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食物考

2022-02-11 08:29魏水华图虫创意
中学生天地(A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热量储备粮粽子

文/魏水华 图/图虫创意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大多与气候变化和农事相关,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除外。

这四个节气,代表了地球因偏心率产生的公转周期节点——北半球一年中昼夜平分、昼长夜短、昼短夜长的四天。

冬至流行于整个北半球,是不少民族的盛大节日。鄂伦春族把冬至称为“托”,意思是“开始落雪的季节”,在这一天要把晒干的肉拿出来做炖菜,分给全家吃。

北欧的日耳曼人称冬至为耶鲁节,意思是“狩猎”。男人们在这一天出门狩猎,妇女们则动手制作糖霜饼干。

仔细观察,很容易发现各民族在冬至这一天的饮食共性:高热量、储备粮。

每年冬天,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都会被压缩成高压气流,一路南下,导致中国大部分区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低温导致大量动植物进入休眠期或半休眠期,继而引发农牧业萧条。对古代中国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在漫长的冬季没东西吃。饥、寒是古人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冬至,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这一天,常常意味着食物最匮乏的艰难时期来临。我们熟悉的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算起的。熬过了这一阵,就意味着活下去的可能性增大,要敲锣打鼓放爆竹庆祝——这是从冬至到过年,中国很多地方都留有放鞭炮习俗的原因。

《后汉书》写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冬至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全民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在这样的氛围下,百姓们馈赠礼品,邀请吃饭,乡邻之间相互帮衬,共同度过冬至。事实上,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从汉朝开始,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而曹魏时期推行的给客制、民屯制、租调制,进一步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兴起。在最难熬过的寒冬腊月里,家有余粮的地主操办酒食,馈赠佃农,保证他们能活到来年,继续耕作。

冬至各地吃饺子、馄饨、汤圆、年糕等食物的风俗,都有强烈的分享属性:它们一煮一整锅,且能够按比例分给众人。这些以淀粉为主要材料的食物能提供更多的热量、饱腹感,是人们在寒冷冬季最渴望的。更重要的是,华北平原出产的小麦,是秦汉以来中国腹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它适合作为越冬食品长时间存储。这一逻辑与其他民族在冬季食用高热量的储备粮,是完全一样的。

有意思的是,广西沿海的钦州、防城港地区,当地人在冬至不吃饺子,而吃粽子——在湿热的南海之滨,不太适宜小麦种植,当地能产二季稻甚至三季稻,基本没有饿死的风险。即便如此,冬季依然是食物相对匮乏的时期,在冬至这个时间点上,吃稻米和猪肉裹成的粽子也同样代表了那种由来已久、人类共通的越冬心理与风俗。

猜你喜欢
高热量储备粮粽子
好吃的粽子
食用高热量食物体重影响的因果效应分析
黑龙江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书法欣赏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端午节,粽子香
储备粮安全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端午节吃粽子
A tail of two kit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