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下江西X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策略思考

2022-02-14 09:16刘思悦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十四五志愿志愿者

金 津 熊 敏 刘思悦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为“十四五”时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十四五”的开局年,江西发布《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指出加强志愿服务,畅通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途径,深化扩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1]。文件的发布为江西各大高校在“十四五”时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科学规划与更细致的指导。

志愿服务是指一种无偿、自愿、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公益劳动、社区治理等活动的行为方式,志愿服务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服务人民,认识社会,提升青年社会服务水平,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新高度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大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数持续增加,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不断丰富,活动深度和广度沿纵横趋势不断延伸。意义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既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锤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一时间,各高校纷纷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先进典型大学生志愿者,对营造和谐校园、文明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呈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重复、单一,活动内容停留于表面、缺乏内涵、志愿者管理方式松散等等问题[2]。在“十四五”时期的新背景下,如果破解探讨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屏障,制定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策略,对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重要。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必要性

1.培养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并激励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收获体验、教育与成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文明实践志愿行动等活动,深入偏远地区、乡村一线、街道社区、公益单位等地,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幼儿托管服务、防诈安全教育、家电维修等活动,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深入一线、热情服务社会的先进大学生典型,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多为无偿奉献,不计较得失,自愿付出个人时间与精力,无私奉献的初心源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他人的关爱。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活动过程中,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精神内涵,所表现的无私与友爱的品质、传播的奉献与担当精神迎合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媒体矩阵不断地在社会范围内循环传播、渲染,将吸引、鼓舞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对于培养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素质能力与服务水平,培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现实意义[3]。

2.参与服务社会与基层治理,助力国家大局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社区防控、线上抗疫、战疫宣传等工作,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2021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大学生志愿者前往乡村、基层,参与乡村文化会演、美化乡村,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北京冬奥会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云陪伴中小学生,进行云阅读,开展“一起看冬奥”“一起过个奥运年”活动,高校青年志愿者们结合个人年龄、性格以及专业特点参与“童心港湾”爱心陪护、乡村基层党建、居民社会治理,乡村生态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数据分析、绩效管理等实践调研,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时间节点以及重大项目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报效国家、社会、人民,在经济发展和治理创新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在身体力行中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积极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3.弘扬与传承志愿服务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志愿服务的内涵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帮互助。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注册人数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时长不断增加,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投身服务国家,通过行动散播正能量,让被救助的组织与个人感受到关爱与温暖。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市场难以避免地将度过一段由经济发展转型带来的阵痛期,而志愿服务作为衔接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的有力力量,将有效地弥补政府与市场间的服务空挡,为公众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拉近政府、市场、居民三者亲密感,调整了社会关系,帮助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增进了社会和谐[4]。最后,富有意义、给人温暖的志愿工作为居民搭建了参与社会建设、实现个人价值的开放性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平台,吸引社会各界人事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中,促成良性循环,不断发展,促进关心社会、奉献他人的理念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有待健全

志愿服务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关爱他人与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流传的传统美德,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财务、物力、社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相似形式、主题的活动会重复开展。据调查,遇到此类情况,志愿者依旧会积极参加,但出于完成志愿服务时长、活动是否有趣、能否结交朋友的目的居多。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不计报酬、不论条件,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方式。而部分同学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目的化、复杂化,未将志愿服务看待成纯粹行动,未充分理解志愿服务行为背后赋予的精神与时代意义。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时长与学生评先评优、入党、奖学金等挂钩,加之大部分活动开展后缺少对活动资料的整理、存档与宣传,同学们对志愿文化精髓的感悟、传播较少,精神影响面不足,活动内涵目标模糊不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场所,可是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的是活动形式是否新颖,是否对自己有利益帮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园志愿服务精神氛围欠缺。加之,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系统科学的志愿服务内容体系建设还在持续完善,一定程度也造成青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理解不深,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高,无法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而导致重形式、重利益、重目的志愿服务动机在大学生中流传。

2.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准化水平有待改善

志愿服务活动涵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而采取的公益实践行动。

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主要通过学院组织前往学校内部或周边地区参与城市街道卫生清扫、疏导交通,敬老院、福利院慰问等活动。受时间、精力与资源渠道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无法进行充分调研,不能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开展活动。比如打扫干净的街道、为老人剪未长长的指甲、疏导不拥堵的交通等。未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开展活动,没有在“供需对接”上下足功夫,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重形式,不重效果”的盲目现象[5]。例如,部分参加了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不知道去何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反,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却得不到相应的帮助。盲目跟风的、未经调研、扎堆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很难收获群众的良好评价,浪费精力与财力不说,还在一定程度让同学们认为志愿服务是搞形式,给志愿服务活动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新时期意味着新标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开展高校精准化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无序的志愿服务活动整合成为更加高效、精准的志愿服务活动,将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结合,才能着力解决社会重点区域的困难。志愿服务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精细化服务,找准供需对接口,才能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

