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随迁子女德育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2022-02-12 11:48赵娅芳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均分教养子女

赵娅芳,付 尧

(1.石家庄市石岗大街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2.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00)

一、背景分析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流动人口增至22143 万人,2017 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达2.9 亿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城市劳动市场主力,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到2020 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数达到1429.7 万人,近5 年增长62.6 万人。因地域、经济、文化、家庭等原因,随迁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群体生活,德育状况面临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讨随迁子女德育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直接或是间接影响随迁子女德育水平。本研究起点在于探寻家庭环境要素怎样对随迁子女德育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推动或抑制作用,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为便于比较,本文将处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未成年随迁子女(7~12 周岁)单独分离出来加以考察。

二、研究回顾

在家庭环境对学生德育影响研究层面,相关研究将家庭环境按其特征归结为两类:一是难以进行人为调节的客观环境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家庭社会地位、家长文化程度及家长职业等。二是能进行调节的主观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态度、家长期望、家庭氛围、家长教育理念及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研究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领域的不同方面,突出父亲应承担起家庭德育责任。在随迁子女的相关研究层面,目前主要关注于教育问题、适应性、教育融入等方面。如陈坚从“比较制度分析”理论视角,探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侯龙龙等从学校适应视角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迁子女学校适应较差;赖子维对随迁子女信息素养从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技能维度进行考察等。

随迁子女德育相关研究较少。陆中静从家庭居住条件、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父母文化及教养方式入手分析流动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现状;林丽凤从家庭德育观念、家庭德育能力、家庭德育水平及家庭德育氛围层面分析随迁子女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史艳楠从家庭成员情况、父母家庭德育认知及行为、家庭居住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家长文化程度制约家庭德育水平,家庭经济压力导致随迁子女家庭德育缺失。

随迁子女德育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多处于政策文本和现象描述研究,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拓宽探讨与分析。因此,本文概括出对随迁子女德育影响的家庭环境要素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类型,分析各个要素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随迁子女德育水平,以及这种影响呈现何种趋势和特点。

三、现状分析

关于家庭环境对随迁子女德育的影响机制研究,关键是选择科学合理的德育测评量化指标。德育测评可分为内容取向和形式取向两种,本研究德育测评属于内容取向的问卷调查,量化结果以德育素养水平呈现,简称德育水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本文选取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作为德育测评衡量标准。德育认知侧重测量对德育知识的习得、理解和对德育现象的判断等,德育情感侧重测量爱国情感、同情心、责任心及诚实正直品质等,德育行为侧重测量生活实践中的德育行为能力。为了研究家庭环境要素对随迁子女德育水平影响程度的差异,选取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德育态度、家长期望、家庭结构及排行第几作为分析单元,采用2021 年7 月对石家庄市A 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及家长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的德育测评成绩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变量,被调查学生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三个维度的均分及德育均分作为衡量学生德育水平的标准,德育均分是三个维度得分加总后的平均分。

表1 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水平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水平进行分析。表2 数据显示,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三维度和德育均分存在不同,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在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及德育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随迁子女在三维度和德育均分上都低于非随迁子女。

表2 不同年级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水平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不同年级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水平进行分析。表2 数据显示,二年级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均分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二、三和六年级随迁子女德育均分低于非随迁子女,四、五年级随迁子女德育均分稍高于非随迁子女。

四、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设

根据前面的研究回顾及现状分析,本文利用2021 年对石家庄市A 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及家长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希望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要素对随迁子女德育水平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基本假设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德育态度、家长期望、家庭结构及排行第几是否影响了随迁子女德育水平以及由此造成显著差异。

(二)变量选取

结合已有学者们的研究,从本研究的假设出发,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对随迁子女德育产生影响,把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作为自变量,这样以避免与父母职业回归产生多重共线性;本文回归分析主要把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德育态度、家长期望、家庭结构及排行第几要素作为自变量。由于本文主要是针对家庭环境对随迁子女的德育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因而被调研学生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和德育均分便成为我们关注的因变量。

(三)实证结果

表3 变量描述表

随迁子女德育水平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变量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因变量为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及德育均分。

表4 给出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父母受教育程度呈现出显著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影响相对更大。在影响过程中可以看到,父亲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在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及德育均分上差异显著,经进一步多重事后比较,在德育认知、德育均分维度,父亲初中、高中显著高于小学及以下,父亲高中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上;在德育行为维度,父亲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显著高于小学及以下,父亲高中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上。

表4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随迁子女德育水平

以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德育均值的影响。家长德育态度与家长期望、家庭结构与排行第几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回归中选择家长德育态度、排行第几自变量。

表5 给出了回归结果,除了母亲职业和家庭月收入影响不显著,父亲职业、排行第几、家长德育态度对子女德育均值影响显著。

表5 学生德育均值回归结果

首先,考察父亲职业对子女德育均值的影响。父亲职业(β=.06)与子女德育均值正相关,说明在总体德育水平上,父亲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子女较高,父亲个体工商经营的子女较低,而父亲务工和在家待业暂无工作的子女更低。其次,考察排行第几对子女德育均值的影响。排行第几变量(β=-.14)与子女德育均值负相关,说明在家庭中排行靠后的孩子总体德育水平较低。最后,考察家长德育态度对子女德育均值的影响。家长德育态度(β=0.19)与子女德育均值正相关,说明家长越重视家庭德育,子女总体德育水平越高。

以下是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德育均值回归,家长期望与家长德育态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选择家长德育态度自变量。

