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发挥博物馆职能作用

2022-02-10 07:53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预防性馆藏

田 强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文物研究保护所,河北 秦皇岛 0666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多项政策意见,安排专项资金,全力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发展。特别是从2012年后,文化部门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引导各博物馆建设文物环境监测系统,推广环境质量综合评定技术,为珍贵文物配置储藏柜和保护囊匣等,最大限度降低文物自然损耗,保护珍贵文物。经过10年发展,我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立足全国整体形势上来看,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现有硬件条件、资金投入、管理方式与严峻保护形势相比,十分捉襟见肘。比如,库房面积不足、分级分类不细、现代化保管设施不足、环境控制系统匮乏、温湿度不达标、防震技术落后等,这些都有待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改进落实。

一、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内涵

“文物预防性保护”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罗马国际艺术品保护研讨会上首次提出[1]。最初的文物预防性保护主要作用是保护文物完整性,减少外界修复干预措施等。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以及理念不断创新,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无论从理念认识还是保护的措施、方式、范围都发生了不小变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在不危及文物真实性的前提下,延迟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的损害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2]。具体任务就是应用一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打造适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并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控,延缓文物的自然侵蚀和损坏,从源头上保护文物。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让文物始终处于相对稳定、污染物严格控制、恒温恒湿的综合环境中,全力延缓文物自然衰老和侵蚀腐化。一般来说,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大多都在博物馆内保存,因此馆内综合环境、文物储存微观环境就显得尤为关键。常见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量、光照辐射、化学腐蚀、环境震动等。

二、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整体起步较晚,2005年,国家文物局出台文物保护“十五”规划,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列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并组织《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环境质量标准》的起草工作,逐步展开相关工作。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开展馆藏文物环境以及损坏调查行动中,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保护政策。在甘肃、湖北等国家重点博物馆开展试点工作,从库房面积、硬件设施、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和规范化。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相关方面专题研究。

(二)发展阶段

“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调控的技术成果,馆藏文物环境调控、文物环境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得到研发推广。对馆藏文物整体环境参数设置、质量评估指数等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标准体系,智能展柜、防震装置等全新设施先后研发出台。

(三)突破阶段

“十三五”以后至今,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始由重点博物馆向基层博物馆进一步拓展延伸,国家文物局也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被再次提到了新高度。各类技术标准、相关防护设备设施、智能信息化检测系统等进一步优化,相关企业和市场进一步规范。

三、当前博物馆馆藏保护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

(一)主观方面问题

1.管理体制僵化,保护理念意识有待升级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属于国有博物馆,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因此,管理体制机制相对传统落后僵化,文物保护理念意识与时俱进不足,这些问题在一些县级或基层博物馆尤其明显,保护方式、防护方法因循守旧,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特别是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意识相对缺乏,有待进一步转变升级。

2.忽视馆藏文物保护主责主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博物馆历来属于“清水衙门”,很难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博物馆与文创旅游产业交融合作进一步升级。在这一大背景下,不少博物馆特别是经费较少的基层博物馆,在工作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物保护工作主责主业,将文物当作摇钱树,过度开发、展览和使用,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为制造噱头,擅自对文物进行包装加工,虽然表面一时光鲜亮丽,但实质上却加速文物衰老。

3.制度机制不健全,整体管理不到位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博物馆各个部门,需要一整套制度机制、管理规范和参数标准进行有效支撑。目前很多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制度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工作标准要求较低,早文物运输、保养、维护过程的精细化、系统管理不够,无法对文物起到更好保护作用。

(二)客观方面问题

1.硬件设施不到位,文物储存环境不达标

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最重要的是对文物储存整体环境的控制。目前有些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由于经费、投入等方面原因,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储存环境不达标,比如,建筑物材料不达标、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基本三防不达标;馆内布局、功能区划不合理;文物库房面积小、缺乏防震设施;展柜陈旧老化、缺乏恒温恒湿系统、真空充氮灭菌设备缺乏等。而更高一个层次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综合监控平台系统、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调控系统等,对于基层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对于较高层次博物馆来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监测手段单一、调控措施不到位、设备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比如,中央空调、除湿设备老化功率下降,囊匣密封性下降等,不利于文物长期保护。

