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动觉表象”研究

2022-02-14 10:39皮欢
音乐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

摘 要: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艺术运动,通过大脑的神经系统来控制身体,在演奏过程中涉及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及触觉表象的心理活动。文章关注钢琴教学中的“动觉表象”训练,帮助演奏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一系列感官训练提升个人的演奏技能、记忆力、控制力和想象力,并针对个人思维导向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丰富钢琴演奏与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钢琴演奏技术与心理控制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教学;动觉表象;内心控制;思维导向

中图分类号: 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1- 0127-07

DOI:1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1.014

自18世纪初近代钢琴在欧洲问世以来,钢

琴教学就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钢琴乐器的改进、音乐曲目的丰富、艺术风格的演变、演奏艺术的发展,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实验尝试都直接影响着钢琴教学的发展。欧洲学者们在探寻钢琴教育发展的路上经历了大量的科学尝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撰写了系列经典钢琴教学理论著作。这些研究者们注重从钢琴教学专业的跨学科属性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局限,将钢琴教学与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结合研究,从而丰富了钢琴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延展钢琴教学的界限,促使钢琴教学融入更广、更深的学术视域。①

一、美国钢琴演奏的“心理学派”

20世纪以来,美国的钢琴教学广泛借鉴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关注钢琴教学现象和演奏中诸多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获得对钢琴教学本质规律的研究,促使钢琴教学理论朝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学术道路发展。

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加重视心理学对钢琴教学的影响,钢琴演奏开始强调通过对心理、听觉和节奏的控制来达到演奏中整个身体的协调。以美国钢琴演奏的“心理学派”为例,研究者们侧重于钢琴演奏中的身心协调,强调钢琴演奏技术与心理调控的联系。主要以怀特赛德、坎泊、科切维茨科夫、戈德赖西、杜森伯里、布里奇斯的演奏理论为代表。

首先,以怀特赛德和坎泊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强调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演奏观。例如,怀特赛德以节奏为理论核心,打破传统教学以视觉视谱开始的教学方式,她提倡预听的演奏理念,把听觉训练看作钢琴演奏的重要教学环节,即强调通过“听觉”的方式来对乐曲音乐符号、音乐结构及音乐内容的想象,并将音乐听觉与身体律动紧密联系,让演奏者将“听”到的声音,用身体的表现方式来呈现。她强调节奏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是对听觉形象的反应。因此,她的钢琴演奏技术更侧重于内心感受、想象及音乐思维的抽象理解过程。此外,坎泊的钢琴教学理念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融合,通过脑、耳、身、心方面达到整体的协调发展。其次,科切维茨科夫和戈德赖西的钢琴演奏理论强调音乐想象的过程。他们更侧重于将钢琴演奏与心理学融合,增加了音乐意象的形象思维过程,促进演奏者在音乐中通过音响刺激的方式积累丰富的音乐感知。再者,布里奇斯和杜森伯里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都注重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运用。布里奇斯侧重于通过认知心理学理论来阐释演奏技术与诠释作品的关系;杜森伯里则强调演奏中的节奏感知能力的培养,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的“连续律”运用于实践,强调了演奏者对乐谱整体结构的认知能力。由此,这些心理学派代表从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层面融合钢琴演奏技术研究,为钢琴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和演奏训练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关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表象理论,并将其结合钢琴演奏与教学进行探讨,让演奏者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中的不同表象,并从心理练习技术的角度探讨如何在钢琴教学中训练演奏者的动觉表象能力,以期提升和丰富传统钢琴教学方法和演奏者的演奏技能。

二、钢琴演奏中的表象

人在音乐艺术活动中的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及认知过程都属于音乐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其中的音乐表象在音乐艺术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象这一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指在没有实物刺激下,通过大脑对事物的心理再现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表象是感官在非自觉意识下由客观世界获得的意象,通过反思到自觉层次而呈现的一种心理活动。钢琴演奏属于一种高级人脑心理活动的艺术表现过程,钢琴演奏中涉及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触觉表象的心理活动。钢琴演奏中具体表象内容主要指音乐作品的内容,还包括音乐旋律、节奏等,以及演奏的技术内容,包括触键方式、滑奏、刮奏等。①

