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新闻直播间”:新时期直播的舆论共识逻辑

2022-02-14 11:50宋琳琳
新闻传播 2022年22期
关键词:直播间舆论标签

宋琳琳

(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锦州 121000)

2019年5G正式进入商用阶段。这种高速率、低时延、超链接的巨大优势,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视觉化热潮。多元话语的表达方式或将从图片、文字类符号转化为具有超强实时化标签的“直播”形态,这种信息的表达、共享、传播模式将形成具有集成化功能的新闻“直播间”,武汉雷火二神山的慢直播形式将在5G时代上演强势衍化,带来公共舆论空间中思考路线、秩序平衡、博弈方式等层面的嬗变,并形成新时期新闻出版与舆论场域的逻辑新构架。

一、5G“直播间”中的直播新闻构架

“直播”在传统电视媒体中较早存在,然而这种“直播”的信息传达具有较强的立场与框架,由于机位与瞬时的限制,使镜头在直播者的意义与价值范畴组织下形成“事实”,导播的镜头切换,更是对现场的一种重构。这时的“直播”还不是真正的“遥在”,观众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现场。随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直播”有了新的范畴,网民可以通过实时拍摄以互联网为媒介全程在线播放,这种直播目前更多集中于展现个人生活、教学、营销等领域,商用或商业化目的是直播者愿意付出高流量代价的动机之一。但普通网民对新闻的记录与实时捕捉还未形成规模与习惯,并未对新闻事实的“遥在”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慢直播逐渐成型,它通过多机位与超长时间线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受众的“遥在”,而VR在5G技术的力挺下,有望与直播强强联合,形成技术平台的联合搭建。目前这种形式已经开始发挥了新闻纪实的重要效能。它将成为未来新闻出版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称之为“直播间”式新闻生产模式。

这种信息生产逻辑架构的完善还应具有三个必要的支撑:技术平台的打造、轻量级入口与运营、多元化受众视角的补充。这将使新闻事件在多元视角下得到充分还原,使新闻“遥在”更加真实。

(一)传统媒体以专业优势成为“直播间”模式下的核心信息源

传统媒体的技术与专业优势,必然促之强势加入5G“直播间”新闻模式。新时期下的媒体“直播”不仅可以提供传统形态,更可以通过超多机位的实时拍摄,形成新闻事件的高清全景观直播,并通过VR技术,形成新闻的全景入口。在“直播间”内,观众可通过自己对事件的理解与关注点的选择去观察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细节,形成真正自我感官的“遥在”。另外,这种“直播间”还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存储功能,实现直播回放,观众可多次进入全景入口,选择不同细节与角度进行事件的再观察,获得更多新闻细节。这将不仅仅是一种“遥在”,更是一种超级“遥在”,它记录了事件发生的“全面”过程,而不仅仅是“全”过程。这种“全面”过程,既包括细微表情变化、手势动作、言语停顿,还记录了空间位置、物体信息,并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当时物件的查询。在传统媒体高品质的5G“直播”中,观众不仅“遥在”,甚至可以“查探”。这种可以调动全眼、全脑的视觉新闻产品将形成传统媒体“直播间”的核心竞争力。

(二)在场者直播“入股”新闻“直播间”

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不仅有传统媒体在场,还有更多的“在场者”。传统互联网构架中的在场者,由于流量、技术、平台的限制,“直播”意识并未完全觉醒。目前来看,部分在场者可能会选择录制视频,并通过社交媒介进行分享与转载,但由于部分平台的视频时长限制、录制者的流量限制等,这种视频信息通常只是一个片段,再加之质量参差不齐,并未对挖掘新闻真相起到更多积极作用,反而很容易带来刻板印象、片面事实与情绪先行等效应。而5G环境下“直播间”新闻模式的形成,在场者的“直播”障碍将大幅度被削弱,其参与意识将被唤醒。人人都是机位,人人都有角度,这将是5G时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扁平化的典型特征。

当然,在场者入股“直播间”,也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在场者更善于从民众立场、个人立场捕捉细微情节、民间情节;加之在场者又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可进行更多持续的、后续的、突发的新闻“报道”。这种直播方式将再次补充传统媒介的全景平台,形成不可或缺的新闻力量。然而,这种在场者的“直播”依然零散,即便拥有“直播间”大平台,也将由于“去中心化”的网络特性,形成信息飞沫与“直播”过剩。这时,商业化平台的助力与整合将对在场者“直播”进入5G“直播间”产生关键性作用。

