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助力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2-02-11 13:06燕艳华席兴军初侨兰韬谢丽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年6期
关键词:对虾标准化养殖

燕艳华,席兴军,初侨,兰韬,谢丽华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北京 100191;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对虾(Penaeus)是中国重要的水产食品,主要包括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和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四类品种。作为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1],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2021年中国对虾产量依然超过了160万t[2]。但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对虾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正逐渐变弱[3]。对虾规模化扩张和生产方式转型滞后所产生的生态问题、质量安全问题叠加影响,制约了中国对虾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由对虾消费大国向对虾质量强国的转变已成为对虾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

标准是中国优质对虾生产的重要基础,创新对虾标准化路径对推动中国对虾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全链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4]。中国已初步构建了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骨干,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养殖并举的标准化生产体系[2],但依然与中国成为对虾质量强国的标准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5]。从对虾消费大国向对虾质量强国转变离不开标准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探究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需求及其与标准化的内在关系,并寻求标准化助力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 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困境

1.1 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对虾产业从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中融合现代化技术和方法,通过对虾产业主体协同并实现对虾产业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绿色,并推动对虾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产业效益持续增加和产业生态持续改善的过程[6-7]。其中,对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基础;对虾产业链结构持续升级是源泉;对虾产品质量持续提升是核心;对虾产业效益持续增加和产业生态持续改善是目标;对虾产业主体协同是保障。

1.2 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2.1 对虾国外依存度高、国内市场供应有限

2021年,中国对虾产量突破了160万t,但进口依赖问题依然严峻。中国200多万t的对虾需求中,对虾进口量占到了30%左右,超过了80万t。从2017—2021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来看,4年期间对虾虾苗进口量增长了55.00%,冻对虾进口量增加了近30倍,加工对虾进口量增加了108.00%(如图1所示)。其中,对虾进口额占中国对虾进出口贸易总额72.00%,而2021年从泰国进口的对虾占中国对虾进口总额的65.35%[8]。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中国对虾产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的诸多不稳定性,而对虾进口比例的不断提升也反映了国内市场产品供应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唯有通过进口才能保证中国对虾产品有效供给[9]。

图1 2017—2021年中国对虾虾苗、活对虾、冻对虾、加工对虾进口增长倍数Fig.1The growth times of import quantity of prawn seedlings,live prawns,frozen prawns,processed prawns between 2017—2021 in China

1.2.2 对虾养殖技术创新不足、内陆化养殖发展有限

随着高位池、工厂化、大水面、光伏养殖等对虾淡化养殖技术不断发展[10-11],中国对虾养殖逐渐呈现从南方向北方、从沿海到内陆延伸的趋势,早期依海为生的对虾养殖格局正在转变,但由于目前对虾淡化养殖技术研发和创新主体单一,未能构建完善的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加之技术所需的设备、人力、环境、资金等门槛较高、风险因素较多,导致目前市场上出现对虾养殖技术在中国的普适性不强,进而限制了对虾产业的内陆化发展,造成中国对虾养殖区域分布严重不均的局面。其中,对虾养殖依然过度集中于环渤海、东南海域的部分省份,东南海域斑节对虾养殖量占全国总量比例达到了91.47%,环渤海地区中国明对虾养殖比例达到了86.74%,内陆省份对虾产量仅占全国对虾产量的15.00%(如图2所示)。

图2 2020年中国不同省份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对虾养殖面积Fig.2The provincial prawns feeding scale of Penaeus vannamei, penaeus monodon,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Penaeus japonicus of China in 2020

1.2.3 对虾产业协同性不强、规模化程度不高

随着中国对虾产业主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链整体协同性问题凸显[13]。一方面,部分地区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力度不足[14],行业协会对养殖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有限,企业与养殖户未能建立稳定的利益衔接机制、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尽管近些年中国对虾养殖规模有所提升,但受传统养殖技术、市场发展秩序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小而散”的粗放经营状态依然严重,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有限[12],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质量安全问题制约了中国对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的对虾养殖企业3 702家,占总对虾养殖数量的69.00%,而500万以上的对虾养殖企业仅有256家,仅占5.00%。其中,江苏、广西和福建等地对虾散养户数量更是超过了70.00%。

1.2.4 对虾产品质量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供应链环节,对虾种苗、饲料、虾药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投入品供应商与对虾养殖主体间合作关系不稳定,而对虾养殖主体未能持续提供市场需要的稳定质量的产品,进而导致了对虾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影响了中国对虾产业的整体质量[14]。根据线上消费者反馈数据,线上交易中对虾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比例达到了53.09%。而近些年市场抽检对虾产品发现兽药残留超标现象也依然存在。此外,与厄瓜多尔、泰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对虾产品加工技术能力有限,中国对虾产品出口以半成品、大包装形式为主,整体附加值偏低。

