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的绒花说起

2022-02-15 02:55张田
北京纪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绒花花市北京

张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在上小学,每到春节全家人都要到姥姥家去拜年。刚一进门姥姥就会递来一枝红彤彤写着喜字或石榴花样的绒花让我戴在头上。这花不仅我要戴,家中所有女性都要戴。一朵朵插于发间的小红花与家中贴着的福字、窗花融为一体,透着喜庆和吉祥。

到了1990年代初,这种红色的小绒花好像一下子就在市面上绝迹了,偶尔才能在一两个小摊中见到。开始姥姥还能用之前留下的绒花,但用了一两年之后绒花也就破损得无法使用了,没过多久春节戴花的习俗也就慢慢地在我们家消失了。一朵小小的绒花虽不起眼,但没有了绒花的春节,好像总是缺了那么点儿过年的味道。

旧时北平的春节,妇女有戴花的习俗,今天北京地区还流传着“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老头爱顶新毡帽”的俗语。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几岁的小姑娘,春节期间都爱在头上插一朵绒花,这是因为“绒花”与“荣华”谐音,人们在新春佳节,喜庆的日子都爱头戴绒花,以讨得个好彩头。

绒花种类繁多,有寓意长寿多福的“三仙聚宝”,其造型是桃、石榴、佛手和聚宝盆;“百世连喜”,是由百合仙、莲花、柿子、喜字做成的绒花;“万年如意”,是万年红加上如意,象征好日子连绵不断;还有“连年有鱼”“五福捧寿”“恨福来迟”,及端午节特售的五毒等造型的绒花。除了这些以外,绒花还可以制成新娘结婚时所用的排头和凤冠;寺庙内敬佛用的佛前花和寿桃、寿面、蜜供、月饼等食品上的供花等。平时人们去庙中敬神也常头插绒花,每年阴历四月的妙峰山香会,是北京乃至河北地区最大的庙会,无论男女老少进完香后,都会在娘娘庙门口的卖花摊上,买一枝或数枝老虎、蝙蝠、蝴蝶等图案的绒花插在头上,而且在下山的归途中,逢人便说:“带福还家”。

小巧精致的绒花,在北京地区用途颇多,但它却起源于扬州,在隋唐时期扬州的绒花就已经成为了贡品,称为“宫花”,用于赏赐大臣。传说杨贵妃鬓边有个小瑕疵,为了遮瑕她就将绒花戴于鬓边,没想到小小的绒花因为杨贵妃的赏识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饰品之一。随着明朝北迁,绒花的制作工艺也随之传入京城。清代北京制绒手艺逐渐完善兴盛,不仅可以制作绒花,还可以制作动植物,具有北京特色的绒鸟就形成于清初,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康熙盛世时,崇文门外的花市一带“各街、市花庄及住户营花者约占一千户以上”,到清中叶,花市当地的住户就多以造花为业。

绒花的制作工艺复杂,它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紫铜丝为骨架。从蚕丝制绒到完成需要经过十几道甚至三十几道工序,包括:煮丝、着色、砰丝、批丝、熏活、拴拍、剪撮、刀绒、刹形、熨烫、组装等。清代后妃对这种色彩鲜艳、造型逼真的绒制品十分喜爱,绒花虽不及金、银、珠翠等头饰来得贵重,却别有风韵。像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生性节俭,她就常以通草花和绒花为饰,不仅是高宗的皇后,晚清中国最高的当权者慈禧也非常喜欢戴绒花。据清宫《宫中档簿·圣容账》中记载,慈禧现存照片有700多张,在大部分照片中都能看到她戴花的样子,无论是在她戴的钿子上,还是梳的两板头或大拉翅上都簪有大花。除了照片外,故宫博物院内至今还收藏了清代皇帝大婚时,帝后所使用的绒花。当时宫内虽有“花作”,但妃嫔们仍让民间造花高手入宫送货或订货,像“花儿刘”刘亨元就是其中之一。住在东便门内的一高姓老太太也是制绒高手,她制作的绒花全都售于东安市场内的高档花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无论是满清贵妇还是普通百姓都爱簪花。《旧京文物略》中载:“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妇女最喜欢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这点从现存众多的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中也能得到印证。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有东胜永、瑞和永、鸿兴德、春华庆等十余家绒花铺,这些花铺的绒花,不仅销售本地而且远销河北、东北及河南等地。

清末民初,北京的制花业极为发达,崇文门外的花市汇集了数百家花庄,以灶君庙为中心的半条街,就有十多家接待外省花行客商的旅店。本地需要购买花的妇女则要到花市的庙会,花市庙会“逢四有集,一切绫、绢、通草、蜡瓣、纸花出此”。还有一种是挑着(或背著)花匣子走街穿巷卖花的小贩,五颜六色的绢绫绒花就插在一个特制的花匣子里,这种花匣子是用细秫秸以竹篾穿成板状,插成长方形匣壁,长约二市尺,宽约一市尺,高约六市寸;外糊“帐纸”,上面做成两开盖,中间隔成层屉。清远悠扬的一声“卖绫绢花”,飘飘荡荡地就传入了深宅大院内闺阁女儿的耳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市井萧条,北京制花业受到重创,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市制花业作坊仅存30户。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的制花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成立了北京绒制品生产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艺华绒鸟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第一兽鸟花供销生产社合并,改称北京绒鸟社,1960年又改称北京绒鸟厂。20世纪50年代,夏文富、张宝善等制绒的老艺人在恢复绒鸟、绒花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制作孔雀、锦鸡、鹦鹉、凤凰、绶带鸟等各种绒鸟,这些绒鸟生动活泼,形象逼真。除此之外,绒鸟厂还设计产生了老虎、狮子、猴子、熊猫等各样绒兽及摆件、壁挂等。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绒鸟畅销欧美和亚洲三十多个国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绒鸟绒花的市场越来越小,1998年北京绒鸟厂倒闭。

为了拯救这些传统的技艺,2002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牙雕、玉雕、景泰蓝、雕漆、宫绣、绢花、绒花等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2009年北京绒鸟(绒花)入选了第三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宫廷剧《延禧攻略》热播后,绒花强势出圈,吸引了很多热爱汉服文化的小姐姐们的喜爱。软萌可爱的绒花也是可甜可咸,无论是靓丽的青春美少女,还是有御姐风范的成熟女性,都能找到与之相配的绒花,不仅如此,网上制作绒花的教学视频点击率也相当的高。这股“绒花”风不仅让人们了解了绒花的历史,而且还让更多人关注并学习制作绒花的技术,古老的绒花技艺借助现代科技,在今天又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

绒花之美

猜你喜欢
绒花花市北京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绒花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北京,北京
“扬州绒花”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