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与西周军礼述论
——以军事教育、职官系统和军礼礼仪为核心

2022-02-15 01:43赵虹波白立超
关键词:军礼礼乐礼仪

陈 卉,赵虹波,白立超

(1.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周人经过牧野之战、二次克商等一系列战争,统一了疆域。周初的制礼作乐就是周人在治理思想、军事变革、社会生活上的一次全方位的革新。可以说,西周时期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化,它渗透于当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与之相对应,西周时期军事活动亦处处展示出礼乐文明的色彩,如《周礼》曰:“以军礼同邦国。”[1]1639《礼记》亦曰:“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1]2663这些都反映了礼乐制度对军事活动的影响[2]。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成果(1)相关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商周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虽然不是专门的研究,但为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坐标,如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明文书局1989年版;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郝治清,王晓卫:《中国兵制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罗琨,张永山:《夏商西周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黄益飞:《西周金文礼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等。一类是西周军礼制度的专门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如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任慧峰:《先秦军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一类是学术论文,如田旭东:《先秦军礼考》,载《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2009年,第162-174页;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礼”》,载《燕京学报》1997年第3期;张秀华: 《西周金文六种礼制研究》,吉林大学2010 年博士论文;陈高志:《西周金文所见军礼探微》,台湾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王晖:《庠序:商周武学堂考辨——兼论周代小学大学所学内容之别》,载《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3期;等等。,这些成果或依据新出土文献,或在整个商周制度的视野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但总体而言,学者对西周军事教育、职官系统与军礼礼仪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拟对相关问题展开具体述论,敬祈方家指正。

一、礼乐制度下的军事教育

西周在以往的基础上,军事教育已蔚为大观。周王室设各级学校,在贵族子弟与平民上层中进行军事教育。根据《礼记·内则》等文献记载大体可以推断,西周时期对贵族子弟以及平民的教育是根据年龄和学习内容来具体划分,包括14岁之前的“小学”和15岁以后的“大学”两个阶段[1]3186。按照传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类,“小学”主要习文,内容囊括书、数和文乐、文舞、文礼,“大学”主要习武,内容囊括射、御以及武乐、武舞、军礼等[3]。

西周时期,除了训练贵族的射御技能外,学校还从事与“军礼”相关的教育,如告庙、献俘、庆赏、饮至等内容。这些活动和射御共同构成当时贵族子弟的主要军事教育内容。周人正是通过这一途径,增强武备观念,提高军事技能,以此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二、礼乐制度下的职官系统运作

军政合一,文武同途,是三代军事体制的基本特点。在《尚书·甘誓》中就记载了“六事之人”,这些人休战时期就是夏王的政务大臣,战争时期则随夏王出征,为统军的将领。到了商代,这种特征更明显,很多职官既是军政要员,同时又是神职人员,如伊尹的形象;又如史籍记载的巫咸亦是如此,同时兼有宗教和军政官员双重身份。有的官员经常执行某种职能,却没有什么职名。如作为第22代商王武丁王后的妇好,甲骨卜辞中对妇好的记载多达200多条,她曾多次参与商人对周边方国的军事行动,并指挥与土方、巴方等方国的战争,甚至武丁时期出兵数量最多的一次攻伐鬼方的战争也是由妇好指挥。同时,在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中,亦发现两件铸有“妇好”铭文的钺,还有一些戈、簇等武器。这些出土文献和文物都表明,妇好在武丁时期可谓战功卓著,可是其并无军职,即使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也没有具体的职官名称[6]。“师”最早本是军事性质的官员,然而又在具体政务中兼任商王的辅弼。

西周时期,这种文武合一、“官事可摄”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在西周的中央机构中,司马是主管军政的“三有司”之一,即卿事寮的主要属官,武事是其重要的执掌之一;而太史寮的官长是太史,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史寮可以说是文职官员的首脑(2)有关西周时期中央官制中“太史寮”“卿事寮”的具体分工与执掌,可参见杨宽:《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当然学术界有关“太史寮”和“卿事寮”的观点尚有争议,如郝铁川:《西周中央官制的演变》,载《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李西兴:《卿事(士)考——兼论西周政体的演变》,载《人文杂志》1987年第3期;张志康,谢介民:《“卿事寮”析论》,载《学术月刊》1988年第3期;李学勤:《论卿事寮、太史寮》,载《松辽学刊》1989年第3期;韩国磐:《关于卿事寮》,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就卿事寮和太史寮两个系统而言,我们发现两者间的职权就经常混淆,固然卿事寮带兵作战是常态,而太史寮也不乏受命出征的例子。如受命以殷八师征伐东夷的伯父懋是卿士,而昭王时出任伐桧主帅又是太史。诸类情形说明,虽然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职业的军队,但是并没有出现军事素质非常专业的将帅,军事指挥作为一门特定的专业,还没有从具体的政务中分化出来。这当然是兵学尚不发达、军事职官系统尚未专业化的缘故。

