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乐艺术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几个问题与其他

2022-02-14 01:24项筱刚
音乐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位论文选题

摘 要:近年来,不论是音乐学理论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还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位论文,在“选题”“文献”“写作”“结语”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诸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继续困扰音乐院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聚焦音乐院校研究生在学位论中的关注点:“选题——小题大做”“文献——穷追不舍”“写作——深入浅出”“结语——一语中的”等,希望研究生们形成可贵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学术品格。

关键词:音乐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结语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1-0120-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1.013

引 言

近年来,在多个音乐艺术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盲审”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具备了一些共同的特征——“普适性”“重复性”“突出性”。换言之,不论是对于音乐学理论研究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还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诸问题都同样存在,并呈现出蔓延的趋势;如不给予妥善解决,还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继续困扰音乐艺术院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问题使得研究生及其导师不得不共同承担“答辩”及“后答辩时代”的风险、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此风险、责任落实在师、生二人身上至少是“四六开”或“五五开”。因此,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坦然面对“倒查”②学位论文,以及在写作硕士学位论文的同时为未来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赢得空间成为本文关注的主要内容。

一、选题

毫无疑问,选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中之重。选题恰当,论文的后续事宜将事半功倍;反之,论文的后续事宜将事倍功半。

简单地说,选题与学位论文写作的关系最常见的有4种:“小题小做”“小题大做”“大题大做”“大题小做”。

其中,“小题小做”几乎毫无价值,不值得展开讨论;“小题大做”最有益,笔者向研究生们郑重推荐,堪称有百利而无一害;“大题大做”较难驾驭,没有足够实力的研究生最好别触碰;“大题小做”比较麻烦,相当于给自己“挖坑”——自寻烦恼,故最好远之。很显然,这4种关系中的“小题大做”选题最有建设性,也更能将一个问题说透、说圆、说清、说全,套用一句俗话——“你值得拥有”。但遗憾的是,不少研究生学位论文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信息:作者或导师总担心选题太小不足以反映自己的学术水平,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题小做”现象——学位论文半生不熟、贪大吞不下、最后消化不良,给研究生及其导师带来了后续的麻烦。

据笔者2021年3月4日在“中国知网”①的搜索,2018—2020年,国内某音乐学院A共有356篇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其中,属“小题”的学位论文232篇②,占总数的65%;属“大题小做”的学位论文48篇,占总数的13%。很显然,此65%的“小题”比例足以说明该校大部分导师、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几乎有着胸有成竹的把握,这就使得诸学位论文在下笔伊始便为之后的“做”赢得了走向纵深的写作空间,尽管最终不一定能够实现“大做”的宏愿。值得一提的是,另48篇“大题小做”的学位论文,大多在“宏观主标题”之后又加了一个类似“以XX为例”的“微观副标题”。换言之,这两个“主”“副”标题在“冠名”上就已有“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之嫌,故在该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想避免落入“小做”的窠臼好像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③。鉴于此,如果“选题”之时能够考虑将“微观副标题”作为“研究主体”,将“宏观主标题”作为“研究背景”或“取消”,兴许最终能够收获一篇“小题大做”的学位论文。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务必给予重视:最好选一个师、生二人都有共同研究基础的选题。道理很简单,如果导师有相关的研究基础,他/她可以驾轻就熟地牵引着学生,至少能够把握住方向盘,使学位论文不至于走弯路、踏险路;如果研究生有同样相关的研究基础,他/她可以主动出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告别“张嘴等着喂饭吃”的被动状态,在使自己飞得更高的同时或许还能完成一个硕士学位论文以外的“附加值”——未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成果。当然,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需要师、生二人有着共同的学术志趣方能达成共识,并最终寻找到一个恰当的交汇点。

如此说来,研究生的个人学术兴趣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就不重要吗?非也。在任何时候,个人学术兴趣都是选题中一个不可小觑的参数,不论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还是学者的学术论文。但是,相对于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为个人学术兴趣的绽放提供的土壤显然要远远逊色于学术论文。原因何在?因为学术论文可以任由研究者的个人兴趣信马由缰、纵横驰骋——怎么高兴就怎么来;而相比之下,对于学位论文而言,个人兴趣只能成为排名靠后的一个参数,因为学位论文不得不以通过答辩、顺利毕业为首要考虑,故学位论文的作者自然便不可以个人兴趣为由而“任性”选题。换言之,作为学位论文作者的研究生要坚信:“无限风光在未来”——毕业之后。届时,每位研究生将华丽转身为“非学生”状态,即前述所说的“学术论文”写作状态,遂迈入信马由缰、纵横驰骋的科研语境。就此而言,研究生们不妨先等一等。有時候,等待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二、文献

