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校“思政工作”特殊性与“三全育人”关键点探究

2022-02-13 13:16吴星儒
警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民警察思政工作警务

吴星儒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新时代公安高校“育人”任务解析

公安高校的时代任务是培养适应党和人民要求的人民警察,其核心任务的基本内涵是人民警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公安高校是高校属性,其培养的是具备较高素养的公安人才。公安高校通过区别于其他高校的育人模式、管理模式来进一步提升人才的“警察”特质,二者之间是同等重要也是相互融合的,即培养人才与培养人民警察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人民警察需要具备钢铁般的意志,忠诚于党和人民,但是其也必须具备优秀的基本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学生具备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同样也需要人民警察具备优良的价值观,因此,公安高校的育人任务包括两层含义,即合格的社会人才、合格的人民警察。

首先,公安高校的育人任务——政治价值观塑造,即人民警察服从党的领导,忠于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1]由此可知,在公安高校育人任务的“政治内涵”中与普通高校所塑造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有着相似之处,在本源上首先是了解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由此才能深入了解忠于党的目标和本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忠于党而不是“口头”上的听党的话。因此,公安高校育人的第一要务是政治价值观的树立。

其次,公安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还应重视价值观平衡。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当然也不能忽视其对人民警察的影响。因此,在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公安高校应与其他高校保持一致,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塑造正确的青年价值观,公安高校的育人才能有初衷、有目标,公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人本结合,才能从人才培养的本源出发,为育警铸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立德树人与育警铸魂之间存续的必然逻辑。

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立德树人”“育警铸魂”二者是和谐统一的,优秀的人才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优秀的人民警察也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并由此升华为忠诚、廉洁、公正的基本政治素养。所以公安高校所具备的育人任务是双重的,也是统一的。

二、新时代公安高校“三全育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队伍建设必须做到“四个铁一般”,即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2]2020年8月26日,党中央为中国人民警察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授旗的同时也发表了训词,体现了党对人民警察队伍的关怀、鼓励、鞭策,对于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训词强调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四个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点。由此可见,总书记对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集中在信念、责任、能力、作风上,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一支忠诚于党且思想过硬、能力突出、作风廉洁的公安队伍。这也为公安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忠诚于党”的育人基础

公安高校培养的是优秀的公安人才,即合格的人民警察,为此其育人的出发点首先应保证公安人才政治坚定,即忠诚于党的信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三全育人”的第一要务。因此,公安高校的“三全育人”应当突出政治属性的根本地位,将服从党、服从政治需求作为公安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基础。同时,公安高校“三全育人”必须突出政治原则,并融入政治建警实践中,在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化公安高校的特质属性。

(二)“警务化”的特殊模式

公安高校是特殊的育人机构,其虽属于高校范畴,但在实际管理和育人过程中,突出了“警务化”的模式特征。因而,公安高校“三全育人”也必然呈现警务化。从实践角度来看,“十大育人”体系在公安高校的实践,更多地突出了规范、纪律、服务、管理等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则突出了纪律严明的基本诉求。因此,公安高校“三全育人”与“警务化”育人之间已经开始相互结合。客观上看,“三全育人”的模式是全面、全员、全方位的,而警务化的管理则突出了公安高校育人模式的特色,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约束以及法治意识的强化,对于公安人才自我意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价值,也是对“三全育人”模式的重要补充。

(三)“立德树人”的目标归一

公安干警是特殊的职业群体,公安高校的育人也需要遵从高校育人的一般规律。因此,公安高校“三全育人”的根本目标也是“立德树人”,单纯刻板的法律、法条约束的是人的行为模式,而意识化的教育必须突出“德”的价值。虽然“对党忠诚”抑或“纪律严明”,突出的都是思想意识的坚定性,而从人类思想意识的复杂性而言,简单的约束可以规范行为,但是不能完全起到“铸魂”的效果,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公安高校“三全育人”的目标。和其他专业高校一样,培养合格的“德才兼备”的毕业生才是育人的根本,所以公安高校与其他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目标都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公安高校“三全育人”也必须与其他高校体系的育人目标保持一致。

三、新时代公安高校“三全育人”的特殊性分析

(一)教育“目标”的指向性强

公安高校的育人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必然融入“育警铸魂”的基本理念,并将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育人的重要标准,将忠诚、服务、公正、廉洁作为基本的育人准则。其育人目标的指向性很明确,因而其育人的方法、内容、标准等也自然就会与之相配合。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大学生是复杂的育人对象,其自然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类型、思想意识等,在指向性较强的目标下,难免会遇到多样性的思维阻碍。毕竟人民警察的价值观与普通百姓之间、社会普通人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单纯地用人民警察的价值观作为公安高校的唯一育人准则,显然不能实现其目标。因此,公安高校的育人目标往往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即没有明确大学生首先是普通的人,只有在公安高校学习后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警察。虽然目标的指向性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但是却忽视了育人的阶段性,“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自然也就不能达到实际效果。