但是,春秋以前的文武不分职,主要是针对最高层的军令——即统兵发令的基本情况而言的。而在军事行政系统方面,自商周以来就设置专职官员,自成体系,以处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三、礼乐制度下的军礼礼仪

在商代,已经产生了与军事相关的礼仪,如在战前祭告祖先。西周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礼礼仪,并贯穿于整个战争活动的始末[9],并对春秋时期的战争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周军礼中的祭祀内容,往往体现在整个战争的过程。正如《礼记》记载:“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1]2885

西周的军礼,以在宗庙中举行祭祖礼仪为始末。换言之,周人在出征前以及战争结束后,都要在宗庙中举行祭祖活动。“西周金文中有记载战争获得战利品因而给宗室、先人作器的材料,很可能也是贵族征战归来于宗庙祭告先人的证据。”[10]84可以说,祭告祖先的礼仪在整个军事行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正如杨宽指出:“宗庙在宗族中具有礼堂的性质。……因为宗主不仅是宗族之长,而且是政治上的君主和军事上的统帅。……其目的,就在于借此巩固宗族的团结,巩固君臣的关系,统一贵族行动,从而加强贵族的战斗力量和统治力量。”[11]433

天子授斧钺结束,接着在太庙举行授兵器之礼,并且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以鼓舞军队士气,即“治兵”之礼。

军队开赴战场,在战前亦有军礼,主要包括观兵和致师。典型者的事件就是周武王孟津观兵。学术界基本认为观兵便是战前展现军容军貌,并向对方示威的一种军礼[16],正如学者所言:“古之‘观兵’是进行军事威胁的一种战争手段,企图以不战而屈敌人之兵。”[17]因此,基本可以确定,观兵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伐交”[18]。据记载,观兵礼有时在战后也会举行,史称“京”,又称“京观”。就目前资料而言,笔者认为,京观之礼应当起源于西周早期,“最早只是将几个主要元凶杀掉埋葬以示惩罚,后来则演变为将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筑成大封,炫耀的色彩逐渐大过了惩戒”[10]100。

如果说在观兵礼举行之时,双方军队尚未接触,那么到致师礼,敌我军队就开始有了初步接触。如《逸周书》载:“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19]339-341孔晁注曰:“挑战也。”《史记》在描写牧野之战时亦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20]124由于致师之礼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周人的官职中,有专掌致师的官员:“环人掌致师。”[1]1823郑玄在注文中明晰其具体所指:“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1]1823在现代学者中,吕思勉较早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21]318-319,当然,有关致师之礼的内容,学术界仍有争议,诸如黄怀信就认为致师礼与挑战无关,而是“集合军队,以待誓”[22]178。至于致师之礼的具体仪式,《左传》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1]4083据此可知战车的致师军礼,其中御者单车挑战,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返回;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车左下车,整齐马匹,然后返回;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并抓获俘虏,然后返回。

在战争中,还有许多军礼礼仪,其原则在《左传》《司马法》中有很多反映,如不灭国、不伐丧等原则,兹不一一列举。在春秋早期的战争中,如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行为和言论,便为例证。又如在邲之战中,“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1]4165。也是在此战中,郤至与韩厥追击郑伯,亦能看出礼乐制度下战场的情况:“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曰: ‘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1]4166紧接着,卻至又与郑伯遭遇,郑伯也不敌,从战场逃走:“卻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卻至曰:伤国君有刑。’亦止。”[1]4166

战争结束后,仍有相应的军礼。由于战争有胜负之分,故战胜国和战败国也有各自相应的礼仪。作为战胜国的礼仪,青铜器小盂鼎的铭文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具体来讲,整个礼仪在三天内完成,第一天举行献俘礼,次日举行禘礼,第三天举行飨礼。整个礼仪包括振旅、凯入、献俘、禘祖、大飨五个仪式和服酒、告禽、讯酋、折酋、献西旅、燎周庙、告功、饮至、用牲、用卜、献邦宾、纳玉、献酒、大赏等十几个仪节、数十个仪注[23]。