2.重前期项目建设,轻后期运行管理维护

重前期项目建设,轻后期运行管理维护是目前很多博物馆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很多博物馆上马很多项目,比如,自动恒温恒湿调节系统、文物保护环境安全检测系统、可移动文物温湿度调控、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等,但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却没能做到与之匹配,没有专人负责管理,系统维护不及时,数据汇总分析未发挥作用等。一些基层博物馆日常经费不足,无法负担恒温恒湿柜、系统正常维护费用,缺乏技术型人才,过于依托外包管理等,这些都导致很多高技术项目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3.整体投入不足,人才队伍比较缺乏

各级博物馆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年经费相对固定,很难提高投入,特别是一些财政情况较差的县级和基层博物馆,每年经费更加捉襟见肘。而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却又是一项经费需求量较大的工作,相关项目建设、设备设施、维护管理都需要大量经费,投入不足与工作开展要求矛盾日益凸显[3]。另外,由于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技术含量高、细致繁琐、专业性强,对专业性人才要求也比较高。而目前我国博物馆特别是基本博物馆,高端人才、复合性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有效支撑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三)文物预防性保护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不足

前面两个方面的短板和不足,都是基于博物馆自身而言的。而以下方面问题,则是立足整个文物保护行业领域的宏观性问题。首先,关于文物保护基础科学方面研究,我国整体开展较晚,特别是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基础理论、技术标准等还不完善,比如,对低浓度、小容积的文物保存微环境细化规定不足等。其次,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秩序还没有形成,创新型产品少,无法有效对接博物馆需求等。

四、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回归博物馆文物保护主责主业

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自身职责定位,确保回归到文物保护主责主业上来。各博物馆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应有职能和作用,保护珍贵文化资源。统筹好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关系,合理规划安排博物馆市场化行为,减少珍贵文物不必要地移动,降低损坏侵蚀风险。要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增加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考查比重,强化工作指引和导向性,推动工作发展。

(二)加强行业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产业链发展

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基础研究与整个产业链发展是技术支撑和有效保障。建议国家或省级文物部门,一是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细化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分级分类的馆藏文物风险管理规程,研究不同场景下的监控策略,并采取试点推进的方式,逐步落地实施[4]。二是立足高位,进一步研究馆藏文物保护的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系统管控方法、整体解决方案等,特别是提高普适性、针对性,为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业务指导。三是出台相关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引导文物预防性保护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文物保护装备集成应用、在线监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三)加强文物保管环境建设,努力降低文物自然损耗

历史文物经过数千年历史,本身十分脆弱,对保存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加强博物馆保管环境建设就成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工作。博物馆应结合实际,从场馆面积、陈列设施、环境控制、储存匣柜等多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加强文物保管环境建设,采取有效合理的举措降低文物自然损耗。首先,结合实际对现有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屋顶防水防潮,整体材料隔音隔热,环境密封性好、遮光性好,将外界因素对文物干扰降到最低。比如,江苏武进博物馆全力推进文物标准化建设,完善库房分区布局、功能设施,并按照一级风险防护级别设计配置安防、消防系统,还引进了高精度图像以及数字化处理软件和设备,荣获江苏“金牌库房”称号。

其次,建立完善恒温恒湿系统,配备密封储藏柜及囊匣,特别是要避免文物直接与空气接触,防范空气氧化、阳光照射、温度变化等对贵重文物的侵蚀。比如,成都博物馆,通过“中央空调系统+除湿机”“恒湿机+调湿剂”“干燥剂+防霉剂”“真空充氮”“惰性密闭”等组合方式,打造库房整体环境、提升柜架保存环境、强化囊匣密封环境三重防护系统,全力保障馆藏文物安全。

