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化策略

2022-02-08 12:4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9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文化

孙 莉

(作者单位:广汉市融媒体中心)

1 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现状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需求明显增多。当前,网络视听节目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大,对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影响较大。虽然原创网络视听节目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其在创作方面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文化艺术水准差距较大;网络视听节目数量较多,但是质量较低;关注现实的新作较少,精品少,跟风问题频发;片面追求点击率、刻意逐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平台热衷于炒作,播报八卦娱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并不利于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相关文件也指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作引导;加快网络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转型升级,全面调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高质量发展,将广电网络内容打造成宣传文化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焦虑就是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价值的怀疑和对无意义性的深度感知[1]。当前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节目不断改版,内容盲目追求与大众兴趣贴合,试图通过明星效应获取经济利益,结果却导致节目质量得不到保障,个别节目过度娱乐化,内容空虚,缺少内涵[2]。这些节目没有明确的主题,不知道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展示何种文化,为社会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制作人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有所欠缺,不少节目只是一味地追求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搞各种“大制作”“大场面”,真正能体现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精品节目寥寥无几。不可否认,利益是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改进优化的一大驱动力,但节目内容过于功利化,无益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长此以往,难免会陷入文化内涵缺失的焦虑之中[3]。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节目生产正逐步朝着更科学、更专业的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创新需要尊重受众需求,遵守市场规则[4];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应进一步体现对社会价值的追求,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思想,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发挥有效的作用。

2 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演变

随着广播电视传播环境的变化,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79年以前节目形态单一固化的基础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目形态逐渐丰富的发展阶段,再到当下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新媒介崛起所带来的冲击与机遇。社会环境的变迁引发了广播电视传播功能、传播观念的一次次变革[5]。从在这一视角梳理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演变过程,无疑会对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见解。现阶段,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文化艺术水准参差不齐,在创作生产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6]。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需要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加强对主流思想的舆论导向,不断强化对网络视听阵地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在创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节目的艺术价值,满足大众的视听需求,促进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可持续发展。

要想使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在节目形态、表现方式、传播渠道、接受场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打造精品化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就需要对节目的内涵、精神、价值等内容进行调整,运用新技术,打造与传统广播电视视听节目不同的形式。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更迭速度快,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很多类型,如“广播小说”“电视散文”[7]等已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有的转化为网络视听节目,不再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类型”这一原本具有“标准”和“稳固”特征的概念,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中却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而影响网络视听节目类型更迭的因素也比广播电视节目多[8]。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完善网络视听节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3 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精品化策略

首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传达时代精神。

什么是精品?笔者认为,精品是认真创作、精心打造的作品,应把导向正确、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可以铸魂魄、聚人气,且具有接地气的特质[9]。对于基层媒体而言,铸魂魄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宣传灵魂,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就是要真切表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所感、所思、所盼、所愿;聚人气是指节目要让群众喜闻乐见且形式多样,要温暖人、感染人、团结人、鼓舞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10]。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大众逐渐成了舆论监督的主体,通过互联网,大众可以获取各类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舆论监督。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不能故步自封,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大众信息需求和舆论监督需求。

其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置身于全球化背景,创新节目的表达形式。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国影视行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视听节目结合,是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发挥其作用的有效举措。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可借鉴中国特色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内涵,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与优秀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体现中国特色,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要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节目的表达形式。对于国外的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要借鉴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切记不可全盘复制,要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考虑接受人群的特点,提高节目的接受度。要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合新时代的要素,并对其进行延续和传承,在内容上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将节目内涵更好地传达给受众。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动承担起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传播的责任。例如,央视《社会记录》栏目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真情实感的记录,以及节目主持人富有趣味的解说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其中传达的浓郁的人文精神,更是使该节目在众多新闻节目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因素。该栏目向大众传达了正面的审美思想,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意,值得其他同类型栏目借鉴[11]。《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收视率和好评度都非常高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其以富有美感的拍摄方式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美食美景,通过普通百姓的美食故事,揭示我国饮食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两档节目虽然属于不同的类别,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

再次,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转型升级。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原有媒体生态格局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迫使传统媒体必须与时俱进。分析和研判传统媒体在整个媒体生态系统中新的生态定位,从而对媒体生态链条的每个关键点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媒体的加持下,主动融入新媒体传播生态链的全媒体生态格局中,在现有精神价值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术应用,将广播电视媒体艺术与新媒体传播技术共融,彰显其在新媒体领域中的文化引领作用。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新媒体发展的催化剂,其对当代青年群体的认知产生了明显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青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当今青年文化的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中衍生出更多的媒体表现形式,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最后,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是新型广播电视节目,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开拓新天地。

(1)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播出形式和内容,打造高质量、精品化的网络视听节目。

(2)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展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类型,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独特魅力,进而提升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节目创作的生产机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转变战略重点,将打造原创、精品网络视听节目作为发展的核心,合理调配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高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质量。

(3)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塑造节目文化品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借助公益广告、纪录片、综艺节目等不同传播形态,策划制作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展现文化韵味的原创节目,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体现出当前广播电视媒体多元化、个性化、标识化的文化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中融入中国特色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这样的影视作品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不容小觑。李子柒运营的自媒体平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融媒体携手,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使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不仅在国内大热,在海外的接受度与关注度也能提高。因此,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不能将自己局限于国内媒体市场,更应积极加入国际大潮,打造精品节目,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精品化是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发展的趋势,其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性质、使命、作用一脉相承,因此需要对节目内涵、精神、价值观、品质等内容要求一致。同时,还需要网络视听节目的相关媒体、平台、创作者、研究者和受众等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推动原创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只有不断满足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高涨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行业才能健康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