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概念迁移研究综述

2022-02-12 12:11祁馨瑶
英语教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层面论文概念

祁馨瑶

引言

语言迁移一直以来都是二语习得领域关注的重点课题。语言迁移指其他任何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语言与目标语之间异同点所产生的影响(Odlin 1989:27),因此又被称为“语际影响”。从20世纪末开始,语言迁移从对语言表层研究转向深层机制研究,从认知层面为传统语言迁移研究打开了新视角。语言迁移从认知层面分类,可以分为语言层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和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前者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涉及语音、词汇、语义、形态、句法、语篇、语用等;后者则试图解释语言学习者掌握的各种语言在大脑中的互动情况和方式,注重分析语言形式和结构与心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指以先前习得的语言为中介的概念范畴对另一种语言使用的影响(Jarvis&Pavlenko 2008:61)。奥德林(Odlin 1989)、贾维斯(Jarvis 2007)、贾维斯和帕夫连柯(Jarvis&Pavlenko 2008)等学者对概念迁移研究的发展为国内学者研究概念迁移指明了方向。国内概念迁移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始于姜孟(2010)对国外概念迁移作出评介。此后,随着概念迁移研究的不断升温,国内多名学者(如姜孟、张会平、刘永兵、蔡金亭等)对概念迁移进行了研究发展,研究论文的数量与日俱增,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因此,针对国内概念迁移发展现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0—2022年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探讨,描述目前国内概念迁移的研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国内概念迁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

概念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末,作为近年来语言迁移研究领域的新视角,在国内学术界发展已近12年。本研究数据收集总共分两步。第一步,研究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概念迁移”为主题和关键词,依次检索2010—2022年(截至5月)相关期刊论文。为了确保检索文献的有效性,第二步作进一步筛选,剔除相关会讯、征文和与概念迁移相关性不强的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最后得到论文共167篇,其中期刊论文共87篇,主要来源于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等,另有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共80篇。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为了进一步显示2010—2022年国内有关概念迁移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者将相关概念迁移研究论文整体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增长期(2010—2015年)和动荡发展期(2016—2022年)。其次,依据文秋芳(2001)文献研究分类标准,将论文划分为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最后,从两个阶段分别分析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从研究主题、研究语料、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四个方面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我国有关概念迁移论文研究总体趋势

本研究基于文献统计与分析,为有效突出国内概念迁移研究动向,进一步将有关概念迁移论文总数划分出核心或CSSCI论文总数和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总数,国内2010—2022年有关概念迁移论文的总体分布情况见下图。另外,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为了有效对比两个阶段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剔除了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因为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实证研究。具体数据分布情况见下表。

2010—2022年国内概念迁移文献发展趋势图

2010—2022年国内有关概念迁移期刊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上图呈现了2010—2022年国内有关概念迁移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国内概念迁移最早始于2010年,姜孟系统阐述了国外最新概念迁移研究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具体来看,2015年及2019年为国内概念迁移研究发展高峰期,研究论文总数均高达20篇以上,其中同时段相关核心或CSSCI论文和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篇数也居高不下。根据上表数据显示,剔除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后仅就期刊发表数量而言,第一阶段期刊发表数量为35篇,而在第二阶段期刊发表数量为52篇,数据结果显示第二阶段约是第一阶段期刊发文数量的1.5倍。由此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自2010年以来,概念迁移研究已经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视;二是目前国内概念迁移研究领域已得到初步发展,且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上表将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区分,清晰地展示我国概念迁移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由上表可知,第一阶段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为主,数量为22篇,占该阶段发文总数的62.9%;第二阶段则相反,非实证研究期刊数量为21篇,占该阶段发文总数的40.4%,且实证研究论文数量明显高于非实证研究论文数量。可见,实证研究正日益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青睐,我国概念迁移研究也跨入了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新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2010—2022年国内概念迁移研究从2010年起至2015年快速发展,2016年起至2022年呈现波动发展趋势。就研究方法而言,概念迁移研究初期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近几年概念迁移研究趋势则以实证研究为主。

(二)两个阶段

1.快速增长期(2010—2015年)

