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2-02-11 04:54吴学林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气管炎母牛传染性

吴学林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最早报道于1955 年的美国,随后逐渐在世界各国的牛群中发现该病,我国于1980 年进口的新西兰奶牛中发现该病,2005 年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种牛体内分离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1]。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等,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牛传染病,患病牛主要症状以发高热、鼻黏膜发红、呼吸道黏膜出血坏死、呼吸困难等,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炎,母牛流产和乳房炎,公牛龟头炎[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可潜伏于感染牛的荐神经或三叉神经内造成感染牛出现感染,病牛可长期带毒并终生排毒。牛传染性鼻气管可导致育肥牛增重速度减缓、奶牛产奶下降、种公牛淘汰、母牛流产和乳房炎等,给肉牛和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为兽医同行在临床诊断和防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时提供参考。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原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水痘疱疹病毒属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为牛疱疹病毒I型[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40~230nm,有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编码近70 个蛋白,其中有25~33 种结构蛋白,结构蛋白中有11 种为糖蛋白,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入侵、复制、组装和病毒释放等功能有关。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仅有1个血清型,但可与马立克病毒、伪狂犬病毒等病毒有部分相同的抗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有不同的基因亚型,其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1 亚型多分离自有呼吸道症状和流产症状的牛,2 亚型多分离自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的牛,3 亚型分离自有神经症状的牛,不同的型之间可存在交叉免疫现象。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在50℃的环境中20min 即可被灭活,在22℃的环境中5d 后感染滴度下降10 倍,在4℃以下的环境中可在细胞培养液中存活30d 且感染滴度不变。不同毒株对部分化学试剂的敏感程度可存在差异,如乙醇,但对丙酮和氯仿都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0.5%氢氧化钠溶液、5%甲醛溶液和1%石炭酸溶液均可使其快速灭活。此外,紫外线等物理因素也可破坏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感染力。

2 牛传染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主要感染牛,但山羊、猪、鹿等动物也可感染该病毒[4]。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发病于肉用牛,奶牛发病率相对较低,各日龄的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但20~60 日龄的犊牛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牛和隐性带毒牛,由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潜伏在神经节内造成持续感染,在受到应激条件刺激时隐性带毒牛可通过鼻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播病毒,因此隐性带毒牛是牛群中危害性更大的传染源。易感牛一般通过带病毒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与患病动物交配或使用带有病毒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可导致易感染牛感染。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秋末和冬季等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此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在新疫区有时可达80%~100%,病死率一般为1%~5%。

3 牛传染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潜伏期一般为4~6d,人工感染的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h。一般根据患病牛主要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将该病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道感染型、脑膜炎型、眼炎型和流产型5种[5]。

3.1 呼吸道型

该类型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临床上较为常见,通常出现于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患病牛出现高热、黏液性鼻液、鼻黏膜充血溃疡,外观发红,呼吸频率加快,听诊有支气管啰音,有时可见患病牛腹泻,粪便带血。患病严重的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的病程10d 以上,若7~14d 无继发感染可自然康复。

3.2 生殖道感染型

生殖道感染型又称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道炎,主要通过交配的方式感染,主要发生于性成熟的母牛和公牛。患病母牛阴门水肿,阴户联合处流出大量黏液污染附近皮肤,阴门阴道发炎充血,阴道底部有黏液性分泌物,阴门黏膜有白色病灶,可发展为脓疱,脓疱数量较多后可形成灰色坏死性假膜。公牛包皮、阴茎出现脓疱,包皮肿胀、疼痛,排尿困难,患病牛的精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3.3 脑膜炎型

该类型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见于新生犊牛,患病牛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先沉郁后兴奋,共济失调、四肢划动、角弓反张、磨牙、吐白沫,病程较短,在2~7d 内死亡。该类型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病率较低,为1%~2%,但死亡率较高,可达50%。

3.4 眼炎型

该类型常与呼吸型同时出现,患病牛的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水肿,形成颗粒状灰色坏死膜,角膜轻度混浊,但不出现溃疡,眼鼻流出浆液性脓性分泌物。

3.5 流产型

主要见于初产青年母牛怀孕的任何时期,病毒经呼吸道感染后进入胎膜、胎儿,胎儿在感染7~10d 后死亡,经24~48h 母牛出现流产症状将死亡胎儿排出体外。

4 牛传染鼻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患呼吸道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牛呼吸道黏膜充血,外观潮红、肿胀,有出血斑、出血点和灰黄色脓疱,咽喉、气管和大支气管上覆盖有一层黏液性脓性渗出物,具有腐臭味,也可能出现成片的化脓性肺炎。生殖道性主要特征为生殖器官黏膜表面有脓疱和白色颗粒。病牛可出现非化脓性脑炎。流产型的可见流产胎儿的肝脏、脾脏有坏死灶,皮肤水肿,组织学检查可见流产胎儿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存在有核包涵体。

5 牛传染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

首先,应根据流行病学、病牛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注意与牛流行热、牛衣原体病和牛蓝舌病等疾病进行区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该病的方法有病毒的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病毒的分离鉴定是将患病牛或流产胎儿的气管、肝脏、脾脏等器官进行研磨处理,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体进行过滤除菌,加入双抗后接种于牛肾细胞进行培养,待出现细胞病变后可使用中和试验或荧光抗体检测该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将病牛的血液、眼鼻分泌物、气管等病料样品进行处理,后提取DNA 进行PCR,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特异性核酸;也可使用荧光定量PCR 或核酸探针进行检测。血清学试验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抗原或抗体的方法有ELISA、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变态反应、间接凝集试验等,其中ELISA 是临床上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抗体的主要方法之一。

6 牛传染鼻气管炎的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的防控措施主要以检疫监测为主,定期开展牛传染性鼻气管病毒的监测工作,尤其是进出口检疫和疫区检疫,防止带毒牛的流动导致病毒的传播扩散。在非疫区提倡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轻易不引进牛只,若需要引进新牛应做好检疫和隔离工作,以防引进带毒牛。此外在购买精液、胚胎时也应从无病的种牛场购买。将公牛和母牛分栏饲养,自然交配的种公牛和母牛在交配前必须进行检疫,结果为阴性后方可进行交配。若在牛群中发现患病牛应及时隔离,由于当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建议采取扑杀后无害化处理,并对牛场进行全面的消毒。

目前,国内市售的疫苗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疫苗(C1 株)以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1型,NM01 株+LN01/08 株),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NMG 株+LY 株)。在疫区或受威胁区的牛群可对易感牛进行疫苗接种操作,母牛接种后可为犊牛提供母源抗体,保护时间可持续4 个月,因此在犊牛半岁以上应进行免疫接种。在国外,欧洲一些国家使用基因缺失疫苗进行疫苗免疫,以促进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根除工作,其中gE 标记疫苗可在血清学上区分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动物。通过疫苗接种、监测牛群中带毒牛并淘汰,用血清学反应野毒感染阴性的牛逐步替代阳性牛,从而实现净化工作。

7 结语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严重影响肉牛和奶牛生产性能的疾病,严重危害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事牛养殖业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应做好牛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监测工作,在疫区或感染风险较大的地区进行疫苗接种工作,以确保牛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效果,降低牛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从而保障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气管炎母牛传染性
母牛分娩前管理要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床防治方法探讨
HPLC法同时测定气管炎颗粒中7种有效成分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