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癌毒理论探讨癌性疼痛病因病机

2022-02-10 14:53吴艳李文婷沈波王子昊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癌毒癌性津液

吴艳,李文婷,沈波,王子昊,吴勉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江苏 南京 210014)

癌性疼痛是晚期癌症最常见且最难忍受的并发症,晚期癌症患者约90%会出现中、重度疼痛,其中约70%得不到完全缓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癌性疼痛可分为肿瘤相关、治疗相关及合并症相关疼痛,目前西医治疗多以阿片类镇痛药为基础治疗,多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等问题。中医药在防治癌性疼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2]。癌毒理论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基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而提出,他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致病因子。癌毒具有如下的特性:猛烈性、顽固性、流窜性、隐匿性、损正性。癌毒往往表现出邪毒嚣张、难以消除、易于传变、病情笃重、病势凶险、正气虚败、预后极差等证候特点。在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吴勉华教授团队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1 古代医家对癌性疼痛的论述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癌性疼痛病名记载,但是散见于中医学各种病证名称之中。癌性疼痛由于其临床表现多与疼痛相关,所以一般属于中医“痛症”范畴,但是由于癌症的特殊性,其产生的疼痛又有别于不同的脏器机体的疼痛表现,依据不同部位癌症可归属不同的痛证,如上焦的“头痛”,中焦的“胸痛”“胃痛”,下焦的“胁痛”“腹痛”及癌症骨转移引起“痹证”“骨痹”等。但古代文献有许多与癌性疼痛相似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在论“肺积”时曾提到:“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3],与肺癌所致胸痛十分相似;《黄帝内经》有“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4]的描述,与肺癌晚期癌性疼痛症状相符合;《证治要诀》云:“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痛”[5],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肝癌疼痛。《千金方》言:“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病不得喘息”[6],“其为病也,令人胸隔,妨碍饮食,胸痛彻背”[6]均为食管癌致疼痛的表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腹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7]的论述与肠癌所致的腹痛、肠鸣、泄泻较为类似;《肘后备急方》中“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8]说明了癌性疼痛的程度,癌性疼痛难忍,以致病人“昼夜啼呼”,而“不治之,百日死”则体现了病情凶险程度。以上均是古代对癌性疼痛较为概括性的论述,虽碍于当时技术以及检测手段的限制,无法对肿瘤导致的癌性疼痛做出科学的解释,但能够了解到前辈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及治疗,为后世研究癌性疼痛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癌毒理论指导下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

由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或是先天禀赋不足,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导致痰、瘀、郁、虚相互搏结,日久可酿生癌毒,形成积聚。因此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肿瘤一旦发生,不仅阻碍经络、气血的运行,还掠夺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的失调和气血津液运行的紊乱,痰、瘀、郁、虚加剧。不论是痰瘀互结、气血阻滞,还是人体局部失于温煦、濡养,实则均是有形之邪阻于经络,造成经络壅塞或失养,临床表现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者可互为因果[9]。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痰、瘀、郁、虚是癌性疼痛的主要病理因素,但在癌性疼痛的发展过程中,毒是贯穿癌性疼痛全过程的重要致病因素,为此我们对癌性疼痛的主要病机进行了探讨。

2.1 癌毒内蕴,痰瘀互结

癌毒形成瘤体的过程体现在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癌毒渐生,蕴于体内,附着局部,气机阻滞逐渐生痰,血流不畅逐渐成瘀,痰、瘀为病理产物,此为无形之邪久郁成有形之质。《医贯》云:“痰也,血也,一物也。”[10]痰瘀互结,顽固难消。癌毒又易成它邪之载体,与痰、瘀等邪胶结,变化多端,各具特性,所致疼痛也各有特点:血瘀甚者多为痛有定处,遇夜则甚,其脉芤涩,疼痛多见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疼痛加剧;痰邪甚者其性重着,流窜各处,痰病多怪,致病多端,易恋邪缠绵,可呈胀痛、闷痛、冷痛、骨节酸痛等多种表现。以癌毒为内核,痰瘀互结,为有形之质的物质基础。痰、瘀既是气机逆乱、气血阻滞的结果,又是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的原因,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肿块一旦形成,气机运行进一步受阻而紊乱,而致癌性疼痛。如《证治要诀》曰:“诸痛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相搏,不能流通。”[5]又有《血证论》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11]癌毒内蕴,痰瘀互结,以致经脉壅塞,此为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

2.2 癌毒内郁,肝失调达

肝主疏泄,斡旋一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读医随笔》曰:“肝握升降之枢,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济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不病。”[12]癌毒内郁,肝失调达,气滞血瘀,诸病由生。郁结裹挟癌毒,形成积聚,不通则痛,疼痛常无定处,此类疼痛多为胀痛,遇情志刺激而加重。同时人体对疼痛的感知源于心神,情志、气机不畅可引发或加重癌性疼痛,癌病的发展主要通过情志和机体两方面影响心神,许多癌症患者由于情志长期处于忧思悲郁之中,情志不能舒畅,加之癌毒内郁,首先影响肝之调达,肝气郁滞,疏泄失调,以及长期夜寐不安,心神难以内守,故疼痛难以平息。

现代研究发现抑郁、睡眠欠佳与痛阈值的降低有关,且都为独立因素[13],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肝郁不达、肝气失调对痛感的影响。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人对疼痛的感受由心神主控,心神失宁,则痛感异常。癌症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癌毒炽盛走注,掠夺精微自养,各处经络气血瘀滞,肝郁不达,脏腑不和,心神失养。患者对疼痛等负面感受更为敏感,耐受能力更差。