最后,全面加强防震预防性保护,对博物馆组织进一步升级改造,安装橡胶底座、隔震层等装置,通过设置防震台、防震隔层、防震地板等加强展陈展柜防震,确保文物安全。比如,陕西省博物馆,对于珍贵文物,特别采取粘、捆、卡、支等方法,尽可能使浮置文物固定于基础面上,或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减少外部震动作用力,防止滑动、摇晃或颠覆[5]。

图1 展柜防震台

图2 恒温恒湿柜

(四)科技赋能,建立完善馆藏文物环境监测调节系统

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智慧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全面融入生产生活,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大数据、自动感应、智能检测、自动控制等技术,建设完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和环境调控系统,打造智慧指挥平台,全面监视博物馆整体环境参数,及时主动干预调节,并对重点文物实行24小时视频及环境监控,确保万无一失。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可通过无线传感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全面收集博物馆展厅、展柜、囊匣等各类环境数据,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分析原因并采用调控措施,确保文物始终处于最佳环境状态中。比如,上海博物馆,建设全国首家数字化管理平台,按照“人、馆、物”三个层次,对博物馆运行管理进行整体调控。在“馆”的方面,通过环境监控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浮尘污染物、光照辐射、SO2浓度、CO2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测,超过阈值,系统将自动关联空调系统、除湿系统、空气净化系统,自动进行调节,持续保持良好环境状态。在“人”的方面,通过展馆App、Wi-Fi信号等设施,抓取客流数据,可实时反映博物馆实时游客数量、观众的实时方位以及整体分布,并根据场馆承载量和预设阈值进行预警,方便运营方及时调整入场人数,为游客营造更加舒适的参观体验。在“物”的方面,通过系统对文物库房、恒温恒湿柜等的实时监控,掌握文物保存环境,及时进行干预调整,确保文物始终处于最优保存环境中。又如,重庆博物馆,采用中电科方案,打造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集环境监测、自动调控、数据存储、关联分析四大功能为一体,致力于为文物创造稳定洁净环境,成为行业标杆。这些都值得各地博物馆参考学习。

图3 重庆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

图4 重庆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

(五)加强馆藏文物日常养护,强化各类设施维护管理

日常养护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工作之一。加强馆藏文物日常维护保养,可以延缓文物腐蚀过程,是保障文物的长久保存和传承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其馆藏文物类型,采购充足的真空充氮消毒设备和辅助设备材料,科学制订养护计划,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谨小慎微地进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文物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保存状态。此外,博物馆还要进一步加强各类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央空调、加湿除湿、防火防盗等大型系统制订详尽维护计划,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更换老旧零部件,确保馆内保存设备健康稳定运行。有条件的博物馆应对各类囊匣柜架每天巡查,保证密封完好,各类文物修复保养专用耗材(清洗材料、保养溶剂、保护膜、保护袋等)要配备充足,满足日常需要。对于已经配置数字化监控平台系统的,要定期对平台系统进行扫描杀毒,科学设置权限,确保系统连续平稳运行。

(六)加大投入保障,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加强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投入经费是基础,人才队伍是保障。首先,博物馆要转变思路理念,强化事前预防理念,调整投入方向,将经费更多运用于专业设备采购、场馆升级、环境监控系统等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中。要建立完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制度,加强经费使用与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其次,结合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相结合方式,积极引进领域内高精尖人才,带动整体工作,同时针对现有人员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围绕计算机、环境监控、文物环境影响因素、文物保管设施等预防性保护方面内容,开展专题业务培训,提高专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七)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一项周密性、系统性工作,必须依托一整套严密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支撑。首先,博物馆要进一步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规章制度建设,细化内容完善流程,强化执行能力,确保不折不扣执行到位。其次,强化内部考核,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内部考核重要内容,增加考核分值权重,推动工作深入落实。最后,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各类设施设备正常运转,日常维护管理及时到位,切实提升文物保护效果。

五、结语

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一项艰巨和重要的工作任务。有关部门、博物馆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认识,明确把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加大资金人员投入,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信息化、智慧化技术支撑,加强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调控,抑制各种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为文物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安全的保管环境,让历史文物永葆“青春亮泽”。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预防性馆藏
馆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