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一体化研讨会综述

2022-02-06 17:52李善同张一兵唐泽地
区域经济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省际边界流动

李善同 张一兵 唐泽地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不仅有益于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上述背景下,以“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一体化”为主题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研讨会于2021年6月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内区域分工与市场一体化”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等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测度方法、变动趋势等展开深入交流,并提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一、市场一体化与边界效应新变化

国内市场一体化是相对于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而言的,建设统一开放市场的过程就是逐步打破并消除地方市场分割,提升省与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市场联系紧密程度的过程。市场一体化的本质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要素等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评价和研判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与趋势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工作。目前,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价格法,市场分割会导致地区间产品价格的离散化,因此可以根据区域间相关产品的价格是否趋于一致来评估国际市场整合程度或者某个国家的内部市场整合程度。二是生产法,通过考察地区产出结构的相似度、生产效率等来度量区域间市场整合程度。三是经济周期法,若各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高,则表明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高。四是贸易法,主要从贸易规模、贸易壁垒两方面展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王菲借鉴标准引力模型,通过引入地区边界变量将引力模型发展为边界效应模型,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对1997 年、2002 年、2007 年、2012年、2017年的边界效应变化情况进行估计。研究发现:1997—2002 年边界效应是上升的,2002—2012年边界效应是下降的,而2012—2017年边界效应出现回升迹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行伟波、北京大学杨汝岱等人利用增值税和省际贸易流量等数据进行边界效应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1 世纪以来,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边界效应持续下降,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近些年边界效应出现回升,其整体呈现出U形变化。为了进一步确定边界效应变化是否反映出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动方向,王菲又通过价格法来估算市场分割指数,结果却得出了与边界效应法不同的结论,即近年来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虽然上述研究表明边界效应呈现出U形变化,但贸易壁垒因素可能并非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何建武认为,从概念上来看,市场一体化对应的是市场分割或贸易壁垒,而边界效应更多地反映区域间贸易的特点,两者并不能完全对应起来。贸易壁垒是影响区域间贸易变化的因素之一,但是区域间贸易变化不完全是由贸易壁垒引起的,因此不能仅根据边界效应来判断贸易壁垒状况。行伟波进一步指出,边界效应是在引力方程中引入一个反映省际边界作用的虚拟变量,其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省际边界对省际贸易的平均影响程度。在实际中,影响省际贸易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要素流动、市场需求、产业分工格局、国际贸易情况等非贸易壁垒因素。综上可见,贸易壁垒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边界效应的上升(或下降),但是边界效应的上升未必意味着贸易壁垒的上升。因此,边界效应的变动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化。

二、国内市场的新特征及成因

本次会议从不同维度阐述了国内市场的新特征及其成因。

1.“一带一路”重塑国内贸易格局

开放程度是导致边界效应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毛琦梁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布局以及“一带一路”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省际的贸易格局和贸易流向。王菲在其研究中对不同区域进行了测算,实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对于省际贸易格局和边界效应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一带一路”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实施了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例如,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成本,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融合;另一方面,为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和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新的外部条件。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各个省份对外贸易的区位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贾珅认为,中西部地区各个省份的生产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为这些地区直接嵌入全球市场并参与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机遇。因此,随着中西部地区直接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贸易的程度加深,势必会导致其对原有的通过东部沿海地区间接融入全球贸易的模式依赖程度下降。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各个省份通过发挥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优势,与全球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增强。海关数据显示,2020 年,重庆、四川、云南的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3%、2.51%、0.84%,分别较2012 年增长0.65 个百分点、0.98 个百分点、0.30个百分点。

2.国内生产格局的演化

毛琦梁认为,就国家整体分工格局而言,之前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密度低,产业集聚相对薄弱。一件最终产品的完成需要中间产品在省际进行多次循环穿越。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产业格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中西部地区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使得这些地区省内的产业链逐渐完善,很多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在省内即可实现。因此,中间产品在空间上的流动需求降低。