如果说选题是学位论文写作事半功倍的环节的话,那么文献查找则是将学位论文写作推向纵深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部优秀的学术成果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是因为该成果的作者能够精准、适时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同样道理,一篇学位论文如欲达到一个理想的学术高度和水准,必须同样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那么,年轻的研究生们究竟该如何精准、适时地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呢?首当其冲的方式就是阅读相关选题的“综述”文章。众所周知,所谓“综述”是针对某个主题或学术活动而对批量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观点、信息做提炼式的归纳、整理。尽管“综述”仅限客观陈述,并不以凸显撰写者的主观评价为主旨,但大部分“综述”文章都能较为清晰地爬梳出相关主题或学术活动的“历史”“现状”“前沿”“问题”等,使得“读者”“非亲历者”“后人”顿生“我也在现场”之感,从而仿佛耳闻目睹了“前人”“当事人”的言谈举止,并最终从中收获颇有价值的相关选题的信息。就这一点而言,不论是对学位论文写作,还是对诸位研究生未来的学术论文写作,“综述”都具有同等重要的“第一文献”的意义。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中,一些研究生常常会对文献的注释①视而不见,而将关注的目光几乎全部投向了文献的正文部分。其实恰恰相反,有时候“注释”甚至比“正文”部分更具有参考价值。举个例子,我们“无意中”在某篇文献的注释中发现了另外一篇文献,但该注释仅仅标出了此“另外一篇文献”的作者、标题、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及相关页码。从表面上看,此举不过是反映出“某篇文献”作者治学的严谨之风、学术之范。但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在此“蛛丝马迹”的指引下,去查阅那“另外一篇文献”,或许它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甚至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未可知。再乐观一些,或许那“另外一篇文献”中的某个“注释”会继续指引我们去查阅“新”的“另外一篇文献”。这样 “鸡生蛋、蛋孵鸡”,文献查阅之路将越走越宽,学术视野将越来越开阔;相应地,论文的“轮廓”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一句话,“注释”既是“第二综述”又是“第一手”资料。

在信息稍纵即逝的当下,与论文相比,著作的“写作时间长”“出版周期长”,故其“信息反饋慢”,等人们读完后也许其学术价值已然滞后,甚至贬值,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影响论文写作的立论。如果我们阅读的著作并非闪烁着伟大思想光芒的“巨著”,也非横亘古今的“宝书”,那么我们在查阅时一定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尤其是大量散发着“孤证”信息的著作,以免最终完成的论文要么未能搭上时代的末班车、要么像诗人或作家一样发出“一叶惊秋”的主观抒怀。一言以蔽之,在查阅文献时须切记一点:“论文第一,著作第二。”

三、写作

如果前述两个环节——“选题”和“文献”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的话,那么“写作”环节将会骤变坦途。

很多研究生可能会这样看待写作:我现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了,于是乎动笔,然后稀稀拉拉、断断续续写了点文字后,又因为卡壳而中断。再然后,好久都找不着北——难以为继。问题出在哪里呢?三个原因:1.“选题”和“文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2.缺乏“整体规划”;3.缺乏“舒适表述”。

众所周知,两个“点”可以连成“线”,多条“线”构成了“面”,多幅“面”最终汇聚成了“立体”的空间。换言之,凡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开始的,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同样,学位论文的写作也必须经历一个由“微观”向“宏观”迈进的过程:N个具象的“微观”铸就了一个我们期待已久的“宏观”。“微观”是什么?“微观”是“个案”——论文的各个章节;“宏观”是什么?“宏观”是“整体”——论文的全部。也就是说,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化零为整”的轨迹。除非某个研究生天生就是一个久经“学”场的高手,否则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一下笔就直奔“整体”——论文的全部而去。

当然,至于“个案”——论文的各个章节,孰先孰后、孰早孰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打乱规划中的写作顺序。哪个章节有感觉,哪个章节的案头准备工作已然就绪,那就先着手哪个章节,大可不必固守所谓“规划”中的章节先后顺序。为何?因为规划赶不上变化。不论是功成名就的学术大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研究生,谁都不敢确保最终完成的论文与自己之前“规划”的预期如出一辙。因为在具体写作推进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参数影响到论文的最终成型,多数作者会采取一个智慧、灵活的写作方针——“边写边调整”。

客观地讲,寻找到一个“舒适表述”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论文的“整体规划”。学位论文的表述形式最常见的有4种:“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深入深出”。