(1)非实证研究。

第一阶段的非实证研究主要在引介和综述国外相关概念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概念迁移和其他有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提出针对概念迁移的理论框架等。姜孟(2010)开始引介国外相关概念迁移研究,为国内学者研究概念迁移提供了指向标。随后国内多名学者如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2013)对概念迁移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研究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层面跨到认知层面。关于概念迁移和其他理论进行阐释和对比,孙鑫、俞理明(2014)探讨语言相对论、概念迁移假设及语境补缺假说等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论层面的讨论不仅促进概念迁移的理论发展,也对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有学者提出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如文秋芳(2014)从英汉概念系统差异出发提出了“认知对比分析”;刘永兵、张会平(2015)提出了“二语概念迁移理论框架”;蔡金亭、李佳(2016)提出“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概念迁移研究视角,同时为今后的概念迁移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综上,第一阶段的非实证研究主要在于引介和综述国外概念迁移研究,探讨概念迁移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联,并提出相关概念迁移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单一,且研究方法有待商榷。

(2)实证研究。

第一阶段的实证研究数量不多,下面从研究主题、研究语料、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四个方面分析。

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国内学生对外语学习中词汇层和语法层等其他层面的母语概念迁移研究。具体来说,词汇层面主要如介词研究、冠词偏误研究(如张会平、刘永兵 2013;樊可 2014);词汇搭配研究有动名搭配、名名搭配、形名搭配等研究(如杨爱研 2011;张永欣 2014;陈宏羽 2014)。语法层面有汉英中介语中隐性话题结构研究(如贾光茂 2013)等。其他层面如隐喻角度的研究,石进芳(2012)分高低英语水平组探究概念迁移能力与隐喻能力、英语水平三者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八大概念域角度出发,其中主要涉及空间域、时间域、物体域等(如王丹妮 2013)。

研究语料主要基于使用语料库如CLEC、COCA、TECCL 等,如张会平、刘永兵(2013,2014)分析英语初学者语料库在介词搭配、动词搭配及类联接、连缀句等方面的使用错误;其次是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某种任务或工具自行收集语料,如徐庆利、刘振前、蔡金亭(2014)使用诱导性任务,如看图填介词及回顾性访谈,王瑜(2012)通过提供一段无声电影短片收集研究对象的口头叙事语料。

研究方法集中在语料库英汉概念对比分析(如张会平、刘永兵 2013),其中少数研究使用到在线方法如眼动追踪实验和脑电技术,如鲍湘林(2015)和任瑞娟(2015),另外离线方法中罗明惠(2013)采用物体命名法研究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中的概念双向迁移现象。

研究结果基本验证我国学生理解和产出英语时概念迁移的存在性,个别研究涉及多语概念迁移研究,如研究三语学习对二语运用的概念迁移实证研究(王丹妮 2013)。此外,从研究的方向性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正向迁移,也有少数研究侧向迁移(蔡凤珍 2012)、反向迁移(孙冬慧 2014)等。

总体来说,第一阶段实证研究的研究主题仍有待拓展,研究方法不够严谨,大多仍属于语言迁移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

2.动荡发展期(2016—2022年)

(1)非实证研究。

经过前期该领域学者的探究和摸索,第二阶段的非实证研究取得了初步发展,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讨论概念迁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框架,部分文献集中于国内和国内外概念迁移发展研究述评(如裘晨晖 2016;袁华 2017),还有探究“概念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应用——一种将概念迁移理论和教学法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如贾光茂 2021)。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更多学者开始注重补充和完善概念迁移理论方面的不足,蔡金亭、李佳(201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为之后的概念迁移研究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撑,同年两位学者从语言层面到概念层面分别提出了语言层迁移和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张素敏、孔繁霞(2016)梳理了概念、概念化等相关术语,评述了当前概念迁移研究方法。

总之,这一阶段侧重研究概念迁移的关键术语、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理论研究发展迅猛,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不断深入探索概念迁移研究的本质,致力于构建严谨且科学化的新领域研究。

(2)实证研究。

第二阶段的实证研究相比第一阶段数量增多,同样从研究主题、研究语料、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四个方面分析。

研究主题仍基本围绕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概念迁移,其中以词汇层偏多,其次是语法、语篇等层面;另一部分研究以八大概念域为中心,主要涉及运动域、空间域、时间域等,其中以运动域居多。近年来,还有一部分概念迁移研究扩展到对多语如日语、韩语、德语,少数民族语如蒙古语、维吾尔语。首先,这一阶段的词汇层面除较多研究介词外,还包括动词范畴(张会平 2019)、名词复数误用(孙晓婷 2018)、代词偏误(原梦琦 2019)等,词汇搭配有名名搭配(佟枫 2017)、动名搭配偏误分析(张雪梅 2021)、形名搭配习得过程(赵雪琴、张俊怡 2022);句法层面主要有如时空状语语序研究(李锡江 2016;李锡江、刘永兵 2020),时态习得研究(彭如 2019)。八大域中针对运动域研究颇多,如刘雪卉、陈亚平(2021)从运动事件入手探究国内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表达方式和概念模式,张素敏(2021)探究因概念迁移产生的方向及迁移域。第二阶段研究涉及更多语种,如肖飞(2017)研究对比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写作错误;黄宇娇(2020)研究二外为日语学生汉语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等。

