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业变迁史研究

2022-02-13 14:34周曦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茶业茶叶

周曦

唐代茶诗是唐代茶业史的见证,茶产业链、贡茶制度、茶马贸易,以及税茶榷茶的演进,这些在诗中都有体现。本文从诗史互证角度,试图探索唐代茶业变迁的历史因素,呈现那些被正史遮蔽的身影。

一、茶产业链

(一)茶园

“菱湖有馀翠,茗圃无荒畴。”(孟郊《越中山水》)唐朝时期,越州为浙东一带上等茶产地,此谓“以越州上”(陆羽《茶经》)。茶的焙制作为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中唯一一种专门化的商品生产,很有发展前景。“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白居易《重题》)茶药相侔,为百姓重视。至五代十国,土地使用情况紧张,民生疾苦愈甚,“江南有芒草,茶陵民采之织履,用昌题此诗,县官及胥吏怒,逐出界”(彭定求等编,陈尚君增订《全唐诗》),伊用昌以诗讽刺茶陵县县令为种植茶叶,过度占用土地,他则因嗤咍害公触怒县官而被逐。

(二)种茶

“火山难下雪,瘴土不生茶。”(贾岛《送黄知新归安南》)“瘴”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不适于种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陆羽《茶经》)“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张文规《吴兴三绝》)栽种有一定地形要求,茶多生于峡谷,最好于“阳崖阴林”(陆羽《茶经》)。

(三)采摘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凌露而采,早摘为茶,晚摘为茗荈,茶甘而茗荈苦,早采者珍鲜馥烈。“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元稹《贬江陵途中寄乐天杓直杓直以员外郎判盐铁乐天以拾遗在翰林》)早茶须和枝采摘,保其新鲜。

(四)制茶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茶经》)此七道工序,皆于诗中可见:“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早茶采之有露,以蒸除湿漉。“捣茶书院静,讲易药堂春。”(于鹄《赠李太守》)捣茶为制茶关键的一环,尤其针对上等茶,“此皆茶之精腴……艰于蒸捣”(陆羽等撰,宋一明译注《茶经译注》),须慎慢,故静为上。“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饼茶须拍后浸水。“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焙茶坞》)“醭”为一种白霉,新茶经烘焙,叶中液汁残留架上所致。“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秦韬玉《采茶歌》)将焙好的茶穿至荻篾,用以存放。“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普通民众封茶,多用土甑,“甑”即蒸笼,底有七孔,“或木或瓦,匪腰而泥”(陆羽《茶经》)。

(五)茶商售卖

“琴拂莎庭石,茶担乳洞泉。”(黄滔《寄湘中郑明府》)“茶担”即茶挑,用于贮装茶器,用于流动卖茶。“亥茶阗小市,渔父隔深芦”(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描绘水上茶市;“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描绘茶山下水口草市的商贸来往。“顾渚采办贡茶和买卖茶叶的船只皆停泊于此,于是就形成了有酒楼茶肆的固定草市。”(陈宗懋《中国茶经》)“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所言“尧市”,乃依附茶产区的茶叶买卖市场。“绿水棹云月,洞庭归路长。春桥悬酒幔,夜栅集茶樯”(许浑《送人归吴兴》),写沿途运输茶叶的情况,“茶樯”是专门运输茶叶的船只,运河两岸的集镇码头因茶船日行夜歇而兴盛起来。

二、贡茶流变、税榷更迭、茶马贸易三者之关系

今人学者认为“陆羽作《茶经》,茶始收税,方有茶政,茶始销边,继而有了‘茶马贸易”,待榷略。贡茶制度须有茶业基础,唐代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李郢《茶山贡焙歌》),写官府催纳民贡、官府呈表奉贡。“今朝拜贡盈襟泪,不进新芽是进心”(王枳《句》),写官员驰奉官贡。“唐代中期以后,饮茶风盛南北,‘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陈宗懋《中国茶经》)唐朝与西域贸易发达,“为向西域输出茶,来换取马匹,必然要掌握大量的茶货”(凌大珽《中国茶税简史》)。可见税榷非陆羽《茶经》引发的连锁反应,而是有其深刻历史成因,现检两唐书以证:

