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寻找真实与力量

2022-02-16 09:10冬三月JOJO幼倩白了个白贰麻猫饭团
女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城工作孩子

冬三月 JOJO 幼倩 白了个白 贰麻 猫饭团

一名被雞娃耽误的HR。在别的小朋友不是在课外班,就是在去课外班路上的时候,她却想办法带孩子去户外拥抱大自然,是“鸡娃大军”中的一股逆行清流。

虎年心愿:再也不做虎妈了

暂停time:孩子被“鸡”到心理性腹痛

暂停心得:当双减终于照进现实,真正需要解绑的,其实是我们这些拼命往前推娃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顺其本性,不好吗?

停止鸡娃后,我们娘俩都过得更好了

当身边的人都开始加入鸡娃的大军,内卷到六岁的小孩动辄背出两三千的单词、百首古诗词,即使你是个坚定的快乐教育秉持者,也很难淡定起来。曾经我也是一个坚定的虎妈,和孩子一起迷失在去课外班的路上,但有时候,我们被裹挟,不是因为自己太软弱,而是“波涛”过于汹涌。

乐乐小时候,是我和婆婆一起带的,婆婆看乐乐自带“奶奶滤镜”, 孩子出牙早、走路早都让她沾沾自喜,她热衷于和别人比娃。我却很清楚,乐乐和同龄小孩处于同等水平,说白了,他是个普娃。

当然我也努力去发掘他的兴趣点,架子鼓、街舞、画画、口才、围棋、轮滑……试了一圈,孩子有没有天赋,专注力、成绩等都能告诉我。

我和他爸是普妈普爸,如果两个普通人的孩子在某方面有超常的天赋,那多半是抱错了。但是人的思路有时很奇怪,孩子越是普通,就越认为他需要更加努力——起跑线很高的孩子都在努力,你凭什么不努力?起点高的父母都在拼命鸡娃,普通父母反而选择躺平?

彼时婆婆已经退出了帮我们带娃的生活,知道孩子每周要上三四个课外班,有点心疼地说:太多了吧?孩子累不累啊?我总是很不以为意地反驳:他累啥?累的是我和他爸,我们周末赶场子似的接送,比谁都累,更不要提很多课对他来说就是玩去了。

我经常觉得他不太用心,总批评他:你能不能用心一点儿、专注一点儿。

乐乐是那种相对听话的孩子,也没什么主见,基本上让做啥都会配合,当然也有弱弱地抗议的时候,“妈妈,我可不可以不上围棋课?”我不同意,因为被毒鸡汤洗过脑——孩子这么小,什么也不懂,他说不上就由着他,将来什么也学不出来,放眼身边的小孩儿,哪个孩子不是好几个班同时报着?

我自以为是个非常合格的妈妈,不惜重金不惜时间,努力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以期他有一技之长。某天在我例行要带他去上围棋课的时候,他说自己肚子疼,我不想耽误他上课,问他疼得是不是很严重,能不能坚持,能坚持就先去上课。

没想到九岁的小朋友愤怒得像头小狮子,我只能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下一次围棋课,他依然说肚子疼,我开始怀疑他是为了不上课找借口,可他却咬定不舒服,而且不像是装出来的。大夫在了解情况后说,大概是心理作用。

我从来没有把围棋课和肚子疼联系到一起,更不会想到他厌恶围棋课到了这种程度。我开始审视我认为一切正常的亲子关系,想起了自己总是因为他写作业的态度吼他,总是嫌他下围棋不够认真,还动手打过他。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我,自以为是个非常合格的妈妈呢?一切为了孩子好,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可曾想过很多时候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甚至无意中培养了他的讨好型人格?他不开心,他做很多事情只是想让妈妈开心。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为什么要强行发展他的特长,我自己没什么特长,也没有活不下去嘛。

我停了他的围棋课,不能退费,所以损失了很多钱,虽然肉疼,但这也算是为我的自以为是付出的代价吧。孩子日常不需要下围棋了,周末也空出了半天时间,我就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带孩子撒欢上。

先是带他参加了环湖20km骑行,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完成了20km的挑战,还多骑了两公里。我那天累得够呛,回程的车上,乐乐睡着了,可见他也累坏了。