2 标准化助力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2.1 标准化助力对虾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强国富民的重要引擎[15]。对虾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统筹考虑其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关系的优化调整,而标准化有助于实现对虾全产业链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关系的稳定。通过打造对虾水质标准、种苗标准、到疫病防控标准和养殖技术标准、再到对虾质量等级标准和流通储运标准等全产业链标准化,有助于对虾产品的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进而推动对虾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对虾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赖于相关方的协调统一,通过确立对虾产业各利益主体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稳定秩序,实现对虾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利益主体的标准化管理,减少市场流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推动对虾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此外,依托对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散养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通过标准化手段更高效地将散养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进行有效衔接,提升对虾全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

2.2 标准化助力对虾产品质量提升

对虾产品质量问题与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密切相关[12],而标准化是改变对虾粗放养殖的重要路径。尽管近些年中国对虾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但无论是对虾规模化养殖企业,还是对虾散养户,依然存在因非标准化生产所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如养殖周边环境质量不合格、水质不卫生、亲虾和虾苗质量不高、养殖技术粗放、尾水排放不合理及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16]。通过推进对虾生产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构建科学的对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使对虾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可以实现对虾养殖环境、投入品使用、病害防治及产品初加工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和产品质量追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并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良好农业规范等标准化的认证方式实现产品品牌化和质量提升[17]。

2.3 标准化助力对虾种质资源保护

水产种质资源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生生物资源[18]。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南美白对虾、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组成的4大品种体系[1]。对虾种业技术攻关项目也创新研发出了诸多地方优良品种。由国内首个国家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湛江“中兴1号”亲虾制订形成的《南美白对虾对虾育苗技术规范》[19],提升了种苗质量,技术辐射华南、华中、华北等对虾主产区,不断推动中国对虾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尽管南美白对虾品种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中国所保留下来的自繁自育的对虾种质资源较少,优质的对虾种质资源长期被国外垄断[20]。而标准的缺失也影响了中国对虾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使得中国对虾品种杂而不优。通过构建中国对虾育繁推标准化体系,实施标准化选育、繁育、推广及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引导,可以有效实现中国对虾种业质量提升,进而带动更多优良品种的对虾从数量型向优质型转变、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转型。

2.4 标准化助力对虾产业效益增加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对虾养殖成功率仅维持在30%左右,养殖略有收益占比30%,养殖盈亏基本平衡占比在15%,养殖亏损占比在15%[21]。近些年,中国对虾养殖的劳动力和饲料投入成本增加导致对虾产品价格优势下降,标准化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可以推进对虾产业规模化进而通过效率提升、生产规范有效降低对虾成本投入实现规模效益。此外,与大宗农作物不同,对虾属于高经济价值产品,而对虾生产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注重品牌价值的提升,品牌价值的基础离不开标准化技术的支撑进而导致其对标准化的需求偏好。同时,对虾产业效益的提升也有赖于规模化、专业化及社会化的大生产,标准化通过简化、统一的原理方法可以促进对虾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规模化,通过协调、优化可以实现对虾全产业链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通过标准化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可以将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对虾养殖大户和个体散养户有效统一起来实现对虾社会化大生产。而在产业链下游,通过对虾产品加工技术的标准化有助于减少因虾体腐烂而产生的浪费,提升对虾产业附加值[22]。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渔业成为中国渔业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23],“对虾推广、渔港观光、渔家品鲜”等多种业态在标准化技术的融入下进一步提升了产业价值[24]。

2.5 标准化助力对虾产业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价值开始凸显[25]。但由于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价值导向,使得中国对虾产业的生态化问题频出。养殖废水的肆意排放、密布的抽水管道、过度开采地下水、局部海水或淡水水域水质下降、沙滩淤泥化、红树林退化等生态问题严重[26]。标准化对对虾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27]。近些年,一些生态化养殖的技术规程标准,如DB 35/T 1820—2019《对虾海水池塘生态混养技术规范》、DB 32/T 528—2009《南美白对虾循环海水养殖技术规范》和DB 31/T 1260—2020《淡水池塘对虾和鱼混养技术规范》等在引导地方对虾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涵盖对虾养殖生态环境标准、健康养殖技术标准、循环养殖技术标准、尾水处理技术标准、尾水排放标准、水域自然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标准等绿色化标准体系并整体实施,有助于改善中国对虾养殖的生态环境。

