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与“魂”*

2022-02-14 06:58张文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4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张文远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提出的重要命题,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坚定遵循的重要原则。“守正”是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的根本,“创新”是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守正与创新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党的教育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总原则和总方法。

一、守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

守正是对思政课教学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基本原则的总概括,是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学校思政课无论怎样改革和创新,在方向和原则性问题上绝不能放松和动摇。“守正”是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的根本。

(一)守正就是要坚持教育的“方向之正”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育必须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人才。在这个立场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因此,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原则和方法来武装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激励和感召青年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两个维护”,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之正”。

(二)守正就是要坚持教育的“目的之正”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须,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须,更是落实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遵循。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用党的执政理论引导学生,用党的执政业绩鼓舞学生,用党的奋斗史和为实现目标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中国精神感召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政治清醒。要善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善于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保持家国情怀;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的纵横比较中,自觉得出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优势和制度优势。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有力支撑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的之正”。

(三)守正就是要坚持教育的“使命之正”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最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要尊重这个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这个根本任务和使命的关键课程,必须遵循使命、尊重规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育人以德、启人以智、引人以道。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大德,守“社会主义道德”之公德,严“慎独敏行”之私德,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之正”。

(四)守正就是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立场之正”

必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立场之正。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这是“红线”。所以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所有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明确回答:“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时代”和“社会主义”就对我们的教育做出质的界定: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时代”的人,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坚持别的“主义”的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才能理直气壮地“讲信仰”、讲好思政课,教师才能通过自身的言行让马克思主义真理走进青年学生思想深处,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做奋斗者,当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谁培养人”的“立场之正”。

(五)守正就是要坚持教育者的“人格之正”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是教育最根本任务,最终要落实到教育者身上。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人格之正”尤为重要。首先是教师的政治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导向性,目的是要让青年学生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原则和方法,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教师要首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有深厚的教育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派的职业形象、知行合一的行为示范。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人格。“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理论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教育实践中赋予其生命的温度。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意志以及话语方式,都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之花绽放的精彩程度。因此,要让思政课拥有灵魂、饱含温度,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情感人格。有了这些堂堂正正的人格,思政课教师才能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魂”

创新是落实“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理论之“真”,又要有实践之“实”,既有灵魂,又饱含温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并且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同时,世界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危机并存。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保证育人方向和育人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显得更加重要。另外,新时代,国际间各种力量、各种文化,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无疑给“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再加上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更加及时,同时也更加趋向于“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化信息接受方式,这无疑也倒逼思政课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从上述意义上讲,无论是思政课自身取得实效的主动性要求,还是形势变化的被动性要求,都注定了思政课改革永远在路上。必须找到、找准“怎样培养人”的科学路径和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完成“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和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绝不是“迎合式”的“作秀”,更不是哗众取宠的“赚流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

从目标上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的一切创新,最终都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坚持育人质量导向、内容为王。

从原则上看,必须在牢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学生成长实际,遵循“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八个相统一”既有坚持思政课课程性质上的创新原则,也有基于思政课建设上的创新设想,还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上的思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指导,是基于“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总方针、总依据。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

教有法,但无定法。许多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建设与实践中进行有益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比如在教学方法或者课堂组织形式上,形成了案例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等。这些讲解透彻、内容充实、形式质朴的“老字号”教学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出了思政育人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这些方法依然值得学习、传承和推广。例如中央财大的“问题链教学”改革,牢牢坚守课堂主阵地,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思考和回答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突破教材重难点,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思政课堂出现了越来越多地与时代相呼应的教育形式,互联网逐渐成为教学的资源载体,出现了网络课堂、在线课程、翻转课堂、远程互动课堂、虚拟现实课堂等多种形式;手机也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工具,在线讨论、辩论可以及时在线完成;随手拍、微视频等资源都可以及时在课堂上呈现,成为最及时、最真实的教学资源。思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等新特点,吸引学生主动靠近、主动参与,自动连线、时时在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人、社会进步的代言人,思政课堂逐步变得有灵魂、有温度、有滋味,越来越成为学生喜爱的“思想金课”。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思政课以及思政课堂的改革与建设是一种必然。但无论怎么改,思政课的根本和灵魂不能丢。理论切入、思想提升、政治落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必须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其目的是要通过新颖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服务和辅助党的理论的传递。让大学生在明白理论上的“知其然”基础上,外化为思想和行动上的“知其所以然”,任何只关注“亲和力”“趣味性”却忽视了“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创新都偏离了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方向,应坚决予以摒弃。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