这次骑行仿佛给我打开了新的大门,之后我自己组织了8km徒步,为了让活动更具仪式感,还专门定制了奖牌,并约了几个小朋友一起完成挑战。小朋友们最开始兴高采烈,走了三公里左右,觉得又累又乏味,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怎么还不到终点,还有的孩子问能不能退出。但是走完全程,拿到我们悄悄定制的奖牌,几个孩子的兴奋程度不可言说。

停了几个课外班后,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和谐了很多,他更愿意和我聊天,也更愿意亲近我了,因为他觉得我尊重他、懂他。我发现当我真的把心态放平,拥有一颗平常心后,孩子的心态更积极向上了,也会帮我做些家务。

此外,乐乐好像也有时间将精力放在他喜欢的事上了,某天我发现他有一个本子,上面画了很多植物,虽然笔法很稚嫩,但是却能看出来很用心,那些植物,大多都是我们在骑行或者徒步的路上见到过的。他有点羞涩地告诉我,他想出一本有关植物的书。

那一刻我有点意外,这不是我寻寻觅觅的所谓的真正的“兴趣点”吗?他一直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我为什么视而不见呢?这次我没有功利地想着给他报个班,但我愿意买很多书帮他增长见识,也愿意带他去植物园实地考察。

就算没有天赋,只要他喜欢,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从中得到乐趣,不就是中了一张大彩票吗?我决定,要尽量对孩子好一些,让他在小时候尽量快乐,因为长大以后,小时候的快乐就会成为他最美好的回忆和安慰。

一个有着不安分心的职场人。北漂七年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家人,让他为北漂生活划上休止符,也让他找到了平淡生活中的新梦想。

暂停time:父母老去

暂停心得:赡养父母,是我们这代独生子女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想回家的感觉尤其强烈,家人才是人生奋斗的终极意义。

都说最有才华的那一小撮外地年轻人,才能凭本事在首都安身立命,阿宇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各种运动品牌(包括李宁、安踏、361°等知名品牌)做设计服务,参与了国家专业运动队运动服装的设计。也曾跳出舒适区,进入更感兴趣的传媒行业,回家乡之前在全国排名前三的公关公司担任艺术总监。

大城市带来了平等的机会,但每一份成就都裹着汗水。“在北京的那几年,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像个拼命三郎,不断地去挑战自己。也不懂好好照顾自己,父母来北京看我,对我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很不满意,希望我回家乡。”阿宇说。

后来,阿宇跟女友的情感出现变故。女友是北京土著,希望他能在北京定居,市区的房价不敢想,他父母倾尽家产也只能在市郊为他付上首付。同事也有定居北京的,打着“首都”的旗号,却住在通州以北,手机信号时不时被河北电信攻陷,通勤要地铁转公交再转出租,凌晨回家,四下黑暗,狭窄的车灯把视线往前推,目光所及之处是破旧和荒芜。

阿宇不想让父母的半生心血折成市区拥挤的老破小房屋,也不想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穿越大半个城市的车水马龙谋生。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回家乡的是母亲的身体,母亲的慢性肾炎日渐严重,每个礼拜都要透析,作为独生子,他觉得照顾父母义不容辞。

父亲兄弟四人,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年輕时其他兄弟各奔东西,只有父亲始终守着老家的小屋,他说:“家里总要有人守着。” 深受父亲家庭观的影响,在异乡奋斗的时候,阿宇就隐约觉得自己总会回家的。

初回家乡,阿宇对小城市的工作节奏和生活状态完全不适应。在北京,高节奏的工作氛围让他练就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飞快的语速,导致回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别人都跟不上他的节奏;家乡小城自由散漫,在他看来半天可以完成的工作硬是延展成一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北京和家乡小城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那些他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小城的人看来都是不可完成的,大家更多的还是考虑人际关系,做事情的目的和出发点与他都不一样,还有人劝诫他 “不要这样做啦,这事干不成的”。

“刚回来时完全无法适应,我经常跟北京的朋友诉苦,他们都劝我,待不住还是回北京吧。”但是父母年纪大了,阿宇不忍心再抛开他们回北京。他也曾考虑引进一些项目在小城落地,但小城人才太匮乏,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团队。在帮一个当地动画公司打理运营一年后,阿宇选择了进国企,在这个相对大的平台为家乡做点事情。

