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独立营的抗战往事

2022-02-12 00:24张俊平
党史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左权日军抗日

张俊平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左权独立营”的战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光荣受阅。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阅兵典礼上,“左权独立营”旗帜再次飘过天安门广场。在这份殊荣背后,有着左权独立营在血与火中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抗日烽火燃太行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11月15日,刘伯承、徐向前、张浩等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的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中共冀豫晋省委也一同进驻,共同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中共冀豫晋省委书记李菁玉和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的直接指示下,辽县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辽县委员会于11月下旬成立,对外称“辽县八路军工作团”,隶属中共冀豫晋省委直接领导。

随后,基层党组织、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及地方武装相继建立起来。1937年12月上旬,辽县第一支抗日武装——辽县自卫总队组建。之后又组建了2个自卫中队。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日军调整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回调华北,巩固占领区。 1939年7月,日军集中5万余人,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九路围攻”,妄图合击八路军主力于辽县、榆社、武乡地区。7月5日,辽县县城被日军占领,县政府移驻县城东35公里处西黄漳村。日军为维护其长期统治,沿和(顺)辽(县)路、榆(社)辽(县)路修筑炮台、碉堡,推行“囚笼政策”,全县被分割为辽东、辽西两个地区。

随着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反共摩擦加剧,敌后战场出现了更加紧张、残酷的斗争局面。面对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统一战线,进而巩固根据地等一系列问题,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抓住典型,推动抗日工作。1939年10月,确定辽县为区委工作实验县,在参军参战、囤积军粮、民主建政、生产度荒等方面出经验、出成果,以实验的成果推动全区工作。

辽县实验县组建后,县委、县政府提出“打响实验县第一炮”的战斗口号,在扩兵方面, 仅用1个多月时间,辽县就组织动员1000多名优秀青年参军,在辽县自卫总队的基础上,扩充组建了地方武装——辽县子弟兵团。1940年6月,辽县子弟兵团全部编入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四团。

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在百团大战中,辽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积极参战支前,配合正规军或单独作战达23次。

1940年11月上旬,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后勤等党、政、军、学150余家单位进驻辽县,驻扎4年零9个月,使这里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辽县独立营组建后战斗在抗日前线

百团大战后期,敌人进行了慘无人道的“扫荡”,使辽县抗日根据地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出现较沉闷的局面。为加强地方武装,1941年初,在辽县青年连的基础上,组建辽县独立营,县委书记杨待甫兼任政委,左奎元任营长。营部驻柏峪等村,次年全营发展为250余人,包括一个通信班、两个连队,分别驻扎于原庄、苏亭等村。兵源实行轮换制,全县30岁以下的青年民兵均有义务参加,一年轮换一次。其装备简陋,仅有一挺机枪,60余支步枪,约四分之三的战士没有正规武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和辽公路敌人的动向,打击和警戒辽县县城出扰之敌,深入敌占区宣传抗日,瓦解伪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保护县委和县政府机关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帮助训练民兵,发展自卫武装,反击日军“扫荡”,保卫根据地。

独立营对县城敌人与和辽公路的警戒,深受领导和群众称赞。辽县县城是敌三十六师团粮秣等军需重地,距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约45公里。和辽公路是敌割裂全县为辽东、辽西两部分的公路干线,也是日军从阳泉通往太行腹地的唯一一条公路,是运送兵员弹药的必经之路。和辽公路上的一举一动成为判断敌人动向的风向标。如,和辽公路上汽车忽然增加,各村就抓紧坚壁清野,准备反“扫荡”。

为了及时通报敌情,营长左奎元创造了用手榴弹传递情报的方法:三声爆炸表明敌人倾巢而出,两声爆炸系中等规模“扫荡”,一声爆炸属小股敌人出动劫掠。对于这种传递情报的方法,左权将军曾给予高度评价。

辽县独立营在和辽线上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到敌占区宣传抗日,做伪军及其家属的工作,说服他们弃暗投明。如,独立营一个班的战士在夜晚摸到炮楼附近,“叭叭叭”一打枪,熟睡的伪军慌慌张张起了床,战士们就学着喊四川、湖南方言,说是八路军派来的,现在给伪军讲话:“抗日胜利指日可待,你是中国人,头脑要清醒,小心脑袋,给自己留条后路为好。”“要想到自己的老婆孩子和爹娘,不要死心塌地干坏事。”然后喊出某村某人的姓名并大声问“在不在?” 一听“点名”,伪军因害怕日后算账而心惊胆战。经常不断的攻心说服,使伪军思想得到改变。伪军中有的和党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不断传递情报。独立营的这些工作为1945年组织伪军起义、打响解放县城战役奠定了基础。

