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2022-02-07 09:06林宏艾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

□林宏艾

“人”的问题在哲学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关于“人”的问题的解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其中“人的本质”问题是所有人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其中作为人学理论开端和基础的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更是成为我国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我国学界探讨主要集中于: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本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个观点;此外,还有“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等多种观点[1]。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却过于片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此,本文认为,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不能单从某一文本或某一维度出发,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从“自然维度”、“社会维度”以及“实践维度”这三重维度出发,才能更加完整、精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一、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三重维度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自然性。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前提是确认“人”的自然性,这也是探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重要基础。人类是自然界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处于世界之中的自然存在物。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全部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探究就需要从有自然生命的、有肉体组织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个体出发。

人的自然性不仅体现于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是人需要从自然界中摄取各种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来保证自身能够得以存活。马克思提出:“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依靠自然界进行生存,比如:吃、喝、呼吸、繁殖等等。人类只有在通过与自然界获取各种生存资料来满足自身各种基本机能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够存活,这是人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最基本的前提,如果离开自然界那么人类将不复存在。二是人需要通过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发展自己。人类从产生至今,之所以能够逐渐与其他动物不同,是因为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化与发展。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它们只是依靠自然界满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而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与自然界的交往过程中,却学会了运用自然资源。正如恩格斯所提出:“人则通过他们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通过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发展完善自己,从而也使得自己不断区别于其他动物。三是人类可以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从而创造出人化的自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已经越来越不能简单的满足于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个体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通过不断地尝试,人学会了依据自然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发生合目的性以及合规律性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人化的自然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不仅体现出了人的本质的自然性,同时也展示出了人的自然性对于动物的自然性的超越之处。

总之,在探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时,绝对不能忽视人的自然性,这是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人的本质的自然性的承认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贬低,而是对人类生物性客观事实的指认。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社会性。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但同时,人在漫长的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人在社会中进行各种生产、交往,这也显示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据此马克思也曾提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4]这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仅兼备自然性和社会性,而且社会性还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

从历史研究中可以看到,人类从产生至今,一直以来都是群居动物,但人的群居不同于动物,人需要结成家庭、部落和国家等,进而发展到如今更是形成了无比庞大的社会体系。人们在从事各种日常生产劳动时,各成员之间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依赖、合作才能够保证社会活动顺利进行。不同群体以及群体中的不同个人,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拥有的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在日常的社会实践劳动中以及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立场和处理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不同个体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特性也不同。所以说,人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人的本质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浓厚的社会性。想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就必须深入探究人的社会性,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

在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社会性”一直都是一个重点话题,无数哲学家都曾对此做出过相应表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曾明确地谈到人的社会性,他说:“人在本性上是社会动物。”近代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虽然强调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等类本质,但是他对社会性、现实性也是十分重视。他曾在其著作中明确说道:“人的本质包含在人与人统一的共同活动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6]马克思在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面对着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本质这一历久弥新的问题,他不得不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予以高度重视。马克思在学习和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提出了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究:第一,确定一个个体是否存在,需要以其他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同样其他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以另一个个体的存在为前提;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人,一个人必须要在社会之内在与他人相互交往之中才能够展示出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和特性,也只有在与别人的对照中才能体现出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而人与人也就在这种交往之间形成了自身的社会性。对此,马克思说:“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6]这表明,人与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在人类活动的相互交往之间必然要发生种种联系,这种必然联系也就是人的社会联系。第二,一个人无论是在从事个人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时,他的存在也是社会性质的。马克思认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而活动的。”[6]从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中表明,人只要从事活动,即使是单个人从事社会活动,其活动都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因为,人类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之中,所运用到的各种原材料都是社会所给予的,包括我们所运用到的语言、文字,甚至是我们所惯用的思维方式都是在社会之中所形成的,因而人类自身所做出的任何行动都具有十分浓厚的社会性质。第三,人是社会存在物,人表现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马克思表明:“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6]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集个体与社会这双重存在于一体,是单个的现实存在物和总体的观念存在物的统一。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众多互为存在的单个个人相互联结而成的,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分离性,因此,人是社会存在物,绝不能抛开人的社会性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注重对人的社会性的研究,这也是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关键环节。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性。在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鲜明地展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地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实践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人是自然存在物,需要依靠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此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也是社会存在物,每个个人相互联结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构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无论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还是社会性出发,我们都会发现实践始终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之中。一是实践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在实践过程中出于自身需要会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关系,赋予自然界以属人性质,同时人的各种自然需要也因实践与动物有了根本区别,从而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血缘关系、国家政党关系,都通过历史实践活动不断形成和丰富,因此实践发展了人的社会属性。二是实践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有机统一于一体。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在改造过程中依照自身需要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人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并且利用这些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不断丰富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会通过各种活动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实践,实践其实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双向对象化活动。当人进行某种活动之时必然会对自然产生改变,但在此活动产生之前,自然之中所存在的这个物体以及这个物体即将产生的改变都会先于活动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并成为自己活动的目的指导着自身接下来的活动。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活动过程需要不同人类个体的参与,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人与人在相互交往之间分工劳作并交换其劳动成果,从而形成社会生产。也就是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之中,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相互结合实现有机统一。可见,实践活动将客观世界与现实个人联系于一体,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都能通过实践活动得以体现,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利用自然界和社会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以及自我完善。