阿宇的工作主要围绕滨海小城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来开展。小城市没有很好的市场环境和教育资源,他曾经像个海绵一样在北京拼命吸收着最新的潮流资讯,回来之后“吸收的除了阳光也只有潮水的雾气了”。

阿宇也跟父亲探讨过自己的困境,父亲赠送了他八个字:与人为善,踏实工作。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将父亲的教诲放在心上,不断告诫自己:做好工作提升自己,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城的旅游资源质朴,规划和开发时的纵横捭阖带着沉重的使命感,阿宇身为小城旅游规划的参与者之一,每一个决定他都慎重对待。滨海小城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学会了跟家乡相处。

认识妻子是阿宇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第一次见面时的一袭旗袍,满足了我对爱人的所有想象,我想这就是我这辈子要找的人。我的爱人是小学老师,是一个特别阳光和正能量的人。”阿宇和她相知相爱,迎来了两个宝宝,学着为人父母。

父母伉俪情深,母亲生病,父亲始终陪伴左右,那种浓郁的亲情熏陶让阿宇对家庭亦投入了不少情感。他和妻子初为人父人母,一切都是摸索着前进,有开心有争吵,更多的是通过孩子审视自己的过往。

周末的主题不再是加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社交环境,阿宇成立了一个亲子俱乐部,周末的户外运动和聚会成了孩子们放飞自我建立朋友圈的最佳平台,孩子们相伴一起成长,父母们也成了好朋友。他还创建了一个爸爸视角的公众号,分享酷爸眼中的育儿观念。

2021年初,母亲强弩之末的身体终于等来了换肾机会,熬过了最初的排异期,现在身体康健。在小城市,偏安一隅,长辈安康,小儿绕膝,工作顺遂,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这可能就是给北漂生活划上休止符的最终意义。

阿宇说,未来一定分成两部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可以更加自由地呼吸远方的空气,而他会努力发光发热,用行动去提升小城的旅游环境,迎接各地的游客,工作之余,看着孩子慢慢长大,陪着爱的人慢慢变老。

在北京的七年,阿宇努力地融入城市生活,也生过定居的心,但跟女友分手,母亲身体又突然抱恙,一番心理厮杀之后,他在2013年末选择回到家乡。

家乡是南国海滨小城,有蜿蜒的海岸线、肥美的海鲜,以及年迈的父母。同那些出走又归来的年轻人一样,阿宇回来初始,有着强烈的落差感,但是家乡温柔的海风,抚平了他的焦躁和不安。他不后悔为亲情暂停脚步,调整心态和步调后,在小城中找到了新的梦想和方向。

单亲妈妈在职场上披荆斩棘,一路做到了公司合伙人,却被乳腺癌强行按下了人生暂停键。手术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她放下所有工作,积极配合治疗,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人生的好风景。

暂停time:身体出现问题

暂停心得:以往为了工作,做了太多忽略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做自己。这场病也许正是身体提醒自己,停下来看看吧。

田小美在疾驰的人生路上,突然被病痛绊住了前进的脚步,不得不停下来。治病期间,她发现,自己之前忙于工作,错过了许多生活风景。生活还在继续,她告诉自己,也许重新出发的人生会更精彩。

田小美拿到乳腺癌确诊通知书那天,小区花园里的樱花刚长出第一枝花骨朵,粉白的花骨朵紧紧攒在一起,就像检查单上的肿瘤图像,包藏着生命走向的未知。

起初就是一个例行的体检,每年一次,大家都以为是走过程,嘻嘻哈哈的谁都没有当回事。没想到,体检中心的大夫一上手触诊,就皱起了眉头,让她再去医院复查。

工作实在是太多,田小美终于有空去复查已经是三天后的事了。她约了乳腺钼靶,据说结论非常精准。当把胸部放在冰凉的仪器上时,田小美打了个冷颤,甚至觉得这姿势有点好笑。结果很快出来,写着BI-RADS 4B——可疑恶性肿瘤,建议活检,中度。

现在回想起来,田小美觉得当时的反应未免过于冷静——她首先和医生迅速约了手术时间;然后坐在车上给助理打电话,取消次日的出差;最后给合伙人发了微信,说明自己的情况,让公司尽快安排人来对接她正在跟进的项目。