(三)商业化平台对5G“直播间”进行全方位整合,形成全景观入口

5G“直播间”是一个虚拟概念,它将是一个整合视觉化新闻的商业平台入口,这将是一个更加轻量级的信息集成入口。在这一概念的框架下,“直播间”运营商将对传统媒体“直播”与在场者“直播”进行整合;或保留传统媒体“直播”的完整性,仅对在场者“直播”进行整合,意在使分散的“直播”片段组合为全景化的现场,利用在场者的超多机位建构VR入口,形成对事件更加丰富的还原与挖掘。这种整合应既包含瞬时的横向整合,也应包含时间线上的纵向整合。另外,传统媒体与独立在场者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对完整时间线的报道,而不同独立机位所共同构成的“视频包”则可能涉及事件的更多时间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下的“断档”与“缺位”。

二、“遥在”模式下的舆论共识逻辑

5G“直播间”给予了观众真正的“遥在”,而这种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下,舆论空间也必将呈现新的逻辑构架。

(一)事实先行的重新回归

传统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转载与分享,依然以文字为主。虽然时而配图、配视频,但图与视频或片面、或为配合性内容,只是截取事实的一部分。因此,目前对主要事实经过的描述依然以文字表达为主。这种传播模式裹挟着信息流与影响流,既包括对事实的阐述,也包括态度与看法。因为文字的组织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行为,很难做到完全的客观、准确,这种分享模式必然造成影响主导信息流,情绪先行成为特点。

然而,随着5G新闻“直播间”模式的逐步成熟,“事实”将在意见之前更快到达公众视野。作为崭新的信息表达方式,VR新闻或直播新闻会成为观众接收信息的第一首选渠道,而这种方式以全方位的“事实呈现”为基础,为观众提供新闻现场的“遥在”。观众将更加善于以深入“现场”的方式接收信息,更加乐于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角度去直接解读新闻现场,而非通过媒体或其他网民转述其带有立场、态度、框架、倾向的文本类信息。因此,事实先行渐成规模,情绪意见将在“遥看”事件后慢慢到来。事实的先行还给观众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这将对理性思维产生、媒介素养增强产生重要意义。

(二)后真相或有加剧,但易呈现“集体反悟”

事件的发展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总是几经起落,最终沉淀为“真相”。“真相”本就具有滞后性。事实在前,但未必是真相;真相在后,是各种事实的最终结论。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新闻与舆论传播,具有超强的时效性,这种时效性促使了后真相现象的形成与繁盛。当然,时效性并不是后真相的唯一产因,还有刻板印象、标签化、市场化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在5G“直播间”的新闻传播模式下,后真相现象仍不能消除,但时效性将成为主要成因。5G“直播”时代,“实时”成为新闻信息生产的重要特征,且更加丰富的实时评论将会成为新闻与舆论并行、真相与后真相反转的重要推助力量,“直播间”舆论空间中的后真相或有加剧趋势,但这种加剧体现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直播”内容的实时变化,舆论空间中的评论亦会自觉转变,当全部事实凝结为真相时,公众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产生对事实经过的重新审视,形成对事件的最终评判。

与传统后真相效应相比,这种后真相强调“集体反悟”。传统后真相由于信息的碎片化,部分网民可能未必接收到完整事件经过,也就是说他们接收到的事件进程未必一致,往往在舆论空间中的争辩会产生信息共同体断裂下的意义不通,意义的混乱必将导致认知对接困难。而5G“直播间”下的后真相效应是人们接受事物过程中的自然反思,在全景观进程链下的后真相是一种“集体反悟”。观众非常明确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彼此共同意义空间的交集增多,舆论对话将更加理智、更有价值。

虽然在5G“直播间”下的后真相成因相对单纯,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与知识背景要求更高。“直播间”期待更多能看懂“事实”、看透“事实”的优质观众围观,以便产生具有建设性态度的观点来引导舆论。另外,面对“直播间”模式的长时间“涵化”,观众或将逐步养成“新闻连续剧”的心理适应性,即“面对新闻事件不急于评价、不急于争辩、静待后续结果”的习惯性心理。一旦这种心理适应性达成,舆论空间中的情绪将更加稳定与平和。

