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组织学习《论持久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经验

2022-02-14 07:25光新伟
百年潮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抗战

光新伟

编者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求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组织撰写了六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组织理论学习的系列文章《党内组织学习〈论持久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经验》《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组织理论学习的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党的七大精神学习宣传的成功做法及现实启示》《解放战争后期全党加强理论学习的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毛泽东等组织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王进喜加强理论学习的思考和做法及其现实启示》,力求对当前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有所借鉴和启示。

《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作为指导抗日战争战略与政略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我们党的理论学习教育中曾发挥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研究总结党内组织学习《论持久战》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全党理论学习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一、党内组织学习《论持久战》的基本情况

(一)抗战雄文《论持久战》的问世

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短短几个月内,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大片国土落入日寇魔掌,无数同胞饱受欺凌、惨遭屠杀。国内出现“亡国论”“速胜论”等思潮,甚嚣尘上,交相散播。“亡国论”者盲目悲观,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速胜论”者盲目乐观,幻想依赖外援来迅速取胜,结束战争。特别是台儿庄一战取胜后,许多人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鼓吹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是敌人最后的挣扎”。在党内,也有盲目轻敌的思想。一些人将抗战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上,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这些错误观点都是主观、片面、静止地看问题,对抗战的发展缺乏深刻认识,夸大武器、外援等作用,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削弱动摇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撰写《论持久战》

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如何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怎样去争取胜利?这些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迫切要求给出正确的回答。毛泽东深感有必要澄清人們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思想,阐明我们党关于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方针和正确道路,树立抗战必胜的民族信心,于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

为了写好这部专著,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书籍和军事著作,还多次召集座谈会,决心“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当时,在简陋的陕北窑洞里,毛泽东用了9天时间,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这篇5万字的名著。据他身边警卫员回忆:主席写《论持久战》,曾两天两夜没有睡觉,实在太困就洗洗脸清醒清醒,或者到院子里转一转,或者在床上闭上眼睛养一会儿神,其后连着五六天没睡好觉,两只眼睛布满红丝,神情疲惫,竟至最后累病了。因潜心写作,一顿饭曾数次温热,甚至连棉鞋被火盆烤着了也浑然不觉。在不分昼夜地反复修改和奋笔疾书下,这篇抗战雄文如及时雨般问世。

《论持久战》全面阐述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规定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具体的战略方针是主动、灵活、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强调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首次讲演了《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随后又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演了《论持久战》的报告,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现场的听众既有党内高级领导干部,也有部分来自延安理论界、高校的师生代表。他的讲演,赢得了听众由衷的信服。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决定将讲稿整理出来,先印发了少数在党内传阅。由于印发数量有限,尽管大家争相传看,仍然有许多干部看不到。毛泽东又决定印成书公开发表,供广大干部学习阅读。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论持久战》单行本,封面书名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扉页印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文字:“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此后,该书不只在根据地发行,还在国统区和海外发行。

(二)党内开展学习《论持久战》的过程

《论持久战》在发行半年内就为不少干部阅读,但真正为全党广泛学习接受,则是在1938年9月至10月召开的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将持久战作为指导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方针,从思想上统一了全党认识。全会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他的思想和理论著作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随着全党深入学习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论持久战》的学习也得到深入开展。党内其他领导人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也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有关持久战战略的阐释文章或演讲,进一步扩大了《论持久战》的影响力和传播。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到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直至基层群众,都掀起了学习《论持久战》的热潮。

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重点学习《论持久战》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工作方法,以提高应对抗日战争时局的理论和战略决策水平。刘少奇从《论持久战》的学习中得出:“只有按照客观规律行动,才有自由,否则就不自由。”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情况,既反对速胜论,又反对亡国论,正确的结论是持久战”的方法,对陈云启发很大,使他认识到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决策。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南方局举办的训练班作报告时,援引《论持久战》的论述,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中日战争的特点,说明速战速决不能解决问题,抗日战争的性质决定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通过学习,唯物论、辩证法等哲学思维深入到党的高级干部头脑中,使他们提高了领导决策能力,为党内形成浓厚学习氛围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军队中主要学习《论持久战》中阐释的战争形式和取胜方法。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与指挥能力的中高层干部着重学习《论持久战》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方法,要求进行深入阅读与研究。“团以上之干部加强毛著之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阶段以及游击战术,各兵种一般战术,特别是步兵战术常识的教育”,主要采取自修、读书及小组集体讨论形式。徐向前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随身携带,反复阅读,在反“扫荡”期间,以这两篇著作为指南,结合冀南根据地的敌情、我方力量及地形、群众条件,着重解决如何坚持平原游击战的问题。通过学习《论持久战》,陈毅在领导新四军对日作战中采用了“以弱敌强,以被动对主动,以分散对集中”的战略战术方针。中下级干部主要通过上课与讨论,学习《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抗战理论与军事知识。许多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将士则是通过传阅、学习《论持久战》的通俗小型读本,了解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方向。

