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如何助力时政新闻“破圈”

2022-02-08 07:57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4期
关键词:破圈时政主播

高 梁

(作者单位:铜仁广播电视台)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时政新闻想要顺利实现升级转型目标,必须与全媒体环境深度整合。目前时政新闻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如何在全媒体时代“破圈”是最紧要的改革任务。因此,相关人士应该明确立足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破圈”的重大意义,加强整合应用全媒体平台和创新技术资源,推动时政新闻从传统的节目制播模式向创新内容生产,实现时政新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形成全新的“5G+4K/8K+AI”战略格局,使时政新闻亮点频出、吸引受众关注和参与,从而全面增强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下面笔者将对具体的“破圈”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

1 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 “破圈”的意义

1.1 有利于顺应新时期的全媒体新闻传播趋势

在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传播渠道不再限于传统的报台端,而是逐渐向“报台网端”一体化传播格局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开始青睐在网络端了解时政新闻信息。时政新闻想要做优做强主流媒体平台,整合全媒体资源和技术优势是非常有必要的。立足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破圈”,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能顺应新时期的全媒体新闻传播趋势,如时政新闻可以融通报台网各端的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广泛联动布局,建设全媒体新闻平台,不断延伸时政新闻的宣传触手。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各类受众的新闻需求,也能促进时政新闻抓住全媒体时代机遇,以全媒思维推动时政新闻媒体全域变革。

1.2 有利于开发创新的全媒体时政新闻产品

创新的新闻产品是时政新闻媒体转型发展的内驱动力,通过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破圈”,其优势还表现在有利于时政新闻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时政新闻产品以往的开发模式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如新闻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态较为单一,影响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全媒体进一步强化了内容为王的时政新闻产品开发理念,同时主张加强对短视频、直播和H5等新媒体形态进行运用。基于此,时政新闻产品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态能够精准匹配,向受众创意表达不同的新闻视角,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新闻宣传效应,推动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成功转型。

1.3 有利于碎片化特征在时政新闻编辑中体现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和传统的节目制播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网感化更强,并具有显著的碎片化特征。网感化主要表现在时政新闻从选题、内容确定,到包装设计对新语态、新表达方式的应用,如问句、感叹句等具有情感色彩的标题构造;碎片化特征主要是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受众形成了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浏览习惯,时政新闻宏观的、长篇的文字叙述形式,对受众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迎合这种碎片化新闻阅读需求是时政新闻转型的必经之路。在全媒体视域下助力时政新闻“破圈”,有利于网感化、碎片化特征在时政新闻编辑中的体现,比如,时政新闻在选题和编辑设计时,加强融入网感语态,或是将宏观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短视频、微观视角的故事表达等,都能显著增强时政新闻的表达节奏感,提高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效率。

1.4 有利于时政新闻采编播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采编播是时政新闻产品生产的关键流程,随着全媒体时代新闻主持人、记者IP化,以及元宇宙、AI概念、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虚拟主播+虚拟场景”成为时政新闻采编播业务改革的新方向。立足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破圈”,对时政新闻采编播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在时政新闻采编播流程中,可以整合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图像视频、XR等技术,使受众在了解时政新闻时获得虚拟和现实世界无缝转换的沉浸体验,还可以打造新闻主持人、记者等IP集群,建设时政新闻IP项目、推出新闻虚拟主播等,这些都能促进时政新闻产品生产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从而紧扣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智慧化、虚拟化的转型导向[1]。

1.5 有利于时政新闻线上线下创意联动

传统时政新闻媒体主要扮演新闻信息桥梁的角色,与受众人群的线上、线下的互动程度不高,影响了时政新闻的社会传播和热点话题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众参与和了解时政新闻的热情。全媒体时代以深耕本土、服务基层为新闻媒体建设核心思想,要求时政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强互动服务,在全媒体时代助力时政新闻“破圈”,最突出的效用就是有利于时政新闻线上线下创意联动。除了在线上平台互动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创“时政新闻+社会治理”等新闻融合业务,或是在新媒体时政新闻产品的基础上策划开展线下活动,吸引受众参与互动,创建时政新闻线索从群众中来、时政新闻产品靠群众裂变传播的新模式,使时政新闻更贴近基层群众生活,从而形成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线上线下交互、闭环的联动发展。

