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英语视阈下的读者反馈理论综述

2022-02-14 18:15姜婷仪
关键词:思辨能力

姜婷仪

摘 要:英语教学作为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重大任务。学生除了应当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各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Louise Rosenblatt开创的读者反馈理论(reader response theory)教授阅读,可以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并通过图式理论和反馈日记的辅助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内外的教师和研究者应用读者反馈理论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都证明,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成为独立而有见地的阅读者,进而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读者反馈理论;读者反馈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1-0084-06

一、英语教学现状

过去的很多年,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使不少英语老师习惯于在阅读课上详细讲解作者和相关历史事件等背景知识,以及生词、语法规则和文章结构等对于学生应试至关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规定的结构进行思考和写作,而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里,师生间的互动较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开阔的和有创造性的思考[1],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可能会受到极大的牵制,从而阻碍他们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推进,很多国家都将思辨能力列入了各级教育的培养任务中。“思辨”一词,最早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与“明辨”强调周密的思考和明晰的分辨,即基于对信息的分析,而并非信息的简单叠加。培养思辨能力,就要求我们通过对事物或问题的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解决问题,或形成决策和结论。

我国的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重大任务。除了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之外,学生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各个教育阶段的英语课上通过读者反馈理论教授学生阅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

二、读者反馈理论

(一)起源

读者反馈理论源于Louise Rosenblatt的著作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从20世纪后半叶就引发了诸多研究者的潜心研究和教师的深入探索。该理论认为,阅读任何文学作品是个体独有的,包含了在某个具体时间、某种具体情况下,读者个人对于一篇特定文章的思想和感情[2]。通过读者反馈理论教授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回答一连串问题或关注一系列细节,而在于读者与文字之间的“交融”[3],也就是“读者用某种方式对文学作品做出反馈并使其具有意义”[4]。由此可见,读者和他们对于文字的体验才是阅读过程的核心。

(二)基本概念

1.“输出式交易”和“审美式交易”

Rosenblatt在读者反馈理论中提出了“交易”一词,用以指“一种动态的过程,即所有学生将每一个角色当成是一个有机关联的场景的一部分。”[5]据此,还要区分“输出式交易”(读者与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和“审美式交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两个概念[6]。也就是说,读者必须同时处理文字的意思,以及借助文字被激发出来的感受、观点、形象和角色等信息,再对文章的思考和感受进行组织。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他们应该为了阅读本身,而不仅仅为了获取信息而输出自己的反馈。

2.“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Baldick认为读者反馈法着力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馈,而不是作品本身[7]。Connell指出,读者反馈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关注读者对文章的体验,注重借助阅读过程逐步构建学生的信仰体系[8]。换言之,它强调读者对文章的个人诠释。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再创造,而并非简单描述文章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章的意义并不是从文字呈现的细节中找到的,而是通过唤起不同读者的过往经历和个人思考来实现。因此,读者不是文章意义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

3.“第二世界”

读者通过阅读,创造出了有别于他生活的真实世界的“第二世界”[9]。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对于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故事的结局有所期待,能在心中描绘故事中的场景或形象,能与故事中角色的品质、行為和感受进行互动,或者评价作者在故事中创造的内容及方式,这也就是读者可能从故事中探索到更多东西的原因。

三、读者反馈理论研究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向陈述模式

Long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总结为“单向陈述的模式”,即“延伸的教师控制的模式,其中鲜见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而在读者反馈理论的研究中,在非母语国家教授文学,应该寻求深层次的反馈。当学习者要说出他为什么不喜欢某篇文章时,哪怕消极的反馈都能创造出一种有趣的课堂氛围。为了促成这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Long推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向陈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从老师到学生的输入渠道包括三方面:活动准备、语言调查和背景知识。后两个渠道都以教师为中心,而活动准备则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一阶段,教师明确了学生要做的事情,然后就充当“随后进程的监督员”。学生的反馈也同样有三个渠道,一是口头反馈即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活动反馈即融入学生口头的创造性参与;三是个体对文章的反馈即作为对其受到的所有刺激的结果,学习者开始对他们是否喜欢某个作品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对学习而非对教学的反馈,因此,这样的活动途径无疑是教授读者反馈法最强有力的依据。如果教师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别出心裁地呈现一篇文章,就能有效地“将文学教学和语言学习两者的行为目标结合在一起”[10]。

