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泉运用“化浊解毒理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 验 探 析

2022-02-15 16:13顾丹丹王婧娴周晓娴吴春晓宋易华
江苏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浊毒脓血内蕴

顾丹丹 王婧娴 周晓娴 吴春晓 宋易华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 050200;2.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指导:刘启泉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变分布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常始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可逐渐向近端结肠乃至全结肠进展[1]。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病情轻重不一,症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内镜下特征性表现以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为主,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下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甚至癌变[2]。根据UC的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于中医学“久痢”“痢疾”“泄泻”等范畴[3]。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且长期治疗价格昂贵、副作用较大。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

刘启泉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致力于脾胃病诊疗研究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UC病位在大肠,其形成与浊毒、气滞、血瘀、脾肾虚弱等有关,其中浊毒内蕴肠腑贯穿了病程的始终,为其病机的关键所在,治疗时应根据病程之新久、浊毒之深浅、在气在血、是否夹虚夹瘀等情况辨证用药,内外合治。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刘教授临证治疗UC之经验介绍如下。

1 “浊毒内蕴肠腑”为病机关键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劳倦、起居失常、情志不遂或先天禀赋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水湿泛滥,久而浊聚,郁而不解,蕴热成毒。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若胶结于肠腑,可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耗气伤血,脂络失养,败坏脏腑,化腐成脓,病程迁延,顽固难愈。张锡纯[4]曰:“痢之热毒侵入肠中肌肤,久至腐烂,亦犹汤火伤人肌肤至溃烂也。”刘教授认为UC的发病与浊毒密切相关,其病位在大肠,浊毒内蕴肠腑为病机的关键。盖浊毒之邪相互胶结,壅滞于肠间,阻遏气机则见腹痛、腹胀;浊毒之邪下注大肠,肠道传导失常,则见泄泻;浊毒之邪与气血搏结,损伤脂膜血络,血败肉腐,则见便下黏液脓血。同时,临证时应根据患者所处病程阶段的不同,分期用药,以求标本同治。疾病初期及急性发作期,因湿浊、痰瘀、热毒之邪蕴结肠腑,多表现为实证,当以祛标实为主;后期及慢性缓解期,常因久病脾肾不足,下元亏虚,运化失司,而致湿浊、瘀毒之邪缠绵不去,正虚邪恋,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当以补本虚为要。故“浊毒内蕴肠腑”贯穿了UC病程发展的全过程。

2 “化浊解毒理肠”为治疗大法

刘教授根据UC“浊毒内蕴肠腑”的病机特点,拟“化浊解毒理肠”为治疗大法,创立了“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并以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临床应用疗效颇佳。基础方药物组成:佩兰15g,藿香12g,茵陈15g,凤尾草15g,飞扬草15g,地榆15g,厚朴6g,佛手12g,白芍15g,石榴皮12g,乌梅9g。方中佩兰芳香化湿,能除陈腐,杀蛊毒,辟邪气,与茵陈、藿香合用共奏芳香化浊之功;飞扬草消炎止痛、止泻、镇静,与凤尾草合用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地榆凉血止痢;佛手、厚朴理气止痛、行气导滞;白芍养血活血,气血同调;石榴皮、乌梅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全方共奏化浊解毒理肠之功。刘教授指出,浊毒之证常与湿热、气滞、血瘀、脾肾亏虚等相兼为病,故应根据疾病分期及证候表现的不同,灵活运用清热除湿、振奋脾阳、调和气血、温阳滋肾、内外结合等法,并结合镜下微观辨证,精准用药,使浊去毒消、腐去新生,促进损伤之肠道黏膜得以恢复。

2.1 清热除湿泄浊毒《扫叶庄医案·痢疾泄泻便血》[5]云:“湿热内蕴气窒,为腹胀痛下利。”《类证治裁·痢症》[6]曰:“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叶天士曰:“湿久浊凝。”刘教授提出UC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之邪蕴结肠腑,重着黏腻,顽固不化,并与气血搏结,日久化浊成毒,腑气不通,脂膜血络受损。症见腹痛,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小便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浊毒内蕴肠腑,此型多见于急性发作期,治疗首当祛邪治标,清除肠道浊毒,常以基础方配伍胡黄连、败酱草、白头翁等取白头翁汤之意。其中胡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善清胃肠之湿热,《开宝本草》曰:“胡黄连主久痢……不下食,霍乱下痢”;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之功;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草汇言》言其可“凉血,消瘀,解湿毒”。临证可少佐陈皮、枳实等理气健脾之品,使“气化则湿除”。刘教授强调万不可因疾病反复而过用攻伐之品,应小制其剂,药量少而精。临证时,若患者鲜紫脓血便较多,可加用槐花以凉血止血;若鲜血便较多,可加用三七粉、仙鹤草、白及等收敛止血。

