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岭寻望

2022-02-15 07:14张旭东
绿叶 2022年12期

◎张旭东

暮春三月的一天,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是去一个抗日战争的故址拍纪录片,一听是我感兴趣的事情,我便欣然应允。没想到这一次偶然的相逢,竟然衍生出两段动人心弦的陶然忘机之旅……

我们一行四人踏着悠闲的步伐,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时节,穿行在密林之中。我望着前路较为陡峭的山顶问向导:“那个最高处是哪里?”

向导说:“那是两县的交界处。”

“那咱何不走上去看看高处的风景,反正时间尚早。”同行的几人一致表示赞同,只是没想到,我们竟在无意间闯进了一处山水与人文俱佳的胜境。

沿着向导说的山间古道一路攀行至山顶,只见一个就地取材而建的古朴建筑物矗立在高处,四周草木葳蕤地簇拥着,俨然一副王者的气势。走近一看,它的墙体上写着四个字“潇河源头”。原来闻名三晋的一处湿地公园,最终汇入汾河的潇河居然发源于此,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循着弯弯曲曲的河道,我们彳亍而行,一幅农耕文明的山野图呈现在眼前。远处的田地上,几头耕牛仰着脖子,在铃铛作响声中“哞哞哞”地叫着;近处,几个乡民正在地膜覆盖的土地上劳作着,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质朴的安然;整洁的村道上,一位老大娘正站在临街的院中给鸡喂食,“咕咕咕嘎嘎嘎”的叫声划破了寂静;数十只鸟雀“扑棱棱”地飞入树中,“叽叽喳喳”的叫声像是协奏着一首春的序曲。

路边,一个异形的指示牌吸引住我们的眼球——马道岭健康步道的路线图赫然在目。

“这就是昔阳县沾尚镇的马道岭村,潇河的发源地,风景很不错的。”同行的向导如是说道。我们回望河道,清澈的水流在临近大道旁愈发显得宽绰起来,两旁的水草翠色可人,随风摇曳,风情万种。

在河流的转弯处,一个四足两耳的大鼎立在国道旁,雄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像是在诉说着什么。大鼎的底座上雕刻着明代尚书乔宇的一首七律:“一脉涟漪出远岚,山光云影共拖兰;春深欲染云衣净,夜久微将月镜涵;清别泾流同渭水,碧分江派比湘潭;旧时县治今何在?雉堞茫茫野草毵。”诗中把昔阳八景之一的“沾水拖兰”描绘得这般唯美,透亮的沾水在山光与云影的衬托下愈发显得翠绿动人,它把云衣浸染得澄净,把月光映射得宛若镜子一般,它的清澈就像是渭水有别于泾流,它的碧绿更胜于湘潭之水。

听着我的解读,同行的人都不由得啧啧称奇,“没想到在岭上还有这样奇绝的山水!在沾尚竟然还建过县治,甚至还有雉堞关隘!”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既然来了,我们何不继续探访探访,以解心中疑虑,你们觉得呢?”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大家摆出了一副拼命三郎的神情,再次踏上了寻幽访古的路途。

我们沿着怪石嶙峋的山崖一路往下走,两旁高大粗壮的白杨树、柳树、国槐把山路遮蔽得异常清凉,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罅隙投射下来,斑斑点点的光像跳跃的精灵。越往下走越觉得水汽氤氲,湿漉漉的,像纷纷扬扬的毛毛细雨。很快看到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我们举步湖边,那浅碧的山泉打着旋儿,将青山、绿树、蓝天、白云、飞鸟倒映其间,没有雕琢,不见修饰,把几千年的烟雨时光照彻得圣洁而晶莹。

我们流连在这群山环绕、流水盈盈的水乡崇家岭,不知不觉已经日薄西山,纵使有千般的难离,万般的不舍,也只好悄然地惜别,真怕惊扰了这诗境化的风景。也就从这一刻起,在我心里就有了种莫名的牵挂,期待着与沾岭的再度重逢。

回来的这段时间,我时常在梦中回想起这段难忘的邂逅,心中也充满了诸多的不解。沾尚什么时候有过县治?这里的风光为什么这般雄秀而绝美?为什么明代“河东三凤”之一的乔宇会写下如此的诗句?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头扎进史籍之中,希望能找寻几许历史深处的雪泥鸿爪。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沾尚就置有县治,古称沾县,隶属于上党郡。在这片古老的层峦叠嶂间,原生态的植被涵养着奔流不息的水源,素有“一岭分两河,两河两水系”之美称,自明清以来,辑录于《山西通志》中吟咏沾岭风光的诗作竟有二十多首。我静静地读着这些先贤对沾岭的吟诵,真恨不得立刻身生双翅去再次饱览沾岭的无限俊美姿容。