(二)教学研究

利用读者反馈理论辅助各个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研究在各地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马来西亚

Ali曾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教授工程专业二年级15名学生的高级英语阅读必修课。她发现读者反馈法“允许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出现在一个没有任何威胁或强制学习,以求获得正确答案或争取得到最好诠释的环境中”。当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自然流露出来时,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们为文章的真正意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二语课堂中,学生的动机和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读者反馈法与学生作为文章意思的独立制造者相关联,所以就能为学习文学提供一种有意义的途径。另外,通过强调学生的反馈及其作为个体的发展,读者反馈法对实现国民教育的目标也做出了贡献[11]。

2.中国

Garrott在研究了中国的价值观和读者反馈法在中国外语课堂中的应用之后,认为中国学生不同的学习偏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读者反馈法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12]。

笔者曾在一所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阅读课上做过为期4周有关读者反馈法的研究。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们也证实,这一方法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益良多[13]。

唐芳在教授学生文学时使用读者反馈法。她发现这一方法能帮助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满足感,进而发展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阅读者和思考者[14]。

3.美国

Holloway在美国佐治亚州东南部的一所中学教授8年级学生阅读时发现,读者反馈法的使用帮助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生活视野,而这些实践和技能通常都在以标准化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纲中被忽视了[15]。

4.其他研究

Hirvela认为,读者反馈理论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她所强调的不再是文章的内容本身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读者在对文章的诠释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少与文章平等的角色。她的研究证实了读者反馈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潜能,对任何文学作品的“真实反馈”需要学习者与文章进行有意义的融合。她设计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的不同的问题类型。传统的个人反馈的问题集中在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而读者反馈的问题关注“学习者如何阅读并对文章进行再创作”[16]。

Carlisle认为读者反馈理论的实际应用要基于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读者在阅读小说或诗歌时产生的文学或艺术方面的体验,是读者与文字对话的产物[17]。

Mora和Welch指出个体通过个人的联想与文章实现交互,从而创造出文章对他个人的真正意义。读者反馈理论活跃和交际的本质表明,它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其余现代发展趋势的补充[18]。

四、教授读者反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匮乏

Anderson和Pearson的研究指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原先保有的旧知识与文章所呈现的新知识之间的交互就是“理解”的意义所在。这样的理解并不是通过文字所直接获取的,而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背景知识帮助促成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要达成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章内容的交互,读者应当具有将他们在书页上读到的信息与自己从周围世界了解到的背景信息相联系的能力[19]。

过去几十年间,大量研究者探索了阅读理解中背景知识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在二语习得的阅读课上发挥功效。Stevens的研究显示,学生的阅读困难确实来源于他们背景知识的匮乏,而非阅读能力的缺失[20]。

2.师生交流时间的匮乏

我国的外语教师面临的问题,除了学生往往缺乏所阅读的文章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采用大班教学,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解决办法

1.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将文章中的信息与已经存在的背景知识相联系[21]。这些背景知识是个体先前获得的,被称为“图示”,指的是对“过往反应或经历的有效组织”[22]。Anderson认为,没有可以吸收融合的背景知识,任何经历都是无法理解的,读者从中也学不到太多东西[23]。

(1)教师如何运用图式理论

Rivers指出,价值观和态度的差异是外语学习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24]。Carrell和Eisterhold认为,二语习得的读者带入到阅读过程的背景知识通常与他们独有的文化相关。如果文章所体现的价值观或态度与读者所拥有的不同,教师就有责任通过提供与该文化相关的信息来缩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25]。由一篇文章所预设的含蓄的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文化知识相互作用,使得基于自己文化的文章更易于阅读和理解[26]。正因为如此,语言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应当是帮助激发出学生将要阅读的文章的背景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考[27]。

(2)图式理论的作用

当一个人理解了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他在文字所呈现的信息里发现了一个“心灵之家”,或者是他为了容纳新的信息,而修改了一个业已存在的“心靈之家”[28]。读者先前拥有,并在阅读文章时被激发出来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创造了一个这样的心灵之家,有效促成其对文章的理解。Rosenblatt认为,图式理论与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诠释有很大关系[29]。

