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革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回归

2022-02-10 07:34陈子骁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体育

陈子骁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为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国家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彰显了国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决心[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立足传统,又要坚持革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必须要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各种政策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指导。

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

(一) 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必须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才能更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从1985年开始,我国一共组织了七次大规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体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形势不容乐观[2]。这显然不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要求。因此,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必修课程通常为两个学年,因其时间较短,导致体育教学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从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大学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比不到一半,相较于2016年数据,降幅达8.37%。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按照国家要求,不断优化课堂设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体育空间和时间,通过调整体育课时等措施,让大学生能够更多参与到体育课堂中,避免出现“三无课堂”,尽可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3]。

(二)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传统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体育中“体”的价值,忽视了“育”的功能,导致其促进人格发展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应坚持以德为先,在开展专业运动技能培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更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4]。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过程中,体育有着先天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运动竞赛与体育锻炼磨炼自我意志,培养奋斗进取与团结协作品质[5]。科学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塑造以及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对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从课程思政建设角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 传承中国优秀体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要求,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建设中,需要纳入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育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勇气。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体育文化,将中国优秀体育文化融入其中,提升传统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更好促进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6]。

(四) 达成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在现阶段体育工作中,体育强国是其核心目标。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必须严格按照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构建完善的体育竞赛体制,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从目前来看,竞技体育领域成就显著,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弊端也逐渐凸显,即:在单一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影响下,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水平不高[7]。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重视学生多元化竞技体育素质的培养和各种体育竞赛的开展,以期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为我国体育事业储备充足人才。

二、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传统障碍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变通以及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等方面。

(一) 教学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

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工作多停留在课内教学层面,并未充分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衔接不畅;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8];再加之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更多是以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行为与健康的综合评价,未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明显,存在重竞技轻健康、重技能轻育人等问题,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二) 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变通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种智能信息设备普及,教学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教学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最大化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但目前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流,缺乏多样化变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明显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多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的方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演示次数较少,部分领悟力较差的学生就很难掌握诀窍,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应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三)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主要有两个目的: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改革;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能在此基础上改进。但从实际来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知都存在偏差,存在为了评价而评价的问题,更多的是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

其次,评价内容单一,科学性不足。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更多是以运动技能与体能评价为主,但对学生习惯养成、学习态度、个性以及情感等主观层面的评价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

最后,评价方法片面。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更多采用定量评价、绝对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等手段,这些评价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定量评价忽视了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终结性评价则是集中在期末进行,无法将评价的反馈功能有效发挥出来。

三、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回归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拓展教学范围,加强体育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等,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回归。

(一) 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树立新时代教育理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学生身体健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以科学、健康为指导,树立新时代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现有组织管理架构,加强高校体育治理机制建设。一方面,需要落实相关政策,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并据此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应构建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自身监管,构建良好的教学改革环境。

(二) 从课内外一体化出发,拓展体育教学范围

在全球范围内,多数体育强国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技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模式,如美国构建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全链条模式,德国则是以“俱乐部模式”为主,日本形成了“学校+企业”模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坚持创新,从课内外一体化出发,拓展高校体育教学范围,实现体教融合,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竞技人才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内容繁多、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尽管经历了10余年的体育课程培养,但多数学生并未能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无法保障终身锻炼。这就需要加强课内外融合,构建常态化发展模式,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增强大学生体质,满足体教融合需求。竞赛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竞赛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课内外一体化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竞技比赛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些简化的、游戏化的教学比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扩大竞赛范围,营造影响人人参与的教学氛围;同时,优秀的运动员也能够通过多层次、常态化的比赛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能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培养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三) 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将体育精神融入其中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革新,将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吸引力,让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其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条件,为体育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严格体育规范与规则、加强制度建设等方式,为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提供保障。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可以借助体育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全面反映出来。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应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将校园文化的价值内涵融入学校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体育育人作用。此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将多元体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传统体育特色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陶冶审美情趣,了解体育精神,更好彰显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四) 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多样化教学体系

所有的教学改革工作都是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同样如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摆脱以往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技能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打造多样化教学体系。首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学改革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必须承担起过渡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尽量满足不同体质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现有情况,为其提供相应指导,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其次,应结合高等体育教育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传授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锻炼。最后,从学生未来发展着眼,通过多样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改善学生体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要求,从理念、文化、教学范围以及重视程度等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化运动技能提升,以满足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传统体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们的“体育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