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解读

2022-02-10 15:49仇清泉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性实践性陶行知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民主教育的引领者和先行者,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指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儿童创造力的教育。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提倡平等、包容与尊重,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关联,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性,主张富有创造力的教育,蕴含着生活实践性。

关键词: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民族性;创造力;实践性

陶行知是中国民主教育的引领者和先行者,他为探索中国教育、推进中国发展而奋斗终生。在他不幸意外辞世时,人们在其告别仪式上为其覆盖了一面寫有“民主之魂,教育之光”八个大字的锦旗,以彰其对近代中国民主教育的伟大贡献。

一、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渊源

众所周知,“民主”和“民主教育”都源于西方,然而,陶行知并没有对其进行简单地移植,而是以扎实的实践探索和独特的思想理论建构了中国民主教育思想,表现出了高度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在美国留学期间,陶行知便立志经由教育实现中国之民主。1916年,他在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也有学者从政治学视角探讨陶行知民主思想,认为在探讨其民主教育思想时,必须要与中国政治现代化联系起来。为了配合全面抗战的战时教育,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和对日本妥协投降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 陶行知有机会对国内局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加以分析和思考,从而对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道路是实现中国民主的正确道路这一观点给予肯定。与此同时,陶行知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只有实施民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的。1946年,陶行知将生活教育的方针最后确定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从而明确了民主教育在生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旨趣

陶行知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培育现代公民,以引领社会的变革,建立民主国家。1923年,陶行知在写给妹妹陶文渼的一封《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信中说道:“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不久要降临。”他严厉抨击了当时的教育顽疾,认为:象牙塔式的教育脱离社会、远离大众,对现实问题无关照,自然也无法担当起变革社会的重任;教条主义只能导致“死教育”,传统的“老八股”被打翻,取而代之的却是“洋八股”,培养的只是书呆子;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流行,大众缺少受教育的机会。

1948年,中国教育家邱椿教授曾集中性地阐释了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认为其核心是指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儿童创造力的教育,即民主教育是大众本位的教育,以确保和发展大众福利为目标。它是大众的生活教育,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劳动为课程中心的教育,改造农村生活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有学者将“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概括为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哲学,所谓的“一大事”指什么?那必定是先生一生的追求,是基于民主之上的解放、自由和创造。从民主立场出发,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双手、大脑、创造力等——令继往开来的教育人在其引领下,不断探索着教育的真谛。

三、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意蕴

(一) 提倡平等、包容与尊重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追求的是“人上人”这种不平等观念,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平等。而陶行知提倡的则是“人中人”的教育理想。他同情民众、热爱民众,悲天悯人的情怀伴随他的一生。陶行知的诸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一理想。所谓“人中人”,是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系,是有着强烈主体意识的。这种联系建立在平等、包容、互助的基础上。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中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1927年,在《在劳力上劳心》一文中,他发出这样的声音:“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受人制裁;劳心的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③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扫除教育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开启民智,促进了民众意识的觉醒。

(二) 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关联

陶行知在对学生和公民的论述中曾多次提及,“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并以“改造社会的精神”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他积极倡导学生树立建设理想社会的信念,即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理想,要求学生在行动上应具有“服从社会与大众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推动和实践的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是“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是追求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使其终身致力于教育救国,实施各类教育实践。在《贫穷与教育》一文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第一要摒弃“安贫”的态度,不甘于做个穷人,而是应竭力从崩溃的社会里奋斗出来,为了美好的愿景;第二要拥有“造富”的本领,但不是替个人挣财产,而是替全社会造富,以补救社会的贫穷。此观点与当下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战略思维不谋而合。民主教育与社会紧密相连,彰显社会性和人文性。

(三) 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性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日趋完善,无法脱离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其强调的民主教育与国难教育、战时教育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陶行知在《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最后部分写道:“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作为一名学者,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将实现民族复兴视为己任。以笔为剑,以梦为马,无畏现实的困难,用自己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改变着中国教育的现状,描绘了中国教育的蓝图。他在《我的民众教育观》一文里说道:民众最高的利益是什么呢?中国民众最高的利益,不消说得,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的中华民国,并和全世界反侵略之战友共同来创造一个合理公道互助的世界。所以由民众来动员教育,用教育来动员民众,以争取这最高之利益和最后之胜利,才可算是真正的民众教育。这让人不禁想到著名现代诗人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 主张富有创造力的教育

在《创造的社会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对专制时代的创造和民主时代的创造做了区分:专制时代的创造是顺乎皇帝的意旨的,是仅限于少数人的。而今天,民主时代的创造,是给每个人以同等的创造的机会,是动员整个民族力量以创造民众的福禄寿喜的。民主的程度愈高,則创造愈开放、愈好。当创造与民主联系在一起,便展示出了无限的活力与潜能。陶行知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深恶痛绝: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曾在多个场合批评那种教育,称其是死的教育,而不是行动的教育。②行动的教育是需要创造力的,创造力给予了教育生命力。因此,他多次提到,要解放儿童的脑、双手、嘴还有空间等。民主是儿童发挥其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当然,他也表示: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但那仅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在全社会大量开发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陶行知对于创造力的推崇甚至表现为创造出令自己崇拜的人。他在1943年11月25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创造宣言》一文中提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由此推断,陶行知先生最大的快乐,是他的教育实践能够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若用教学相长的观点来看,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与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个体。陶行知先生还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能运用广泛的创造力,则将获得最高形式的民主。

(五) 蕴含着生活实践性

杜威提出,生活教育与民主教育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民主即一种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民主教育把民主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不应是远离生活的场域或者制度,而应是民众生活的具体体现。由此,陶行知指出,民众需要在生活中理解和实践民主,生活是民主成长的土壤,民主是扎根在生活中的,尤其是大多数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民主发育的源泉。

关于学校与社会生活,陶行知曾打过一个有意思的比方:一个笼子里面(学校)关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根树枝进笼,让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做伴。小鸟似乎变得快乐、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社会生活)反而一概抹杀,不加承认。假使笼里的鸟,习惯成自然,也随声附和地说,这笼便是我的世界;又假如笼外的鸟,都鄙弃树林,而羡慕笼中生活,甚至以不得入其门为憾。那么,这些鸟和人是一样的荒唐了。基于此,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即到处是生活,也就到处都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域,亦即教育的场所。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民众的真实生活孕育着自我、独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民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增进了自己的信仰。民主应该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也离不开对学生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的培养。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开展有效的民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当下教育人的重要使命担当。百年前,陶行知关于民主教育的探索,以及其形成的理念、思想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再次学习、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熊贤君.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探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4).

[2] 冯龙芝.论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51).

[3] 杨克贵.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何时何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仇清泉,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副校长。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族性实践性陶行知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