表6 给出了回归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德育均值上,家庭教养方式及家长德育态度对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影响均显著,而父亲职业、排行第几对随迁子女影响显著但对非随迁子女影响不显著,母亲职业对随迁子女影响不显著但对非随迁子女影响显著。影响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水平的因素差别反映了随迁子女德育现状和动因。

表6 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德育均分的回归结果

随迁子女德育均值回归显示,父亲职业(β=.11)、家长德育态度(β=.24)与德育均值正相关,排行第几(β=-.25)、家庭教养方式(β=-.16)与德育均值负相关。随迁子女父亲职业主要为务工、个体工商经营,随迁子女母亲职业除了为务工、个体工商经营外,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主妇,母亲忙于工作或家务,使得随迁子女母亲家庭德育功能相对于非随迁子女弱化,随迁子女德育水平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父亲及自身素质,如个人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及年龄。非独生随迁子女占38.7%,非独生非随迁子女占29.3%,有的随迁子女家庭有4 个甚至5 个以上的孩子,子女多,使得随迁子女家长相对于非随迁子女家长分配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会更少,且容易溺爱排行靠后的子女。

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三维度回归结果显示(回归表略),不同家庭要素对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三维度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德育行为维度,父亲职业对随迁子女影响显著,对非随迁子女影响不显著;德育情感维度,母亲职业和家长德育态度对随迁子女影响显著,对非随迁子女影响不显著;在三维度上,排行第几对随迁子女影响显著,对非随迁子女影响不显著。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影响因素显著性的区别说明不加区分地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随迁子女德育困境是不理性的。

随迁子女三维度回归结果显示,在德育认知、德育行为维度,排行第几(β=-.18,p<0.01;β=-.21,p<0.01)、家庭教养方式(β=-.13,p<0.01;β=-.19,p<0.01)呈现出负向的显著影响,家长德育态度(β=.19,p<0.01;β=.23,p<0.01)呈现出正向的显著影响;在德育情感维度,母亲职业(β=-.11,p<0.1)和排行第几(β=-.18,p<0.01)呈现出负向的显著影响,家庭结构(β=.11,p<0.1)和家长德育态度(β=.18,p<0.01)呈现出正向的显著影响;在德育行为维度,父亲职业(β=.14,p<0.1)呈现出正向的显著影响。在三维度及德育均分上,家庭月收入影响均不显著。说明排行越靠后,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和德育行为水平越低;专制型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随迁子女德育认知和德育行为水平的提升,许涛,刘立辉的调查研究认为溺爱型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健康;随迁子女家长对家庭德育的态度越是积极,随迁子女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和德育行为水平越高;父亲个体工商经营要比务工和在家待业的更有利于子女德育行为的形成。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转换,有学者认为家庭经济不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但会通过其他相关因素间接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中家庭月收入影响虽然不显著,但会通过家庭其他因素间接影响随迁子女德育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整理,基本上验证了家庭环境对随迁子女德育的影响研究假设。本研究运用调研石家庄市A 小学的微观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将影响随迁子女德育的家庭环境因素分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德育态度、家庭结构、家庭排行、家长期望几个方面,并区分学生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三个维度,针对家庭环境对随迁子女德育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在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及德育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随迁子女在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和德育均分上都低于非随迁子女。二年级随迁子女和非随迁子女德育均分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说,在德育均分上,二、三和六年级随迁子女低于非随迁子女,四、五年级随迁子女稍高于非随迁子女。

2.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影响相对要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在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及德育均值上差异显著。

3.家庭月收入影响虽不显著,但会通过家庭其他相关因素间接产生影响。

4.父亲职业、家长德育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排行第几和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5.在德育认知、德育行为维度,排行第几、家庭教养方式呈现出负向的显著影响,家长德育态度呈现出正向的显著影响;在德育情感维度,母亲职业和排行第几呈现出负向的显著影响,家庭结构和家长德育态度呈现出正向的显著影响;在德育行为维度,父亲职业呈现出正向的显著影响。

(二)相关的管理建议

有关学生德育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随迁子女角度来分析德育家庭环境的影响机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微观的视角。从文章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尝试提出以下相关的管理建议。

1.提升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亲受教育程度。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知,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随迁子女德育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父亲受教育程度影响相对要大,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还是影响随迁子女德育水平的一个重要要素,因此,提升父母受教育程度是提升随迁子女德育水平的重要机制。在管理上可以创设继续教育机会,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积极有效地投入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平台应促使进城务工人员自我意识觉醒,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达到优质资本的内化,重新建构文化资本。

2.提高家庭就业成功机会,增加家庭经济资本的积累。本研究验证了随迁子女德育家庭环境影响模型,父亲职业显著正向影响随迁子女德育水平,家庭月收入通过家庭其他相关因素间接产生作用,因此应提高家庭就业成功机会,增加家庭经济资本的积累。政府应该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空间,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权益保障,推进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适时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等;鼓励家庭经济来源多元化,家庭收入以工作获得劳动报酬为主渠道,知识或财产性等收入可视为补充收入,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培训。

3.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及适合的德育态度,关注排行靠后随迁子女。数据分析发现教养方式、家长德育态度及排行对随迁子女德育水平影响显著。父母在家庭德育方式上,要努力培养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重视家庭德育,即:尊重随迁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决定事情时同子女协商,既改变一味命令式的,也改变一味迁就子女或放任不管的,给子女适当的自主权,增强其独立性;对于排行靠后的子女,不能放松规则的约束,应重视每个子女的心理需求;家庭内部责任分配的构架水平需安排合理,争取在所有子女中建立平等且信任感高的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均分教养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柔性喂丝机均分盘CFD分析和优化设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单簧管基础练习新探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