2.2 振奋脾阳消浊毒《景岳全书》曰:“脾强者,滞去即愈。……脾虚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运化失司,进而导致水湿内阻,郁而化浊,久则成毒,浊毒之邪蓄积肠腑,化腐成脓,而见黏液脓血便。《景岳全书》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临证时,刘教授主张无论哪个时期,均应注意健脾益气,振奋脾阳。尤其在疾病缓解期,浊毒之邪久蕴不解,胶着难去,脾胃虚弱,正气亏损,无力驱邪,正虚邪恋,患者可见腹部隐痛,黏液脓血便减少,但大便溏薄或便不成形,便次较多,伴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腻、脉缓,治当振奋脾阳、化浊解毒。刘教授遣方用药注重以平为期,少用纯补脾之品,以防脾虚不受补,常以基础方配伍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黄芪等健脾益气,升发脾阳,并少佐木香6~9g行气理肠,以通为补。方中药味精简清灵,直达病所,且无滋腻脾胃之碍。现代研究认为,免疫功能低下与UC的发病密切相关,而振奋脾阳已证实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7]。

2.3 调和气血散浊毒《医宗必读·痢疾》曰:“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因邪蕴肠腑,气机不畅,血行壅滞,久而化浊成毒,临床上患者除多见里急后重、腹胀、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外,还可见黑便、腹痛不移、舌质紫暗、脉象弦涩等血瘀之象。刘教授指出,浊毒致病易阻滞气机,夹瘀夹痰,伤及气血,治疗时应注意气血并调。《保命集》载:“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常于基础方中加入陈皮、枳实等行气消胀之品,并佐以当归、儿茶、丹参、三七、赤芍等以活血化瘀、养血止血。对于初发病便血量较多者,宜以止血为先,兼以活血;对于久病复发便血量少者,应以活血为先,兼以止血。同时刘教授指出,UC的发生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肝木疏泄失常,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气滞湿阻,郁而化热,浊毒由生,蕴结肠腑,从而导致血败肉腐。常以基础方配伍延胡索、柴胡等[8]。其中延胡索能行血中之气滞,又可行气中之血滞;白芍柔肝缓急,酸甘养阴。两者相合,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气血并调。同时加小剂量柴胡疏理肝胆,升阳止泻。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调气和血、散除肠腑浊毒之功。现代研究亦表明,情志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使肠道组织细胞缺血,最终导致溃疡形成[9]。

2.4 温阳滋肾除浊毒《景岳全书·泄泻》曰:“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即令人泻泄不止也。”刘教授指出,浊毒之邪蕴积日久,易耗伤正气,脾胃虚弱,久则及肾,肾阳不足。症见四肢不温,腰膝酸冷,肛门坠胀,痢下滑脱不禁,小便清长,脉象沉迟。此型多见于疾病缓解期,正虚邪恋。常以基础方配伍肉豆蔻、炒升麻、诃子肉等涩肠止泻,温阳化浊。同时浊毒之邪蕴积日久,胶着不去,易耗伤阴液,症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等,为浊毒伤阴之象。治以滋阴补肾、化浊解毒,常以基础方配伍山萸肉、五味子、墨旱莲等滋阴固肾之品,用量适宜,并少佐黄芪,一者益气,一者养阴,阴阳相合,滋而不滞,以防助长湿浊之邪。《证治汇补·痢疾》[10]有云:“肾为胃关……未有久痢而肾不虚,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故对处于本病程阶段的患者应治以滋肾温阳,兼清余邪,使机体阴平阳秘,以助肠腑浊毒得除。

2.5 内外结合祛浊毒对位于直肠及结肠远端的病变,联用中药灌肠可直达病灶,提高疗效。中药灌肠联合中药内服,充分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辨治思路,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11]。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通过肠壁的吸收,可起到抗炎、杀菌、保护黏膜及调节免疫的功效[12]。根据“浊毒内蕴肠腑”的主病机,灌肠方常应用苦参、黄柏、地榆、白及、儿茶、白头翁、五倍子等,另加锡类散及云南白药粉。其中苦参清热燥湿,《名医别录》言其“除伏热,肠澼,止渴……治恶疮”,故可有效祛除肠道浊毒伏热;黄柏功善清热燥湿止痢;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白及、儿茶收敛止血;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善除肠中湿热浊毒;五倍子酸涩收敛,《本草纲目》言其治“久痢……消肿毒……敛溃疮金疮”,可解毒敛疮、涩肠止泻。锡类散清热解毒,去腐生肌,可促进黏膜修复和溃疡愈合[13]。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肠达到内外合治,共奏“化浊解毒理肠”之功,可有效改善UC的临床症状。