钢琴演奏中的视觉表象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通过视觉对音乐乐谱内容、琴键位置、手和整个演奏机制运动的感知过程,通过视觉反复的刺激,从而在大脑形成记忆。在遗忘时,演奏者可以通过记忆唤起这些视觉形象。②美国的一些钢琴教育家将此训练运用于教学中,例如西莫·伯恩斯坦(Seymour Bernstein),他在教学中强调视谱(sight reading)技能。在他1981年出版的《用你自己的双手》(With Your Own Two Hands)一书中,阐述了听觉和视觉记忆如何交替影响和带动身体反应,以及这些反应的动觉记忆。③伯恩斯坦的视谱技巧是强调在钢琴演奏前,演奏者的大腦一直在解读乐谱上的所有内容,并将潜意识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双手。他强调利用乐谱上的大量音乐信息快速分析复杂的音乐情境,并将其简化为最简单的音乐元素。例如,在演奏中国乐曲《幽谷潺音》时,演奏者通过视觉可以看到乐谱上大量的音乐符号,如滑音、装饰音、琶音等,并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些符号所隐含的音乐意境的想象,从而获得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

钢琴演奏中的听觉表象是在头脑中呈现出由听觉感知到的事物形象①,它强调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正如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所说,“在演奏过程中应先在内心有一种声音的想象,然后在演奏时追求这种声音,以达到自己想象的效果。”②这一过程既注重对所听到音乐的想象,又强调个人对作品音乐内容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力,引导学生多观看不同音乐家的音乐演奏,以及不同演奏者对同一作品的演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听觉感知,丰富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思维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钢琴演奏中的动觉表象即在演奏音乐作品时,在大脑中出现的与动作系统有关的形象。这是演奏中运动感知在大脑中储存的印象,通过练习的积累,形成动觉表象。而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大腦有意识地协调身体各个演奏机制,从而获得熟练的演奏技术。它是建立在有抽象的表述及丰富表象经验的直感基础上,所完成的一系列身体行为。

通过上述对钢琴演奏中不同表象的论述,笔者认为,演奏中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是紧密联系、共同作用的,它们在心理活动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动觉表象,它主要强调通过积累运动的感知和记忆能力来获得不同的动觉表象,这不但可以提升演奏者的运动技能,还可以帮助演奏者缓解表演时的身体疲劳和心理紧张状态。

三、动觉表象与钢琴教学

动觉表象(kinesthetic imagery)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关注于心理练习技术,这些技术主要作用于心理图像,并把它们整理成有组织的知识片段,使这些图像在压力条件下更容易获得,从而产生内在表象和外在表象。③内在表象是指对一场正常表演的心理感觉或动觉记忆,而外在表象是对自己执行的正常动作或活动的形象化。④内在表象和外在表象具有共同的认知功能,因此,关注演奏者心理运动变量和组织协调的行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动觉表象是肌肉运动的记忆或回忆,当与心理练习结合在一起时,动觉表象会增强特定动作的肌肉记忆。然而,钢琴家、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艺术家的普遍共识表明,动觉表象本身并不能有效地促进认知学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学习者必须将与想象任务相关的视觉、听觉、象征和情感因素带入意识,犹如在人大脑中的“演练”。⑤因此,许多从事艺术领域工作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心理训练对运动感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各种类型的意象和心理练习技术,以应用于艺术领域教学的研究。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在提高表演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钢琴教学中,表象训练也称为“想象训练”,属于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种,通过语言、音乐、视频等方式,来唤起已有的运动表象。①在钢琴演奏中,“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产生于对乐谱符号的记忆,动觉表象则是由紧张和放松的身体感觉、手形的触觉,以及键盘位置的空间记忆形成的,即精神上的可视化——在大脑中想象身体的运动或回忆排练、演奏时相应表象的能力”。②笔者认为,心理训练会影响钢琴演奏技能,如脑海中演练肌肉对平衡、紧张和放松的记忆时,“动觉意识”可能会增强。所以,为钢琴演奏者制定动觉表象训练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协调四肢运动,合理地控制肌肉力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训练可以是帮助学生放松反应、加强自我内心对话等,使用语言或视觉暗示诱导其放松状态或回忆某些表象等。

四、钢琴教学中的动觉表象训练策略

钢琴演奏过程属于一种高级的人脑心理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演奏技术问题,还涉及心理学层面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钢琴演奏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系列感官训练,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记忆力、控制力和想象力。本部分内容关注于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练习技巧,帮助钢琴演奏者克服心理上和技术上的弱点,从而在演奏中保持最佳的演奏心理状态,完善演奏效果。该练习旨在通过放松、激发想象力,并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练习,以图像带入意识的方式调节表象的形成,从而激发演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这种心理练习策略也是丰富传统钢琴教学方法,为演奏者创造一种放松和享受音乐的一种精神状态。