其中,“浅入浅出”比较庸俗,不值一提;“浅入深出”相当于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只会耽误读者的宝贵时间;“深入浅出”最具功力,应该是所有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写作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当然难度也最大;“深入深出”难以驾驭,作者自己累,别人读起来更累,不提倡大家尝试。很显然,“深入浅出”应该置于此4种论文表述形式的首位,应是所有研究生共同努力的写作方向,也许是所有学者毕其一生功力也未必能够完美实现的学术理想。毫不夸张地说,在笔者拜读过的诸多学位论文中,鲜有人能够达到或接近此“深入浅出”的层面。也许正因为此,笔者想郑重地向读者推荐另一种学位论文的表述形式——“公共表述”。

不论是成熟的学术论文还是青涩的学位论文,大部分都遵循着一个写作原则——以书面语言记录为主、以专业术语穿插为辅。为何?因为“书面语言”显得严谨而充满理性,“专业术语”则易见术业有专攻,早已是学术界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像作曲家完成了一部作品的创作后,希望高山流水遇知音——有人欣赏,有人鼓掌,有人喝彩;同样,学者完成了一篇论文后,也渴望彩云追月得知己——有人拜读,有人商榷,有人下载。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使是音乐学术大师的论文,目前似乎也仅限于音乐界、学术界的一部分业内人士传阅,鲜有业外人士拜读。原因何在?盖因论文表述形式“太书面”“太专业”,故将原本对音乐界、学术界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业外人士拒于千里之外。鉴于此,为使广大业内外人士都能“读懂”“愿读”“爱读”我们的学位/术论文,建议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一种新的论文表述形式——公共表述。所谓“公共表述”①,即让所有人都能“读懂”“愿读”“爱读”。只有如是写作,学位/术论文才能重新回到人间。

如果有人已然觉得前述的内容仍不足以解决“舒适表述”的问题,那么笔者再送一句话给诸研究生——“说人话”。所谓“说人话”,即恪守学术表述的底线——“首先自己读得通,其次别人看得懂”。莘莘学子总担心自己的学位论文入不了评委们的法眼,故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努力用斯文的“表述”来树立其温文尔雅的形象。然欲速则不达,有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殊不知评委也是人,是人就得说人话、看人语、懂人事,刻意的温文儒雅不仅不会令评委感受到论文作者的文质彬彬,反而易给他们留下了邯郸学步的印象,毕竟真正的温文尔雅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而非一蹴而就。

四、结语

论文论文,顾名思义,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论”,即自由放飞的思想、独树一帜的观点,用司马迁的话——“成一家之言”,用今天的话——“原创”,而非简单的材料罗列、论据堆砌。遗憾的是,一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尽管洋洋洒洒、旁征博引,但就是没有自己的“论”,岂不怪哉?换句话说,一篇学位论文从头看到尾,仍不知道他/她到底想说的是什么。这在学位论文的“结语”部分表现尤甚。

所谓“结语”,就是在学位论文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纲挈领地提炼、总结、升华、概括、演绎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评委很忙,但他又想快速了解某篇学位论文,怎么办?姑且看一遍“结语”就行。或者,先看“结语”,然后运用“逆向思维”,根据“结语”的提示,再来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浏览论文的部分或全部。说句危言耸听的话,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如果评委们都用如是“逆向思维”来评审学位论文的话,笔者相信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都会露怯,甚至可能被“不同意答辩”或答辩“不通过”。原因何在?因为近年来笔者拜读过的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要么“没有结语”,要么是“有结语的无结语论文”。显然,后者的比例更大。

2014—2019年,因多次受国内某艺术学院B之邀参与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与“盲审”,笔者先后拜读了该校此间47篇硕士学位论文。其中,45篇论文可被视为“没有结语”或“有结语的无结语论文”,占论文总数的96%。换言之,仅2篇论文是名副其实的“有结语”的学位论文。笔者当时给这2篇论文的评价等级是“优秀”,并认为其中1篇论文的“结语”部分“堪称全文的画龙点睛之处”②。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有结语”的学位论文仅占此间论文总数的4.3%——太少了!毋庸讳言,在诸“有结语的无结语论文”中,我们几乎难以寻觅到作者“最想说的话”,更多的则是将前述章节中“说过的话”在所谓“结语”部分又“跳跃式”罗列了一遍,尽管这样总比没罗列要强。简单地说,很多学位论文的 “结语”部分写得较弱,使得整篇论文最终“立”不起来,令人觉得文章戛然而止。

令笔者不解的是,有一些研究生总是将“结语”与“后记”部分搞混——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搞清楚二者的不同也不难(见表1)。