基层群众的学习较为简化、通俗,主要是增强民众抗战信心,坚定持久抗战信念。各地通过讲述和讨论时事、故事、抗战基本知识等方式,利用通俗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朱德率八路军进驻山西武乡县砖壁村时,给村民讲解《论持久战》,生动地把抗日军民比作灯芯,把日本侵略军比作灯油,形象指出:“别看日本鬼子貌似强大,最后总是灯芯把灯油熬干!”他的讲述,使老乡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更足了。在大青山根据地,一些辍学回家的蒙汉各族学生及青年农民,如李水年、任其久、李振华、成义等近百人,在共产党员贾力更、张录等人的引导下,传看学习了《论持久战》后,奔赴延安或大青山参加了革命,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

(三)学习《论持久战》的成效

《论持久战》是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总战略的正式形成。这篇著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毛泽东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的时代问题,深刻阐明了全民族抗战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论持久战》,使全党在持久抗战问题上达成共识,统一了战略思想认识。正确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突破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内外对抗日战略莫衷一是,存在分歧,迫切要求党内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毛泽东非常重视战略问题,他在党内反复强调“提高战略空气”,“没有战略,战术也一定谈不好”。然而,以王明为代表的部分人,企图依靠国民党的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轻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反对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的军事战略方针,鼓吹打运动战和阵地战,造成黨内一部分人在思想上产生不少模糊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批评了王明的错误主张,将持久战作为指导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方针。通过在党内组织学习《论持久战》,进一步教育了全党重视战略问题,凝聚了持久抗战的战略共识。

学习《论持久战》,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忱和潜力,起到了政治动员作用。《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没有充分的政治动员和群众支持,抗战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发动全民族抗战,才能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包括普通战士和老百姓在内的基层群众在学习《论持久战》的过程中,明白了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生活的关系。众多有志之士正是因为读了《论持久战》才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战场。经过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亿万中国民众被有效组织起来,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包围之中。

学习《论持久战》,也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国的理论威望和党的领袖形象,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思想领导地位。毛泽东用宏伟的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分析头脑,在战争最初阶段就富有远见地指明了整个趋势和发展过程,在当时无人出其右。不仅在党内,对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国民党高层和军队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达,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在读了《论持久战》后,感到抗战中的重大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答案。于是,他让部下阅读并指示在该部军政干部学校研究学习。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论持久战》是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二、党内组织学习《论持久战》的历史经验

(一)强调学习理论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思考问题,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指导理论学习,是我们党理论学习的必然要求。在学习《论持久战》中,强调要从哲学和阶级层面将《论持久战》与国民党的持久战理论区分开来。全民族抗战时期,对《论持久战》思想的挖掘、贯彻与坚持,充分反映出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宣传党作为抗日主要力量的重要支撑。

(二)根据干部类别与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党组织对《论持久战》的学习并非人手一本自发捧读,而是根据干部的类别、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单行本除发给根据地领导干部外,主要是发给宣传干部和八路军、新四军指挥员,通过他们来传达学习。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与指挥能力的中高层干部与文化程度较低的战士,在学习中的侧重点和方法均有所不同。

(三)用通俗化大众化形式实现基层群众理论普及

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始终是党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编写通俗教材、开设相关课程甚至顺口溜等形式宣传“持久战”,力求更加贴合基层群众与战士的知识结构与接受水平。各根据地采取摘要、概述、宣传提纲等形式宣传学习《论持久战》的观点。例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制定的《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就提出,要使群众“了解持久战与中国必胜的道理、团结到底抗战到底之精神”。即便到1940年后,《论持久战》的中心思想经过高度概括,仍然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广泛收入党编写的各种社会教育教材当中。

(责任编辑 黄艳)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抗战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我们家的抗战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日战争(第一卷)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