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与用水的统一性思考

2022-02-13 11:50陈克恭师安隆
人民黄河 2022年2期

陈克恭 师安隆

摘 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效益是通过用水效益呈现和表达的,为了协调好调用水关系、使用水效益最大化,基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新研究论证成果推荐的一期工程年调水规模80亿m3和上下线组合调水方案,运用系统观念从流域视角观照受水区用水的有关问题并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顺应流域自然禀赋特征、与调水上下线路有效衔接的“高水高用,洮水东用”用水方案,即:在上线调水进入贾曲进而流进龙羊峡水库后,经西宁、兰州新区、景泰向民勤、乌海等地引水,顺势“高水高用”,以解决黄河西北侧缺水问题;在下线调水入洮河九甸峡水库后,就近与甘肃白龙江引水工程对接,向平凉、庆阳、延安及榆林供水,实现“洮水东用”,以解决黄河东南侧缺水问题。“高水高用,洮水东用”用水方案,有利于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发展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补齐“北方防沙带”生态缺口、优化黄河上游用水格局、推进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助力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新能源建设,使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共同大保護和协同大发展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用水方案;“高水高用,洮水东用”;黄河上游

中图分类号:TV213;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2.002

引用格式:陈克恭,师安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与用水的统一性思考[J].人民黄河,2022,44(2):7-11,26.

Abstract: The water transfer benefits of the West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are presented and expressed through water use benefit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water transfer relationship and maximize the water use benefit,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results of the water transfer scheme of the West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 recommended 8 billion m3 annual water transfer scale of phase I project and the combin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ater transfer scheme, this paper used the system concept to observe the relevant issues of water use in the water receiv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ver basin, made rational thinking and put forward the water use scheme of “upwards water used by upwards area and Taohe River water used by the area in the east” which conform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dowment of the river basi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water transfer routes, that is, after the upwards water transfer entering into Jiaqu and flowing into Longyangxia Reservoir, it diverted water to Minqin, Wuhai and other places through Xining, Lanzhou New Area and Jingtai, and took the advantage of the trend “upwards water used by upwards are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shortage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Yellow River. After the downwards water transferring into Jiudianxia Reservoir of Taohe River, it would be connected with Bailong River Diversion Project in Gansu Province to supply water to Pingliang, Qingyang, Yan’an and Yulin, so as to achieve the “Taohe River water used by the area in the east” and solve the issue of water shortag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water use plan of “upwards water used by upwards area and Taohe River water used by the area in the eas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zhou-X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Ω-shaped bend metropolitan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making up the ecological gap of “northern sand-control belt”, optimizing the water use patter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Gansu Province, assis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northwest China, and making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mbark on the roa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ommon prote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st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water transfer scheme;water use scheme;“upwards water used by upwards area and Taohe River water used by the area in the east”;Upper Yellow River

坚持系统观念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水利工作自然不可例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及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指示,都是以系统观念为逻辑起点的,不仅渗透着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为特征的系统思维,而且深刻蕴含着使系统内要素平衡协调的辩证思维。南水北调工程是治水兴水、推进人水和谐的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系统工程,目前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的调水效益已充分显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14日召开的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已持续近70 a,经过多阶段深入论证,总体规划方案和近期工程规划方案已被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形成了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标志着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从前期论证向落地实施迈出了关键性步伐。然而,在调水方案趋于成熟的同时,受水区域的用水方案仍在酝酿之中。本文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与用水的统一性思考为题,用系统观念观照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用水的有关问题并进行理性考辨,以期破题立意、抛砖引玉,推动受水区域用水方案的优化及用水效益的提升。

1 坚持系统观念是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控扼之要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用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3],强调整体、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知其白,守其黑”的事物矛盾变化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建设南水北调西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更应坚持系统观念。调水工程是上承调水、下启用水的工程,调水效益是通过用水效益呈现和表达的,调水成本是相对于用水效益而言的,而系统观念在水资源合理利用过程中发挥着统筹兼顾、协调平衡的重要作用,可谓控扼之要。

(1)坚持系统观念就要从流域的视角审视问题。流域是水事管理及相关研究的基本单元,降水、径流等水文水资源状况会因流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因此,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综合治理与开发,统筹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协调水土关系、人水关系,进而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整体与局部双赢、近期与长远兼顾的发展目标,使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是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系统开发、科学施策的共同认知。

