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比较研究(2010年-2020年)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2022-02-09 05:11张金丹杜运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交流区域科技

□ 文/张金丹 杜运潮

引言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创新对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起着关键作用,[1]2019年科技部与教育部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系列政策的发布表明了国家对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有学者指出,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存在发展非均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2]那么,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究竟存在何种差异?从纵深的历史角度而言,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否同频共振?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短板?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有必要厘清我国不同区域高校在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实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稳步推进。

学者们围绕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构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国外研究将大学科研评价指标设定为科研成果、科研影响力以及科研环境三方面,[3]或从科研产出、科研投入、科研专利、研究商业化收入、科研人员等进行评价。[4]我国学者从核心指标、拓展指标两个维度(顾萍,等,2017年)[5]或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成果转化和国际科技合作四个维度(卢全梅,等,2021年)[6]构建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泰勒(Taylor,2011年)利用建模测量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因素。[7]国内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如DEA模型(吴宏超,等,2020年)、[8]主成分分析法(侯静,等,2019年)等。[9]但现有研究存在几点不足: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因国家或地区等差异,未形成统一普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公平性与可比性不强;二是评价对象主要涉及某一类型地区高校,缺乏宏观的全国高校比较研究,未能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高校进行系统的分类对比。

评价设计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10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以全国31个区域高校为测量单位,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基于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从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三个层面评价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将不同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归类,从而为建设区域高校科技发展新格局提供参考建议。

第一,数据来源。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为测量单位,选取2010年—2020年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作为面板数据。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指标划分,依照可比性与数据可得性的原则,将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作为一级指标。一是在“科技投入”一级指标下设人力资源、科技经费、科技机构、科技项目作为二级指标。其中,人力资源包含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经费包含基础研究当年支出、应用研究当年支出、试验发展当年支出;科技机构包含机构总数、机构从事研究与发展人员、机构研究项目数量;科技项目包含基础研究项目数、应用基础项目数、实验发展项目数、R&D成果应用项目数。二是在“科技交流”一级指标下设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二级指标。其中,合作研究包含派遣人次、接受人次;国际学术会议包含出席人员次数、交流论文篇数、特邀报告篇数。三是在“科技产出”一级指标下设科技成果奖、科技著作、学术论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转让作为二级指标。其中,科技成果奖包含省级科技进步奖项数量、国家奖项数量、各部委科技进步奖项数量、主办次数;科技著作包含科技著作数量和字数;学术论文包含学术论文总篇数和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篇数;知识产权与专利包含专利申请项数、专利授权项数、专利出售合同项数、其他知识产权个数;技术转让包含技术转让合同项数和技术转让合同金额。总体而言,本文构建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可量化的三级指标。

第三,权重设置。根据德尔菲法,邀请3名专家进行权重设置,综合专家意见,将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三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设为0.35、0.3和0.35。

第四,数据处理。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由邓聚龙教授创立,可以定量分析多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一方面,可以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某一年份区域高校的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科技创新进行静态的评价;另一方面,能够从时间序列比较区域高校科技创新的动态发展,计算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数据处理步骤如下:一是确定分析序列。依据评价年份、评价指标数,将评价对象设为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某个区域高校,填列原始数据。二是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区间值化方法,利用SPSS 23.0软件将某一年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统一度量标准,从而得到各个年份区域高校科技产出、科技交流、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无量纲化数据总表。三是计算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理论认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效果较好,因此将分辨系数设为0.5,进而得出区域高校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关联度系数。四是计算关联度值与平均发展水平。通过灰色关联度方法求得各高校一级指标关联度值,进而可以求得历年区域高校的科技投入、科技交流和科技产出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关联均值与权重设置,进一步得到2010年—2020年区域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均发展水平。

实证分析

第一,科技投入发展比较结果分析。区域高校科技投入发展的比较分析表明①:一是在高校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上,北京(0.8423)、江苏(0.7224)、广东(0.5630)、上海(0.5438)、湖北(0.5233)的科技投入最优,而西藏(0.3346)、青海(0.3353)等省份的科技投入则相对较弱。二是在高校科技创新总体发展水平上,区域高校科技投入平均水平大多集中于0.3~0.5之间,整体科技投入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仅五个区域的高校科技投入平均水平超过0.5(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湖北)。三是从我国区域划分来看,区域高校科技投入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华东地区(综合得分为0.4794)、华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793)、华中地区(综合得分为0.4462)的高校科技投入发展水平最优,东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334)、华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4247)次之,西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818)、西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3699)高校较弱。