交待清楚后,田小美长出一口气,看着车窗外一如既往的堵车长龙、听着街道的喧闹,她才回过神来,“我是真的生病了。”不冷静不行,在她的认知里,中年女性没有太多的选择。

田小美42岁,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业绩多年来一直很好,也正因为拼业绩,生孩子比同龄人晚,儿子才上二年级;夫妻常年两地分居,感情淡得像一缕烟,顺势办了离婚手续,离婚后不到三个月就检查出癌症。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田小美一直是个工作狂。一开始入职了业内头部公司,从底层一步步做到高位,又在即将拿到股权时毅然离开,选择创业,和合伙人一起把一个公章整天揣在兜里到处跑业务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拥有七八十人的公司。

这一路,她走得艰难。除了坐飞机,手机从来没关过,永远在响第三声之前接起电话;微信里上百个工作群,消息从来没漏过。还有拜访客户时少不了的碰壁,拿下单子时少不了的喝醉,追合同款时少不了的在甲方办公室几小时的等待,办活动盯现场时少不了的熬夜,几个通宵不睡更是常有的事。

/fGS+bVM6/l3CubHZ4NMLclXhhroFMRGtATeiGpDLZM=

田小美的车上永远放着一个行李箱,里面装着立刻出差三天的衣物用品。去医院生孩子,清醒后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居然不是给宝宝拍张照片发朋友圈报喜,而是和客户对方案。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上狂奔了近二十年,几乎从未按下过暂停键的女人,这次终于被迫踩下了刹车。

接了孩子放学回家,进门的那一刻,田小美绷了一路的心,忽然就松了下来,眼泪不受控制地流。这一路走来,她用尽全力对待工作,工作也对她不薄,她买了房子、买了车子,独自带着孩子也能在这个城市过得富足。本以为好运气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然而生活的玩笑开得如此之大。

哭够了,田小美静下心来,开始梳理自己的思绪。她拿出做项目的认真细致,在网上搜索关于乳腺癌的一切,无论是病友分享的病情,还是专家写的充满难懂名词的医学论文,她都用思维导图分门别类记下来,一点点捋清。直面内心和真相,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恐惧来自未知,当这未知渐渐变成治愈率高达95%的已知呈现在笔记里时,田小美也从黑暗里看到了一束希望的光。

手术很顺利,切除的肿块有4cm左右,虽然活检的结果并没有翻盘,但万幸的是没有扩散到淋巴,算是低危。医生说恢复好了就尽快放疗,再加上后续的内分泌治疗,是相对轻松的治疗过程。

回到病房,同事送来的鲜花已经插在床头。窗外仲春的树叶正绿,阳光斑驳洒在油绿绿的叶子上,把田小美心中那束希望的光摇得更加明亮。

术后一个月,经过医生评估,田小美开始第一次放疗。所有的不良反应如约而至,呕吐、腹泻、皮疹、脱发……这一切固然痛苦,但田小美将其看作是把自己揉碎又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都经历了破碎、思考与弥合。每一次检查的结果都有好转,医生的语气越来越轻松,一个全新的自己正在塑造成型。

小区花园里的樱花没看到盛开,就已碾入泥土,但新添了散步习惯的田小美惊喜地发现,物业竟然还种了苹果树、梨树、石榴树,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绿植。每个月都有新的花开放,数月后又有果实成熟。花谢了有绿叶,叶子黄了有红枫,花园总是这样热热闹闹。以往生活匆忙,早出晚归,更多的是开车从地库出入,极少在小区走动,这一切竟从未见到过。田小美感觉恍如隔世,原来这些年错过了这样美丽的四季,也许,也错过了身邊的人。

田小美第一次觉得人生苦短,遗憾以往为了工作、为了团队,做了太多忽略自己真正内心感受的事,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做自己。这场病也许正是身体提醒她,停下来看看自己,静心思考,真切地看见和接纳自己,同时也放慢脚步,关注内心,体会生活。

最后一次放疗已经入冬,那天阳光特别好,田小美从医院出来时,地上落了一层金黄的法桐叶子,踩上去嚓嚓作响,她一路走一路踩,仿佛是把过去踩碎,她觉得一切就像做了个梦,梦醒后她要重新活一遍。