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性规划有待加强

志愿服务制度是指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用以调节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准则与规范。包含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管理、日常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做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是高校推动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目前的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数以班级为单位,或志愿报名的形式临时招募志愿者,带队老师多由辅导员或教师团干,平常没有固定的专业培训教师。在开展志愿服务前仅会提供短时的速成培训,缺乏日常固定的培训课程和专项活动培训、安全教育等培训制度,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虽然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多,但服务水平普遍不高,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不断增加,例如灵活性不足、服务态度不佳、服务质量不高等。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的有效管理、制度约束激励措施,导致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简单化,甚至有少部分人将志愿者当作任劳任怨的“免费劳动力”,对志愿者“呼之则来挥之既去”,一定程度造成志愿服务活动流失率较高,开展活动往往是“抓不到老生、抓新生”[6]。在高校志愿服务硬件配套方面也存在普遍缺失的情况。如没有固定的志愿服务交流室、志愿服务孵化基地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欠缺,志愿者权益、资金保障不足等情况,严重制约着高校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江西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1.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结合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升华和价值观践行的有效途径。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课程思政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公共基础的必修课,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们对志愿精神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发生从“浅层认识”到“情感认同”的转变,最后再内化为志愿服务活动的“行动自觉”。将志愿服务与思政实践课程相融合,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思政教师做好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思想指导得到进一步保证,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又推动了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效果提升。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常态化带领学生前往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服务,思政教师随时记录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情况及表现,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给予评价与建议。教学督导定期跟踪课程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活动地点、教材选用的优化,以及思政教师的能力评估。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思想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加了同学们对志愿文化精髓了解,减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功利性、目的性,另一方面促进志愿服务与思政实践教学深入融合,发挥志愿服务育人与思政育人双优势。

2.助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化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在实践中结合时代特征、实际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探索,才能焕发出新的魅力与生机。

高校加强与社区、乡村、基层组织单位合作,做好党旗所指方向的社会精准化服务。面对广大社会、居民群众针对性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互联网+精准化掌握社会需求,打造“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开发志愿服务App,志愿服务公众微信号等,让志愿服务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大数据”分析,换取志愿服务需求精准,再反向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其次,利用微博、抖音、微信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加强与社会沟通交流,打造线上、线下“双线”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开展“云支教”“云陪伴”“线上辅导”等活动,通过志愿服务载体创新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反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其次,引导青年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在不同领域中锻炼成长。例如:设计专业同学参与寒暑假社区青少年绘画班、老年艺术课程,计算机专业同学参与电脑维修,幼师专业开展亲子教育等项目等等,同学们结合专业优势,丰富社会实践形式,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度与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主动基层中发挥青春力量,不断推进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社会志愿服务新形式。

3.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制度化建设融会贯通

有效的制度保障可以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解决后顾之忧,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力量支撑。

在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探索高校志愿服务团队1+3+N模式。“1”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专员。“3”既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督导、学生骨干、班级团支部。专员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主体,定期谋划、整合专项志愿行动整合社会项目。督导监督活动开展质量,并对志愿服务起到“传帮带”的指导作用。学生骨干做引领、桥梁,带领班级团支部以接力的形式定期开展志愿服务。N则为热心教师、党员学生、团学干部、社团协会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力保障,搭建1+3+N模式整合将高校各领域优质高校人力资源,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在志愿者权益与资金支持方面,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相关政策法律,如确定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试点引入学分概念,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式,制定志愿者服务激励措施、配备志愿服务队伍专业顾问咨询服务,保障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基本权益,配备志愿服务活动的专项资金,用于志愿者培训、交流、日常管理、宣传与表彰、活动开展等方面工作,确保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个人人身安全与财产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确保制定的制定能激发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7]。

4.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宣传、总结营造浓厚氛围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人人关心志愿者、人人支持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志愿者的认可度,在高校内充分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行动氛围,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必须及时在实践中得出经验,以目标为导向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经验。在“12·5”国际志愿者日积极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浓厚的志愿活动氛围。在每项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开展情况,挖掘志愿服务难点、亮点、突破点,在高校各大平台领域充分宣传展示志愿服务成效,如通过宣传专栏、印发倡议书、学院官网等宣传渠道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探索实施举办高校志愿服务比赛、高校志愿服务文化节、志愿个人、组织评选、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志愿服务宣传月等活动。

结语

新时期有新要求,新时期呼唤新作为。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功能,还肩负着为党、国家、人民塑造灵魂、生命、新生的重任。而优秀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有过硬的学术知识,更要有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志愿之心,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猜你喜欢
十四五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