一般而言,战胜国军队回国之后,要举行振旅礼仪,此为重要的还师礼。振旅之礼在商代已出现,通常认为此礼与出征前的治兵礼相对应,性质亦类似,即如《榖梁传》所言:“出曰治兵,习战也;入曰振旅,习战也。”[1]5169高智群也指出:“《春秋》三传及《尔雅》将‘治兵’与‘振旅’作为出入习战之专名,乃后起之事。周代治兵、振旅‘其礼一也’,本无区别。”[24]振旅礼仪一般在国都近郊举行,年长的将士走在最前列,年轻者走在后面,与出征时恰恰相反,正如郭璞所言:“尊老在前,复常仪也。”[1]5677《周礼》有言,振旅之礼在平时就有很多训练,安排在“中春”时节:“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师执提,旅帅执鼓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 遂以搜田, 有司表貉, 誓民, 鼓, 遂围禁, 火弊,献禽以祭社。”[1]1805此处对振旅的具体礼仪细节有着非常详细的叙述。 而作为战后的振旅, 也近乎一场胜利后的军事演习, 以涨军威, 还有相应的军乐军歌与之配合, 奏恺乐、 唱恺歌。

献俘礼同样在商代就已产生[25],主要由告俘、献俘、赏赐三个部分组成。西周早期的献俘礼在《逸周书·世俘》中有集中的记载[26],由王主持献俘礼,出征的将领献俘于王,具体礼仪包括服酒、尊旅服、告禽、献酋、献人馘、告功、饮至七个环节。

饮至礼是军队班师后举行的欢迎和庆祝仪式,因以饮酒为形式,故称之为饮至礼,包括天子、诸侯、大臣等。饮至礼极有可能是周人独特的一种礼仪,迄今为止在殷墟卜辞中未有发现,但在周原的卜辞H11中却有提及,学者认为“王饮臻”正是饮至礼的记载,因此李学勤指出饮至礼“不见于殷墟卜辞,H11本辞中的王很可能是周王,不是商王。”[27]清华简《耆夜》中也有关于饮至礼的记载:“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28]150整理者指出简文“讲述武王八年伐黎大胜之后,在文王太室举行饮至典礼,武王君臣饮酒作歌的情事”[34]149。具体礼仪细节《耆夜》中亦有描述, 在礼仪中亦有歌有乐, 其中周公作歌《蟋蟀》与《诗经·唐风·蟋蟀》密切相关。 在举行饮至礼时, 还要对有功者进行册封, 书之于策, 即策勋, 并有专门主持的官员, 即司勋。 正如《周礼》云: “凡有功者, 铭书于王之大常, 祭于大烝。”[1]1817

数军实之礼的具体所指,学术界仍有争议,核心在于是否计算敌方俘虏数,如杨伯峻、高智群等认为军实指自己的士卒和敌方的俘虏[29]43,而杨树达、任慧峰等学者的看法可能更接近史实,应当是核实与清点己方士卒和器械。

战败亦有相关的礼仪,如所熟知的战败以丧礼处之。具体的礼仪,在《礼记》《孔丛子》中有记述。其中《孔丛子》所体现得较为详细:“若不幸军败,则驲赴告于天子,载櫜韦长,天子素服于哭门之外三日,大夫素服于社,亦如之。亡将失城则皆七日。天子使使迎于军,命将师无请命,然后将帅结草自缚,袒右肩而入,盖丧礼也。”[30]421除了这些礼仪, 天子还要吊唁阵亡的将士。 正如有学者指出, 将领派人禀报君主, 君王获悉后, 要素服缟冠出迎, 并且面对军队哭泣, 又要在太庙中哭泣,并素食。 同时, 吊唁死伤将士。 在军队返回国都时, 肆师要协助大司马将庙主与社主护送回国都, 依礼仪, 大司马必须要头戴丧冠[10]179-188。

四、结 语

通过对西周军事教育、职官系统、军礼礼仪等三方面的考察,可以管窥到西周军礼的相关制度。大体而言,西周统治者以礼乐思想为指导,对军事制度进行全面的构筑和规范。西周的军事教育制度已经较为完善,既有中央设置的“辟雍”等,也有诸侯卿大夫设立的“庠序”等,其内容主要是与车战相适应的训练,并有相关军事礼仪的教育。在军政合一的背景下,西周军事指挥系统中虽无专业的将帅,但已有专职的军事官员,执掌一般军务。而西周整套的军礼礼仪最具特色,其与军事教育、职官系统相表里,既贯穿于当时的军事制度之中,也充分彰显了西周的礼乐精神。

猜你喜欢
军礼礼乐礼仪
第一单元·礼遇天地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近二十年先秦军礼研究成果综述
春秋时期军礼存在的正义性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父亲军礼寄深情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