K12线上教育从业者,网校里的美女老师,“双减政策”下加入失业大潮,面对动荡,她学会在停下来的时间里寻找新生活。

暂停time:被迫失业

暂停心得:现在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爆火的行业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行业明天会不会突然就没了。如果可以,我们还是要自己抓住人生的主动权。

因为政策原因,小冯所在行业里动荡的人不在少数,是失业大军的主力。她对生活“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面对动荡学会了主动思考,在被迫停下来的时间里,寻找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三年的职场生涯,在别的行业或许还处于新手阶段,但在小冯的单位,她俨然已是一个前辈。K12线上教育,普遍上手快,离职率高,能干满三年,已是难得。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待,在这个行业刚刚兴起之时,一度被大家认为是朝阳行业。K12教育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其主要模式有一对一学习、双向辅导化教育、家校互通三种。

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划分细致的课程,让小冯异常忙碌,熬夜加班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但大多数教育品牌,或是有互联网公司的背景,或是拿到了大笔风投,老师的福利待遇非常优越,对年轻人来说,是个“看起来很美”的职业。

刚入行的教培人在工作中总是拼尽全力,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很多人不得不“卷”。在当带教老师的第一年,小冯就成了优秀教师,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晋升的通知。升职让她忘记了工作的劳累,更多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很快,她又通过内部竞选,调到更加复杂的人力部门。转岗之后的工作节奏更快,经常辗转于各大城市,作息也逐渐没有了保障。

除了需要长期在外奔波,小冯还要处理来自不同群体的事务,既有学生与家长的疑问,也有公司内部员工人事调动的问题,招聘季还要参与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招聘会。这些杂乱的事情,让她一度焦头烂额,很长一段时间,小冯都处于缺乏睡眠的状态。长时间熬夜让她形成了肌肉习惯,以至于离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因为无法入睡导致心律不齐。

2021年7月份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就在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小冯的公司将她所在的基地撤除,所有员工都要被裁撤掉。领导很看好她,打算将她转岗调去其他基地,小冯拒绝了。当整个行业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候,她决定让自己的生活也一起暂停,于是她选择了主动辞职。

因为是主动辞职,小冯走的那天并不慌乱。但很多同事属于被迫失业,前一秒还在对接项目,下一秒被领导叫去问话之后就变成了待业人士,因为接受不了,坐在工位上哭泣,一时间悲伤的情绪弥漫了整个办公区。

除了悲伤,更多的是焦虑。疫情的原因,这两年工作并不好找,教育行业的人才技能单一,许多人除了讲课,别的都不会,不知道自己能转到什么岗位上去。被辞退的同事,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待业状态,小冯深切地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丧气。

很多同事不理解小冯主动离职的选择,可小冯明白,自己的不安感由来已久,K12线上教育确实在疫情期间给了学生不少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行业的急速扩张与野蛮生长,让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她并不觉得自己有能力看清K12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长时间的忙碌让她的状态到了极限,与其艰难挣扎,不如停下来缓一缓,让宕机的大脑得以清醒。

第一次拥有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长假,小冯躺在家里思考: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平时喜欢干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大学毕业后,从来没有好好自我复盘过,现在想想,这些答案竟然都是空白。工作的三年里,小冯一直在被动选择和执行,可以思考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一次的辞职,竟然让她感到重新拿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老师这个职业固然好,但小冯并不是毕业于师范类的院校,再找一份与教师相关的工作对她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好在她从事过人力,又是在一个互联网教育公司,工作经验并没有随着她离开这个行业而作废。“善于和人打交道,也多少了解一些互联网的知识。”这是她总结出来的自己的优势。

如果说以前的生活是在跟随大流的选择,那么这次辞职就是她谨慎思考后的决定。她说:“现在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爆火的行业是什么,也不知道明天自己待的行业会不会就没了。如果可以,还是想自己做点什么。”经历过K12线上教育这个行业的动荡,现在的她不会再随波逐流,未来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她都会慎重思考,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上。

猜你喜欢
小城工作孩子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南美小城
不工作,爽飞了?
阿尔卑斯山中小城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选工作