终于,机缘巧合,我又踏上了寻望沾岭的圆梦之旅。车到沾尚,黄瓦齐整的村居列阵于河的两岸,直通群山深处的柏油路上,栽种着国槐、柏树,显得生气勃勃。趁着朋友办事的时间,我急不可耐地驱车向沾岭山的方向挺进。沿着蜿蜒曲折的大道一路攀升,微风轻起,附近墨绿似的树林间发出低低地吟啸,好像是远古的云雷在沾岭上空奔涌,又像是交响乐的雄浑奏鸣。我不由得轻抬油门,放慢车速,生怕眼睛遗漏了这自然造化的壮美群峰。层层叠叠的梯田绿波,千奇百怪的奇石丹崖,恣意怒放的各色野花,苍翠葱茏的繁茂森林,在圆与尖、疏与密、横与直之间,构成了抽象与具象的生态之美。我的眼睛收藏的每一片生动的剪影,都呈现着千秋瑰丽,万古风华。

行至沾岭山顶放眼四望,昔阳城尽收眼底——楼群林立蓬勃着新时代的朝气,阡陌交通延展着幸福的梦想。仰望天空,澄净般的蔚蓝仿佛把我都渗透了,它是那样纯粹的湛蓝,几朵白云悠闲地游弋着,淡然地注视着这古朴的屋舍、成群的牛羊、含黛的远山和身披绿装的千岩万壑。此刻,我那颗纷扰的心瞬间沉静下来了,自然万物的气象熏染着我。我想,那份从容,那份恬淡何尝不是人生的常态呢?

在牧人的指点下,我弃车徒步想一睹清漳河源头的风采。一路上,浓绿色与翠绿色的交织充斥着我的眼球,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似的。随着耳畔传来隐隐约约的“泠泠”之声,我小心的在林间穿行,只见那汩汩的清泉从山岩的罅隙间涌将出来,带着大山的依恋,带着绿树的情意,流向磅礴的海河怀抱。跨过万水千山的清漳河,不仅滋润了乡民们甘甜的生活,更支持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诗句,传唱着民族英雄的浩然之歌,一点一滴地渗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条河涵养着民族大义的深邃,更见证了沧桑巨变的太行儿女从贫瘠走向富裕的艰难履痕。

这是先贤乔宇笔下“鳌峰千叠到平林,突出招提拥翠岑,花雨夜空天水色,松风时送海潮音”的清漳河,亦是昔阳进士赵士吉笔下的“冉冉清流映碧岚,元圭象水此何蓝?山光入水颜如染,水色因山影倒涵”的沾水。我的思绪随着一路奔向海河的清漳水飘向浩瀚的大海,但我深深地知道,它的力量,它的轻灵,它的粼粼清波,都是源于沾岭山用亘古的痴情无私的赐予。

当皓月攀上云空,我栖身在沾尚镇的民宿,石碹的窑洞内凉意习习,几日来的酷暑难耐伴着潺潺的流水声,沁人心脾的植物馨香,早已消弭得无影无踪。寂静的大山,高悬于中天的玉轮,还有此起彼伏的蛙鸣、蝈蝈叫声,仿佛把我带入了一种原生态农耕文明的时代。在这里,没有太多的物欲追索,没有太多的纷争困惑,也没有红尘世俗的纠缠,有的只是经清泉淘洗过的澄澈的心与简素的情,轻轻地,与这方醉人的山水相互交融,直到天荒地老……

这一夜,困扰我多年的失眠竟然没有再来,我听着自然万物的和谐奏鸣沉沉入睡,直至友人把我从酣梦中摇醒。在推开门的一刹那,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抬头远望群山,云遮雾绕,忽聚忽散,像一束束的飘带轻盈婀娜,把叠翠的山峰衬托得空灵而动感十足。看到我痴痴的神情,一位荷锄而归的老者停下脚步,说道:“俺们这里风景咋样?在你们城里看不到这样的好风景吧?”我急忙点点头。

“俺们这里不仅景色好,气候好,吃的、喝的也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好东西。这些年来,镇里和村上都挺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你看看这山这水,多好呀!每年来这里避暑、游玩的人还真不在少数。”说罢,老者踏着“哈哈哈”的笑声,走向了朝阳的深处。

我望着这位老者的背影,想着他说的话,看着一处处“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的招牌,心中不禁想起了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倚着这青绿擦拭过的沾尚山水长卷,我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此时,朝晖灿烂,一如今日的沾尚古镇,生机勃勃,光明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