杨汝岱认为,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现代产品的复杂度在持续上升,技术复杂度的增加需要信息的密集交流。生产距离的拉近更加便于信息与技术的交流传递,从而会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在同一地理空间内集聚,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省际的中间品贸易。以湖南的轨道交通行业为例,过去该行业相关配套产品在湖南省内的供给比例大概只有50%—60%,而当前可能达到80%左右。北京大学朱晟君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进一步指出,部分快消行业(如服装、鞋帽等)对生产、管理的及时性要求较高,以短链形式布局,即生产的上下游环节都能够在城市群内部实现,更符合其行业特征。这类行业以短链模式快速发展,其跨区域的贸易强度则会出现下降。因此,行业空间集聚程度上升也会导致省际贸易规模的下降。

清华大学高宇宁认为省际贸易规模的变化还可能是由于特定区域内部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但对于区域之间以及非区域内部省份的贸易联系的重视程度不足所致。因此,关于国内市场的新变动,需要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研究,单独考察几个省份在特定区域间的联动关系。

3.数字经济发展改变传统贸易形式

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下,电子商务、云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给国内贸易市场带来新变化。行伟波认为,线上购物平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产品与服务供需互动模式,虚拟交易使得供需之间的生产、经销等传统价值链环节碎片化、便捷化、低成本、高效率。商品经营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减少库存、店面数量等。电子商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本地化的经销物流体系变成了全国性统一体系,这会降低区域分割的程度,促进市场一体化。同时,随着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电商平台企业(如京东等)会选择在不同地区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进行统一配货,从而导致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中心分布不一致现象,呈现零售端与仓储端相分离的新特征,进而引起贸易统计数据与实际交易数据在区域上产生差异,使原有的描述地区间贸易格局的指标出现偏颇。

4.服务消费增长带来本地服务贸易占比上升

贾珅指出,服务相较于商品更具有天然的区域属性,服务的跨区域可贸易性要远低于商品。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动。服务性消费比重持续增长导致贸易结构变化。本地服务贸易占比上升致使部分行业省际商品贸易占比下降。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的消费规模达到了新的高度。2013—2019年①,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3.2 万亿元增长到40.8万亿元,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消费连续6 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同时,随着收入提高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城乡居民对教育、娱乐、通信、医疗等服务型消费的需求增长迅速,2013—2019 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娱乐上的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从10.7%、10.1%上升至11.8%、11.1%,这表明国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处于持续升级的过程中,服务领域的消费所占比重将继续提升。

5.其他因素对于国内市场格局的影响

当前全球贸易低迷,逆全球化趋势明显。近年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来势凶猛,给已经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带来重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交通运输不畅和成本上升、各国政府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对产业链、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的运行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价值链均呈现出明显的短链化迹象,其显著特点就是跨境次数下降。从当前的疫情发展和产业链、价值链运行态势来看,链条缩短或重构正成为一些行业或产品的新特征,将进一步引发生产方式、贸易方式的新变化。

要素流动的变动也会给区域间贸易带来新变化。近年来,劳动力跨区域的流动减少,而省内的短距离流动增加。行伟波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指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 万人,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 个百分点。人口流动持续向经济发达省份集聚的总体趋势未发生改变。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会带来消费区域的集中。此外,何建武认为,近年来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年龄、婚姻)引发劳动力返乡回流现象明显。在流动方向上,从原来的向东部地区特大城市的集中式流动转变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多点集聚式流动,跨省流动规模下降,省内短距离流动人口增加明显。以农民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9 年在外出农民工中,省内就业农民工达到9917 万人,比上年增加245 万人,增长2.5%;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56.9%,所占比重比2018 年提高0.9 个百分点。劳动力流动的新变化也会给地区产业、消费、贸易等方面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新发展阶段国内市场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新发展阶段国内市场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如下。

1.物流成本依然高昂

中国国土广袤,地理距离所造成的交通成本客观上将国内各个地区分割开,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一体化市场。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通行成本,有利于实现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克服地理距离对经济活动的阻滞作用,是形成国内统一市场、提升一体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行伟波指出,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物流通达性和及时性大幅提升,成本稳步下降,但部分领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货运费、高速费较高以及不合理收费等现象仍比较明显。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不畅,社会物流成本出现阶段性上升,这对跨区域贸易和供应链的运行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2.存量博弈增强省际贸易壁垒