第二,科技交流发展比较分析。区域高校科技交流发展的比较分析显示:一是从高校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而言,北京(0.9155)、上海(0.7221)、江苏(0.6113)、四川(0.5047)、山东(0.4510)的科技交流发展水平最优,而西藏(0.3337)、海南(0.3358)的科技交流则相对较弱。二是在高校科技创新总体发展水平上,高校科技交流发展水平差距大,区域高校科技交流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三是从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来看,华东地区(综合得分为0.4730)、华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648)、华中地区(综合得分为0.4072)的高校科技交流发展水平最优,而东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3899)、西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813)次之,华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766)、西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3542)的高校较弱。

第三,科技产出发展比较分析。区域高校科技产出发展的比较分析显示:一是从高校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而言,2010年—2020年间江苏(0.8437)、北京(0.8050)、上海(0.5278)、湖北(0.5096)、山东(0.4658)的科技产出发展水平较好,而青海(0.3324)、宁夏(0.3343)的科技产出则相对较弱。二是从高校科技创新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区域高校科技产出发展水平总体优势不强,我国大多数省市的高校科技产出平均水平均低于0.4。三是从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来看,华东地区(综合得分为0.4776)、华中地区(综合得分为0.4582)、华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539)、东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258)、华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837)、西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726)、西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3634)的高校科技产出发展水平呈现依次递减的状态。

第四,科技创新发展比较分析。按上述评价方法对区域高校2010年—2020年间的科技产出发展趋势进行计算,可以看出: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较优的3个区域分别是北京(0.8543)、江苏 (0.7258)、上海(0.5979);较弱的3个区域则为海南(0.3363)、宁夏(0.3371)、新疆(0.343)。二是全国不同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差较大,如科技创新能力最好的区域(北京,得分为0.8543)与最差的区域(西藏,得分为0.3347)相差0.5196。三是从我国地理区域划分来看,华东地区(综合得分为0.4823)、华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606)、华中地区(综合得分为0.4387)、东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4177)、华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959)、西南地区(综合得分为0.3785)、西北地区(综合得分为0.3629)高校水平呈现依次递减状态。

第五,从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三个一级指标构建2010年—2020年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的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从发展速率的角度而言,2010年—2020年间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发展速率较快的省份集中于东部,而西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较慢。同时,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分布的聚集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强强聚集”(如东南地区)、“弱弱聚集”(如西北地区)的现象,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呈现“组团状”的空间分布格局。二是从发展趋势的角度而言,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总体不理想,仅6个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保持上升的态势(广东、江苏、陕西、浙江、河南、重庆),东北三省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下降尤为严重,绝大多数区域呈现波动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发展不稳定,科技持续良性发展能力欠佳。三是从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平庸化趋势严重,此类高校多集中于西南及西北部地区。而拔尖高校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四是从造成发展问题的原因来看,相关指标存在明显短板是造成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四川高校科技交流平均排名位居第四,但在科技产出方面则较为薄弱,因此拉低了科技创新发展的综合得分。广东、安徽、陕西等区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说明部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短板亟待解决。

对策建议

为推动我国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深化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突破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长方式粗放和结构不平衡等瓶颈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第一,区域高校发挥自身科技优势,着力解决区域高校科技发展短板。政府加大对本区域高校优势科技项目财政、人才、技术的扶持力度,带动高校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以科技优势打造高校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发挥区域高校虹吸效应。高校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利用优势科研项目创收。建立符合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服务“科技兴国”战略的科技链条,形成“科技投入—科技交流—科技产出”的良性循环链。同时,明晰本区域高校不足,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经济支持、产业融资等方式为区域高校科技发展加速输血。由相关职能部门汇总高校科技发展短板与切实需求,以高校发展为导向,对高校科技发展的不足之处设置倾斜性保护政策。

第二,加强区域间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高校科技帮扶模式。各省市政府应主动打破区域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壁垒,利用线上交流等形式搭建开放性、便利性、及时性的科技资源分享平台,以专项资金、合作项目等形式为区域高校合作交流提供制度便利。兄弟院校设置交流合作方案,促进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流动,进一步吸引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的投入。同时,东部区域高校应发挥辐射扩散作用,定期对西部地区进行人才输送、人才帮扶,针对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出现的问题提供“点对点”的跟进服务,以强带弱,促进东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溢出,增加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发展的互助合作。

第三,建立区域高校科技发展特色集群,创建区域高校科技发展地图库。中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应是和谐的、一体的。区域高校根据地理位置就近搭建区域间高校科技发展特色集群,引导区域高校向“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科技走廊、东南部科技圈、“长三角”人才群适度集中。扩大优势区域高校科技发展的辐射范围,形成中心带动、网格化管理、多级发展、协同发展的区域高校科技发展集群或区域高校科技连锁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高校科技发展地图库”。

注释

①因篇幅有限,文章未对数据进行详尽展示,如有需要请联系作者,邮箱(zhangjdsonia@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科技交流区域科技
揭示世界文明演进的一种推力
分割区域
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加盟”中国南南合作网
浅谈林芝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文明对话从未止步 科技交流源远流长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