(二)教育“环体”的刚性较强

公安高校的教育环境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内部实施的是警务化的管理,因此,公安高校的学生更加需要严守纪律,其主要的目标是要在学习中养成优秀的警务作风,这是重要的职业培养内容。在公安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纪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规范和制度的价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过于硬性的纪律标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获得感的提升。毕竟公安高校的大学生也是青年人,其从外部教育体系、社会环境中进入相对封闭的公安高校,对于警务化的管理自然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过度强化纪律的作用,必然会出现逆反情绪。同时,公安高校的学习和管理环境相对封闭,导致大学生对于外部社会的接触减少。非公、非假不能外出,虽然有利于公安高校的管理以及纪律意识的塑造,但是学生对社会环境的渴望使其很难从意识上自觉遵守校规。此时学生更多地依赖网络与外界发生联系,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警务化的刚性管理模式,也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问题,此时“全方位育人”的实际效果自然也会在“刚性”制度中被削弱。

(三)彰显教育“主体”的双重属性

公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担负着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双重身份在公安高校中有着双重的含义,即言传和身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公安高校的教师队伍既是教师也是领导,甚至是师傅。但是从实际的育人效果看,在“全员育人”的要求下,公安高校的教师或带队干部往往还不能完全进入角色以适应“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毕竟其身份的双重属性,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动和协调,自然就难以形成全员的合力。双重主体的育人不是全员育人的目标,学校应打破身份、职位、学科的差异,形成全员化的育人模式。在公安高校中,教师的身份存在特殊性,虽然有利于教学、教育的实施,但是其身份的双重属性也容易使之产生育人意识上的割裂。

(四)教育“客体”的职业性偏弱

公安高校的学生首先是普通人,只有通过专业的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警察,因此,公安高校的大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前往往缺乏对自身职业的客观认知,在思想意识上也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一些学生在刚入学以及学习过程中,因为诸多的客观、主观因素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对于人民警察职业的认同度往往有所降低,这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受一些客观因素(包括分数、家庭、就业等)以及复杂的心理诉求和预期等的影响,使其进入公安高校后,从思想上对从警、爱岗的认知产生偏差,自然也就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思想波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降低。

四、新时代公安高校“三全育人”的关键点

(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立德树人,既是高校教育实践和追求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根本使命。公安高校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先育人再育警,即人民警察首先应是合格且守法的公民,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情操,然后才能提高标准成为合格的人民警察。因此,公安高校“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应集中于“立德为先”,然后才是育警铸魂。这就可以让公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更加契合“育警”的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必须明确“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明晰“三全育人”的正确出发点。当然,对于具体负责“三全育人”工作的高校教职工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将“三全育人”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这就体现在对育人出发点的确定。“三全育人”中提到的育人方面的理论性问题,也可以借助育人实践加以解决,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全育人”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新时代公安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目标不能集中在单纯的“人民警察”范畴,因为如果指向性过于集中,人们对于人本的诉求往往会出现减弱。为此,公安高校应当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育警”的初始目标,即先育人再育警,最后是铸魂。毕竟人民警察的“警魂”是要建立在道德意识的基础上,然后加以升华。从“立德树人”本质要求上看,其符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要求。“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5]“‘立德’事实上被确立为‘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终极精神追求,中国古人在对‘德’的理解逐渐世俗化的过程中,却赋予‘立德’某种独特的终极性价值。”[6]在公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塑造中,“立德”重在为公安大学生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7],最后才是提升要求,将立德升华到法治、纪律、廉洁等育警目标上,由此为公安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根本性的出发点。

(二)以凝聚教育力量与整合教学资源为“支撑点”

公安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来自学习、警务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多元教育力量。在落实“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公安高校必须重视对各种教育力量的凝聚,即突出“全”的理念,做好将全部教育力量凝聚并整合的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管理体系内,学校更应重视外界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外部资源的优化来消除“刚性”管理的不利因素,消除学生对刚性管理的逆反心理。同时,积极构建围绕学生形成机制、方法和内容的“三全体系”。公安高校的教育主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中的各种个体和组织,主要的教育力量包括专业教育主体、非专业教育主体,即公安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带队干部队伍;学科教员、党政干部、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干部等,他们承担着“育警铸魂”的思想政治职责。此外,公安高校的“三全育人”的内容包括各种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岗位职责、法制准则、警务条例、警察誓词等,乃至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自然也包括人文景观、历史遗迹、革命遗址等。这些都应成为公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题材和内容。