3 中国对虾标准体系现状及问题

截止到目前,中国对虾现行有效的标准共计170项(不包括企业标准),主要涉及南美白对虾、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四类品种。其中,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37项,地方标准107项,团体标准10项,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对虾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体系中,主要制订了对虾品种标准、亲虾和苗种标准、饲料标准、养殖技术规程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行业标准体系中,农业农村部制订对虾行业标准30项,海关总署制订对虾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体系中,江苏、广东、广西、河北、辽宁位列前五,分别为19项、15项、13项、13项、12项;由于中国团体标准起步较晚,目前中国相关协会仅制订了10项团体标准,集中于对虾产业发展比较完备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发达地区,如江门市标准化协会、湛江市农林牧渔地标产品协会等。不同年度中国对虾标准制订数量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不同年份对虾标准数量Fig.3Quantity of prawns' Standard in different year

综合来看,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对虾标准体系,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从体系结构来看,市场标准发展滞后,难以有效满足中国作为对虾消费大国的市场需要。市场标准是中国对虾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由于中国标准化体系改革较晚加之对虾产业协会对团体标准的重视度不足,导致目前市场上制订的对虾团体标准存在数量少、技术方法标准不足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地方对虾产业协会更倾向于制订对虾产品质量标准,如T/JMBX 0127—2021《江深食品 南美白对虾》、T/ZDBX 008—2022《地理标志产品湛江对虾(对虾干)》,忽视了先进养殖技术标准方面的研制与创新。其次,对虾地方标准的特色和优势不突出,目前制定的对虾生态混养技术规程共计21项,但这些标准之间并未形成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丧失地方标准本身的地域性优势。从对虾生产全过程所覆盖的关键点来看,目前中国对虾标准体系在优质种苗、疫病快速诊断与综合防控、捕捞作业、仓储运输、精深加工和尾水排放等领域存在不足,造成中国对虾标准体系在支撑对虾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整体优势不明显、综合效益不突出。最后,从标准修订周期来看,目前对虾标准体系存在标龄过长的问题,近五年新制定的对虾标准明显不足。有些标准,如GB/T 15101.2—2008《中国对虾 苗种》、GB/T 15101.1—2008《中国对虾 亲虾》、NY/T 5059—2001《无公害食品 对虾养殖技术规范》、SC/T 2002—2002《对虾配合饲料》、SC 2055—2006《凡纳滨对虾》等标准亟待修订。

4 中国对虾全产业链标准化实施路径

4.1 构建对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围绕对虾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开展对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统筹规划和标准的合理配置,实现对虾水质健康、渔药使用、种苗繁育、病害防控标准、养殖技术、捕捞、产品质量安全、产品储运、保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养殖废水处理等标准于一体,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到服务、从个体到规模、从管理方法到技术规程、从增产增收到生态保护等全覆盖的对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28]。当前中国对虾标准体系整体协调性不强,各领域标准之间的关联度不高,造成了高质量对虾标准结构供给上的偏差,市场需要的标准难以及时形成,而提供于市场的标准质量又不高导致标准功能下降。构建中国对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需要注重改变传统以单个标准作为价值衡量的自上而下的标准化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为标准化需求方的动力机制,围绕产业末端标准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序推进标准的优化和提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结构,实现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整体最优[29]。

强化中国对虾标准供给侧优化调整,提供更多市场需要的政府标准和市场标准,并优化其在助力对虾全产业链形成中的结构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协同共治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30]。一方面,要强化对虾公共标准在对虾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整体发挥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别在保障市场稳定、行业生产规范及地方特色产品输出等方面的效用,实现中国对虾公共标准的社会化服务价值。另一方,要提升对虾市场标准在其产业升级中的引领性作用[31]。目前,中国对虾团体标准化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标准制订数量还是制订质量,都存在问题。积极支持对虾产业协会将先进的生产技术方法转化为团体标准,并发挥团体标准对企业养殖转型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提升团体标准在对虾产业效益方面的价值。