(2)坚持系统观念就要以优化水土关系为基底。水流淌在大地之上,大地托起了河流,河流又赋予大地无限生机。水、土是自然界系统的两大基本要素,水润土、土涵水,水土交融才能使自然界系统更加协调平衡。国土空间的本质是水土关系,优化国土空间就是优化水土关系,国家组织开展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基于水土关系的适生规划,其适生性体现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4],这一理念也理应是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一个根本遵循。

(3)坚持系统观念就要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目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寄居于自然界中的人类一定是逐水而居的,水的多寡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底色与特征,也决定着人地关系的协调平衡状况。然而,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底,其时空分布不均具有先天性特征。在我国,胡焕庸线东南侧的平原水网和西北侧的戈壁荒漠就形成了鲜明对比,水土关系明显不协调、不平衡[5],导致人地关系不协调、不平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化,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已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升华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也使得人地关系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同时也要求在治水兴水工作以及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中,一定要把处理好人地关系作为终极目标,不断促进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系统关系的辩证分析

为了更加理性地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用水效益作出科学分析,有必要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存在的一些系统关系进行考辨与分析。

(1)调水工程与用水工程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大系统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调水工程存在“从哪里调水、调多少水、怎么调水”等基本问题,用水工程存在“如何使用好新增水量”等基本问题,其间的邏辑关系是“从哪里调水”取决于“调多少水”、“调多少水”取决于“如何使用好新增水量”,两者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哪里调水、调多少水、怎么调水”的主体责任者是国家水利主管部门,而“如何使用好新增水量”的主体责任者则主要是受水区地方政府,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地方政府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谋划、及早布局,做好新增水量的用水效益分析,使新增水量的润泽蓝图得以初步呈现,才能为国家水利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而国家水利主管部门会综合考虑用水方案、用水效益、调水能力、调水影响等众多因素以解决调水工程中的基本问题,其中用水效益的大小及权重至关重要。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最新研究论证成果推荐的一期工程年调水规模为80亿m3 ,由上下两条独立的线路调水,其中:上线从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联合调水40亿m3,入黄河干流贾曲河口;下线从大渡河双江口水库调水40亿m3,入洮河经九甸峡、刘家峡两水库汇入黄河干流[2]。这意味着将有80亿m3的新增水量进入黄河,也意味着黄河上中游各省(区)将迎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4]。水资源总量多了,自然会水增城拓、水润地丰、水清人旺、水通业兴,相关规划自然也要随着水资源要素的变化而调整优化。故而,用好新增水量、使用水效益最大化,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接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主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以水为主线的工程,但主旨不是调水,而是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为一个系统整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应紧扣生态文明这一时代要求,在线路选择上要顺势而为,在水量分配上要统筹兼顾,在风沙防治中要就源治理,在能源布局时要因地制宜,在风险研判时要系统全面,只有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以水为墨,书写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3)黄河上中游受水区域是一个系统整体,其用水效益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价值。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入水量与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不仅可灵活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缺水问题,而且未来根据发展需要可向河西内陆河供水[2]。要把黄河上中游受水区域视为一个系统整体,在水资源利用与开发过程中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统筹兼顾黄河上中游甘青宁蒙陕五省(区)的不同利益诉求,如:在取水时要考虑与青海的“引黄济宁”工程相衔接;在输水线路选择时既要考虑“接驳”原有的“引大入秦工程”“景电工程”“民调工程”“引洮工程”等,使其扩容提质,又要尽可能满足黄河“几”字弯内陇中、陇东、陕北等地区的用水需求,同时还应有充足的水量流向宁蒙以满足生态需求,并与宁蒙“引黄治沙”工程相呼应、与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相呼应、与河套地区黄河防汛防凌相呼应、与建设国家粮食基地的要求相呼应。只有最大限度使西线调水惠及黄河上中游的广大缺水区域,才能真正实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用水效益最大化的理性思考

3.1 黄河上中游受水区水土关系现状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4个地貌单元。黄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的区域,西部高寒、东部干旱,地貌的形成外力以水蚀和风蚀为主,地形切割度相对较大,表现为河谷深、坡降大、水流急,同时黄土高原在长期的水蚀、风蚀作用下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再加之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在常年西风作用下运移的大量沙尘,使黄河干流的含沙量剧增。因此,在黄河上游这一受水区域,除了“天下黄河富宁蒙”的局部喜象之外,呈现出的大多是“水低地高”、寒旱特质明显、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特征。

