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的策略

2022-02-15 01:29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思想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舆论生态、网络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面临不断解构与重构的问题。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应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变化和教育对象新特点与新要求,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

1.话语传播格局:由单向平面走向立体矩阵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媒介的即时交互性打破了人们话语交往的时空限制,以报刊、电视、电话等平面形态媒介为主的旧有话语传播载体被网络、手机等新话语媒介所取代,“去中心化”的网状话语传播代替了传统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传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校园的加快建设,依托移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既有职教云、优学院、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也有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这些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院、系、班,再到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个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了便捷载体,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矩阵。

2.话语主体格局:由权威主导走向交互建构

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凭借信息资源、信息渠道占有上的优势,在思想政治话语格局中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由教育者权威主导。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手机、移动客户端等自媒体平台的快速普及,不断加速着技术的大众化,为更多的网络用户技术赋能,人们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全员媒体时代,大学生话语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教育主客双方形成一种对话交流合作的交互关系,“如果这种互动关系变成了一种试图单方面作用与控制客体的单向度的、凌架式的关系,则这种关系随时都有可能因客体的放弃或下线而改变乃至中止”[1]。可见,话语主体格局已由教育主体权威主导单主体格局向主客体交互建构的双主体格局转变。

3.话语空间格局:由封闭聚合走向开放多元

话语传播格局和话语主体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话语空间格局的重新塑造。在信息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开放、交互、共享的无界场域。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舆论思潮汇聚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一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多元化、信息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趋向多样性,家庭、社会、学生基于各自利益表达话语诉求,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等多元话语迅速崛起,话语表达更加多元。二是随着我国网络与国际接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多种社会思潮并存于网络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更加异质多元。大学生身处异质多元的话语环境,其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同时人生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弱,极易受错误价值观念和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流价值引领的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

1.话语理念工具取向,话语关系疏离

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在话语交往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彰显人本性。然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教师仍然固守“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话语理念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话语植入对象,采用命令式话语语气,缺乏有效话语互动,缺乏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热点问题做好话语预设。在课堂上缺乏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课后缺乏有效的课堂反馈。这种标签化的简单知识植入,只有知识的硬度,没有思想的热度、情感的温度,难以使学生对传递的价值理念入脑入心。何况在信息获取极其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在师生间,教师占据绝对话语优势的差异地位被网络拉平,后喻文化凸显,某些方面学生掌握的信息并不比教师少,甚至超过教师,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元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释放,教师如果仍然固守一元主导的话语交往格局,秉持工具取向的话语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过程中,只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间性缺乏弹性和张力,话语关系疏离。

2.话语风格转换滞后,话语偏好错位

因材施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的共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00后”,作为网络新生代,求新、求变、求异是他们的鲜明特点。在信息繁杂、泥沙俱下的网络话语空间里,谁的话快、准、灵、新,谁就能吸引他们。反观目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许多教师仍然固守着抽象化、理论化话语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解释政策法规,用生硬化、理想化话语方式进行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缺乏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前提下加强与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多元话语的互容互通的能力,缺乏不断吸收时代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充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动意识,其呈现出来的严肃、呆板、陈旧的话语风格与当今大学生喜好生动、活泼、跳跃的话语偏好迥异,教育主客体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3.话语主体力量分散,话语整合乏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目标、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互联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迫切需要构建“大思政”话语格局,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引领。然而,从当前话语主体力量整合来看,与“大思政”话语格局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对于施教者来说,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互之间在育人理念交流、育人资源共享、育人举措配合等方面还存在条块化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在利益诉求和话语表达方面缺乏协调联动。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来说,其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加之经济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不断冲击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话语引领难度。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1.深化话语内容,提升话语涵括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关乎说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出有力的回应。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实践要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不断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充实话语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集科学性和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立场和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用鲜活的媒体素材、最新的科学数据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和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与现实诉求,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提升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其次,提高话语内容的针对性,正确把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接受特点,针对当今大学生喜爱用随意性、诙谐性、多样性的网络语言表达习惯,充分吸收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生言生语”“网言网语”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优化话语结构,使得话语内容更加接地气,富有生气,从而弥合代际差异造成的师生话语隔阂。

2.活化话语形式,提升话语传播力

关于新媒介技术如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如今,仅仅依托课堂教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不了大学生多元性的思想文化需求的。因此,必须丰富话语形式,提升话语传播力。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高速发展时代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话语表达形式的融合创新,用声、像、图、文、视频等融媒体元素将文本话语进行形式转换,把文本话语转换成图像话语,让单调的话语动起来、活起来,提高内容呈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大学生话语平台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当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之所以深受大学生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契合了大学生喜欢感性直观的信息接收习惯与互动体验的网络生活方式,因此积累了庞大的话语受众优势。

其次,依托社会化媒介,开展融媒体宣传,依托社会话语媒介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现力和传播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目前,思政话语常陷入“说了没人听 、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除了话语内容更新缓慢和话语形式转换滞后等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流向以校内为主的功能定位,局限于利用校园平台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话语宣传,带有周期性的话语态势无法满足大学生常态化的思想文化需求。并且,面对具有强大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的社会媒介平台,校园平台明显缺乏话语竞争力。因此,打破话语流向思维定式,提高占领大学生话语阵地的主动意识,利用大学生用户黏度高的话语媒介和话语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3.柔化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亲和力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重要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的重要方法。面对张扬个性、追求独立、善于创新、重视体验的网络新生代,延续简单生硬的话语表达显然只会让教育对象更加抵触。对此,必须柔化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亲和力。

一是用平等话语柔化规训话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采用情景式、参与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情境,用和风细雨般循循善诱的语言,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话语氛围,在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双向互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倾注、价值引导。

二是用故事话语柔化理论话语。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语言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列宁说:“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5]讲故事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话语变得具体生动,变得通俗易懂,因此要学会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的红色故事,讲改革创新故事,同时也要融入大学生自己或者身边的故事,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学生抗疫的故事,通过讲同辈榜样的故事来感染和激励青年学子,把个人的使命担当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是用隐性话语柔化直白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的载体,难免带有灌输式的痕迹。因此,可以把直白的话语转变成隐性的话语方式来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巧妙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进行议题设置,提高话语预设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悟话语力量,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4.强化话语主体力量,提升话语引领力

无论是深化话语内容还是活化话语形式,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话语主体。在现代思想政治话语格局中,教育主客体都是话语主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利和话语能力。对于作为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的控网能力成为必备素质。具体来说,提升教育者的话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升话语转换能力。要充分结合网络技术发展优势,紧扣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期待,提升活化话语形式和柔化话语风格的话语转换能力,通过提升教育者话语媒介素养和驾驭学生话语的能力,在师生话语交往实践中达成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目标。

其次,提升话语整合能力。一方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话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协调运用多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形成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另一方面,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话语联动机制,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话语同心圆。

最后,提升话语交锋能力。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技术上话语积累优势,不断地对我国进行价值观渗透,面对西方的强势话语霸权,我们必须善于、勇于、敢于开展话语斗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面宣传和反向批判功能,揭露西方灌输普世价值话语、意图俘获青年受众、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阴谋企图。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表达话语诉求,同时发挥同辈群体的话语优势,增强主动宣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意识,提升应对西方话语渗透的话语鉴别能力和话语免疫力。

结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加开放的媒介思维、信息媒介素养和常态化的网络生活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必须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新变化,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心理接受规律,不断深化话语内容、活化话语形式、柔化话语表达、强化话语力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