(一)培养演奏者内心控制能力之“放松”和“定心”原则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身体动作会同时存在紧张和放松两种状态,如何在演奏中平衡这两种状态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那么,何为放松?“放松即为人体的一种反应状态。放松的反应能使钢琴家的身心被动地屈服于外部的感觉或分心的想法。”③在钢琴演奏中,放松既表示一种身体松弛的状态,又指心理上轻松愉悦的情绪。钢琴家在演奏前,可以在大脑里默想一个根植于个人信仰体系中的单词或短语来诱发这种精神状态。当演奏者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时,他的注意力就会专注于钢琴演奏,而忽略了外围环境的影响。正如西莫·伯恩斯坦(Seymour Bernstein)所说,“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该具备稳固而灵活的状态,从而获得最令人满意的声音。但是,在钢琴上完全放松是不可能的,手指和手臂的柔韧度会让你的演奏机制中的运动部分对体内的音乐流动做出弹性和敏感的反应。”④因此,培养肌肉紧张放松的动觉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放松的意识。有的学生常常会在持续弹奏八度和弦时感受到手臂乃至手腕的僵硬,如果继续练习可能导致身体肌肉受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经常做放松训练,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练习的深入,学生对正确演奏八度和弦时的手型、身体动作、键盘触键感觉越来越熟练,大脑就会下意识地记住弹奏八度和弦时的状态,演奏动作便在人脑中形成了动觉表象。演奏者通过平时的放松动觉表象训练,经身体记忆,唤起演奏者放松的心理状态。当再次演奏八度和弦时,演奏者可在几秒内唤醒这种演奏感觉。这一过程既强调身体的放松动觉表象,又强调了心理上的松弛状态,身体和心理相互作用,从而缓解了演奏中的紧张情绪,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当演奏者在紧张的肌肉状态下产生抑制思维的消极反应时,可采用放松训练,通过调节呼吸和专注于内心的吟唱来分散注意力,达到放松。

何为定心?当一个人移动时,身体的轴心或平衡中心会根据站、坐、走、躺的姿势而移动,定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的平衡中心。那么,如何在钢琴演奏中寻找演奏的平衡中心?笔者认为,钢琴演奏中的平衡中心源于琴凳。定心练习帮助钢琴演奏者集中精力把钢琴的能量从琴凳传到脊柱,从躯干传到肩膀,再到手臂——手掌——手指,最后传到琴键。定心注重整个身体演奏机制的协调控制,强调专注的思想状态和以琴凳为中心的最佳生理演奏状态。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放松和定心。当思维放松时,动觉表象更容易被获取,这些表象的作用要么是抑制紧张的开始,要么是产生所需的运动或声音。采用这些心理练习技巧,钢琴演奏者就能通过向大脑发送适当的信息来控制身体动作,通过培养自主唤起放松感觉的能力来缓解表演中的紧张情绪。

(二)培养演奏者内心控制能力之“内心对话”原则

“‘内心对话’原则旨在帮助提升演奏者熟练的技巧,并用于优化运动模式或强化视觉和动觉表象。”①自言自语和停止思考是两种高度结构化的内心对话形式,它们不仅用于回忆特定的表象,还用于抑制紧张消极的思想。在钢琴演奏中,自言自语和停止思考不仅可以增强视觉和动觉图像的获得性,还可以纠正演奏中的错误,控制演奏中的注意力,有助于演奏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维认知过程。

“自言自语”是从内部心理活动的角度,强调演奏者个人对技术内容演奏效果的反思过程。在钢琴教学中,若遇到技术难度较大或风格难以表现的乐曲时,学生呈现出疲乏的状态。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演奏从专业技术、演奏状态、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思考,唤起正确演奏音乐作品的动觉状态,从而纠正演奏的不合理之处,完善演奏效果。学生经过内心反思,将现有的弹奏技术与原有的动觉表象技术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正确的演奏方式。

“停止思考”则是采取停止演奏的方式,是让演奏者消极、紧张的思想转变为积极、愉悦的内心控制活动,它注重演奏时内部心理情绪的调控能力。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内心对话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平衡身体与心理二者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外在肌肉的协调,达到内在心理愉悦的状态。

