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思考

2022-02-06 23:25□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民族

□晏 燕

2020年8月,笔者有幸参与了一次以滇西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现状为主题的调研,先后考察了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了解了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具体路线,感受了红军抢渡金沙江的艰险,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的现代价值;探访了巴拉格宗千年古村,聆听了斯那定珠的传奇故事,领略了乡贤在地方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参观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听取了“白子将军”的光荣事迹,感悟了民族英雄的伟大与不朽;对滇西民族团结示范区的部分百姓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探讨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扬。调研中,笔者一直被民族地区的丰富文化熏陶着,不由自主地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由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特色和传统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对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011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提出了“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任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意义,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3]基于此,高校更要重视文化自信的教育,帮助学生在获得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文化自信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教育能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做出正确的文化判断和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教育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文化,理解民族精神,认同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文化自信教育能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积极的道德认知、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育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爱国、诚信、团结、友善、敬业等核心价值理念。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教育能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为深入,从而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在民族发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自信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4]表明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化自信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满足精神生活,并促进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教育能进一步扩宽大学生的视野,既领会优秀的民族精神,又培育高尚的民族品质,在文化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5]

二、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自信教育教学内容民族特色不够鲜明。当前高校并没有在文化自信教育课程上设置专门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教学,仅在部分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了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民族文化的融入十分缺乏,大多课程涉及的文化教育内容均在宏观的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文化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自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仍以传统讲授为主,文化自信教育也倾向于文化知识教育,表现为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是灌输式教育很难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文化自信教育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都是被动式学习,所学内容远离自己的生活,课堂教学参与率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身边的文化资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自信教育。

三、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在文化自信教育中融入乡贤文化。本次调研中,巴拉格宗的斯那定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被称为“当代藏族愚公”的传奇人物,倾尽家产带领家乡同胞走出峡谷致富,在悬崖峭壁上为家乡修了一条宽6.5米、长达60公里的公路,打造了香格里拉巴拉格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调研过程中,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由衷地表达着对斯那定珠的尊敬和爱戴。在斯那定珠的影响下,当地村民身上常常不自觉地散发出一种乡土自豪感,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力所能及地保护着家乡的一山一水。由此笔者想到,如果能在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教育中融入乡贤文化,充分挖掘资源,把当地的模范事迹带进课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率。

(二)在文化自信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省份之一,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1935年和1936年先后经过云南,留下了至今仍磨灭不掉的历史记忆和光辉足迹。红军经过云南时,经历了很多悲壮、艰难的伟大历程,并铸就了长征精神。本次调研先后经过了丽江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迪庆红军长征纪念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笔者所在高校附近的三元宫,也是红军长征重要的途径地之一。长征精神有力验证了各民族共同追求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革命历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文化自信教育中融入民族特色文化。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在语言、服装、文字、建筑、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蕴含着大量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比如团结、勤劳、节约、向善、敬老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时,应充分融入民族特色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可以把学生当作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深入家乡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民族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少寨红军桥
多元民族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