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父母生病却给孩子吃药?

2022-02-15 10:58雪沫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莫家庭女儿

雪沫

《女心理师》火了,伴随这场治愈之旅,一个扎心的事实浮出水面: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有“病”的不只是他们,而是……

作为一档心理题材电视剧,《女心理师》上映后广受热议。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就像镜子,映射出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孩子抑郁自杀、讨好型人格、暴饮暴食……有很多观众哭着说,在剧中看到了自己。

深挖每个孩子的问题,或多或少牵出父母的问题,话题#看完《女心理师》我妈道歉了#冲上热搜,更是引发了一场父母自我检讨的浪潮。

很多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往往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亲近也是影响他们最深的人。当孩子的心理“病”了,不关注家庭本身,而是一味给孩子“吃药”,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严重。

花季少女抑郁自杀,背后藏着父母婚姻的殇

剧中,女主角贺顿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处理的第一个案例就让人心痛。

高三女生尤娜想自杀,因为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信任她,说她欺负同学小哲。起初,本以为这是一场因校园暴力引发的悲剧,而尤娜的母亲也并未将女儿的异常放在心上,觉得她不敢真的自杀,直到半夜发现女儿自扇14个耳光,才送女儿去做心理治疗。

在贺顿的引导下,尤娜偷东西、陷害同学、自残自杀的秘密被揭开,没想到竟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有关。父母离婚不离家,尤娜撞破真相后,为了留住爸爸、引起父母关注,她才会如此“疯狂”。

看着一个阳光少女为了挽救父母婚姻,变得敏感、神经质而又绝望,有多少父母如同吃了一记闷棍。

现实中,为了孩子凑合过的夫妻很多,殊不知婚姻好不好,孩子是有感应的。越是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好,越是会让他们产生内疚,将家庭关系恶化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越是在孩子面前演戏,越是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对亲密关系产生厌恶,最后在猜测、怀疑、恐惧中自我折磨。

就像尤娜看到父亲亲近小哲后,竟脑补出一场出轨戏码,不惜伤害自己去陷害对方。可父亲对小哲好不过是报恩,而父母关系破裂也仅仅是因为性格不合。

当尤娜的父母坦然面对彼此,用良性沟通代替争吵,用理解代替埋怨,不仅自己解脱了,孩子也得救了,因为她不必再去做那个“使绊子”却绊倒自己的人。

孩子没有父母想象中那么脆弱。他们真正想要的并非虚假的幸福,比起家庭关系是否完整,能否给予孩子完整的爱更重要。而关注孩子内心所需,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抗逆力,才能防止孩子陷入泥潭。

讨好型人格,弱小背后站着不作为的父母

剧中另一个让人心痛的案例来自小莫。

小莫是职场打工人,不懂如何拒绝,对同事有求必应,是个“便利贴男孩”,可同事们每次聚会都会自动忽略他。美发店的“Tony”也能轻易让他妥协。明明只想洗个头,结果却办了张5000元的金卡。

而这样的小莫是多少人的翻版。网友心疼小莫的时候,总会有种代入感,然后就感觉很心痛。

不懂拒绝不是心软,而是一种病态,叫作“讨好型人格”。为了避免发生冲突,便努力讨好别人,答应了又后悔。可纵使心里再拧巴,下次还是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脱口而出一句“好吧”。久而久之,让别人满意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事,而自己却受尽纠结的苦。

有心理学家曾说,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创伤,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小莫就是如此。儿时的他经历过校园霸凌,可父母却让他忍,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

悲哀的是,小莫的童年阴影不是个例。很多讨好型的人儿时都尝试过向父母求助,最后却失败了,习得了“忍字经”,长大以后,便也用这种模式换取认可,结果却不断被伤害。

而要想获得自救,不妨让“长大的成人”去拥抱“内在的小孩”,安慰儿时弱小的自己,告诉他可以保护自己了,关闭潜意识里的“忍字经”,习得勇敢,适度拒绝,才能真正长大。

而父母也需积极作为,明白养育孩子不仅是吃饭穿衣,还有性格养成,需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多些倾听、鼓励和陪伴,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自己,才能避免成为讨好的奴隶。

暴饮暴食,提线木偶背后是母亲的控制欲

如果说小莫的悲剧源于情感忽视,蒋静的困扰则源于另一个极端。

30岁的蒋静是位钢琴家,可早已成年的她仿佛是母亲的提线木偶,穿母亲喜欢的衣服,留母亲喜欢的发型,做母亲喜欢的工作。在母亲面前是乖乖女,然而,背地里的她却十分叛逆,是典型的双面人。

这样的双面人在现实中很常见。外人面前,他们是父母的骄傲,在家里却和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根本不是外人眼中的母慈子孝。

明明出发点是爱,为何结局却如同失控的车?究其原因,在于父母控制欲太强。

就像蒋静的母亲,不是不爱,而是爱过了头。因为自己有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害怕女儿走错路,她便严格控制女儿的人生,鞭策女儿学琴,严防女儿早恋。一旦女儿脱轨,她要么动用语言暴力,要么祭出“我都是为了你好”这面大旗。殊不知,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绷得太紧,爱这根弦易断。

超负荷的爱是孩子的枷锁。短期内,他们可能会顺从,可早晚有一天,当压力无处发泄,就会变成对内攻击。无论是谁,被爱绑架久了,都会想要追求自由。以爱之名,画地为牢,囚禁孩子的自我,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很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为了叛逆而叛逆,甚至走上绝路。

没有目标、未来、自我的蒋静曾游走在自杀边缘,是贺顿拯救了她,让她明白人生应该自己掌握,从而完成了与母亲心理上的分离。无论是她还是母亲,都迎来了新生。

人们常说,养育孩子就是一场目送。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学会放手,帮孩子建立界限感,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孩子一生的光源

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每个家庭都不会完美。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一边成长一边治愈。

剧中的主角贺顿也有心理黑洞,弟弟的意外身亡是她的不可承受之重。好在妈妈足够爱她,学习心理学的她内心也很强大,才能不被黑洞吞噬。大大咧咧的錢开逸也背负着父母早逝的苦,只不过他童年幸福,才长成阳光男孩。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女心理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傻乎乎的父母们,你们很早以前不经意的一个产品,正事无巨细地注视着你们,在灵魂的空白处奋笔疾书。他们是上好的书记官,把你们的一言一行记录在案。

一部《女心理师》带我们看到很多问题家庭的症状,明白问题的根源大多在家庭关系。回到现实,防止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需要从根源做起。给孩子足够的爱,共同构建健康的家庭关系,才是最好的“药”。

猜你喜欢
小莫家庭女儿
善意的回馈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和女儿的日常
勿以恶小而为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刘海
葛覃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