(三)理性对话增多,易达成合意空间

5G“直播间”的一大优势在于对碎片化直播信息进行了整合,形成技术性、可读性、吸引力更强的集成新闻,这将大大改善互联网碎片化的局限。这种模式还整合了传统媒体视角与无数在场者的公众视角,使之不仅具有权威性,也将具有更高的公众信任度。巨大的关注与流量将逐步聚焦5G“直播间”。这种大范围聚拢的优势在于舆论空间中对话的取材与依据同源,源于直播的事件全景观“视频包”,就“事”论事将成为5G“直播间”中舆论对话的主要形态,这必然导致理性对话的增多。

首先,摆“事实”将成为舆论对话的基本模式。在5G“直播间”对事实全方位、多角度的充分记录之下,事实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假视频与断章取义将很难生存,网友对谣言的自查能力会大大加强。舆论对话的叙事结构将由“情绪主导-善恶道德框架”逐渐转变为“事实说理-是非理性框架”。“直播间”中将大量上线现场观察党、微表情分析党、语言措辞解说党等“大众评论员”。实时截屏、标签类评论将成为舆论对话的主要形式。

其次,对“物证”的探查将成为5G时代的新功能。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时任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5G应用呈现“二八分”特征,“20%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讯,80%用于物与物之间的通讯。”[1]物联网将是5G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直播间”中除了事实可以查看,联网的物件信息将亦可被网友探查,这些信息将成为网友进一步探知事实的强大辅助力量。“直播间”中又将涌现大量“侦探”。[2]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沉睡的福尔摩斯,当观众在5G“直播间”中细心观察,不断通过自己的研究探查真相时,将会形成一种“破译”的快感。这是人类无法抑制的一种心理暗示,是一种检验“智慧”的强大诱惑。[3]因此,这种万物联网再一次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客观与理性,但隐私权问题必将强势回归,成为5G时代的重要课题。

5G“直播间”以事实的全面展示为基础,引导观众向理性观察转变,情绪宣泄在说理的叙事框架中得到抑制,主观评判在客观事实的集中呈现下不断消解,理性对话逐渐增多。理性对话将有效促进多元话语从“零和博弈”到“双赢型-非零和博弈”再到“合意对话”的转变,观点的融合更加顺利,“意义与价值”空间的渗透与交叉速度将越来越快。公共舆论空间向合意空间的有效转化,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与建设性意见的提出。

(四)舆论议题呈现更加多元的分布

5G“直播间”中的事件全景化使新闻中更多细节充分展示在观众视野,且由于其强大的保存性可将事件全过程始终处在可查看状态。因此,较传统新闻相比,5G环境下的直播新闻可携带更多议题及可挖掘性。

全景拟态下的“标签式评论”将带动舆论节奏。本文认为这种“标签式评论”将成为5G“直播间”除了弹幕以外最主要的评论模式。它可在新闻场景中的某个细节处任意添加坐标,点开坐标点即可进行评论与留言。这种评论形式的优势在于精准定位舆论起源的事实点,形成“有视频有真相”的点评,每一条议题都将拥有稳定可信的事实基础,且附加更完整的语境。

这种“标签式评论”将有三个重要功能。其一,提供多元议题。每个被点亮的标签评论都将形成普通议题。如上所述,他们可能针对事件当事者进行讨论;也可能针对围观人群中的喊话、笑闹、态度,甚至其他与事件无关的某些意外举动进行评价,这些都可能被观众聚焦,并成为这场全景画中的议题之一。其二,引导关注方向。随着被点亮的标签越来越多,新进入事件全景入口的观众除了对整体事件进行大致了解外,还会主动跟随标签进一步查看局部细节,并阅读相关评论,获得其他人的“态度”。这时,标签评论将起到重要的引导关注的作用。其三,公众议程的建构。标签评论的设置可用颜色进行关注程度的分级,从冷到暖的色彩标识,可以直接显示议题的热度。这时的议题热度排序将是典型的公众议程的自主建构过程,它将与媒介的议程设置共同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与排序。可见,5G“直播间”中的“标签式评论”体系将带有大量多元化的议题,并整合在集成化的“视频包”中,使观众一目了然,5G“直播间”将成为事实发布与舆论互动的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直播间舆论标签
“羲和号”开直播间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