杨汝岱指出,2010年以来全球各国以及国内各地区存量经济的特征愈发明显。创新性技术突破升级有待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使传统领域、传统行业的增量空间逐步收缩。全球化(贸易)和技术进步的分配效应越来越强,福利效应相对下降。收入分配在国际、国内不同维度出现不断恶化的现象,存量博弈越发明显。简单来说,存量时代“蛋糕”的数量和大小相对固定,各方相互争抢有限市场份额。竞争和分化进一步加剧,这是造成贸易壁垒出现回升现象的重要原因。

3.地区产业保护仍是贸易壁垒形成的重要原因

地区政府的产业保护一直是阻碍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和力量。各个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地区差距明显。随着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的难度加大。此外,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势逆流,地方政府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这强化了地方市场分割的动机和行为。本着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就业等目标,地区政府可能会采取政策手段,针对某些产业出台相关保护政策。行伟波根据具体行业情况指出,对于经济和就业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产业(如汽车行业等)以及国家补贴力度较大重点发展的行业(如光伏产业等),多地均相继出台了相关保护性政策。地方政府之间过度的“块块竞争”、恶性竞争形成了政策壁垒,造成了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和日常经营活动等市场分割行为,进而妨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整个市场的一体化程度。

4.要素市场分割对市场一体化产生潜在影响

何建武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进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大市场淘汰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障碍正在消除。但是,市场一体化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还应进一步考虑要素市场。例如,虽然近年来劳动力跨区域的流动减少,但是省内的短距离流动增加,人口的流动方向仍然是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此外,高端人才流动缺乏规则、制度和监管透明度,各地人才大战抬高了部分行业成本。中国人民大学祝坤福指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贸易成本进一步下降的难度较高,甚至存在上升现象。相较于商品贸易,资金流动的成本相对较低,且强度相对较大。因此,资金要素参与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强度增加,可能导致部分省际商品贸易被投资本地商品生产所替代,从而降低国内商品市场的跨区域贸易流动规模。在技术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相关团队在关于省际技术扩散壁垒的研究中发现,2008年以后技术扩散壁垒也出现增强迹象。这些要素流动的壁垒均会对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产生负面作用,同时也可能会对商品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边界效应的U 形变化引发了学者们对国内市场发展的思考和讨论。由于定义与计算方式的局限性,边界效应的变动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化。但是,边界效应的U形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国内市场发展新变化、新特征为市场一体化研究带来思考和启示。

第一,新发展阶段国内市场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一是“一带一路”为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直接嵌入全球市场并参与价值链分工提供了机遇,减少了这些地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依赖,引起省际中间品贸易规模下降。二是数字经济正颠覆传统贸易模式,电子商务呈现零售端与仓储端相分离的新特征,可能引起省际贸易统计数据与实际交易情况的偏离。三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服务性消费比重持续增长,导致省际商品贸易流量下降。四是国内产业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工格局,很多产品的各个环节在省内即可实现,并且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原有的国内贸易转变成国际贸易,减弱省际中间品贸易需求。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全球化强势逆流以及电子商务等新贸易模式的蓬勃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均呈现出短链化、跨区域次数显著下降的新特征。另一方面,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新特征也将给区域间贸易带来新变化。

第二,近年来,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方面取得诸多成绩,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区域性行政壁垒正在逐步消除。但是,由于各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分工地位和获利能力不同,各地存量博弈趋势愈发明显、“块块竞争”过度加剧了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环境、全球价值链重构以及安全性等多重外部条件的变化,中国市场一体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要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打通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

第三,还需进一步对国内市场的新特征、新变化开展深入研究。不仅要关注商品市场,还要考虑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综合各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完整的市场一体化研究体系。将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关联打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市场一体化。

第四,未来还需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包括如何更好地衡量市场一体化、如何打通堵点、如何达到多方面优化、如何构建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以及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等,从而探索新发展阶段促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举措,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注释

①自2013 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3 年及以后数据来源于此项调查。与2013年前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径有所不同。2020 年受疫情冲击,各项指标均产生较大波动。故统计比较2013—2019年的情况。

猜你喜欢
省际边界流动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流动的光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