2 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的“破圈”路径

2.1 加强建设全媒体新闻平台,突破时政新闻传播桎梏

前文谈及,立足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破圈”发展,深入挖掘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第一位的。因此,相关媒体工作者应该落实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建设全媒体新闻平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从而突破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发展桎梏。首先,时政新闻媒体应该将更多优质内容、前沿技术、项目资金向全媒体平台建设倾斜,致力于建设覆盖网站、新媒体、手机电视、IPTV、户外大屏、互联网电视等平台的全媒体新闻传播矩阵,夯实时政新闻的“破圈”基础。其次,在建设全媒体新闻平台过程中,还要重视跨领域和跨平台的融通整合,如打造“报台网”和“微端屏号”新闻平台模式,大力推进“广电+报业”“广电+新媒体”“广电+网站”等媒介资源整合工作,建设时政新闻“台+网+技术平台”的全媒体传播结构,创建时政新闻App、开通微端公众号和各类媒体号等,疏通时政新闻全媒体传播通道,实现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全网、全媒、全端触达目标[2]。

2.2 重视融媒体新闻产品开发,突破时政新闻内容局限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想要实现破局任务,必须在融媒体新闻产品开发生产上投入更多精力。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产品开发,应该坚持守正创新、吐故纳新、科技引领等原则,保留时政新闻的主题价值和舆论引导本色,同时改善时政新闻内容同质化的不足,在新闻产品开发设计中加强引入先进的技术表现形态,助力时政新闻“媒体+”实现“破圈”[3]。首先,立足全媒体优化时政新闻产品开发设计时,应当保障新闻发稿的时效性,并基于新闻内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彰显时政新闻媒体践行党的意识形态的本色和使命担当。例如,央视网在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冬奥会)开幕之际,先是全网首发、首推了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冬奥会开幕的视频快讯,后又持续发布《习近平的“冬奥时间”》等时政新闻特别报道,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和海外传播平台上的触达数据再创佳绩,精彩讲述冬奥故事、展示大国风范。其次,在融媒体新闻产品开发中,前沿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也不可或缺,相关人员应该借助先进技术,精准匹配时政新闻主题内容和表现形态,依据科技创新提升融媒体时政新闻产品的生产力,从而多位驱动时政新闻从终端技术、内容生态到表现形态、开发平台的升级和“破圈”。例如,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制作就引进最前沿的8K国际公用信号,赛事摄录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猎豹”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鱼竿、锥桶型摄像机等一系列特种技术设备,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铁5G超高清直播演播室,再次刷新了时政新闻在全媒体平台的触达和传播记录。再如,福建海博TV在报道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和通车的时政新闻时,就积极引入H5制作的VR互动视频,从海、陆、空三个视角,真实、立体地呈现了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新闻表现效果十分震撼,让观众切实体会到了双桥飞架、离岛交通的便利性。这些都是全媒体时代融媒新闻产品开发和创新“破圈”的优质范式。