2.3 癌毒内淫,气虚血亏

癌毒内淫,鸱张损正,瘤体夺精气自养,人体正气渐虚,机体失于荣养,多属不荣则痛。如《外科正宗》所言:“痞瘀皆缘内伤过度,气血横逆,结聚而生。初起腹中觉有小块举动,牵引作痛。”[14]癌毒积聚形成后与宿主血脉相通,内淫则耗伤气血,致气血两虚,脾气不足而失运化,肝血亏虚而筋脉不充,肺气不足而失治节,心血不充而心神失养,脏腑功能失调,久则及肾。癌毒为患,可从阳化热,耗伤气阴,血虚津亏亦将加重瘀阻;如若从阴化寒,人体阳气首当其冲,阳气受损,不能温煦推动,则进一步加重经络阻滞。正虚则更无力布津行血,不能抵御癌毒发展,癌毒内淫,肿块渐长,压迫阻碍经络气血而痛剧;抑或是聚于脏腑,致气机不通而痛;甚至直接侵犯经络、骨髓,使得疼痛更剧。综上,气虚血亏、癌毒内淫久成积聚为阻,经络脉道可致局部壅塞,痰湿、瘀血、癌毒等病理产物凝聚,阻滞气机,血脉运行不畅均可引发疼痛,亦会有后续经脉循行部位枯竭失养,相关部位可因失于温通、濡养而作痛,尤其在肿瘤晚期,因虚致痛更为突出,表现为不荣则痛,此为癌性疼痛的继发病机。

2.4 癌毒内恋,正虚络损

患者为求多方位消减癌毒、扶助正气,大多需接受综合治疗。手术切除是外科治疗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放、化疗等内科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经过上述综合治疗后肿瘤得到部分或完全祛除,但癌性疼痛可因肿瘤,也可因治疗及并发症导致。手术过后多正虚络损,若同时癌毒仍内恋不去,则也存在诱发或加重癌性疼痛的情况。同时化疗药多属攻毒之品,其性猛烈,易耗伤正气,致气血亏虚。现代医学认为化疗药导致癌性疼痛可能与受损神经元的改变,包括炎症、血管损伤、药物蓄积、外周及中枢神经敏化等因素相关[15]。放疗中射线为火毒之邪,易灼伤肌肤腠理、脏腑经络,耗伤气血津液,热毒入里,血热与癌毒搏结形成瘀血,瘀热相搏,阻滞脉络,急、慢性放射性损伤如溃疡、神经损伤和组织器官纤维化等可加剧脏腑、经络损伤,亦可发生疼痛;以上疗法都会伤及经络气血。一方面癌病患者血脉、经络受损,气血运行无力,不能温通各处,尤以四末为著,可致局部虚风内动,正虚更甚,不荣则痛;另一方面金刃或药疗使血脉、经络受损,致气血运行滞涩,闭阻不通,癌毒痰瘀积聚,脉络瘀阻而致疼痛加剧,也可伴随麻木、抽掣、电击等异常感受,可表现为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两种病理机制。

3 治疗大法

癌性疼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既有邪实的一面,也有正虚的存在;邪实主要为痰瘀互结、经络壅塞、不通则痛;正虚主要为气血亏虚、经络失养、不荣则痛;但在癌性疼痛发展过程中,毒是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病理因素。所以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无论是邪实,还是正虚,抗癌解毒是其治疗的关键;邪实当以解毒祛瘀、化痰通络,正虚当以扶正解毒、益气养血为大法。又癌性疼痛与情志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由于肿瘤患者受疾病痛苦的影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导致肝气郁结、肝失调达,可使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更加敏感;所以疏肝解郁也是治疗癌性疼痛的特异之法;肝气疏,情志畅,心情悦,痛感减。

邪实方面:由于癌毒蕴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津液不归正化,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痰瘀互结,阻滞经络,经络不通则痛。其以癌毒内蕴、痰瘀互结、经络阻塞为主要病理表现,所以治疗当以抗癌解毒为首要,化痰祛瘀止痛为重点,兼顾解郁。常用木香、柴胡、郁金、八月札等理气解郁止痛;蛇舌草、半枝莲、龙葵、山豆根等清热解毒止痛;莪术、重楼、制南星、山慈菇等化痰祛瘀止痛;土鳖虫、水蛭、炙僵蚕、炙蜈蚣攻毒通络止痛。癌毒祛,痰瘀化,经络通,疼痛则缓。

正虚方面:因癌毒侵淫日久,一方面掠夺气血津液以自养,另一方面导致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温煦、荣养脏腑经络,以致经络失养则痛;主要以癌毒内恋、气血亏虚、经络失养为主要病理表现,故治疗当以扶正解毒为先,益气养血止痛为重点。常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等补气扶正止痛;当归、熟地、白芍、桑寄生等补血扶正止痛;南北沙参、女贞子、墨旱莲、麦冬等补阴扶正止痛;补骨脂、灵芝、红景天、杜仲等补阳扶正止痛。癌毒消,气血复,经络养,疼痛则减。

4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人们对癌性疼痛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形成了较为统一规范的诊治流程,但由于恶性肿瘤本身的难治、麻醉类药物的难获、患者自身观念以及目前止痛药物的副作用等多种因素,癌性疼痛的控制形势仍较为严峻。中医药的运用,为减轻癌性疼痛、缓解止痛药物副作用带来了曙光。癌性疼痛因癌毒而生,痰、瘀、郁、虚等为主要病理因素,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癌毒内蕴、痰瘀互结、经络阻塞或失于濡养是癌性疼痛产生的核心病机,辨证有实痛和虚痛两种。基于癌毒病机理论,针对癌性疼痛核心病机,以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治法的中药复方癌性疼痛平,已经被证实有确切的疗效[16-17]。审求病机,是中医辨证的核心,是形成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我们基于癌毒理论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进一步深入挖掘,并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更为灵活有效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癌毒癌性津液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浅谈从癌毒论治胃癌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