“复请行常平税茶之法。又以军须迫蹙,常平利不时集,乃请税屋间架、算除陌钱。”(许嘉璐主编,安平秋等编《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三册)为补军需,李唐复起茶税只是众多税收手段之一。茶税乃刻鹄刘晏榷盐法。《新唐书》食货四载:“唐有盐池十八……自兵起,流庸未复,税赋不足供费……贞元四年,淮西节度使陈少游奏加民赋……江淮豪贾射利……民始怨矣……刘晏盐法既成……顺宗时……天下粜盐税茶……其后则三倍宴时矣……宣宗即位,茶、盐之法益密……司空舆更立新法,其课倍入……是时江吴群盗,以所剽物易茶盐,不受者焚其室庐。”苛捐杂税、天灾人祸,一时间哀鸿遍野。后统治者使其余税减,遏茶商,可茶业遭难,茶农无税可缴,朝廷转而加强对茶商的剥削,“贞元九年正月,初税茶。先是,诸道盐铁使张滂奏:‘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若诸州遭水旱……以此代之。”(许嘉璐主编,安平秋等编《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二册)《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同。《文献通考》载:“唐德宗建中元年……税天下茶……时军用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尽,亦莫能充本储,及出奉天乃悼悔,下诏亟罢之。贞元九年,复税茶。先是,诸道盐铁使张滂奏……诏可,仍委张滂具处置条目。每岁得钱四十万贯,茶之有税自此始。然税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税茶钱拯赡。”弇迹未遂,阴骘百姓不成,乃至民怨激荡。

晚唐榷税苛暴愈演愈烈,穆宗即位,两镇用兵帑藏空虚,便嬖自恃敖暴擅强,藩镇割据淈乱中原,竟增天下茶税至如斯地步,“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许嘉璐主编,安平秋等编《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二册)。割据政权就地征税,如文宗开成二年(837),《唐会要》载,“武宁军节度使薛元尚赏奏:‘泗口税场……茶盐绫绢等,一物已上并税,今商量,其杂税请停绝。敕旨:‘淮泗通津……自有率税……”榷茶制度遭到众官反对,“右拾遗李珏上疏谏曰:‘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积……”(王溥《唐会要》)《新唐书》食货四载:“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随着朝廷看到榷茶之利,王涯变本加厉,实行禁私茶法,引殪身之祸。《旧唐书》食货下载:“王涯复判二使,表请使茶山之人移植根本,旧有贮积,皆使焚弃。天下怨之。九年,涯以事誅。”是年年底,左仆射令狐楚对此深感惶恐,《食货》载狐楚奏折:“伏以江淮间数年以来,水旱疾疫,凋伤颇甚,愁叹未平……昨者忽奏榷茶,实为蠹政……摘茶叶于官场中造,有同儿戏,不近人情……伏望圣慈早赐处分,一依旧法,不用新条……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商人转抬,必较稍贵,即使钱出万国,利归有司,既无害茶商,又不扰茶户。”令狐楚采取折中,却不可能察觉榷税弊端的根源—封建制度。上述矛盾不可也不可能调和。《食货》载:“开成元年复以山泽之利归州县,刺史选使主之。其后,诸州牟利以自殖,举天下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令狐楚榷茶抑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茶农负担过重。“盐铁使程异就奏准停止榷茶重复课税……茶商转运货物,抢夺舟车……茶一再被重复课征,成本增加,茶价必贵,私贩茶商就趁机而起。”(凌大珽《中国茶税简史》)爰令复查缉私茶,武宗即位,强征“搨地钱”,各地节度使纷纷奏报军用困竭,请奏赓续自行茶税,朝廷未允,大中六年(852)时,晚唐时局已彻底失控,州县皆为藩镇占据,他们对朝廷旨令置若罔闻,“‘截取茶盐且‘照常征用”(凌大珽《中国茶税简史》)。“搨地钱”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故私贩益起”(许嘉璐主编,安平秋等编《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二册),相应朝廷对违背榷茶法的惩罚愈发加重,乃至大中初,裴休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行群旅,茶虽少皆死。”此后矛盾进一步激化,优质茶产区甚至变本加厉,再加“剩茶钱”,“贞元。江淮茶为大摸,一斤至五十两。诸道盐铁使于悰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自是斤两复旧”(凌大珽《中国茶税简史》)。