2.3 渗透网感化新闻编辑思维,扩大时政新闻受众人群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网感化、碎片化特征日益突出,以往时政新闻受众群体以中老年用户为主,而在融媒体时政新闻产品生产和编辑中渗透网感化、碎片化思维,能够提升时政新闻的趣味性和浏览便捷性,促进时政新闻产品移动化、年轻态发展,从而扩大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受众人群[4]。首先,时政新闻在设置标题和内容时,可以适当融入网感化的新语态表达方式,借助新颖的语态表达方式打开流量入口,吸引受众的主动关注和评论转发,如央视网在2022年“两会”报道期间,就推出标题为《两会你我他》《两会C+时刻》等融媒新闻产品,标题中就将具有网感化的新语态表达发挥到极致,深受年轻受众人群的喜爱。再如,中国经济网在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的新闻时,新闻标题为《习近平考察海南第三天,为什么调研这个经济开发区?》,采用问句的标题构造,可以迅速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这些都是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编辑和包装的网感化表现。其次,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编辑还要贴近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具体可以通过制作编辑短视频新闻、游戏化、娱乐化新闻、3D动画新闻、直播+新闻等形式实现。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的《中国24小时》“两会”特别纪录片,就围绕新闻主题记录了锦绣中国场景,内容和画面故事感、氛围感非常强,视频风格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表达力强,新闻纪实性和情感一揽而尽,非常符合年轻受众的网感化、碎片化阅读习惯。

2.4 新闻采编播衔接人工智能,打造时政新闻沉浸场景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想要有力“破圈”,不单单要依靠速度和内容进行比拼,还要将时政新闻采编播业务和人工智能相融合,打造时政新闻沉浸场景,这样方能带给受众全新的新闻浏览体验,从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异军突起[5]。首先,将时政新闻采编播和人工智能相整合,可以从主持人、主播IP化和AI主播智能播报做起,主播IP化能够促进时政新闻树立品牌效应,如央视网打造的“央视boys”等。AI主播智能播报是在主持人、主播IP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关键的衔接入口,AI主播能够模拟真人主播的声音、表情、语气等,对构建沉浸式新闻场景和提高新闻传播效率作用显著。比如,央视频App在2022年“两会”期间,就采用人工智能和数字虚拟人等技术,以IP主持人王冠为原型推出AI主播,为受众呈现《“冠”察两会》的时政新闻产品,AI主播势必成为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流量担当”。其次,时政新闻采编播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过程中,还应该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编辑部”的建设,拓展时政新闻的云制作和云编审空间,利用人工智能和R场景技术,实现时政新闻的智能化、虚拟化、云编辑采编播转型。比如,2022年山东闪电新闻在“两会”报道期间就推出“云上编辑部”,“虚拟场景+云上编辑”模式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时政新闻云端和主流媒体形成合力,显著提高了时政新闻报道的触达效率和科技感。

2.5 发展新闻多元化互动服务,冲破时政新闻转型壁垒

全媒体时代对时政新闻互动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追求互动和咨询相映成趣的目标,时政新闻媒体必须转变单一的新闻信息传播角色,发展多元化互动服务,拉近时政新闻和受众的距离,增强受众的新闻参与体验感,从而助力时政新闻冲破转型壁垒[6]。具体来说,时政新闻加强互动服务可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活动,以及推出互动式新闻产品等路径实现,比如,新华报业推出的《听·见小康》栏目,就增加了线上参与和线下组织活动,新闻内容集纳了线上线下联动成果,受众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互动元素和时政新闻产品有机整合,达到了线上线下联动闭环的目的。再如,《人民日报》也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的交互式H5新闻产品,采用H5和用户进行在线视频互动,展现近年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风貌,用户的互动参与度和活跃度都非常高,该互动式新闻产品在24小时内的网络点击量超360万,充分体现出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对互动服务与受众体验的高度重视,从而提升了时政新闻“破圈”的速率。

3 结语

立足全媒体助力时政新闻“破圈”,具有顺应全媒体新闻传播趋势、开发创新的时政新闻产品,在时政新闻编辑中体现网感化、碎片化特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新闻采编播流程以及形成时政新闻线上线下创意联动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深化时政新闻媒体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政新闻转型必须通过加强建设全媒体新闻平台、重视融媒体新闻产品开发、渗透网感化新闻编辑思维、新闻采编播衔接人工智能以及发展新闻多元化互动服务等路径,全面突破时政新闻的传播桎梏、内容局限和转型壁垒,从而扩大时政新闻受众人群,实现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破圈”目标。

猜你喜欢
破圈时政主播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CCG EXPO 2020|让动漫破圈,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