2.反馈日记

教师还可以借助另一要素即反馈日记,来了解学生是否已达成自己所期望的读者与文章审美方面的交互。

(1)學生如何撰写反馈日记

Carlisle提出,阅读日志是读者反馈的实际应用中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种工具,用以鼓励学生进入并探索他们的第二世界。对学生而言,阅读一篇文章,吸纳其中的信息,认同任意角色的经历,对其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都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日志为读者思考的进展和措辞的精炼创造了空间,以便最大限度地呈现个人观点。因为能帮助阅读者跨越文字理解方面的障碍,而向着批判性地鉴赏文章迈进,阅读日志对外语学习者尤为有用。Carlisle据此设计了以下指导方针[30]。

(2)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反馈日记进行教学

许晓琴在教授泛读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反应、问题、观点和评论记录在反馈日记中。课堂上,学生针对各自的反馈日记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体育、历史、人类、科学和技术等方面。学生可以彼此交换他们的看法和评论,帮助彼此澄清理解方面的疑问,分享彼此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小组讨论完成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所读的文章写作100字以上的摘要。此项研究证实,反馈日记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颇为有效[31]。

(3)学生的收获

通过反馈日记,读者可以质疑自己所读到的内容,探索自己的观点,对故事情节做出回应,或表达自己的期望与意外。正如Reyes所说的那样,反馈日记“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阅读一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挑出书中重要或有趣的细节,以形成个人的反馈。”[32]

Hancock指出,反馈日记能够捕捉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要点的思考。其非正式和对话式的风格使学生能自由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感受和看法上。这对于长时间以来习惯于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等同于文章唯一诠释的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33]。Iser对反馈日记的研究显示,读者不仅必须认同故事中的角色,而且要填补已存在的作者所选择的文字间的空隙[34]。

(4)教师的收获

反馈日记也能帮助促进教师的教学。学生们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能让教师更好地洞察学生作为个体的逐步的发展[35]。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反馈日记来弥补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间的缺乏,加强他们各自与文章的交互,而最终帮助学生在日后成为独立的、有个人见地的阅读者。反馈日记创造了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章之间坦诚而友好的交流方式[36]。Flitterman-King建议,反馈日记是学生真正体验阅读过程的有效工具之一[37]。正是由于它的试验性和探索性的本质,反馈日记能够鼓励最大范围的反馈,允许无意识的反应,使我们可以检查和思考,为意料之外的收获腾出一点空间。

总之,反馈日记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记录自身感受,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倾听内心哭泣、呻吟、呐喊和欢呼的机会,同时也是帮助促成读者对文章的独特体验以及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的重要渠道。

五、读者反馈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一)局限性

在中国以英语为外语的教学背景下教授读者反馈的困难之一,在于学生面临极大的应试压力,以期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各类标准化测试,教师也必将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日常以教学大纲为主导的教学,不太可能给读者反馈法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某些读者反馈的研究由于持续的时间较为有限,也给研究的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教师不妨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适当分配一些时间,运用读者反馈理论,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并达成对不同文化的认可。当学生的观点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他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不敢开口表达自身观点的习惯,这无疑是帮助培养学生较好的思辨能力的重要一步。

通过在世界各地进行过的有关读者反馈法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在外语课堂中教授读者反馈的可能性及其优点。在中国以英语为外语的教学环境下,实践读者反馈理论仍然面临极大挑战,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读者反馈的体验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除了可以在外语课堂中进行教授读者反馈的纵向研究之外,还应该对更多的读者反馈的体验者进行访谈,以对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Ali, S.Teaching Literature in a Malaysian ESL Context: Refl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English in Education, 1995.29(01).

〔2〕〔6〕〔29〕Rosenblatt, L.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Literature Work: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In C.R.Cooper(ed) Researching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M].Norwood: NJ.Ablex. 1985.

〔3〕〔5〕Rosenblatt, L.M.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M]. Carbondale, 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8.

〔4〕Probst, R.E.Response-Based Teaching of Literature[J]. English Journal, 1981(11):43-47.