4.2 强化对虾全产业链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

首先,建议结合中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在对虾种质方面制定《对虾种质资源保护技术规范》《优质对虾育苗基地建设规范》《对虾育苗企业市场准入规范》等;在对虾养殖环境方面制定《对虾养殖水域环境质量标准》等;在对虾养殖技术方面制定《对虾光伏养殖技术规程》《对虾小规模低成本养殖技术方法》《对虾数字化养殖技术规程》《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规程》等;在对虾产品质量方面制定《优质对虾质量等级要求》《出口对虾质量技术要求》等;在对虾精深加工方面制定《对虾罐头标准》《冻虾仁加工技术规范》;对虾流通环境需要制定的标准包括《对虾产品包装、标识技术要求》《鲜虾储运保鲜技术规程》等;在对虾废弃物处理和排放方面制定《对虾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对虾尾水排放标准》等;在对虾服务方面制定《对虾休闲观光旅游服务规范》《对虾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规范》等。其次,重点攻关一批适用于内陆化淡水养殖的技术规程标准、疫病快速诊断与综合防控技术标准、捕捞作业成套装备标准、对虾种质资源保护标准、节能环保型循环水养殖工程技术标准等。尤其是整合行业优质种质资源,联合产学研资源,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对虾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形成涵盖南美白对虾、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主要品种种苗育、繁、推于一体的标准体系,确保苗种质量,打破进口依赖,将良种标准推广应用。最后,持续推进中国对虾标准体系的优化调整。在对虾饲料方面,建议合并《对虾配合饲料》与《水产配合饲料 第1部分:斑节对虾配合饲料》《水产配合饲料 第5部分: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在对虾的亲虾和苗种方面,建议以品种类别合并亲虾和苗种标准;在种质资源方面,建议增加南美白对虾品种的国家标准,调整《南美白对虾》为国家标准;在育苗方面,建议协调优化《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规范》《中国对虾繁育技术规范》《日本对虾人工繁育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建议废止《无公害食品 对虾养殖技术规范》。对虾国家标准的范围重点聚焦于对虾种质资源、亲虾和苗种、饲料、质量等级等方面的基础标准,对虾行业标准范围重点聚焦于对虾养殖技术、病害防治、产品精深加工等规程类标准;对虾地方标准范围则应注重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技术规程标准,而不建议制定限制对虾产品市场流通的产品质量标准。

4.3 推进对虾全产业链综合标准化提升

围绕对虾全产业领域关键性技术问题,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协会、企业等主体协同参与[32],开展对虾包括品种繁育、养殖、加工、污染治理等方面标准综合体的整体构建与实施等综合标准化提升行动。其中,主体参与方面,构建中国对虾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政府加强对虾关键技术标准化的政策支持;科研院所加强对虾关键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的技术支撑;协会加强对虾关键技术标准市场化应用的组织保障和信息沟通;企业应注重对虾关键技术标准的实施应用和推广。在问题攻关方面,针对当前对虾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重点开展对虾质量标准的提升行动;针对当前对虾布局集中的问题,重点开展适用于内陆淡水不同规模养殖的技术标准化行动;针对当前养殖方式粗放的问题,重点开展适用于散养户、小成本的对虾标准化养殖模式;针对对虾产业链协同问题,重点推广“企业+标准+农户+基地”、“协会+标准+企业+基地”、“养殖大户+标准+小养殖户+基地”的标准化合作模式[33-34];针对产业效益不高的问题,重点开展优质苗种标准研制与推广、对虾市场交易规范的研制与推广、对虾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对虾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的研制与推广等提升行动。采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35],从对虾面临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出发,有效组织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到对虾全产业链综合标准化行动中,从而实现对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同时切实加强对虾产品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良好操作规范(GMP)、良好养殖规范(GAP)、HACCP 体系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认证,形成对虾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质量认证网络,通过标准化打造一批具有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区域知名对虾品牌[36]。

4.4 加强对虾关键技术标准的国际对话和协商

“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为中国对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7],通过加强与泰国、印度尼亚、越南等国家对虾标准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提升中国对虾标准与东南亚国家的一致性,实现对虾产品贸易更加便利化[38]。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虾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已经在对虾亲虾、种苗、养殖和精深加工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标准化经验,泰国制定的速冻明虾或对虾标准、明虾或对虾罐头标准、对虾饲料标准,越南制定的海水虾标准、白虎虾复合饲料标准、白脚虾复合饲料标准、白脚虾虾苗标准,以及印度尼西亚制定的大型虎对虾标准、大量储存的大型虎对虾处理标准、斑节对虾生产标准、南美白对虾虾苗生产标准、虾籽陆运包装标准、虾池的设计与建设标准等,对提升中国对虾标准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加强与加拿大、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对虾标准方面的对话和协商,通过标准化论坛、标准化培训等方式学习他国先进的标准,有助于减少对虾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39]。并通过参与制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虾标准和转化国际对虾标准进而提升中国对虾标准与国际对虾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提升中国对虾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猜你喜欢
对虾标准化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标准化简述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