笔者基于实地调研认为,依据水土关系特征可将黄河流域大致分为刘家峡以上水源涵养区、刘家峡至黑山峡峡谷区、宁蒙河套沙土分异区、晋陕峡谷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等区段,各区段生态建设任务因水土关系差异较大而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例:刘家峡以上为水养土、土涵水、水土交融的水源涵养区;刘家峡至黑山峡400 km峡谷段河水以0.125%的坡降在峡谷中急速下行[6],该区段流域(属甘肃陇中核心区域,面积2.4万km2)植被稀少,年降水量不足300 mm,有雨为水土流失区、无雨为风蚀沙尘源,根本不具备生态自然修复的客观条件,可以说是“穷山恶水”段,水不养土、土不涵水,水土关系严重失衡,在这400 km峡谷段所在区域,生态建设任务主要是重塑水土关系,变“恶水”为“善水”,变“穷山”为“青山”。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80亿m3的新增水量,必然会为甘肃以及黄河上中游生態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性机遇,而如何用好用足新增水量、使新增水量用水效益最大化,是一张时代问卷,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水土关系、优化人地关系,才能走出一条既利在当下又惠及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2 “高水高用,洮水东用”,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用水效益最大化

从流域着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水利工程古今皆有,如: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的地势特点,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后又“合二为一”,化急流为缓流、变水患为水利,既造福当时又泽被后世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内蒙古的二黄河、宁夏银川的“引黄入城、水兴河套”、甘肃张掖的“引水入城、改土兴地、生态立市”、景泰的古黄渠、临洮的洮惠渠等,都是让水在分与合之间、在动与静之间、在线与面之间、在变与不变之间润泽了广袤的土地、造福了两岸人民。在上述成功案例启示下,我们提出了“高水高用,洮水东用”用水方案(见图1),以期通过变“水低地高”为“水高地低”来改变南水北调西线受水区域的水土关系,进而优化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1)“高水高用”。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上线调水进入甘肃省玛曲县贾曲后,充分利用新增水量提高黄河首曲生态修复水平、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同时从龙羊峡水库经西宁、兰州新区、景泰向民勤、乌海等地引水,顺势“高水高用”,以解决黄河西北侧缺水问题,建设输水沿线生态廊道、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支持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金昌新能源聚集区、宁东能源基地建设等,见图1(a)。具体思路是,新增水源流至龙羊峡水库后,借助青海的“引黄济宁”工程,从龙羊峡水库或李家峡水库引水40亿m3,完成“引黄济宁”和湟水生态补水任务后,至少还有30亿m3流经大通河,之后沿着“引大入秦”线路流至兰州新区,延展“引大入秦”工程功能(实现“陇中河套平原”建设目标,优化提升兰州-白银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再流至景泰景电工程南北分水口处(扩能提升景电工程功能),之后,再分三路:第一路,沿民调渠流至石羊河流域,同时接济武威黄花滩移民区用水、金昌用水、祁连山西大河流域用水;第二路,从南北分水口流经景泰塬面、内蒙古阿拉善盟至乌海市,沿线为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锁边”并建起绿色长廊;第三路,剩余的约15亿m3水从景泰塬面(海拔1 650 m)飞流直下返回黄河(海拔1 250 m),可利用其间400 m的落差直接装机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5亿kW·h,亦可配置抽水蓄能电站,与腾格里沙漠南缘和甘肃白银风光电基地融合,建设风光水电能源综合开发基地,为实现“双碳”目标增加回旋空间。

(2)“洮水东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下线调水入洮河九甸峡水库后,就近与甘肃白龙江引水工程对接,充分挖掘“引洮工程”的潜力并优化白龙江调水工程方案,向平凉、庆阳、延安及榆林供水,实现“洮水东用”,以解决黄河东南侧缺水问题,支持陇东能源基地和陕北能源基地建设等,见图1(b)。如此,既可沿洮河两岸引水建设“川”字形百万亩(15亩=1 hm2)自流灌区,又可保障洮河两岸的生态安全,还可解决甘肃省黄河东南侧以及陕北、关中平原用水需求,对渭河流域也可实施持续的生态补水。

综上所述,“高水高用,洮水东用”方案与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上下线方案相配合,可最大限度解决黄河上中游西北侧和东南侧缺水问题。同时,黄河天然河道与人工自流河道相互配合,不仅可开创黄河流域甘青段全程及宁蒙段西岸“水高地低、自流用水”的新局面,而且会在协调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3.3 实施“高水高用,洮水东用”的重大现实意义

