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认同与公众的自信感知:机理及解释*

2022-02-09 06:07蔡永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认同度社会公众公众

蔡永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65)

一、问题提出

制度自信,是指社会公众对其所赖以生存和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制度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认识和评价,这些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和进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并能够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社会公众制度自信从萌生到确立,是受到个体特征因素所影响的认知基础上,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产生现实绩效是否满足预期的体认和感知,而这种体认和感知决定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制度的认同。概括来讲,社会公众对制度的认同是在制度绩效机制、制度传播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等的外在机制与自身因素控制的认知和情感的内在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由此,本文提出在制度绩效、传播和创新作用下,制度认同会相应产生线性变化作为分析框架,以公众在其个体特征因素控制下,其制度绩效感知、制度传播感知和制度创新感知对制度认同度产生影响建立研究假设,收集数据和设定变量,利用线性回归的数量模型进行分析。

二、制度认同:绩效、传播和创新机制的作用

“认同”与“自信”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认同中坚定自信,在自信中增加认同[2]。制度自信的坚定除了制度绩效、制度传播和制度创新的外在机制在起作用之外,还要受社会公众在其自身因素影响下对外在机制效应的体认、理性认识和信心状态的影响。社会公众的制度自信感知是对制度绩效的感知、制度传播的感知和制度创新的感知,是在外在机制和内在机制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掌握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的相互关系以及自信感知进化成制度信念的认同机制,有利于提升制度认同和坚定制度自信。

由此,因变量为社会公众的制度认同度,自变量包括社会公众的制度绩效感知度、制度传播感知度和制度创新感知度。这些变量在不同的社会个体中因自身的性别、年龄、职业、政治面貌、学历、收入水平以及在所在地的居住年限等控制变量的影响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自我感知结果。

1.制度绩效与制度认同

在现实情况中,一方面,政府作出科学民主的决策,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准则,制度绩效提高,公民从中得到的利益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则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于制度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政府相关信息公开至今仍然不够完善,也可能是因为公众自身对于政府的偏见,还可能因为政府制度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对个别公民的利益造成损害,使公众的制度认同度不随绩效的提高而提高。

对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制度绩效感知越显著,制度认同度越高。

2.制度传播与制度认同

制度传播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清晰的形象”“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引导全党,全社会形成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性认同,坚定对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使宣传教育更富实效、入脑入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3]。用鲜活的宣传方式让广大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易更深层地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渠道了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性,以及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给人民生活带来好处,这将会提高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度。

研究假设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制度传播感知度越显著,制度认同度越高。

3.制度创新与制度认同

一个能够与时俱进地保持创新性的制度,不仅善于着眼现实、回应现实,从现实中寻找创新的动力,而且也是一个保有自信品格的制度[4]。制度创新的结果由人民来评判,而不断革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往往是社会成员形成制度自信的重要来源和依据。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制度更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更能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从而有利于提升制度绩效[5]。在完善制度本身的同时,应推进制度创新,且创新发展应沿着原有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有序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求突破僵化,进而提升公众的制度认同度[6]。

研究假设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制度创新感知度越显著,制度认同度越高。

4.三种机制与制度认同

制度绩效、制度创新、制度传播三种机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共同影响这制度认同的同时,三者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研究假设2.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认同度和制度绩效感知度、制度传播感知度、制度创新感知度存在正向关系,且制度传播感知度对制度认同度影响最高。

研究假设2.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性别、年龄和制度认同度没有相关关系。

研究假设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居住年限、收入水平和制度认同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所有数据资料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认同机制研究”课题组2019年10月~2020年7月在广州市各区进行的随机抽样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在“问卷网”平台上发布线上问卷和线下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3171份,其中线上问卷1863份,线下问卷1308份。经检验后录入SPSS25.0软件统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变量设置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因变量设置为社会公众的制度认同度。自变量设置为制度绩效感知度、制度传播感知度和制度创新感知度。为了更加科学地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本文将公众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居住年限、收入水平等人口学特征设定为控制变量。这些变量都可能令公众对制度感知产生影响,而影响对制度的认同度。

