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业理想城

2022-02-16 18:14封满楼
商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岛市青岛人才

封满楼

城市创业的执着

追寻创业者的脚踪,人们发现,青岛天生具有创业城市的基因。

从1891年开埠以来,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拥有1007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就是城市不断创业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一批科技工作者“下海”创业,逐步培育了青岛软控等一批科技企业。20世纪90年代,首届“青岛金花”评选出了11个“金花产品”,造就了至今仍是青岛制造金字招牌和地方骄傲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让青岛这座制造业名城熠熠生辉。2005年,青岛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2008年9月被授予“中国制造业名城”称号。

2009年3月,青岛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2010年1月,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2年7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首批创业型先进城市”。

这是青岛创业的终点?不,这仅仅是起步,一幅创业城市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创业平台不断延伸。2013年,青岛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导的国内首所创业大学——“青岛创业大学”。2015年,青岛市首个投资引领型创业服务平台——“青岛众创空间”启用;团市委成立了“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青岛市人社局启动大学生创业“海鸥行动计划”,“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海尔联合创业基地”落户青岛国际创新园。

——创业规模逐渐扩大。2017年,“创响中国”青岛站系列活动启动,青岛市主办“新动能新引擎”千帆创新创业活动季,全国首个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基地(青岛)揭牌,中国首个中英地方合作园区——青岛中英创新产业园启动。

——创业政策逐步完善。2016年,青岛市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促进农村增收致富的实施意见》。2017年,青岛市印发《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青岛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大服务品牌发布。

漫漫征途上,创业是青岛执著的信念,“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赋予城市发展新契机。新的时代内涵、新的奋斗目标、新的行动指南有力提升了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形象,总书记对青岛发展的重要指示,直接推动着青岛市再一次站在创业的时代风口,扬帆起航……

独角兽的变革

40年创业城市建设的序幕漫长而深远,积淀的经验厚重且珍贵,青岛这座青春之岛、创业之城,正以城市“独角兽”的风采闪亮登场。

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聚焦着创业的重点方向。如果说信息技术制造成就了深圳,消费互联网成就了杭州,那么工业互联网必将成就青岛。一直以制造为傲的青岛,在工业革命与互联网革命的转换中,正以二次创业的雄心追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新目标,重塑城市竞争新格局。

青岛市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计划,向企业开放1000个“工业赋能”应用场景,提供1.5万个赋能应用,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两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领跑全国的“第一方阵”。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创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8.2万家企业,赋能青岛近3000家企业,平均提效30%,产值增加117亿元。青岛海尔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青岛啤酒厂入选全球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此外,青岛市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实施跨境电商倍增计划,2020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54.2亿元,占全省的40%,进行跨境电商备案的89家企业共带动上下游创业主体6000多家。

2020年以来的疫情并未阻挡创业的脚步,青岛市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的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四新”经济,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走在前列;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招揽人才,把握人才加速流动的趋势,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打造“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构建“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培植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青岛市确立了“产业赋能专班、资本驱动专班、人才支撑专班、科技引领专班+创业城市服务办公室”的“4+1”创业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37个成员单位编制了创业城市建设工作要点;组建了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搭建了“创业总部+创业城市服务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创业城市服务架构,构建起全国领先的创业政策体系、平台体系、服务体系。

创新赋能“二次创业”

有人说,深圳4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要素。

的确,科技人才的创新力量推动创业的巨轮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数据显示,1985年至今,我国博士后群体从零发展到28万人,绝大部分出站博士后成为单位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已有150人成长为“两院”院士,近4万名博士后在数千家企业的工作站成为创新领头人,一批博士后携“硬科技”成果创业,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青岛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鼓励支持技术、产品、模式研发,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青島市建设海尔高端智能家电、中车四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歌尔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青岛市不惜“真金白银”助力科技创新:崂山区1.37亿元重奖企业家和产业领军人才、胶州市一次性发1.1亿重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岛市为首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安排项目经费7500余万元……目前,青岛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位列全国第八;培育独角兽企业13家,位列全国第五,跻身全球独角兽城市前十。《2020中国创新创业城市生态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青岛位居“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科技部发布的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中,青岛也跻身前十强。

一个城市的创新创业动力,来自于人才的智慧动能。青岛市转变人才政策制定逻辑,以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出台《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青岛市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新政”,支持各类人才带团队和项目来青创新创业,最高奖励额度可达1亿元,上不封顶。启动青岛菁英工程、青年人才聚青行动,实施住房补贴、安家费等引才政策,每年汇聚10万多名青年人才成为“创业城市合伙人”;打造“税学医房”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编制发布82项人才服务清单,融合启动“人才服务一件事”,厚植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沃土。目前,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50万人,连续10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

一个城市的创新创业热度,取决于城市的风投机构。青岛市大力发挥资本“粘合剂、催化剂”作用,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出台“创投风投十条”政策,对落户机构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励;连续3年举办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2021年签约28个重点项目,总规模616亿元。青岛市打造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完善基金支持创业矩阵,全市私募基金数量达到1643只,规模超过1600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达439家,双双跃居全国前十。

截至2021年11月,青岛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94万户,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27.3万户,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达1919.7户,创业密度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青创之窗”看未来

迈进2022年的门槛,青岛市山东路15号迎来了首批入驻的海创汇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来画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青岛中日韩知识产权国际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7个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扶持平台,青岛创业总部正式揭开面纱。

青岛创业总部拥有约6万平方米实体平台,聚焦創业孵化和创业扶持,通过招募创业创新孵化品牌运营机构、头部产业带动产业链条运营机构、与创业链条相关的人才服务、公益性商协会(联盟)、科技对接或其他公益服务平台等,实现行业资源、科技转化、人才支撑、项目落地等服务的精准对接,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中介服务和公益性创业服务,赋能创业城市建设。

作为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青岛市创业总部将形成产业、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类创业要素互动耦合的创业创新生态圈,成为展示城市创业激情迸发、创业环境一流、充满创业活力的新时代“青创之窗”。

还有更多创业服务、平台接踵而至:青岛市“RCEP国际创新创业基地”揭牌,将打造集项目孵化、产业合作、精英交流等于一体的一流创新创业平台;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青岛市创业者联盟”,为创业者提供公益性政策、培训、项目、融资等“一链式”创业交流服务;190名青岛创业城市建设导师持证上岗,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问诊、培训等精准服务;青岛市创业城市建设工作还将持续推进“创业服务一件事”“一个创业场景”“一张创业地图”“一家创业学院”“创业一个生态圈”建设……

“未来,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各类创业主体都能够找到创业机会、实现创业梦想的城市,是一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的城市,是一个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完备创业创新生态的城市。”青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百舸争流千帆竞,凭风御浪正远行。青岛,这座基因里烙刻着创新开放特质的青春之岛,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高举建设创业城市大旗,加速缔造一座创新创业理想之城!

猜你喜欢
青岛市青岛人才
人才云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明月申牌?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