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是对以前哲学观念的超越,所以探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也必须从人的实践性出发,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根本的区别于前人。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都是从一种抽象的维度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或是把人的本质神秘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向某种超越自然的实体的复归过程;或是直接把对人类的感性直观当作是人的本质依据。从而人的“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这两种维度下所理解的人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他们所探讨的只是一种抽象的人的本质,因此对人的本质的把握是具有片面性的。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找到了理解现实的关键——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得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主体性的结果,从人的实践性出发,就可以发现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中构建了人的本质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也体现出了实践生成性。因此,在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时,也应该从人的实践性出发,这样才可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启示

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要正视人本身所固有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并努力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张力,既要关照人的自然性,也要深刻理解人的社会性,更要重视人的实践性,在深刻把握人的这三重维度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新时代下我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生动体现。

(一)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正确思路。“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6]从人的自然性可以看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构成自然界的众多分子之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以自然界为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类发展、进步。从人的自然性出发,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能够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准确找到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定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运用自身优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善生态管理体系,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与自然是平等共生的关系,人类并非是世界的主宰者,没有随心所欲地掌控世界、掠夺自然的权利,盲目的崇尚人类至上,藐视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能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必定会遭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报复。不应无限夸大人与自然的差别,人与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本就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虽然不应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但是,面对自然人类也并不是无能为力。人类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适应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类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来改造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出一条保护环境的新路。

要逐步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现阶段经济发展逐步转变的过程中,需不断完善相关上层建筑,加强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律保护机制;同时加大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倡导公民健康、绿色消费。真正做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层面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切实推进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

(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了明确方向。人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类所构成的社会,人与社会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是社会价值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出发,需要我们要把握住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正处于新的历史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国家与人民的协调统一发展。

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群众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也还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之所以在众多政党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出于对我党的信任,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人民群众殷切期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嘱托,在执政过程中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作为一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二是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表明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这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将其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必须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都是检验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已经提高,国家只有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开辟了重要路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不是简单“单向度”、物化、僵化的人,人应该是能动、全面的人,我们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要追求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每个人都应充分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保障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群体和谐发展的同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践劳动始终贯穿于人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社会关系也是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因此,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推动着人类实践活动及其能力的发展,更是推动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面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也更加注重切实解决诸多行业发展之中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与此对应,对于公民来说也需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所说到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要想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就应该不断地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行和能力。同时,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因此个人的发展也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使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向前,只有社会全面、繁荣发展的中国梦成为现实,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因此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也不能拘泥于某个单一文本或观点,而是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这三重维度入手。当前,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这三重维度,对新时代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正确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正确思路,把握人的社会属性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了明确方向,把握人的实践属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开辟了重要路径。总而言之,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探讨是一个开放性研究,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挖掘,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最有思想的句子
the Walking Dead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浅析庄子之“道”*
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条件处理得当解法探出根源:以三角问题为例谈解题思路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