资源共享;其次,人力资源将面临价值重构。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8],无人自助超市与无人自助银行的兴起,使智能化终端设备取代传统劳动力,人力资源价值面临重构;最后,企业人力资源各环节需要创新。数字化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结合,势必引发新实践和塑造新环境,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学术界相结合可以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智化人才[9]。同时,数智化激励平台、数智化招聘、人才画像等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使得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智能化创新的趋势。而另一方面,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是否能够真正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效能,有待进一步验证。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数智化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产生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广泛验证[10],甚至数字化技术还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及员工离职率上升等一系列消极作用[11]。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员工并不能很好将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中,因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创新实践仍需进一步探索。总而言之,智能化技术给企业各环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提升了组织运作效率,但由于社会对人员与智能化技术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迫切需要智能化T型人才来满足组织创新发展需要。

哈佛商学院多萝西教授率先提出“T型人才”理念,利用“T”字母的形象展现此类型人才独特的知识结构。“T”字母上方的“横”代表人才拥有知识面的宽度,下方的“竖”代表拥有知识与技能的深度。从目前高校教学模式转变来看,逐步扩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学习方法,学生自我主体意识正在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从高校实践训练来看,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项目案例中,更加注重培养深入分析和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在逐步扩展人才培养的深度。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及企业越来越需要数智化T型人才,同时对数智化T型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升级。数智化T型人才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技能;在具有知识与技能宽度与深度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谦虚谨慎、勇于奉献、不怕挫折、敢于吃苦以及承担社会变革与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换而言之,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对数智化T型人才需求已超越仅对外在能力的需要,即不仅看重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更加看重人才的内在素养与品质,这就对新时代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挑战。

3 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数智化发展背景下,结合社会对于数智化T型人才需求现状分析,我国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与企业数智化人才需要仍存在一些差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旧以基础理论教育为重心,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实施整体教学改革与实施策略取得的成效甚微。因此,为切实满足社会与企业新时代人才需求,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双创教育的融入,部分理工科课程融入(如计算机基础、编程技术以及与数学相关等课程)以及智能化专业课程融入(如智能招聘、智能培训等课程)是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数智化时代的新思维、新技术与新方法,从而拓展复合型创新能力,实现新时代数智化T型人才的培养。数智化技术在对传统高校教育理念带来冲击的同时,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对新时代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0年底,我国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多达452所,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等相关技术在高校教育中不断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已具备坚实的技术力量,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模式中,教学理念尚未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模式欠缺精细、教师大数据素养有待提升及教学改革缺乏实质性动作等问题日益凸显[12][13]。因此,结合时代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本文拟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创新实践教学以及师资团队组建四个方面剖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很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点仍集中在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方面,高校学生通过学习人力规划、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评、薪酬设计以及劳动关系等专业课程,帮助企业做好人才选育用留的具体工作,能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需要。但由于时代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人才的压力日趋增大,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智能化、数据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也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借助大数据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数智化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入手,针对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的趋同问题,结合大数据快速发展背景,重新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切勿因遵循守旧、没有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而错失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良机。高校可以尝试建立“递阶式”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及数据思维等基本能力培养着手,逐步演变至学生新商科方式与新技能运用等专业能力的培养[14]。同时高校还可以考虑将文学、哲学及艺术等人文科目融入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及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客观求证、科学研究的学术素养。

3.2 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理工技术类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如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让学生更加熟悉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相关操作技术以及编程方式。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薪酬设计与绩效考评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解决与处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但由于这类课程学习时间和内容深度的局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编程或office办公软件相关的入门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则需要在课外自主学习,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高校开设的数智化相关课程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初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很多高校仍以统计学、社会学、SPSS软件应用等课程作为解决专业工作中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等问题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与数智化时代社会与企业所需人才培养要求仍具有一定的差距。即便如此,学生对于这些课程内容也并未深入掌握,认知大多数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没有形成相应的数据挖掘能力。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急需开设紧密结合数智化T型人才要求的数智化专业类课程。

3.3 创新实践教学方面

数智化T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需具备创新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培养数智化T型人才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创新结合。但在大数据及智能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内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在数智化时代不再仅仅简单要求高校转变教学理念、换新课程内容等,而是将传统商科教育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结合,利用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将传统商科转变为新商科。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传统教育体系中,可能仍缺乏对各个环节技术手段的关注。学生在掌握了招聘、培新、薪酬、绩效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可能仍不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维与辩证意识。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若欠缺创新实践能力,将不足以应付数字商业的冲击,从而与社会和企业智能化人才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大数据技术以应对传统商业活动受到的数据化与智能化的冲击,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新商科人才来服务新商业,同时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这个综合素质培养工程中,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3.4 师资团队组建方面