显而易见,“结语”与“后记”不论是内容、属性、特征均截然不同,虽然二者都是见诸学位论文的末尾部分。其中,以“内容”最容易被混淆。笔者见过一些学位论文在所谓“结语”部分感谢导师、师娘、父母、配偶、同窗及其他一堆人,也见过在所谓“后记”部分将前述各章节“说过的话”又重新撸了一遍。不论哪一种都是“饱含深情”,唯独缺少了最不应该缺少的作者“最想说的话”,从而使得全文的学术高度、理论深度大打折扣,虽然此类“煽情”在某些易“动情”的评委那里有时也会起到一点“动人”的作用。

此外,鉴于有人因“赞美师娘”而引起了舆情,从维护导师的角度出发,建议研究生尽量别在“后记”部分赞美“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及“导师与师娘的和谐结合”①。如果学生的确是发自内心地感激导师,那就竭尽全力将这篇学位论文写好,这是对导师最好的报答。

余 言

不论是音乐学理论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还是音乐表演专业,各自领域的学位论文着眼点似乎更多地指向了音乐作品及其作曲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似乎亦无可厚非,且已然司空见惯。然而,我们的着眼点为什么不再进一步拓宽一点呢?难道音乐艺术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笔触只能止步于此吗?其实不然。音乐专业学位論文可关注的领域不乏“空白”或“有待推向纵深的领域”,如“音乐表演”“音乐产业”等。

在笔者见过的“音乐表演”专业学位论文中,绝大部分实际上写的还是“音乐创作”——某个相关表演专业的“作品”研究,其实与“表演”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虽然作者表现出努力向“表演”上“靠”的企图。

据笔者2021年3月5日在“中国知网”的搜索,2016—2020年,国内某音乐学院C共有17篇含关键词“演奏”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其中,民乐专业10篇,西洋管弦乐专业3篇,钢琴专业4篇。笔者拜读了这17篇论文后,发现只有3篇论文是“百分百”的“表演研究”,其余14篇论文与“表演研究”呈“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关系,详见表2。

很显然,在这17篇“表演研究”学位论文中,表演研究占全文篇幅比例100%的仅有18%;表演研究占全文篇幅比例最少的甚至为“0”,占了12%;而表演研究占全文篇幅最乐观的1/4比例,也不过占了41%,连一半都不到,令人不胜唏嘘。

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做事情都理应“扬长避短”。“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的“长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表演”。那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位论文就理应将着眼点置于作者的“长处”——相应专业的“演奏”,如论文作者是如何理解相关作品的“一度创作”的?论文作者是如何进行相关作品的“二度创作”的?论文作者是如何处理相关作品的“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关系的?论文作者本人针对相关作品的“二度创作”与他人、前人针对此相关作品的“二度创作”有何异同?论文作者是如何针对相关表演专业舞台实践的某个技术问题的研究等等?可做的事相当多,大可不必像现在这样紧盯着“作品研究”不放。

据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透露,目前中国的音乐产业已然覆盖了“音乐图书与音像出版产业”“音乐演出产业”“数字音乐产业”“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产业”“音乐教育培训产业”“乐器产业”“音响产业”“广播电视音乐”“影视剧音乐、游戏音乐、动漫音乐产业”与“卡拉 OK产业”等多个领域,2018年“总规模达 3747.95 亿元,同比增长 7.98%,不仅连续三年高于同期 GDP 增速,也创造了近五年增速新高”①。其中,“卡拉 OK产业”“音乐教育培训产业”“音响产业”名列前三名②,着实令人瞠目结舌。面对如是的鲜活数据,如果我们还像改革开放初期“保守派人士”对“港台流行音乐”熟视无睹那样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我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关注目光与如火如荼的时代相脱节呢?是否可以说我们研究生的教育“站位”不够前瞻呢?就此而言,有关音乐产业的研究完全可以纳入音乐艺术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视野之中。

正像前述所言那样,笔者至此似乎也应该为本文做一个“结语”,希望各位年轻的研究生在未来学位论文的准备中能够关注到:

“选题——小题大做”,

“文献——穷追不舍”,

“写作——深入浅出”,

“结语——一语中的”。

如果站在“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从“选题”“文献”“写作”到“结语”“后记”,其实是一个只需一气呵成的过程。为了这口“气”不至“断”掉或半途而废,希望研究生们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努力让自己前进的步伐依赖勤奋的惯性勇往直前。当学位论文完成之日,你已然将这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肌体之中,并有可能升腾为从未预料到的属于自己的一种学术品格。如果有了这种可贵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学术品格,那么还有什么学术高峰是不能攀登的呢?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2021-11-05

作者简介:项筱刚(1972— ),男,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北京 100031)。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选题
生物学情境化新高考复习选题例析
出版社如何科学地落实好选题论证制度
新年刊
选题有误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提高办法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