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与资源配置分析

2022-02-13 16:55胡玉萍张越陈德云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在校生教育资源北京市

胡玉萍 张越 陈德云

2014年以来,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重要战略的实施及义务教育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等政策的调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特征,在客观上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2013—2020年北京市及其各区域数据,分析和总结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优化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首都教育资源布局与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新时代首都教育工作提供政策参考。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人口现状分析

(一)小学阶段在校生的规模、结构与分布

1.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非京籍比例下降明显。总体来看,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小学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2013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的规模为78.9万人,之后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至2020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的规模为99.5万人,七年时间内小学在校生增长了20.6万人;二是非京籍小学在校生规模逐年递减。非京籍在校生由37.0万人下降至25.4万人,减少11.6万人。2013年北京市非京籍小学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6.8%,即北京市小学在校生中约有一半学生是非北京户籍,2020年该比重为25.5%,约占在校生总数的四分之一,非京籍在校生规模和比重明显下降(见图1)。

图1 2013—2020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人口规模

2.各区在校生规模普遍上升,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但比重变动较小。从各功能区来看,2020年,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小学在校生占比最高,为42.8%,占比超四成,其中,海淀区和朝阳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8.1%和15.7%;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①,为31.8%;再次是首都功能核心区②,为16.6%;最后是生态涵养区③,为8.8%,占比不足十分之一。从变化来看,2020年各区小学在校生人口占全市在校生比重与2013年相比差异不大,其中,除首都功能核心区小学在校生占比提高以外,其他三个功能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变动均保持在三个百分点以内(见表1)。

表1 2013—2020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人口分布及变化

2013—2020年期间,各功能区小学在校生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具体来看,与2013年相比,202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小学在校生人口增加了5.5万人,增幅达到50.1%;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增幅均在20%以上;增幅最小的是生态涵养区,为15.9%。从分区来看,2020年,小学在校生人口规模最大的为海淀区,近18.0万人,其次是朝阳区和西城区,分别为15.6万人和9.9万人;规模最小的为延庆区,约1.3万人。2013-2020年,小学在校生规模增长幅度最多的是西城区,增加了3.9万人,增幅达到了63.5%,其次是顺义区、东城区、朝阳区,增幅均超过了30%(见表2)。

表2 2013—2020年北京市各辖区小学在校生人口规模及变化

(二)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与分布

1.在校生规模先降后增,非京籍逐年下降。2013—2020年,北京市初中在校生规模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发展过程。其中,2013—2017年,初中在校生规模逐年下降,由31.1万人降至26.6万人;2018年人数止跌回升,且连续三年呈递增趋势,至2020年初中在校生总数约为33.0万人。京籍初中在校生的规模与初中在校生总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先降后增。非京籍初中在校生规模逐年递减,由10.3万人减少至5.9万人,占在校生比重从2013年的33.3%下降至17.9%(见图2)。

图2 2013—2020年北京市初中在校生人口规模

2.初中在校生规模区域分布差异较大,海淀区比重超过五分之一。从各区域初中在校生占据全市初中在校生的比重来看,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城市功能拓展区所占比重最大,超过全市的四成,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区。2013—2020年,区域分布比重变化不大,变动幅度均在3个百分点以内,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比重有所增加,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初中生规模的比重有所减少。在各区中,初中在校生比重最大的依然是海淀区,与2013年占比大致相同,为21.1%;其次为朝阳区和西城区,占比分别为14.1%和10.5%;门头沟区和延庆区的占比较小,不足2%(见表3)。

表3 2013—2020年北京市初中在校生人口分布及变化

从各区域的在校生规模变化来看,2013-2020年,除生态涵养区的在校生规模有所下降外,其它三个功能区均有上升(见表4)。其中,生态涵养区减少了一千多人,减幅为4.6%;增幅最大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增加了五千多人,为10.3%;增加人数最多的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增加了1.1万人。在各区中,在校生规模增减比例不一,相比于2013年,西城区增加了5825人,增幅最大,为20.1%,其次是通州区、朝阳区、海淀区,增幅分别是17.1%、14.9%和13.1%;减幅最大的是延庆区,减少了1749人,减幅为23.7%,其次是石景山区,减幅为16.5%。总体看来,北京市各区初中在校生人口规模的增减幅度均在25%以内,但不同区域之间的增减幅度差异较为明显(见表4)。

表4 2013—2020年北京市各辖区初中在校生人口规模及变化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首都教育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向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针对目前首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人口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需要继续围绕优化配置、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等方面重点发力。

(一)科学把握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

人口变动对教育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首先,目前全市小学在校生规模激增,按照受教育人口年龄惯性后移规律,未来一段时期势必会给初中和高中教育资源带来一定的压力。其次,北京“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对学龄人口规模的科学预测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北京市大规模的跨省市及跨区域流动人口是学龄人口空间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人口变动趋势的监测,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第一,加强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监测和发展战略研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公安、民政、统计、卫生健康等跨部门人口相关信息融合共享;开展人口形势分析和规律研究,监测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重点把握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科学研判各类教育阶段的人口数量拐点。第二,进一步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适度规模和发展弹性。在准确把握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做好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平衡教育资源的存量和增量问题,保持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适度规模和弹性发展,尽最大可能避免教育资源的短缺或浪费问题的出现。

(二)立足首都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加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统筹设计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是影响北京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问题。在数量上,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在校生规模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占比依然较高,义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规模化需求凸显。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等外围区域集中的“离心化”趋势[1],这势必对外围区域的教育资源形成较大压力。因此,要在立足首都城市发展规划布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统筹设计:第一,优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将常住外来人口纳入全市及各区教育发展规划,以常住人口口径统筹教育资源的配置。第二,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教育资源建设,加强教育资源、人口与环境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估,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第三,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包容性。有研究指出,通过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来疏解人口未必有效,但会显著减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带来更多的留守儿童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2]。因此,应在立足首都城市发展大局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提升政策包容性,为随迁子女的学业适应和心理健康提供专门化、体系化的指导和支持。

(三)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问题依旧凸显,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集聚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其中东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最为突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教育人口。2020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小学生数量在全市的占比为42.8%,超过四成。其中,海淀区占比为18.1%,朝阳区占比为15.6%。此外,西城区的占比也达到10%,高出生态涵养区1.2个百分点(见表1)。未来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推动优质教育集群发展。通过“市建共管”或“市建区办”方式,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化和完善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校际联盟等改革工作,以强带弱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第二,分区域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合理控制核心区入学规模,发挥核心区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统筹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与城市副中心学校精准帮扶协作;提升多点地区教育承载力,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人口变化,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教育资源。第三,依托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加大市、区、学校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平台整合力度,推进信息资源和师资资源共享。

■登山远望|李艳明/摄

注释:

①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

②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

③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猜你喜欢
在校生教育资源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