研究语料主要基于现成语料库(如CLEC、TECCL、COCA、HSK等)和自建语料库。通过数据诱导法如翻译法(杨贝妮 2019)比较译文和原文发现迁移;叙事描述法通过播放一段无声电影获得二语(许家金、刘洁琳 2018)或呈现一组图片用二语写出故事获取二语(邓巧玲、李福印 2017);另外有研究配合内省法,如回顾性访谈(孙晓婷 2018),加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语料库英汉对比研究,还有少数研究使用在线方法如使用脑电ERP研究,如姜孟、鲍湘林、田莉莉(2019)探讨英语学习者在理解句子过程中的隐性概念迁移,为概念迁移研究提供了科学性证据。离线方法中有如裘晨晖、文秋芳(2020)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物体命名法分析物体域中的概念迁移。

研究结果大体证实了二语或三语在语言产出或理解中的概念迁移现象。大部分研究仍着重概念迁移正向研究(即汉语对英语),少数为双向或反向研究,其中双向研究有如刘雪卉、陈亚平(2021)探究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与双向概念迁移的联系,反向研究有如邓巧玲、李福印(2017)研究英语对汉语运动事件言语表征中的反向概念迁移。

总之,第二阶段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数量上增长明显,研究主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研究设计和方法也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三、研究不足和建议

上文统计并分析了近12年(2010—2022年)在两个阶段内中国知网上发表有关概念迁移研究论文的大致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国内概念迁移研究在过去12年间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理论层面,多名学者致力于建构理论框架和探讨研究方法。但是,研究结果暴露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值得回顾和思考。

第一,相关概念迁移的概念界定、研究框架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仍不够清晰。研究者有各自对概念的理解方式,因此目前相关概念并没有统一界定,如概念迁移中的“概念化”的含义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化”的含义并不等同;心理语言学中不区分语义表征及概念表征,而在概念迁移研究中需要加以区分;很多研究者没有区分再细化“概念”和“概念化”(李锡江、刘永兵 2020)。此外,概念迁移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如蔡金亭、常辉 2021),因此今后研究中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术语,并对相关定义进行仔细比对而后使用。另外,不少研究者对概念迁移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如语言相对论、即时思维假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是非常了解,研究时需要正确区分理论后方可使用。

第二,目前概念迁移研究方法和思路仍不谨慎,缺乏有力的研究方法。贾维斯(2007:58)强调判断概念迁移之前必须先确认是否发生了语言层迁移,再提供证据说明跨语言影响发生在概念层。研究者发现部分实证研究仍使用传统语言迁移的研究方法——错误分析及对比分析,这种研究差异仍然只是分析了在语言表层形式的差异,且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词汇层面及语法层面,因此违背了科学化研究概念迁移的思路。在概念层具体研究过程中,有研究已使用在线方法和离线方法,现今较为科学的在线方法研究仪器是眼动仪、脑电技术及核磁共振,离线方法有物体命名、典型性判断、分类和整理,不过仍未发现研究使用后两种方法,未来期望研究者注重概念迁移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三,当前研究中缺乏研究概念迁移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内部的概念迁移现象是动态发展的,另学习者母语和二语或三语之间的交互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识解过程,且与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语言环境、语言水平等因素有较大关系,如个体差异又包括学习动机、语言学能、性格特征等具体因素。目前发现只有少数研究者如刘雪卉、陈亚平(2021)研究考察“不同语言水平与概念迁移的关系”,而大多研究仍停留在验证概念迁移是否存在这一问题,还有很多因素值得研究者在概念迁移过程中探索。

结语

通过对2010—2022年中国知网上有关概念迁移的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我国当前概念迁移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概念迁移研究可以划分成快速增长期(2010—2015年)和动荡发展期(2016—2022年),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有较大进展,且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然而,国内概念迁移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说明该领域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未来研究中,相信有更多专家/学者共同加入概念迁移研究这一新兴领域,从而促进二语习得及二语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层面论文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