至此,以上分析展现了税茶榷茶的由来及其演变。“吴兴山中罢榷茗,鄱阳坑里休封银。天涯地角无禁利,熙熙同似昆明春”(白居易《昆明春》)是中唐榷茶的写照,“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舍》)是百姓劬苦的写照。禗禗艰辛,忾慨吐臆,惧官家征缴,税榷惨礉与法令烦憯,班班可考。

茶税制度有特定历史背景,江南茶肆兴盛,江北饮群上移,南北地区饮茶习俗渐成,南北茶贸兴盛,唐代针对茶的税榷制度诞生。税榷更迭的根由在于,中唐财政支绌,中晚唐民间自发形成工商行会以适应小规模茶叶经营方式,唐代茶农分为自耕农与雇农,前者自垦茶园,从事种植、管理、采摘、加工,专营茶业的行商负责采购,以卖茶所得缴纳赋税维系生计,受茶官商盘剥,茶季前,茶商以高利借贷,取额外之利,号为“茶洋”,茶农迫于生活忍痛借用,收茶后,被收茶官商压价收购,茶农迫不得已压价忍痛卖出,“采撷唯忧晚,营求不计钱”(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描绘的正是这段真实历史。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不变的是茶农们的苦难和绝望的心声。

民营茶园产业已较为发达,当民众负担过大,统治阶层又暂以他法替代税榷以缓解阶级矛盾。但“农业商品经济与专卖制度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后者最根本的特征是强制性和排他性,滥觞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秦以后历代统治者为弥补财政亏空而采取的特别重要的手段”(林文勋、黄纯艳《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百姓作为种茶主体,是被剥削的对象,无论税榷激起怎样的民愤,如何更迭,都不会彻底废弃,“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可能”(孙洪升《唐宋茶叶经济》)也就绝不会发生,因为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官贵民贱,四民中商为至贱,贵必富,富者却未贵,作为商品经济主体的商人不被重视,致使整个商品经济呈现病态,商业的主体变为官商结合,商业的发展被“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信念所中断,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化,阻碍了商品经济中的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化……君主们尽管不希望看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个形成共同利益的商人集团对封建政权产生威胁,但专制体制的庞大财政开支逼迫他们采取适度发展的措施,通过获取商业税来扩大财政收入。

茶叶税榷频繁更迭却未中断,晚唐有三次更迭:统治阶层从王涯之死看到榷茶弊端,令狐楚摒弃榷茶试图缓解阶级矛盾,裴休为补财政复起税榷实行私鬻官营并行的税主榷次政策。至五代,士人对税榷制度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税征车聊驻留”的麻木阶段。

如果说安史之乱催生了茶叶税榷制度,那么传统管榷思想则使茶叶税榷成为可能。总览中晚唐茶诗,可以发现一个独特现象—藩镇割据下,中晚唐茶产区茶业兴盛,帝室却迟暮。

茶业矫激悖逆般的蓬勃发展与中晚唐经济凋敝显得格格不入,兵荒马乱,百姓竟无粝可食。庙堂缀舞,人间白骨,如此,李唐嬗衰已不可避免。

至晚唐,南北茶贸中榷税危害愈演愈烈。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一文则可作为唐代南北茶贸史的补证,同时显尽榷税弊端:“伏以江淮赋税,国用根本,今有大患,是劫江贼耳……唯有茶山可以销受。盖以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入山交易……便有店肆为其囊橐,得茶之后,出為平人……镇戍所由,皆云‘赊死易,就死难。”这些江贼是一些私茶贩子,他们把抢得的各种赃物带到山里去换茶,再运归本州贩卖。但是,这不是唐朝真正的茶商和正规的茶叶贸易,不能作为唐代茶叶贸易的正式例证。唐代晚期南方地区偏逖,大力种植茶业使得原来的贫穷地区变得富裕,榷茶制度加强的情况下,势必使得晚唐社会存在“官逼民反”的隐患,一方面唐代朝廷想要通过榷茶制度不断攫取茶业的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要防患“江贼”劫财换茶的私贸行为给榷茶带来的冲击,这些现象与两唐书所载皆相映证。

唐代茶诗记录了底层民众的挣扎,折射出晚唐社会的黑暗,正是由于唐代茶诗承载的人道关怀,才让历史的真实免于汩没在那段光鲜的茶文化史的荫翳中。

猜你喜欢
茶业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2019第十一届湖南茶业博览会隆重举行
《广东茶业》征稿启事
贵州茶业大事记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