〔7〕Baldick, C.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8〕Connell, J.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Dewey’s Epistemology on Rosenblatt’s Reader Response Theory[J]. Educational Theory. 1996(04):395-413.

〔9〕Tolkein, J.R.R.On Fairy-Stories. In C.Tolkein(ed.).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and Other Essays[M].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7.

〔10〕Long, M.N.A Feeling for Language: The Multiple Values of Teaching Literature.In C.J.Brumfit & R.A.Carter(eds.)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0:42-59.

〔11〕Ali,S.The Reader-response Approach:An Alternative for Teaching Literature in a Second Language[J].Journal of Reading,December January,1994:88-296.

〔12〕Garrott,J.R.Chinese Cultural Values:New Angles,Added Insights[J].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5.12(02):211-225.

〔13〕姜婷儀.读者反馈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专辑,2004(06):148-151.

〔14〕TANG, F.The Reader Response of English Approach to Teaching Literature[J].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8(06):10-12.

〔15〕Holloway, L.M.Cultivating Literary Imagination, Developing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toward Others: Using Louise Rosenblatt’s Reader Response Theory to Teach Literature to Eighth Graders in Southeast Georgia[D].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College of Graduate Studies of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2004.

〔16〕Hirvela,A.Reader-response Theory and ELT[J]. ELT Journ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27-134.

〔17〕〔30〕Carlisle, A.Reading Logs:An Application of Reader-response Theory in ELT[J]. ELT Journal. 2000:12-19.

〔18〕Mora, P & J.Welch.Reader Response: Theory Overview. The Expanding Canon: Teaching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http://www.learner.org/resources/series178.html.2003.

〔19〕〔21〕〔28〕Anderson, R.C.& P.D.Pearson.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P.D.Pearson(ed.)1984.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In P.L.Carrell., J.Devine & D.E.Eskey(eds.).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33-75.

〔20〕Stevens, K.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Ninth Graders[J]. Journals of Reading Behavior, 1980,12(02):151-154.

〔22〕Bartlett, F.C.Remember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3〕Anderson, R.C.The Notion of Schemata and the Educational Enterprise: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Conference.In R.C.Anderson, R.J.Spiro & W.E.Montague(eds.).Schoo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M]. 1977:415-431.

〔24〕Rivers, W.M.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25〕Carrell, P.L.& J.C.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1983:553-573.

〔26〕Carrell, P.L.1987. Interactive Text Processing:Implications for ESL/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lassrooms. In S.Savignon & M.Berns(eds.)Initia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Vol.2.145-169. In P.L.Carrell, J.Devine &D.E.Eskey(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239-259.

〔27〕Levine, M.G. & G.J.Haus.1985.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18(05).

〔31〕XU, X.Q.2015. Extensive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er’s Response Journal: The Very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J]. EnglishTeaching, 2015(11):850-855.

〔32〕Reyes, M.1991.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teracy Using Dialogue Journals and Literature Logs wit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25(03),292-313.

〔33〕Hancock, M.R.1993. Exploring the Meaning-Making Process through the Content of Literature Response Journals: A Case Study Investigation[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35-368.

〔34〕Iser, W.1978.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MD: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5〕Hackman, S.1986.Reading Journals[J]. Reading, 2000(03):197-201.

〔36〕Hansen-Thomas, H.2003. A Case Study of Reflecting Journals in a University-Level EFL Writing Course in Hungary[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2003(01).

〔37〕Flitterman-King, S.1988. The Role of the Response Journal in Active Reading[J]. Quarterly of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and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riting, 1988(10):4-11.

(責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education at all stages,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shoulders the major tasks of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for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In addition to the integrated English language competence,students should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think logically.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teaching at all educational stages,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 response theory initiated by Louise Rosenblatt to teach reading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teacher-centered"mode to"student-centered"one, and gradually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schema theory and a reading log.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reader response theory to teaching reading by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home and abroad ha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can gradually help students become independent and insightful readers,and then have the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Keywords: Critical Thinking; Reader Response Theory; Reader Response Research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
自主学习与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的关系研究
商务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职历史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究
英语专业写作测试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转型期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