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智慧

2022-02-13 12:03严天秀
今日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万物价值观文明

严天秀

站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想要拥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我们生存大自然、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沙漠绿洲有着特殊的情感,在绵延5000多年的传统中华文明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在当下,充分发掘传统文明中的的生态智慧,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之前遗留的一些生态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的新的生态文明还是很多的,中央生态环境督查组已经进行到第二轮第四批了,也查出和通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过度开发、违法采石采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违法污染排放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生存,完全不符合国家对于新時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贤早就有了针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和感悟,生态智慧也就随之应运而生,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需要传统的生态智慧作为思想引导的,我们要从传统的生态智慧中汲取有利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智慧,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让传统的生态智慧再次焕发其思想精华和生态价值。

一、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主要内容体现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农业文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程度比较强,又受限于科技不发达,所以对大自然一直保持敬畏之心,再加上农业生产也需要于大自然的结合,于是人们大部分的关注都放在了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和日月交替等自然界现象的观察中。古代儒家在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后,结合自身的观念对自然界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与理解。因为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人是身处于大自然中生存的,所以提出了“生生不息”的生态哲学思想,试图借助万物生生不息而摸索出人类生命的延续,这也是儒家在“天人合一”思想下对于生态智慧的理解。在儒家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下面将一一进行分析这些思想蕴含着哪些生态智慧。

首先在《论语》中,《论语》记载孔子所说:天道的运行规律、四季变换交替的规律和万物生长规律都是一直不变的规律,天道何必去说,它本身就在四季交替和万物生长中。在这段话中,强调了天地宇宙的自然规律是不能改变的,在四季交替和万物生长的规律下,人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所以人要遵守天道,也就是遵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使生命得到“生生不息”的目的。也就是说遵守四季交替和万物生长的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智慧体现。其次在《论语·述而》和《孟子·梁惠王上》中,也有在生活和生产中对于合理利用自然动物资源和不过分砍伐林木的思想,也是生态智慧的体现。同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在人伦思想中,比如在《礼记·祭义》中有对动物和林木在不适当时间中进行杀害和砍伐是错误且不道德的观点,体现了生态智慧中的尊重生命和善待万物的思想。

所以说,儒家的思想是强调人在大自然中生存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善待一直延续至今,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就一直是生态文明秉持的重要原则。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具有被广泛传播的特点。“道法自然”是出自于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体现。在道家里面认为,人类跟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 “道”所产生的,在自然界中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因此人与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老子提出自然界有着包罗万象和纷繁复杂的现状,但这些也都是有阴和阳二气在相互激荡和相互交和下产生的。因为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互相调和所生,它们都受制于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当它们都维持在这个平衡状态时,就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一样,在自然系统内部,一旦一个事物发生大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其他事物,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状态。因此才有道家的中心思想“道法自然”,倡导人们主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则和准则,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道家在很多著作上也都体现了关于生态智慧的言论,比如在《道德经·第四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老子从大自然的整体生态出发,详细表达了天地人和自然万物的关系。同时,也进一步表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就必须接受和遵循大自然的运行规则,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作物的播种、生产也遵循季节性和天气的变化因素影响,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则是根据宇宙法则来运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宇宙的运行法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也就是宇宙、自然、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和自然规律,人就要遵循、顺应“道”。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道法自然”的理念,提出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庄子认为天地既然跟我们是共存的,那万物就跟我们也就是一个整体。人在天地中生活就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人们的认识也不能从天地中分离出去的,所以人就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和道理。反之,如果人们对大自然进行为所欲为的破坏,天地运行的规律被打乱后,人们的生活也必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自取灭亡。庄子在这理念的基础上,对人类在自然界的行为提出了要求,人类在大自然生存时要注意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大自然的统领者,杜绝妄自尊大的心理出现,对于万物生灵要保持着敬畏之心,做到尊重自然。

总的来说,道家的思想就是在强调“道”,在“道”的运行下万物生成,人也是在“道”的运行下产生,所以“道”是无处不在的,人就要注重“道法自然”认清自身定位,敬畏自然,顺应万物的运行规律,达到与自然浑为一体的境界。这一理念也随着传统文化延绵至今,也是传统生态智慧的又一体现。