2.6 微观辨证化浊毒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检查手段作为“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扩大了四诊信息的收集范围。如内镜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刘教授提出在宏观辨病的同时,应与镜下微观辨证相结合,根据UC的肠镜及病理表现,精准用药。(1)若镜下见结肠黏膜水肿明显,加用茯苓、白术、防风等健脾祛湿;(2)若镜下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其上覆黄色脓苔,加用地锦草、豨莶草、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3)若镜下出血点众多,甚或出血不止、创面较大者,加用白及、三七粉等收敛止血;(4)若镜下见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或见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者,加用当归、黄芪、鸡血藤、山萸肉、延胡索等益气活血散结;(5)若镜下见结肠囊袋变浅变钝,或假性息肉者,加用莪术、三棱等活血化瘀;(6)若黏膜质脆,触之易出血,多为阴液亏虚所致,加用石斛、女贞子、乌梅、墨旱莲等养阴护膜。

3 验案举隅

于某,男,50岁。2020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间断黏液脓血便13年,加重7 d。患者13年前于当地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间断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及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常因饮食不节而反复发作。7 d前因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症状加重。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刻下:黏液脓血便7~8次/d,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焦虑不安,纳差,寐一般,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复查电子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质脆易出血,散在多发糜烂出血灶及溃疡形成,上覆黄色脓苔)。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诊断:久痢(浊毒内蕴证)。治以化浊解毒、清热除湿。予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加减。处方:

藿 香12g,佩 兰15g,茵 陈15g,凤 尾 草15g,飞扬草12g,败酱草15g,泽泻6g,白术12g,党参20g,白芍15g,柴胡6g,佛手12g,醋延胡索12g,当归12g,白及6g,仙鹤草15g,乌梅9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

同时予自拟“溃结灌肠方”行保留灌肠治疗。处方:

苦参12g,白头翁15g,地榆30g,黄柏15g,儿茶6g,白及6g,五倍子10g。14剂。每日1剂,浓煎,取汁100 mL。另于药液中加入锡类散2g及云南白药粉2g混匀,保留灌肠,灌肠液温度控制在37~39 ℃,滴速为10~14 mL/min。

2020年11月9日二诊: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可,大便次数减少为3~4次/d,便质软、不成形,便血基本消失,偶伴有少量黏液,腹痛减轻,仍感纳差乏力,寐可,舌淡红,苔黄腻较前减轻,脉弦滑。予初诊方将党参加至30g,白术加至15g,14剂。同时,继续予灌肠治疗,治疗方案同初诊。

2020年11月24日三诊:患者诸证明显减轻,大便日行2次,为不成形软便,无黏液脓血,无腹痛腹胀,纳少,寐可。予二诊方去败酱草、佛手、醋延胡索、白及,加炒薏苡仁20g、茯苓12g、山药15g、陈皮6g,14剂。停止灌肠治疗。

三诊药后,患者大便日行1~2次,为成形软便,无腹痛腹胀及黏液脓血便,纳寐可。因本病易反复,为巩固疗效,守三诊方继续治疗2个月。嘱患者节饮食,适运动,保持情志舒畅。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生,久而化热,积而成毒,浊毒之邪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损伤脂膜血络,致肠道血败肉腐,故见黏液脓血便及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治当化浊解毒,清热除湿。初诊时,针对浊毒内蕴肠腑之主病机,予藿香、佩兰、茵陈芳香化浊,除陈腐,杀蛊毒,解郁散结;患者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镜下可见上覆黄色脓苔,为浊毒之邪郁久化热,故予凤尾草、飞扬草、败酱草清热化浊解毒;患者小便发黄,配以泽泻泻热利水,使浊毒之邪从小便而解;脾胃乃后天之本,而UC本于脾胃虚弱,患者平素纳差,故予白术、党参、白芍以健脾除湿,化浊解毒;患者症见里急后重、腹痛、腹胀、焦虑不安,为浊毒之邪壅滞肠道,气机运行不畅,肝气郁结,故加入柴胡、佛手、醋延胡索疏肝行气导滞,且柴胡用量较轻,引药入肝,并以当归养血活血;患者黏液脓血便日行7~8次,予白及、仙鹤草、乌梅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全方共奏化浊解毒理肠之功。同时因患者病变集中于直肠及乙状结肠,故配合清热解毒、涩肠止血、敛疮生肌之中药保留灌肠,使药效直达病所,内外合治,加速病变黏膜修复。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仍有纳差乏力,故加大党参、白术剂量以健脾益气,助邪外出,继续予以保留灌肠增强疗效。三诊时,患者纳少、便不成形,余症悉消,为疾病缓解期,正虚邪恋,故去败酱草、佛手、醋延胡索、白及,并加炒薏苡仁、茯苓、山药及陈皮顾护脾胃,扶正祛邪。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直肠黏膜病变消失,遂停止灌肠治疗。药证合拍,守方2个月,患者病情未再复发。

猜你喜欢
浊毒脓血内蕴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饮水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