“高水高用,洮水东用”是遵循新发展理念、顺应客观实际的用水方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有利于打造一个“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城市群,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其发展历史来看,“通道经济”是这一城市群演化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黄河把兰州、西宁自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浓郁黄河文化特色的流域经济。“高水高用”方案实施后,新建的引水河流将兰州-西寧城市群内的许多城市串联在一起,各城市间的关联度、协调度以及紧密性进一步增强,可进一步激发城市群的发展潜力,进而创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2)有利于建好一个“弯”。黄河“几”字弯区域内能源富集、少数民族聚集、经济欠发达区域相对密集,加之又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塑性极强,是提升我国经济战略布局回旋空间的理想区域,也是沟通国家中西部经济联系的要隘枢纽,因此推进“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通过“高水高用”,必将对“几”字的第一“撇”甘宁蒙相关区域生态基底的优化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为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几”字弯内大多区域的缺水问题,“洮水东用”恰好能拾遗补阙,将西线调水延伸输送至延安、榆林及关中平原等地,以保障水资源助力“几”字弯都市圈建设。

(3)有利于夯实一个“带”。“北方防沙带”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生态功能。然而,“北方防沙带”并非浑然一体,在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带状区域内就有一个生态缺口,大量流沙从这里直入黄河,成为黄河水少沙多的原因之一。实施“高水高用”方案后,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上线调水将会从景泰塬面沿贺兰山西麓流至内蒙古乌海,沿线可为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锁边”即建起绿色长廊,不仅可补齐“北方防沙带”的生态缺口、防止沙漠南侵,而且在输水线路经过的两大沙漠边缘极易构筑水、草、林、田、湖交错嵌入式的生态屏障,实现藏粮于地,进而使沙漠边缘成为兼具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双重功能的战略屏障。

(4)有利于重塑一片“川”。黄河与“高水高用”流路、“洮水东用”流路共同构成黄河上游地区“川”字形用水大格局,不仅可最大限度拓展受水区域,而且可有效改变区域水土关系,形成黄河上游“川中有川、川川相连”的一片“幸福川”。其中秦王川、景泰川位于兰州-白银经济区,这一区域长期囿于“水低地高”的水土关系,发展动力明显不足,而“高水高用”可为增强该经济区的吸引力带来机遇,为打造“陇中河套平原”创造条件,更为做大做实做强“大兰州”提供可能,秦王川、景泰川将会在水系浸润中成为新时代的“米粮川”“生态川”“活力川”。此外,洮河川的“川”字形用水格局,可使新增水量漫流于河川之间,使洮河自流灌区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翻番,在“洮水东用”的同时又能“洮川万亩”。

(5)有利于答好一张“卷”。“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给出的一张“试卷”。为此,甘肃围绕水的涵养、土的保持、沙的治理,努力在实施“黄河战略”中做实“两山”文章,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而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的“高水高用,洮水东用”,可为答好这一试卷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机遇。就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而言,可使新增水量在“黄河第一弯”甘南玛曲多滞留一段时间,黄河源区的自然修复能力和水源涵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就水土保持而言,“高水高用”可使刘家峡至黑山峡区段水润土、土涵水,水土交融涵养,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就污染防治而言,主要涉及兰州-白银经济区,让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其根本之举。总之,坚持系统观念,把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置于流域系统中统一认识,使局部与整体辩证统一,实施标本兼治,才能提交一张满意的答卷。

(6)有利于走好一条“路”。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新时代黄河流域各项工作的基本指引和根本遵循,“高水高用,洮水东用”正是以此为基础、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以新增水量用水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提出的用水方案,该方案不仅重视受水区域的生态功能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路径,而且充分利用输水线路自然地形,融“风光电水储”为一体,助力新能源建设,协同实现“双碳”目标,为黄河上中游受水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可以说,用水线路是穿梭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之间的生态廊道,实施“高水高用,洮水东用”是黄河上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化蛹成蝶、凤凰涅槃的崛起之路,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4 结 语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造福黄河上中游地区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生态战略工程,其调水效益是通过用水效益呈现和表达的,因此用好新增水量是重中之重,应坚持系统观念、从流域的视角来审视问题,通过“高水高用,洮水东用”来改善水土关系、优化人地关系,让新增水量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西北大地上以水为墨书写出水养土、土涵水的精彩篇章,使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共同大保护和协同大发展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5-14)[2021-08-30].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4/content_5606498.htm.

[2] 张金良,景来红,唐梅英,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9):9-13.

[3] 曲青山.论坚持系统观念[N].北京日报,2020-11-30(13).

[4]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5] 陈克恭,师安隆.站在胡焕庸线上审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新启示[J].人民黄河,2021,43(7):1-6.

[6] 陈克恭.变“水低地高”为“水高地低” 重塑黄河上游水土关系[J].人民黄河,2020,42(10):1-5.

【责任编辑 张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