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体育魅力 探寻学科融合路径
——以水平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放风筝》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

2022-02-06 11:14胡甘霖赵新伟潘越重庆市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校400043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纸鸢放风筝体育项目

胡甘霖 赵新伟 潘越 (重庆市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校,400043)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要求体育与健康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育’与其他‘四育’加以融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阐述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与反思,设计了水平三(五年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放风筝》一课。

二、设计理念

本课以“立德树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遵循《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本理念,注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践行“五育并举”,力求做到与其他学科融合。探寻中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其育人价值。发展运动能力,在活动中创设情境,进行安全教育、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的培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学习目标

感受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放风筝,习得技能、发展体能。通过奔跑和手上操控将连接1节彩绳的风筝持续放飞到肩部以上,60%的学生能放起连接2节彩绳的简易风筝持续超过肩以上,学会在复杂环境中安全地奔跑并操控风筝,发展学生奔跑、双手操控和身体协调性。借助“古诗词热身”“动手制作风筝”“问题探究式放飞风筝”等活动,与语文、美术、科学、安全教育等学科进行融合,合作学习,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感受放起风筝的成功和快乐,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能遵守放风筝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团队合作,相互帮助;体会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放飞风筝过程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并珍视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案例片段及设计意图

片段1:朗诵古诗巧热身,传统文化润无声。

教师播放《春天在哪里》,引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情境,带领学生用身体动作模仿各种动植物(鸭子、螃蟹、花朵等)在春天的状态,初步激活身体。随后,结合古诗《村居》,配合身体动作进一步热身:“草长莺飞二月天”,用身体从蹲姿双手合十开始,模仿小草慢慢生长,破土而出的过程,由蹲姿到起立双臂打开的全身伸展活动,随即双手张开上下摆动并小碎步跑的动作模仿黄莺快乐飞翔;“拂堤杨柳醉春烟”,模仿杨柳枝随春风轻轻摆动,活动髋关节;“儿童散学归来早”,双手扶肩小跳步,在场地内与同伴相互打招呼,活动下肢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情境,愉悦心情;“忙趁东风放纸鸢”,背诵此句诗的同时做小碎步,当诵到“放纸鸢”时做原地出侧压腿、手拉线的定格动作。教师领做一遍后,学生再自己边背诵边做相应动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运用语文学科所学的知识与体育学科准备活动进行融合。基于学生文字理解和背诵能力,通过身体动作“描绘”诗句含义,做出伸展、转髋、跑动、拉伸等动作,达到热身目的,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诗句含义的同时,使准备活动更加有趣生动。结合本课主要内容放风筝所需要的情境,借助古诗《村居》描述的景象营造更加贴近课堂所需要的场景氛围,并以“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出本课需要的器材——风筝。

片段2:运用手工制风筝,合作耐跑寻方法。

教师语言引导“上一环节我们知道了纸鸢就是风筝,这节课我们要放风筝,风筝在哪呢?”教学进入下一个活动——寻找方法,制作风筝。学生按照分组,在标志垫下寻找各自小组的8块卡片并完成拼图。按照拼图中提供的步骤和方法,小组合作快速制作“春天的礼物——风筝”(图1)。风筝制作完成后,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宽约4米的跑道中有序试放风筝。根据风筝飞行状态进行调试和修补,达到最佳放飞效果。

图1 风筝制作步骤

设计意图:“纸鸢(风筝)制作”是传统手工艺术,“放纸鸢(风筝)”是传统体育游戏。本环节以寻找风筝制作方法并合作完成制作为任务,将体育学科中的定向越野跑与美术学科手工制作进行融合。在寻找制作风筝的步骤和方法的卡片之前,通过定向越野跑的方式寻找卡片,教师引导小组找到卡片和信息,按照拼图所提供的步骤与方法,合作完成制作。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教师课前通过反复尝试、修改并总结出的适合本年龄段能力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翻折、装订、点缀、整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照步骤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和尝试便可快速完成,规避了长时间制作风筝而影响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的问题,同时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奔跑、协作、探究能力的同时,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片段3:科学解密晓原理,视频解答成共识。

风筝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以“风筝飞起并保持高度与奔跑速度的关系”这一问题为主线,在“风筝跑道”上尝试放飞,观察风筝飞行状态,确定奔跑的速度(图2-1)。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风筝从地面飞起需要什么速度”“飞起后保持一定飞行高度需要怎样的速度”等,激发学生学练热情与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提示与评价安全行为,强调用余光观察周围环境,避免与同伴发生碰撞,并灵巧地躲避脚下的标志垫;同时,以不触碰标志垫且在“风筝跑道”内,风筝飞起高度超过肩作为挑战成功的评判标准。完成相应次数后,可以在场地外自行取1节长约1米的线加长风筝线继续挑战(图2-2)。学生通过多次尝试体验,展开讨论,得出自己的“风筝飞起并保持高度与奔跑速度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答案。那么,哪个答案是最有科学依据的呢?教师展示科学教师录制的“风筝原理讲解”微课视频答疑解惑,让学生达成共识:在刚开始放飞时需要加速跑产生足够的升力让风筝飞起来,而风筝飞起来之后,则只需要匀速跑保持一定的空气流动给予的升力即可。

图2-1 放飞风筝

图2-2 延长风筝线

设计意图:此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传统体育项目风筝的科学原理为依托,学生通过反复的放飞与思考,不断改进放飞方式,实现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体育问题的目的,达成与科学学科的融合。以科学原理问题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观察现象,通过现象反复带着思考进行有趣的练习,掌握技能。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知晓原理,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片段4:体能挑战伴环保,课外延伸敬自然。

学习活动进入体能挑战环节,教师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将标志垫的颜色与垃圾分类知识相结合,以蚂蚁爬、单脚跳、小推车等单个动作和组合体能挑战方式清理场地“垃圾”,发展学生体能的同时,渗透垃圾分类的知识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意图:结合场地、器材实际与放风筝贴近生活的属性,以发展体能的方式实现回收器材并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结合野外放风筝所要注意的地形选择、注意事项与安全教育相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与社会生活关联,在活动中提升素养,最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猜你喜欢
纸鸢放风筝体育项目
趁着海风放纸鸢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同纸鸢一起,放飞梦想
忙趁秋风放纸鸢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NO.3 纸鸢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