要实现育人力量的凝聚,就不能脱离教育资源的整合。当前,公安高校在“三全育人”工作开展中加以夯实的“基础”——各种力量、资源,必须通过“三全体系”进行整合,为“育警铸魂”工作开展提供体系、环境、要素的“支撑”。在国内、国际环境的大变局中,公安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各种思潮产生的负面影响客观存在,学生的思想面临受到侵蚀甚至出现意识形态扭曲的风险。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负面思想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渗透到公安高校的校园生活中,多种价值观的相互激荡,造成学生在社会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出现复杂化、多元化。这就要求公安高校的育人主体要因势利导,善于借助互联网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搜集、整理、汇总、分类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发挥教师(干部)主导与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点”

公安高校“三全育人”中突出的人本思想的根本是师生之间、干部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干部)的引导作用以及大学生的主体养成意识,只有二者产生相互激励和促进作用,才能有效地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8]因此,在“育警铸魂”的任务实现过程中,必须强化人的作用,即教师、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核心点”。

公安教师、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毕竟公安高校的教师本身就是人民警察,其已经形成了优良的自我意识和作风,这些日常的行为、意识等必然会对公安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切实通过“三贴近”来影响学生,弱化公安高校“环体”上的刚性弱势。教师、带队干部要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准确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诉求,突出育人成长性,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不同阶段,精准施策,严爱结合,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三全育人”中,高校必须发挥“师傅”的引导作用,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能力,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教师、干部的良好素质可以帮助公安高校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和道德素养水平。

公安高校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规范和封闭,但是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被削弱,因为“需求是个体本性的一个方面,个体假如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展开行动,那么他将会一事无成”。[9]因此,公安高校的育人目标,不能单纯地培养仅能依靠法条执勤、工作的机械化的公安人才,更需要具有生存、发展、创新能力的警务人才。公安高校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强化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网络环境有序的自由和开放,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变化、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借助变化来印证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变化,认识自身环境的改变以及客观规律,以事实、理论、实践来说服、教化学生,从而提高其思想意识。

另外,教师、带队干部要持续提升自身的理论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带队干部自身的价值导向会与学生产生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0]这说明,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都是育人主体。对于公安高校,教师、带队干部首先要理解和认同育人的重要性,领悟和把握育人的规律和方法,提升自身的育人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

(四)以形成同频共振与生成协同效应为“格局点”

“没有远大理想,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再远大的理想也是空想。”[11]在“立德树人”“育警铸魂”双重目标下,公安高校要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民警察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教学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并将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界定为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封闭僵化走向开放合作。只有让未来的人民警察“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12]因此,公安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诉求纳入协同育人框架内,通过各种资源和教育主体的同频共振,使学生不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完善素质。在实践中,公安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中体验到理论、技能对于其未来发展的价值,提升获得感,最终实现主动学习,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由此才能实现“四个铁一般”的目标。

从警务工作、警察培养的视角看,公安高校的育人不只是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综合素质、警务素质、服务能力、法治能力的全面完善,这就需要对学生人格、品行的健全和发展做出引导。“三全育人”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种教育主体、教育环节、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的多方整合和科学共振、协同互动。公安高校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任务、教育问题入手,选择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地将各种资源纳入其中,并形成共振。此外,还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让共振更加有效地契合学生发展、警务工作的目标,让宏观和微观的思想和方法相契合,这样自然就完成了“育人格局”的构建。

例如,考虑到课堂、校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教师要侧重解决学生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过程中遇到的理论认知问题;在日常生活和课外实习中,则要侧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实践性难题。这种将课堂与课外有效融合形成的协调效应,不仅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同时也将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融合了起来,更好地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满足了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发展期待。从育人效果来看,协同育人的方式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公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明确“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3]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由塑造学生与党、社会、人民同频的行为模式,随之外化为警务工作的行为表现,使之符合“誓词”的要求。公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机制、资源发生同频、协同效应,才能实现学生思想意识教育的政治化、社会化、警务化。借助协同育人实践,可以形成理论、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深化“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论断,坚持理论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证实的理念,同时通过生活、社会的实践反衬理论的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4]因此,人民警察必然要面对生活、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思想困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处的环境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公安高校要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警务工作的需求进行深度融合,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本到生活、从课堂到实际、从普通人到人民警察,多视角进行协同共振,达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学养人的效果,由此形成共振和协同的效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重塑。

公安高校的育人任务虽然聚焦于合格的“人民警察”维度,但是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失去育人的基本目标,即“立德树人”也是公安高校的最基本的任务,合格的人民警察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应当具备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由此可见,公安高校的“三全育人”应当将育人、育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首先从育人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育警有效融合,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总体来看,公安高校应审视自身的育人目标和内涵,并明晰自身的特殊属性和育人特征,借助“三全育人”的关键点来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具有公安高校特征的“三全育人”机制,实现“育人+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人民警察思政工作警务
致敬 中国人民警察
河南警察学院隆重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每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环球警务专访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