(三)关注学生“个体思维导向”的差异性

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艺术运动,演奏过程中使用了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的组合来创造他们对环境的心理解释。然而,有些演奏者倾向于依赖某种特定的表象。正如罗宾斯(Robbins)在其专著《无限力量:个人成就的新科学》(Unlimited Power: 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Achievement)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观察特定的说话模式和眼球运动来评估。罗宾斯认为,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以视觉、语言或运动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即对图片、文字、声音或触觉做出反应。”②罗宾斯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倾向的方法包括观察、回忆过去经历时的声音以及面部表情和身体反应。人类的思维模式大多倾向于以视觉、语言或运动为导向,策略诱导的使用使人能够“清楚无误地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他使用和回应的信息类型”①,这一观点对钢琴教学给以启示。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个人思维导向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导向特点,选取不同的心理练习技巧和教学方式。下文将以钢琴教学的视角,分别根据具有视觉导向、语言导向、运动导向的不同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进行论述。

首先,具有视觉导向的人倾向于使用能够创造生动画面的词汇,他们关注于对事物外表形象的感受,常常使用更高的音调和更快的语速来描绘他们大脑中的表象。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对于具有视觉导向的学生应强调其对乐谱符号的记忆,加强演奏中手和身体运动的动觉表象的训练。此外,還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例如演奏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时,乐曲如歌般的旋律抒情而优美,管弦乐般的伴奏丰富而宏大,二者音响效果不同。在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乐谱的具体视觉图像,发挥听觉表象能力,从而获得乐曲所表达的多种视觉表象。因此,面对视觉导向的学生教学时,应培养他们的视觉记忆、听觉感受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

其次,具有语言导向的人,他们的词汇模式更具选择性。与视觉思考者相比,他们的语言表达更从容、更清晰。语言思考更倾向于关注听觉的内容,通过听觉方式来描述他们的感受。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突出他们的语言技能特点,如通过大声朗读乐谱的方式,使视觉和动觉表象更加生动,将这种练习过程内化为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以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大海》为例,乐曲开始部分有大段落的双手交叉的演奏方式,演奏者先对乐谱的阅读产生大量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然后分析乐曲中所涉及到的双手弹奏的方式在键盘上的位置,此时已经积累了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自动反应出乐谱的内容,以及双手对应琴键演奏的位置。

最后,具有运动导向的人,他们对触觉做出反应,用感觉来描述他们所处的环境。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琴键有一个精确的空间距离的动觉表象。这种表象通过心理练习和身体的演奏机制练习得到强化。教学中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其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能力,若因演奏方式不当而出现肌肉紧张或演奏疲劳的状态时,应采用停止思考的方式,在不适用钢琴的情况下,唤起放松感觉的动觉表象,从而缓解过度的肌肉紧张状态。由此,钢琴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思维导向,而采取适应学生思维导向的心理练习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演奏技能。

结 论

本文关注钢琴教学中的心理练习技术策略,该心理技术训练建立在具备熟练的演奏技术和一定的音乐认知能力之上,由此促进演奏者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能力的提升。此外,笔者认为,钢琴演奏者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控制能力,还应掌握科学系统的演奏理论:第一,协调运用全身演奏机制,即运用腰部、肩部、大臂、手肘、前臂、手腕到手指的自然力量演奏,演奏过程中注重协调肌肉的紧张与松弛,根据乐曲的表现内容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第二,注重演奏中的心理过程,即运用内心听觉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对作品进行诠释。第三,通过听觉来提升演奏者对作品的记忆和感悟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第四,培养演奏者的内心控制能力,即通过一系列心理练习方法来缓解演奏中的生理的紧张状态和心理情绪上的焦虑状态。例如,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来提升演奏者的内心演奏素养。第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在演奏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想象等能力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从作品内部结构感悟艺术的美。因此,只有掌握科学系统的演奏技术理论,才能促进钢琴演奏的提升,才能使钢琴教育朝着科学化、健康化的道路发展。①

本篇责任编辑 张放

参考文献:

[1]Anthony Robbins. Unlimited Power: The Science of Personal Achievement[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86.

[2]Mary Grace Galvan. Kinesthetic Imagery and 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Piano Principal[D].Miami: Miami University,1992.

[3]缪天瑞.音乐内心听觉在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训练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2).

[4]张娜.表象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5]王冬阳.表象训练对钢琴演奏与教学的影响刍议[J].黄河之声,2013(13).

[6]张玎苑、白学海.跨学科视野下钢琴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探索[J].人民音乐,2018(6).

[7]贠婷.钢琴教学中的表象训练研究[J].陕西教育,2018(11).

收稿日期:2021-08-27

基金项目:2020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比较视域:中美钢琴教学理论研究”(XNYY2020032)。

作者简介:皮欢(1982— ),女,博士,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副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
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钢琴教学中手指能力的培养分析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