在新商科背景下,需要组建能够把握理论前沿、掌握数智化专业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的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师资团队。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师来源于学术型博士,这在把握学科前沿方面以及基础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业务情况的了解有所欠缺,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能力相对较弱。鉴于这一普遍问题,很多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只要持有技术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关注证书的背后是对双师型教师本应具备能力的忽略,致使部分教师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追求考证,从而忽视了如何真正将创新实践活动融入传统理论教学之中,并未真正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保障。同时,由于专业教师学科的单一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仍未设置与数智化相关的专业类课程,人才数智化技能培养缺乏师资力量以及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仍欠缺深度与广度。

4 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4.1 明晰专业定位,凝练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目标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高校要突破传统专业定位,进一步明晰数智化在专业内涵建设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扩展专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设置T型人才培养目标,多维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养目标三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与升级:第一,知识目标。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编程等跨学科知识,具备综合文化基础知识。第二,能力目标。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敏锐发现与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能够运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提出新颖且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设计与业务再造。第三,素养目标。新时代的T型人才如果仅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上培养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富有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等。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多维度协同进行,在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数智化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4.2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管工结合的课程体系

围绕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当其冲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数智化发展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尤为重要,例如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将有助于培养数智化T型人才。在数字经济大数据时代,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还应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社会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在保留核心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管工结合课程设计体系进一步开辟构建新商科背景下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通识基础课程模块优化。在通识基础课程模块中开设计算机技术、Pathon程序设计等理工类课程,实现管工结合,为数智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开设批创思维、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及思政课程等人文学科为T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第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优化。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除了保留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外,还可以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开设统计学、管理软件分析、智能招聘、商业大数据基础、商业大数据工具等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数据挖掘、分析、整合等能力。第三,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优化。在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中除了认识实习与专业实习外,还可以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VBSE企业运营综合实训以及人力资源信息调查等集中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摸索自我解决专业问题独特方法,提高学生将数据分析与智能化与专业相融合的能力。

4.3 深化校企融合,重塑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在优化课程设计的同时,还应关注到校企合作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构建集实践课程、校企合作以及双创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锻炼人才专业技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高校要积极搭建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多层次开展实践教学,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数智化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实现:一方面,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并保持与专业相关的长期稳定实习基地的同时,注重寻找与开发数智化建设卓有成效的新实习基地,同时还可以尝试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室,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为校内实践教学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邀请数智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在数智化T型人才课程体系设计优化时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共同设计符合企业实际人才需要的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员工深入学校进行授课,填补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此外,高校还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学校层面设立专门基金资助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以此为基础培育“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同时还可以将专业教师科研项目转化为开放实践内容,使学生领略学科前沿,并在教师引领下与企业合作致力于成果转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从多维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全方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才。

4.4 加强师资培训,组建互补协作的师资团队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即是专业的师资团队。多数高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已经意识到数智化变革的重要性,但苦于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师资紧缺,高校普遍存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有限以及大数据技术不精通等问题。因此,高校数智化师资教育团队的组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为了实现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第一,提升专业教师数智化意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要提升数智化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以数据为基础,客观全面提出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第二,加强对校内专业教师培训,聘请校内外数智化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开展数智化专业知识以及大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支持专业教师参与数智化相关的学术会议,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实践,从多个方面提升专业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第三,跨学科组建专业师资团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方面有所欠缺。为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团队,更要切实贯彻专业融合,可以在校内跨专业组建团队,同时从校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弥补校内教师专业团队的不足,实现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专业能力互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作协作。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各课程模块的理论教学,校外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导实践教学,同时还可以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数智化驱动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组建专业技能互补、协作共生的师资团队,将大数据、智能化更好地融入师资团队建设之中。

5 结 语

综上所述,社会对数智化T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且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关于数智化T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大数据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积极面对培养数智化T型人才所遇到的困境,不断实践与创新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凝练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课程设计体系、重塑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及组建互补协作的师资团队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鉴于目前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尚不完善,仍需社会、企业以及高校积极总结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制定具有数智化特色的T型人才培养策略,持续推进数智化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模式,并将数智化教育融入专业建设中,肩负起培养新时代数智化人才的重任。总而言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明确新时代专业发展定位,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智化特色转型,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具有数智化专业技能的高素质T型人才。

猜你喜欢
智化商科人力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