(三)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中,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体现了佛家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佛家通过“缘起性空”的理念,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因为缘而产生的,这就意味着“缘来则生,缘尽则无”。因此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花鸟虫鱼、石头沙粒等等,本质上都是一个生活过程,也都在缘的把控下,有缘则生存,无缘就散灭,所以世间万物“众生平等”。

而且,佛家也有着“法界一体的”说法,在具体的阐释中表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劝人更友善的对待自然。比如,要将人手中对自然界的权利,看成是上天给予的责任,在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上就要自觉,更不可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在《摩诃僧祗律》中,则明确表达了佛家对于自然中植物的态度,不能随意去破坏每一颗草木,在树木需要修剪的时候,也不要在树木抽芽时就修剪,要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在树木枝繁叶茂后再进行适当的修剪。由此,我国古代人就认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一直提倡不做伤害山林破坏植被的事情。

由此可见,佛家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沾染有佛的气息,与人类是一样的,所以人不可随意去破坏,要尊重和爱护它们,这一观点很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要求。

二、古代生态智慧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新时代,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了更快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参考和汲取古代的生态思想智慧,从而为现代的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不乏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进一步加强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理解和研究,有利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教的“众生平等”的生态智慧,都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生态观念中,就一直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而且随着传统文化的延续,这些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奠定了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的内核。那么,更加深入的探讨我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思想,能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需要建立整体的、系统的、相互的生态自然观。在理解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基础下,形成整体、系统的人与自然观,要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和系统,分析人和自然在新时代的联系,更好的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從而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从而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保护环境的传统生态智慧。这些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极大的贴近了当前所需要做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其中的有些思想甚至跟现代生态研究的成果甚是接近,无不处处体现着我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智慧。我国古代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体系,在四季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影响下,会造成农业产品的产出数量减少,为了让农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取得更好的收获,古代人民便通过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进行认知和宣扬,尝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并且提倡减少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砍伐和过度索取,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长远发展。正如同佛家所秉持的众生平等一样,在强调人尊重自然的时候,也是对当前社会的一种强调和警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古代有很多关于生态的保护意识跟当前的生态保护意识有许多共通之处,都是通过对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理念的宣传,来达到人们都具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目的。正如之前提到的儒家、道家、佛家都有着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理念,强调和倡导人们在珍惜自然资源下,适当、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避免贪心造成的滥砍滥伐、水土流失、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竭泽而渔等现象的出现。

目前,我国的自然生态形式并不乐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的农耕压力就增大,这些年城市急速扩张,城市规模越大越来,出现了北京、上海等超级城市,也占有了一定量的农耕用地。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紧张和稀缺,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忽视甚至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自然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气不断增多,臭氧污染、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河流、湖泊污染严重,出现城市黑臭水体、牛奶溪等现象;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污染严重等。这些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违背了古代人的生态智慧理念,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作用,人们对于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注重,这也就是我们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我们知道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我党、我国致力于的追求和目标,尤其是我们当前对于十四五的一个新的目标和追求,这也就是生态文明在国家战略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我们必须要大力宣传和教育人们,让人们都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得人们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醒人们绿色环保的意识,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向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改进。在宣传和教育的时候,应当结合传统生态智慧,运用耳熟能详、一说就懂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能够起到更好的普及和宣传。同时,注意运用现当代的科技手段结合传统生态智慧,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传统生态智慧,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

(三)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的和谐、文明、平等、友善就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我国古代人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古人关注的中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农耕的丰收,这是和谐。同时,一直强调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目的是让人们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这种仁爱可以等同于友善,友善的与人相处、与动物相处、与植物相处,延展为友善的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且,在友善的对待万事万物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到众生平等,虽然人跟万物在本质上还是有着直接差别的,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其他动植物无异。这种强调万事万物都平等的观念就是将平等的范畴扩大到极致,我们现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很少去关注人与动植物的关系,我们还需要汲取传统生态智慧,注意人与物的平等。

可见,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也隐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十九大以来,就一直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应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传统生态智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在生态环境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中蕴含的价值观,并予以倡导和实践。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作为其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引导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导向和生态价值观。

[作者单位:中共酒泉市委党校(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万物价值观文明
万物生
我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万物构成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对不文明说“不”
我来添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