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酿新蜜
——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与新理解

2022-02-06 11:25
群文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形态传统文化

意 娜

西宁蓝 中国红 黄 宁/摄影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进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以什么作为其鲜明的标志和特征,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以作出总结。按照我的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应当是这个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这个新阶段以崭新的形态,呈现出“五大文明”中文化战线所具有的时代风貌和全人类示范意义。本文即以“新阶段”“新形态”“新理解”试作概括。

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开启的中国文化发展新阶段

所谓“新阶段”,是指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开启的中国文化建设方略进入的新阶段,是以过去10 年间我们经历的“三件大事”作为铺垫的,现在可以理解为正式迈入了文化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历史阶段。

文化发展新阶段的这个提法,从以往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开始,就一直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不过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哲学观点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这“三件大事”的概括,决定并昭示了过去10 年间作为上层建筑的中国文化发展的3 个语境变化,并为文化领域开启新的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再次扬帆远航的巨大动力。

关于第一件大事的文化影响,在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时讨论较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转化,过去这100 年是在党的理念和实践领导下中国文化走向实现现代化转向的100 年,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格局的建立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完整精神谱系,内涵丰赡,特征鲜明,历史意义重大。这个现代化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历史和国情、民众需要和党的纲领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发展到今天,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更因为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质而令人瞩目。这一部分的文化影响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并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与新战略;得益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得益于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与治理创新的结合。

第三件大事就是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应协调发展,不论我们主观上如何规划,只有国家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支撑,文化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和发展,软实力才能增强,也才能真正产生国际文化影响力,这个是由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经验所反复证明的。就像国际社会推动保护非遗已经进行了20 多年,以我国的情况来说,只有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文化才有发展的可能。让我们的非遗传承人依靠非遗技艺能够生活,而且生活还能改善,才能给非遗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总之,只有实现了全面小康,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才更加牢固,精神文化生活才会更加的丰富和活跃,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上去,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有更多的支撑和形式来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才能更足,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更多。

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形态,是指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所共同孕育的。它延续了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显著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文明发展方式,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动因。什么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截止到今年2 月8 日所有的讲话、文件和各种贺信当中,对上百个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描述的部分进行汇总和整理,可以试着用原话整理出347字的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整理性描述,那就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突出优势,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根,以经典典籍文化遗产文物和古文字、传统医药、文学艺术、城市古街区和历史文脉等为载体,指的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格物致知,诚意振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是中国在国际上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正确义利观。

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如何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描摹。基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物质的、非物质的表现形式,以知识的、精神的、伦理的教诲,以代代相传的民族命脉延续的特征,提供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最重要的滋养和动力。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因为它是由我们党百年来领导推动了文化现代化转向;同样也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文明发展方式,而是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发展方向的。

对“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理念的新理解

新理解,就是在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开启的开创文化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中,要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就要从古今中外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养分,就像蜜蜂在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化花园里采集花粉,酿造新时代的蜂蜜。

要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长期以来,当我们言及优秀传统文化或者优秀文艺作品时,常常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精英文化,大量民族民间的文学艺术与文化表现形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部分文化因为主要流传于民众中间,历史上长期被上层阶级认为不够雅驯,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往往为精英文化所排斥和忽视,乃至贬损和诋毁,中外皆然。民众创造了海量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其间充满了民众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不仅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往往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基调。放眼回望,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的文盲率已经降到了2.67%,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毫不懈怠地大力投入和推进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比较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达80%多的文盲率,尤其是解放初期文盲率都在90%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知道今天的成就是多么巨大!试想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少数精英文化,那么广大民众的文化创造该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尽管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有“我手写我口”的呼吁,有“北大歌谣征集运动”,号召关注民族的民间的文化,而且这里面蕴含着朴素的进步的民本思想,但那种立场和姿态仍然具有精英文化俯视民间的意思。只有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一直到最近的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针,全面地、深刻地、到位地在主体与对象、文艺生产者与生产活动双向维度上得到揭示和把握。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类对象化的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客观地展开和丰富。这个对象化的活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理念。我国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文化形态,是数千年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中作出的历史性道路选择,是历经漫长时间和实践构建的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以及文化和艺术共同体。

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在文化建设和发展方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会习惯性地从官方立场和层面去推动文化交流,而往往忽视民间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实效。其实,若能对民间文化交往交流有所关注,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国的《格萨尔王传》,数百年来一直就在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流传;再比如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跨国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比如诺鲁孜节、烤馕制作技艺,都是“民心相通”的体现,这些民间文化一直是被不同国度的民众所长期共同享有和实践的。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创造的文化成果,人民来共享,由人民来做评判者和鉴赏家;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也是从古今中外人民的精神花园里吸收养分,广泛地采集花粉,要关注人民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文化成果,并且把他们作为文化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真正关注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发展动力的源泉。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主要力量,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也就当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思想、人民的艺术创造和文化创新,永远是我们伟大时代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新形态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