易名为“左权独立营”

辽县独立营凭借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经常占据地势险要的山头给日军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高儿梁位于柏峪村前,山高坡陡,悬崖绝壁、地势险要,山脚下是县城向东的唯一大道。1942年5月的一天,日军纠集3万余重兵“扫荡”太行区,妄图合击八路军总部等指挥中枢。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辽县独立营化整为零,进行分散游击活动。根据敌人动向,独立营集中3个排在高儿梁设伏。在民兵的配合下成功伏击了返回县城之敌。仅10多分钟就毙伤敌军三四十人,打死骡马20多头,缴获一批军用物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就在这次反“扫荡”中,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被敌包围于麻田附近的十字岭地区。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左权将军主动殿后,指挥总部机关突围,彭德怀、罗瑞卿、杨立三等同志们脱险了,左权却倒在这片土地上,37岁的生命定格在十字岭上。

将军殉国,辽县党政军民悲痛愤慨。1942年7月17日,众人在黄漳村举行武装大检阅,“为左权将军报仇”的呼声响彻云霄,辽县独立营全体指战员率先提出,将该营易名为“左权独立营”。为铭记左权将军的丰功伟绩,辽县党政军民强烈要求:辽县易名为“左权县”。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9月18日,太行党政军民各界代表5000余人在县政府驻地西黄漳村举行辽县及辽县独立营易名大会。会场上,在“为左权将军报仇”“誓死保卫辽县城”等口号声中,500余青年报名参军。县委县政府接受全县民兵和独立营的建议,把辽县独立营易名为“左权独立营”,在县政府驻地西黄漳村修建左权将军纪念碑。从此,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武装以更加英勇的姿态投入新的战斗。

1945年春,左权独立营扩建了第三连和第四连,全营500余人。同年5月,奉命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四营。

左奎元带出左权独立营好作风

左权独立营在营长左奎元的带领下,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军民团结融洽,胜似亲人。

左奎元是左权县早期共产党员,早年在石楼、永和一带教拳卖艺,1936年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时,他接受了进步思想。1937年入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任辽县民运部部长、农救会主任等职务。因没有当兵经历,1941年他任独立营营长时有人持怀疑态度,他理解大家的心情,为弥补这一不足,他积极参加军事训练。第一次带操的同志有点不好意思,左奎元笑着说:“现在,我不是你的领导,是你的队员,要严格要求我。”一次在柏峪村参加训练,带队同志请他讲话。他严肃地说:“我没有话讲,我今天就是来参加训练的,完全听你的。”说罢向通信员要了一支枪走进训练队列。训练以班进行,他在班长的指挥下认真做动作。晚上,他以学员身份汇报了自己参加训练的体会。

左奎元以身作则,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常说:“我们不能忘记是群众养育了我们,我们就该爱护群众,不能侵犯群众利益。”“咱们是左权人,要不能保卫咱们的父老姐妹,扛枪干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独立营锤炼出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仗的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涌现出陈炳昌等一大批太行杀敌英雄。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左奎元带领全营指战员积极响应生产自救的号召,在千亩川、柏管寺一带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左权独立营植根于群众, 以优良作风培养了钢铁一般的干部战士,他们和群众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掩护群众,保护群众,深入人心,口碑广为流传。

军魂永在 战旗高扬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左权独立营不断发展壮大,历经激战上党、挺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新中國成立后,左权独立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现为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某旅左权独立营,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2015年和2019年,“左权独立营”的战旗两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我们知道,鲜红的战旗是先辈们用鲜血染红的!厚重的历史是一场场硬仗不断积淀的!回顾左权独立营的抗战历史,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行力量,就要跑好历史接力赛,续写新时代辉煌篇章,不负脚下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

(责编 仲艳妮)

猜你喜欢
左权日军抗日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左权:『人民是水,我们是鱼』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左权将军的家信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左权军事理论概述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