四、回归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本文主要采用输入策略和步进策略两种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共构建了4个回归模型。模型一和模型二采取的是输入策略,模型一输入控制变量,模型二输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模型三和模型四采取的步进策略,模型三将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引入后,采用步进策略。模型四主要是采取步进策略检验在忽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

2.结果分析

从模型一的分析结果来看,控制变量的性别、出生年代、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在广州的居住年限,都对受访公众的制度认同度没有影响,而政治面貌和职业状态有相关,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则作为中共党员会比一般群众有更高的制度认同度。而从职业状态来看,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更高的制度认同度。但是从模型一的整体回归效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差,再结合模型二和模型三来看,基本可以判断,控制变量的各个变量对制度认同度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假设2.2得到验证,而研究假设2.3获得部分验证,究其原因,作为党员或在国企、事业、机关单位而言,对制度绩效、制度传播和制度创新有更直接的感知,制度红利也对该群体有更直接的影响,而有相对更高的制度认同度。

从模型二、模型三和模型四的分析结果来看,控制变量并没有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有显著的影响。从模型三和模型四的比较来看,居住年限的变量也没有对整体回归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模型四整体回归效果较好,R2和调整R2皆为0.767,拟合优度较好,在p<0.00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F检验和t检验,德宾-沃森检验值为1.843,接近2,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故本文采用模型四作为分析模型。

1.制度绩效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绩效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1.1得到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并被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证明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客观制度[7]。

2.制度传播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传播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1.2得到验证。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

3.制度创新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创新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1.3得到验证。制度创新是社会成员相信社会制度具有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并且制度的改革发展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人们坚信制度的创新发展能带来更好的制度绩效,也自然会对制度有更高的认同度,进而对制度有着强大的自信。

4.绩效、传播、创新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

根据模型四的分析结果,因变量制度认同度和自变量制度绩效感知度、制度传播感知度、制度创新感知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假设2.1得到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表现为,制度传播感知度强于制度创新感知度大于制度绩效感知度。由此,可以判断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话语”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制度认同度,更有利于人们坚定制度自信。

五、结论和解释

基于对广州公众的调查数据,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制度绩效感知度、制度传播感知度、制度创新感知度与制度认同度的关系,以及公众个体特征变量对制度认同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公众个体特征变量中性别、出生年代、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居住年限对制度认同度没有显著影响,政治面貌和职业状态对认同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但影响微弱。第二,采取步进策略,居住年限、制度绩效感知度、绩效传播感知度、绩效创新感知度和制度认同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居住年限与制度认同呈反向相关,但结合模型四来分析,对制度认同度影响微弱。第三,制度绩效感知度、绩效传播感知度、绩效创新感知度和制度认同度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个自变量分别和制度认同度有着正向相关关系,且制度传播感知对制度认同度的影响略高于另外两个感知度。由此得出,加强思想宣传教育,落实制度创新发展,可有效地提升公众的制度认同感,从而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对制度的认同中可以形成对制度的自信,对制度有强烈的自信可以增加对制度的认同。基于此,可以从制度绩效、制度传播、制度创新三方面构建制度认同机制,坚定制度自信。绩效、传播和创新对制度认同有着正向的线性关系,壮大制度发展成果,加强理论思想宣传教育,永葆党的理论创新,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对制度的认同,坚定制度自信。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将制度绩效源自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制度的自我革新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通过思想宣传教育,使得广泛直接地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而提升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制度绩效是制度认同的物质基础,制度创新是制度认同的理论导向,制度传播是制度认同的思想保障,制度绩效和制度创新是制度传播的信息来源。坚定的制度自信,高度的制度认同,可以令人民群众更客观、更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内容和实践逻辑。

猜你喜欢
认同度社会公众公众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